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报告221例临床诊断为巨脾型晚期血吸虫病(晚血)患者肝组织病理检查结果,其中单纯血吸虫性肝纤维化131例(59.3%),血吸虫性肝纤维化合并肝炎(伴肝细胞变性、坏死)42例(19.0%),肝炎肝硬化27例(12.2%),慢性肝炎13例(5.9%),其它疾病8例(3.6%),表明肝炎及肝炎肝硬化是误诊为晚血的主要疾病。随访2~7年177例,死亡29例,病死率16.4%,肝炎肝硬化及血吸虫肝纤维化伴肝细胞病变者病死率均显著高于单纯血吸虫肝纤维化患者(P<0.05),多数患者死于肝衰竭及原发性肝癌。死于上述肝病者均存在HBV和/或HCV感染,提示HBV及HCV感染是晚血发生肝衰竭及肝癌的关键因素,与患者死亡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巨脾型晚期血吸虫病与HBV及HCV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作者对124例临床诊断为巨脾型晚期血吸虫病(晚血)的患者作了肝组织病理、HBV和HCV标志检测及随访观察。病理诊断为血吸虫病性肝纤维化78例(62.9%),血吸虫病性肝纤维化合并肝炎31例(25%),门脉性肝硬化15例(12.1%),三组患者HBsAg及HCV标志检出率分别为35.9%、64.5%及93.3%,提示肝细胞病变及其严重程度与肝炎病毒感染有密切关系。以血吸虫病性肝纤维化为基本病变的109例中,HBsAg或HCV标志阳性组病死率为22.9%(11/48),显著高于阴性组1.6%(1/61)。18例死亡患者中,HBsAg和/或HCV标志阳性17例,占94.4%。最常见的死亡原因是肝功能衰竭,第二位是原发性肝癌(HCC)。HBV及HCV感染是发生肝衰竭及HCC的关键因素,与晚血患者的死亡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临床诊断巨脾型晚期日本血吸虫病(晚血)患者的远期预后及影响远期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153例临床诊断为巨脾型晚血患者做病理检查,并进行5~14年(平均随访10年)的远期随访观察.分析影响远期预后的危险因素.用SPSS11.0软件进行单因素条件和多因素逐步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53例临床诊断为巨脾型晚血患者做肝组织病理检查,属单纯血吸虫性肝纤维化92例(60.13%),血吸虫性肝纤维化合并肝炎(伴肝细胞变性、坏死)32例(20.92%),肝炎肝硬化15例(9.80%),慢性肝炎7例(4.58%),其他疾病7例(4.58%).随访5~14年(平均随访10年),死亡45 例,肝炎肝硬化及血吸虫肝纤维化伴肝细胞病变者病死率均显著高于单纯血吸虫肝纤维化患者(P<0.05),多数患者死于肝衰竭及原发性肝癌.死者生前均存在HBV和/或HCV感染.单因素条件Logistic分析表明,男性、年龄>50岁、有腹水、血清白蛋白降低、HBsAg阳性和乙肝病毒复制为晚血死亡的危险因素.多因素逐步条件Logistic 回归分析表明,HBsAg阳性、乙肝病毒复制、年龄>50岁、血清白蛋白降低和腹水为晚血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 HBV感染是晚血发生肝衰竭及肝癌的关键因素, 与患者死亡密切相关.乙肝病毒的感染及复制、年龄>50岁、血清白蛋白降低及腹水均可增加巨脾型晚血患者死亡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晚期血吸虫病(晚血)临床资料和组织学检查之间的关系,本文分析46例来自疫区的经临床诊断为晚血患者的临床和组织学资料。组织学资料显示,22例患者(47.8%)为血吸虫性肝纤维化,合并慢活肝者达16例(34.8%),8例(17.4%)为结节性肝硬变。后二者患者中,肝内HBsAg阳性率(分别为62.5%和87.5%)和谷丙转氨酶(GPT)反复异常率(68.8%和100%)均高于前者的18.2%和18.2%(P<0.05),且病理变化多见碎片状坏死和桥状坏死(可能主要由HBV感染所致)。提示目前在疫区临床诊断的晚血患者中,某些患者合并有慢活肝,某些患者本身患的即是结节性肝硬化而被误诊为晚血。因此,对临床诊断为晚血,但具有HBV感染标志和谷丙转氨酶反复异常者,应警惕合并慢活肝或结节性肝硬变的可能。重视其鉴别诊断,对于改善晚血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70年代中期以来,人们对晚期血吸虫病(以下简称晚血)患者进行肝活组织检查时,发现血吸虫病伴有肝炎后肝硬化比例较大。范锡兰等在临床诊断为晚血的106例患者中,病理诊断为单纯血吸虫肝病肝纤维化者67例,占63.2%,而伴有典型肝炎后肝纤维化者39例,占36.8%。  相似文献   

6.
小儿肝炎后肝硬化肝脏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小儿肝炎后肝硬化的肝脏病理学特点以及同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关系,对本院1956~1991年共35年间确诊的38例小儿肝炎后肝硬化病例进行了肝脏病理学研究和肝内HBV抗原检测。结果发现,本组病例活动性肝硬化占89.5%;肝内卵圆细胞增生活跃,并与肝硬化活动程度关系密切(P=0.02),但与患儿年龄无明显相关;肝内HBsAg阳性率86.7%,HBcAg阳性率66.7%,两抗原总阳性率93.3%。本研究表明:(1)小儿肝炎后肝硬化以活动性肝硬化多见,可能与大多数患儿肝内HBV尚未清除有关;(2)卵圆细胞增生对肝损伤的修复有重要意义;(3)我国小儿肝炎后肝硬化绝大多数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庚型肝炎病毒(HGV)在庚型肝炎肝组织中的表达状况与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PAP方法以鼠抗HGVNS5单克隆抗体对庚型肝炎患者20例(急性肝炎2例,慢性肝炎8例,肝硬变10例,血清HGVRNA皆阳性)肝组织中HGV抗原进行检测.结果庚型肝炎患者20例中,8例(40%)肝组织中检出HGV抗原;不同病期检出率分别为:急性肝炎0/2(0%),慢性肝炎2/8(25%),肝硬变6/10(60%),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阳性信号位于肝细胞胞质;阳性细胞可位于炎症坏死灶周围;抗原阳性与阴性组间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及血清谷丙转氨酶水平无明显差别,但阳性组纤维化指数较高.结论HGV感染及其在肝组织中表达可能与肝组织纤维化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8.
晚期血吸虫病临床与病理诊断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晚期血吸虫病(晚血)临床资料和组织学检查之间的关系,本文分析46例来自疫区的经临床诊断为晚血患者的临床和组织学资料。组织学资料显示,22例患者(47.8%)为血吸虫肝纤维化,合并慢活肝者达16例(34.8%),8例(17.4%)为结节性肝硬变。后二者患者中,肝内HBsAg阳性率(分别为62.5%和87.5%)和谷丙转氨酶(GPT)反复异常率(68.8%和100%)均高于前者的18.2%和18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慢迁肝、慢活肝、肝炎后肝硬化,血吸虫病早期和晚期肝纤维化(早血和晚血)共612例,其中157例经肝活检确诊,进行血清腺苷脱氨酶,甘胆酸,β2-微球蛋白,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羟脯氨酸,Ⅲ型前胶原肽,谷胱甘肽-S转移酶,透明质酸,肿瘤坏死因子-α及可溶性白细胞介素Ⅱ受体的检测结果。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肝纤维化程度,迁肝<晚血<慢活肝<肝炎后肝硬化,而肝脏的炎症坏死程度则以慢活肝>肝炎后肝硬化,余均较轻。10例血清指标阳性(>x 2s)率,与肝纤维化程度,肝脏炎症和坏死有关,这些指标中没有一个属肝纤维化特异性的标志,但可用于观察肝纤维化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1 102例晚期血吸虫病患者诊治情况及存在问题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调查住院晚期血吸虫病(以下简称晚血)患者1102例,其中巨脾型575例(52.2%),腹水型346例(31.4%)。肝组织病理检查表明,巨脾型误诊率达21.7%(48/221),肝炎肝硬化是主要误诊疾病。晚血最常见并发症为上消化道出血(24.3%),其次是原发性肝癌等恶性疾病(5%),以及肝功能衰竭(4.9%)和肺结核(2.3%)等。住院晚血患者作手术治疗者占28.5%,病原治疗者占23.7%。随访观察表明,晚血病死率脾切除患者(16.4%)显著低于腹水型患者(54.2%)。调查结果表明,提高晚血诊断水平、改进治疗方法并对患者进行规范化管理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1.
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血清1,25(OH)2D3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竞争性放射受体法测定32例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血清1M25(OH)2D3水平,并与32例性乙型肝炎、31例健康者对照。发现:肝硬化组血清1,25(OH)2D3水平较肝炎组和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P〈0.001),且与血清骨钙素、尺桡密度呈正相关(P〈0.01,P〈0.05)。提示:测定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血清1,25(OH)2D3水平有利于肝性骨病的早期发现。  相似文献   

12.
应用血清Ⅲ型前胶原(PCⅢ)放免法试剂盒检测急、慢性肝炎及肝硬化患者616例血清PCⅢ含量,其中102例作了肝活检,病理改变用记分判定。结果发现:与健康对照比较,急性肝炎、慢迁肝、慢活肝及肝硬化患者血清PCⅢ含量均明显升高,差异显著(P<0.05~0.001)。其升高的血清PCⅢ与肝细胞坏死的范围及门管区炎症程度无相关性(r=0.494;P>0.05),而与肝纤维化程度呈密切正相关(r=0.668;P<0.01)。提示血清PCⅢ测定有助于肝炎,肝硬化时肝纤维化程度的判断。  相似文献   

13.
肝性脑病113例病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临床资料:病例为本院1993年7月至1998年6月住院患者。诊断按照全国第五次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的诊断分型标准。113例中男92例,女ZI例。年龄8-75岁,平均年龄33.2岁。急性肝性脑病39例,慢性肝性脑病74例。2.病因:113例中重型病毒性肝炎95例(84.07%),酒精性肝硬化5例(4.43%),吸毒5例(4.43%),服减肥药物3例(2.650)、鱼胆中毒3例(2.650)及华去睾吸虫病2例门.77%)。在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甲型、戊型和重叠感染者大…  相似文献   

14.
丙型肝炎病毒亚型与肝细胞癌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本文总结了2704例HCV有关的慢性肝病,并分析了各肝病包括肝细胞癌与HCV亚型的关系。结果发现,1922例的慢性丙型肝炎中有1305例为HCV-1b关连型(1b+lb与2a或2b混合型),占71.2%,在356例肝硬化及426例肝癌中,HCV-1b关连型的出现率分别为79.8%(284/356)及80.5%(343/426)。这明显高于慢性丙肝炎中HCV-1b关连型发生率,但肝硬化与肝癌组之间比  相似文献   

15.
1975至1995年我院对临床诊断为晚期血吸虫病进行手术治疗的病人,行肝左叶组织活检218例,其中病理诊断血吸虫性肝纤维化(以下称血肝)110例,门脉性肝纤维化(以下称门肝)和坏死后性肝纤维化(以下称坏肝)106例,慢性肝炎并血吸虫卵沉着1例,肝血色病1例。本文就216例临床诊断为晚期血吸虫病患者的病理诊断与临床资料进行分析。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16例晚期血吸虫病诊断依据:a.有血吸虫疫水接触史;b.有血吸虫性肝纤维化门脉高压症状和体征;c.血吸虫病原或血清学检查阳性。血肝ilo例中男86例,女24例,年龄13-60岁;其中农民66…  相似文献   

16.
我们采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IPS)治疗了3例肝肺综合症(HPS)患者,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3例HPS患者,为肝炎后肝硬化,均为男性,年龄45-52岁.慢性肝炎病史 10-15年。1例于10年前行脾切除术;3例患者均有呕血便血史,术前胃镜检查食道静脉曲张中到重度;活动性肝硬化2例,静止性肝硬化1例。Child分级A级1例,B级2例。3例患者均排除支气管肺部疾病,超声心动及心电图检查正常。3例符合HPS的诊断标准[1], 低氧血症经血气分析、动脉血氧分压(PaO2…  相似文献   

17.
肝硬化46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求文对我院468例肝硬化住院病人进行了回顾性总结。结果:总住院率为0.12%,肝义后肝硬化为68.2%。Child分类[1]C级患者症状重,合并症多,预后差.肝硬化主要井发症为上消化道出血(42.3%)及肝性脑病(20.5%)。住院病死率37.6%。本文就肝硬化的早期诊断和自发性腹膜炎的诊断进行了探讨,并将我国部分地区肝硬化临床分析的报道[2~3]与本文进行了比较,结果;肝硬化发病的高发年龄在40~50岁,病因各地均以肝炎后肝硬化为首位,腹水征均>50%,青海、北京>70%。住院病死率均为30%~40%。主要死亡原因为上消化道出血和/或肝性脑病。  相似文献   

18.
慢性肝病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毒性肝炎肝细胞损伤的病理机制十分复杂,近年来细胞因子在肝炎肝细胞损伤及纤维化过程中的作用已受到广泛重视。我们通过对慢性肝病,肝硬化,重型肝炎患者血清TNF—a的含量检测以探讨其在发病中的作用。一、材料与方祛1.病例选择: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慢活肝)39例,慢性迁延性肝炎(慢迁肝)16例,重型肝炎10例,乙肝后肝硬化64例,原发性肝癌26例,酒精性肝硬化4例,其它肿瘤14例,均为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住院患者,其中慢性肝病,肝硬化,原发性肝癌大部分病例经病理活检证实,其它经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确诊。另失代偿性肝硬…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肝炎后肝硬化及酒精性肝硬化患者血清中透明质酸(HA)、层粘蛋白(LN)、人Ⅲ型前胶原(hpc:Ⅲ)、Ⅳ型胶原(Ⅳ、c)四项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含量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RIA)联合检测已确诊的肝硬化患者血清中HA、hpc:Ⅲ、Ⅳ.c含量与肝细胞功能指标、肝纤维化严重程度(Child分级)进行比较、分别作相关性分析。结果:肝炎后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患者血清中HA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中酒精性肝硬化患者血清中HA含量显著增高是肝炎后肝硬化的1.48倍。在肝炎后肝硬化和酒精性肝硬化患者中同时分别伴有Ⅳ.c与HPC:Ⅲ含量的升高,且与肝纤维化程度、门脉高压,Child分级呈正相关(P<0.05),与肝细胞功能指标相比较,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检测肝硬化患者血清中HA、LN、hpc:Ⅳ.c含量,可以反映肝硬化患者在不同临床阶段的肝损害程度和肝纤维化的活动,较常规肝功能指标敏感,是判断慢性肝病患者肝硬化发展趋势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20.
超声波检查对肝脏纤维化分期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21  
目的 了解超声波检查对早期肝硬化的诊断价值及其与肝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263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经皮肝脏穿刺活检术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同时行空腹肝脏B型超声波检查肝硬化声像、门静脉主干和脾静脉宽度及脾脏肿大,检查结果经 t检验、x2检验确定统计学意义。结果 263例患者中 60例为早期肝硬化,超声波检查对早期肝硬化的诊断灵敏度 52.5%,特异度 88.3%,误诊率 11.70%,漏诊率 47.5%,约登指数 0.508;肝纤维化S1、S2、S3、S4期的门静脉主干宽度分别为(10.93± 1.25)mm、(11.35±1.06)mm、(11.29± 1.52)mm及(11.48±1.25)mm,其中以与S1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脾静脉宽度分别(6.518±2.033)mm、(7.190±1.569)mm、(7.444±1.805)mm及(8.406±2.227)mm,其中 S4与 S2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脾脏肿大发生率随肝纤维化程度加重而增加。结论 超声波检查对早期肝硬化的诊断敏感度亟待提高,不足以作为早期肝硬化的常用诊断方法;门静脉主干、脾静脉宽度及脾脏肿大发生率与肝纤维化程度呈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