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加长柄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高龄患者,给予加长柄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术后2周拆线,切口均愈合良好。住院时间(19.50±2.82)d。术后2例肺部感染、2例心力衰竭。均经保守治疗后治愈。30例患者均获随访12个月,随访末期3例出现髋关节或大腿疼痛(其中1例下肢长度不等)、1例下肢长度不等需扶拐步行,其他26例患者均可生活自理,骨折愈合良好。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优良率86.67%(26/30)。结论加长柄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优良率高,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加长柄水泥人工髋关节置换结合粗隆间重建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自2012至2020年使用加长柄水泥人工髋关节置换结合粗隆间重建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效果及其术后康复情况, 患者临床资料68例患者, 其中男28例, 女40例, 年龄70~96岁, 平均81.6岁, 左侧36例, 右侧32例, 其中新鲜骨折60例, 陈旧性骨折8例, 致伤原因, 其中车祸伤18例, 自行摔伤50例, 均为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Evans-Jensen Ⅲ型32例, Ⅳ型36例术后按Harris评分标准进行随访评价。结果本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平均3.5 d(3~14 d)。平均随访20.4个月(10~36个月), 除1例感染外, 未发现假体松动、下沉。术后根据Harris髋关节评分本组病例中优54例, 良8例, 中6例, 优良率为91.2%(62/68)。结论加长柄水泥人工髋关节置换结合粗隆间重建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42例合并骨质疏松的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后随访6~28个月,平均24个月.按照Harris评分标准:优25例,良13例,可4例;优良率为90.48%.结论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能使患者早日下地行走,恢复髋关节的功能,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微创小切口骨水泥型长柄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适应证、手术方式、围手期处理、疗效。方法自2008年3月至2013年6月采用改良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例34例。男12例,女22例;年龄75~89岁,平均年龄82.6岁。3例全髋关节置换术,31例采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均采用微创小切口、重建骨折转子部结构并固定骨折后行骨水泥型长柄人工髋关节治疗。结果 34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63个月,平均41个月。2例患者因其他因素死亡。髋关节功能根据Harris髋关节评分标准评定,优22例,良7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85.3%。结论微创小切口骨水泥型长柄人工髋关节加骨水泥术式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如治疗得当可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4例70岁以上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实施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假体置换术,观察治疗效果及随访情况。结果 44例均顺利完成置换手术,手术时间58~86 min,术中出血量210~450 m L,术后住院时间8~14 d。患者术后均获随访6~24个月。依据Harris髋部评分标准,术后髋关节功能优良率88.64%(39/44)。随访期间未发生假体松动、假体周围骨折、关节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对于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实施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创伤小,并发症少,能促进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提高术后功能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非骨水泥半髋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03—2014-03应用非骨水泥半髋置换术治疗51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均采用后外侧入路,行非骨水泥股骨柄双极头置换。术后定期观察骨折愈合和假体与骨面愈合情况并评估髋关节功能。结果手术时间平均68(58~86)min,术中出血量平均240(190~300)ml。51例均安全渡过围手术期。术后6个月时疗效按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评定:优16例,良27例,可6例,差2例,优良率为84.3%。21例均获得12~49个月随访,平均28个月。末次随访时,3例髋臼有轻度磨损,4例假体下沉。结论非骨水泥半髋关节置换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术后可早期下床活动,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肿瘤柄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选用肿瘤柄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20例.结果 患者平均手术时间83min,术后3d下地8例,7d下床9例,14d下床3例.术后发生低蛋白血症5例.随访5-24个月.按Harris评分标准:优良率达85.0%,无人工关节脱位、松动及假体下沉.结论 用肿瘤柄人工双极股骨头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综合分析我院36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探讨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的经验.方法 选择2000-1~2010-12 本院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36例,平均随访6年.回顾性分析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措施,总结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经验.其中人工股骨头置换术21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15例.结果 36例老年患者均进入随访结果分析,髋关节术后Harris评分平均90.3分.结论 适应证和假体的选择,围手术期的治疗、并发症的防治及康复是手术成功的必要条件,手术技术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重度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人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71例高龄重度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并随访其疗效。结果本组71例(72髋),其中2例(2髋)采用全髋关节置换,69例(70髋)采用人工双动股骨头置换;年龄80~89岁,平均85.5岁。无一例术中休克或死亡。术后均在2~3 d下床活动,无肺炎、褥疮等并发症发生。随访时间11~72个月,平均47.7个月,术后死亡15例:术后1年内有7例;术后第2年有4例;术后第3年有3例;术后第4年有1例,其余病例均骨折愈合良好,未发生假体下沉、松动现象,术后行走功能恢复正常(术后Harris评分平均84.5分)。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重度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可早期下地功能锻炼,减少卧床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早期功能恢复,但应严格掌握手术指征,远期疗效则需要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带大粗隆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32例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带大粗隆人工关节置换治疗.结果 本组1例术后发生肺栓塞死亡,其余均获得随访.随访患者中3例发生深静脉血栓,其中1例死亡.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优68例,良59例,可3例.结论 对于高龄不稳定、难复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采用带大粗隆人工关节置换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双极股骨头半髋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粗隆间骨折的预后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对2005年3月至2009年10月收治的双极股骨头半髋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粗隆间骨折的86例患者临床资料,男32例,女54例;年龄71~98岁,平均83.4岁。Evens-JensenⅢ型50例,Ⅳ型36例。57例患者伴有严重骨质疏松。受伤至入院时间1h-8d,平均1.5d,人院至手术时间3-9d,平均4.2d。骨水泥型股骨柄假体置换65例,生物型股骨柄假体置换21例;术中重建股骨距52例,未重建股骨距34例。结果最终6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60个月,平均38个月。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均显示骨折分型及是否重建股骨距对股骨柄假体稳定性有显著影响(P〈0.05)。髋关节Harris评分优良率82.4%,单因素分析显示骨折分型及是否重建股骨距对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有显著影响(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是否重建股骨距是影响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的主要因素。25例患者死亡,死亡率为32.1%,其中死于心肺疾患占56.O%。单因素与多因素均分析显示患者性别、年龄及是否重建股骨距对术后死亡率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可以通过双极人工股骨头半髋置换治疗获得良好疗效。骨折分型及术中是否重建股骨距是影响术后假体稳定性和髋关节功能的主要因素,高龄及合并心肺疾患患者死亡风险更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针(PFNA)内固定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合理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9月期间,在农垦三亚医院采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32例)与PFNA内固定治疗(43例)共75例70岁以上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骨折根据AO/OTA系统分型:转子间二部分骨折分为A1型(稳定骨折),多部分骨折为A2型(不稳定骨折),反斜形转子间骨折为A3型(不稳定骨折)。比较2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1年病死率、Harris功能评分、人工关节松动率、住院时间等方面的指标。结果 75例均获得16~24个月随访,43例PFNA组骨折均顺利愈合;32例半髋关节置换假体无脱位、假体柄无明显下沉。两组术后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内置物并发症差异不明显(P〉0.05),但半髋关节置换组内科并发症更少(P〈0.05)、切口长度较大(P〈0.05)、手术时间较长(P〈0.05)、术中出血量较多(P〈0.05)、术后卧床时间及下地时间较短(P〈0.05)。结论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和PFNA内固定术均是治疗高龄患者粗隆间不稳定骨折的有效方法。双极人工股骨头治疗高龄伴严重骨质疏松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下床活动早、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低、功能恢复满意,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方法及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07年10月~2012年10月我院收治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老年患者53例,分为人工股骨头置换组23例、动力髋部螺钉方法(DHS对照组)30例,比较两组手术及随访情况。结果人工股骨头置换组老年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减少,Harris评分优良率显著增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能够使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住院时间短、出血量少,功能恢复快,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4.

Background

Bipolar hemiarthroplasty for unstable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s in elderly patients is a viable option that can prevent the complications of an open reduction, such as nonunion and metal failure. This study evaluated the clinicoradiological results of cementless bipolar hemiarthroplasty for unstable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s in elderly patients.

Methods

Forty hips were followed for more than 2 years after cementless bipolar hemiarthroplasty using a Porocoat® AML Hip System. The mean age was 78.8 years and the mean follow-up period was 40.5 months. The Harris hip score and postoperative hip pain were analyzed clinically. The radiological results were assessed using a range of indices.

Results

At the last follow-up, the mean Harris hip score was 80.6 points. There were one case of hip pain and one case of thigh pain. Twenty-four cases (60%) showed no decrease in ambulation capacity postoperatively. Radiologically, there were 23 cases (57.5%) of fixation by bone ingrowth and 17 cases (42.5%) of stable fibrous fixation. There were no cases of osteolysis. Eleven cases (27.5%) of new bone formation were found around the stem. All stems were stable without significant changes in alignment or progressive subsidence.

Conclusions

The short-term results of cementless bipolar hemiarthroplasty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unstable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s were satisfactory.  相似文献   

15.
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可行性。方法 31例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Harris功能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手术时间60~105(75±12)min,术中出血300~700 ml。29例获随访(2例术后死亡),时间6~28个月。患者均在术后1周逐步下地负重行走。按Harris评分标准:优19例,良7例,可3例。X线片示假体无松动、下沉。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合并骨质疏松患者具有卧床时间短、可早期下地负重、术后并发症低、早期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等优点,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探讨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的手术技巧,以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质量。方法〓从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时间、术后疼痛、术后功能恢复及有无并发症方面,对64例进行人工股骨头置换的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的骨折手术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手术平均时间75分钟,术中平均出血量为360 mL,术后平均下床时间6天,经过6个月~4年随访,按髋关节Harris评分系统(疼痛44分,功能47分,畸形4分,关节活动5分)评定,优良率为84.5%,术后未见有感染、松动、下沉的现象。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有效的方法,熟练的掌握其手术技巧,可以早期恢复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运用MIPPO(微侵入钢板插入技术)结合NCB万向锁定板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运用MIPPO结合NCB万向锁定板对2013年7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35例老年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男21例,女14例;右髖16例,左髖19例;年龄为68~92岁,平均年龄83.5岁,Evans分型Ⅰ型2例,Ⅱ型5例,Ⅲ型11例,Ⅳ型10例,Ⅴ型7例。术前对患者均行骨盆正蛙位X光片和CT扫描,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情况、骨折愈合时间及末次随访时髖关节Harris评分等,初步分析该方法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和经验。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平均为50.2 min(40~65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180 m L(150~230 m L)。35例患者术后均获得平均15.6个月(12~39个月)随访,1例出现术后内固定松脱后再行半髖置换治疗,34例术后均获得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7.8个月(6~9个月)。术后末次随访时34例患者髖关节Harris评分平均为84.5分(75~90分)。结论 MIPPO结合NCB万向锁定板对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是有效、可靠的治疗方法,特别对于骨质疏松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微创MIPPO结合NCB万向锁定板可以达到更好的复位和早期稳定,是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微创治疗方法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8.
重建粗隆及股骨矩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粗隆间骨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人工关节置换的治疗效果。方法 2004年3月至2009年12月对38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行股骨粗隆、股骨矩修复重建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年龄78~91岁,平均83.6岁,按Evans-Jensen分型均为不稳定型骨折,所有病例都合并有内科疾病及骨质疏松。术后早期康复训练。结果住院期间无一例死亡,37例于术后2周内下床负重,均获得3~36个月随访,无骨不愈合、关节感染、关节脱位、假体松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3例于术后5~13个月死于其他疾病。术后6个月按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髋关节功能优良者31例。结论股骨粗隆、股骨矩重建人工关节置换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卧床时间短、可早期负重、髋关节功能恢复快、术后并发症低的优点,对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一种较合理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亚洲型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Ⅱ,PFNA-Ⅱ)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9年2月-2010年10月对46例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采用闭合牵引复位,小切口置入PFNA-Ⅱ。结果手术时间45-100 min,平均60 min。出血80-440 ml,平均120 ml。术后住院5-14 d,平均9 d。42例随访4-18个月,平均8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10周-6个月,平均13周;未出现髋内翻,内固定物失效及切割现象;按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优26例,良10例,中4例,差2例,优良率85.7%(36/42)。结论 PFNA-Ⅱ内固定具有操作简单、固定可靠的特点,是目前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理想的内固定材料。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应用加长柄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骨质疏松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5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采用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根据Harris髋关节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9~18个月。患者髋关节功能均恢复良好,术后3~6个月基本恢复生活能力。术后随访均未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关节脱位、人工假体松动、下沉或断裂、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术后9个月根据髋关节Harris评分优良率达90.83%。结论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安全、有效的方法,但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