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入联合静脉溶栓在急性肺栓塞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联合低剂量长时间经静脉溶栓在急性肺栓塞治疗中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对62例急性肺栓塞患者,行肺动脉造影明确栓子部位,应用导管导丝碎栓及团注尿激酶接触性溶栓行介入肺动脉溶栓术。明确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者,介入溶栓术后放置可取出下腔静脉滤器,之后予经上肢浅静脉持续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3~7 d。观察患者临床症状、肺动脉血栓清除情况、血氧饱和度(SpO2)、动脉血氧分压(PaO2)等指标,术后10 d内行肺动脉CT血管造影(CTA)复查,根据综合情况考虑是否在滤器置入后10~12 d取出滤器。结果本组患者均成功行介入溶栓术及联合静脉溶栓,62例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SpO2及PaO2明显升高;CTA复查肺动脉内血栓完全清除或大部分清除。53例明确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者,介入溶栓术后放置可取出下腔静脉滤器,43例于术后10~12 d取出下腔静脉滤器,无严重手术及溶栓相关并发症。结论介入治疗联合低剂量长时间经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肺栓塞是一种安全易行、创伤小、疗效确切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脉冲喷射溶栓(PS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PS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21例(PST组),微量泵泵入溶栓方法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18例(微量泵组),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PST组血栓溶解率为(64.1±15.0)%,显著高于微量泵组的(54.0±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ST组溶栓天数(4.89±1.00)d,尿激酶用量(560.12±15.67)万U,微量泵组分别为(6.57±1.09)d、(630.98±20.87)万U,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溶栓相关并发症(穿刺点出血、血尿、牙龈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2/21)比11.1%(2/18)](P> 0.05).结论 PST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管介入溶栓综合治疗在妇产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血管介入溶栓综合治疗的14例妇产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均成功进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溶栓介入治疗,造影显示闭塞的深静脉血流通畅,侧支血管减少或消失.临床表现为患肢肿胀逐渐减轻,周径减小,出院时双下肢平均周径差<1 cm,胀痛感消失,皮肤颜色恢复正常,活动自如.随访观察1~12个月,平均5个月,14例患者下肢肿胀无复发.结论 血管介入溶栓综合治疗是治疗妇产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行之有效的方法 ,具有微创、安全、见效快等特点,短期内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但作为一项新技术,远期效果尚需进一步的观察.  相似文献   

4.
许尔夫 《中国医师杂志》2012,14(11):1567-1568
目的 探讨经颈静脉插管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髂股深静脉血栓的价值.方法 选择急性髂股深静脉血栓患者45例为观察组,45例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应用全身尿激酶溶栓治疗,观察组患者选择经颈静脉插管尿激酶溶栓治疗.观察患者经颈静脉插管治疗情况,比较两组患者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发生率、髂股静脉通畅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1)经颈静脉插管成功率为100%,留置导管时间4~13d,经导管局部注射尿激酶260~1200万U.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11例,明显改善21例,改善9例,复发4例.共6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2)观察组患者PTS发生率[35.56%(16/45)]低于对照组[57.78%(26/45),x2=4.46,P<0.05],观察组患者髂股静脉通畅率[71.11%(32/45)]高于对照组[48.89%(22/45),x2=4.63,P<0.05].结论 在急性髂股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中,经颈静脉插管溶栓治疗具有良好的近期及远期疗效,值得临床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后经股动脉溶栓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临床资料,采用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后经患侧股动脉留置导管持续溶栓.结果置管溶栓时间(5.6±1.6)d.溶栓总有效率95.65%,尿激酶用量为(280.43±80.82)万单位.随访3~12月均未出现肺栓塞症状.结论 经股动脉留置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颈动脉溶栓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DL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均以急性偏瘫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而溶栓治疗的目的是使闭塞的脑动脉开通,恢复脑血流供应,促进ADL能力及运动功能恢复,而达到生活自理[1]。1临床资料选择对照组20例,溶栓组20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8例,年龄45~65岁组,平均(62±3)岁。所有患者均以急性偏瘫为主要临床表现,溶栓组中,10例伴有高血压史,但溶栓时经控制均低于195/105 mm Hg。40例患者均行头颅CT检查,排除了脑出血。6例在溶栓前行颈动脉造影术,2例显示颈内动脉起始部造影剂中断,为血管完全性闭塞;2例颈内动脉严重狭窄、仅…  相似文献   

7.
尿激酶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尿激酶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50例发病时间<6h且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动静脉联合溶栓组和静脉溶栓组,每组25例.动静脉联合溶栓组入院即刻静脉给予尿激酶20万U,30 min内滴注完,同时准备动脉溶栓:行全脑血管造影,经微导管在靶血管闭塞点进行溶栓治疗,将尿激酶加入0.9%氯化钠中持续以1万U/min泵入,总量不超过100万U.静脉溶栓组入院即刻静脉给予尿激酶,剂量为100万U溶于100 ml 0.9%氯化钠中,60 min内滴注完.根据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定溶栓后的临床疗效.根据溶栓后90 d Barthel指数(BI)评分判断生活质量及修订Rankin量表(mRS)评分判断预后.结果 两组溶栓前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溶栓后NIHSS评分均呈下降趋势,动静脉联合溶栓组溶栓后24h、7d和14 d NIHSS评分显著低于同期静脉溶栓组[(8.97±4.56)分比(11.01±3.65)分,(6.88 ±2.31)分比(8.34±3.05)分,(4.06±3.02)分比(6.73±2.15)分](P<0.05或<0.01).两组溶栓前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静脉联合溶栓组溶栓后90 d BI评分[(79.55±19.64)分]显著高于静脉溶栓组[(69.31±21.35)分](P=0.0162).动静脉联合溶栓组溶栓后90 d mRS评分0~2分(疗效良好)率[72.0%( 18/25)]显著高于静脉溶栓组[52.0%( 13/25) ](P=0.0198).结论 急性脑梗死早期应用尿激酶动静脉联合溶栓较静脉溶栓疗效显著,该方法可能是今后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动脉溶栓治疗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自2007年1月-2013年3月,采用脑动脉血管内溶栓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402例.发病距接受治疗的时间为2~22 h,行选择性接触性溶栓对患者进行治疗.将尿激酶用微量泵以1万U/min持续泵入脑动脉,总量为125万U左右.通过对患者脑动脉内泵入尿激酶引导管的造影过程中,明确患者的血管闭塞再通状况.结果 本组402例患者中,76例脑血管造影未见明显异常.颈动脉系统血管、椎-基底动脉系统闭塞分别为269支、126支.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闭塞再通率分别为53.69%、65.19%.大脑中动脉分支闭塞、椎-基底动脉系统闭塞再通率分别为61.64% 、66.96%.而因明显的血管狭窄所给予的球囊扩张、支架置入的患者33例.246例患者临床症状有明显好转或完全恢复正常,恢复率为61.2%.结论 随着溶栓药与脑保护剂的开发及应用,以及医护人员对临床溶栓经验的积累,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动脉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提高,因此,采用脑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在医学领域里值得广泛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改良溶栓方案联合全身抗凝治疗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CVST患者57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单纯抗凝组(34例)和联合组(23例).单纯抗凝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均给予低分子量肝素抗凝治疗;联合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给予改良溶栓方案(即静脉窦内持续微量接触性溶栓)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后残疾程度、血管再通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联合组接受接触性溶栓治疗2~8d,尿激酶应用总量26万~384万U.联合组治疗后神经功能改善明显(Z=-1.725,P=0.048).通过mRS评分来评价治疗后患者的残疾程度,单纯抗凝组完全恢复、部分恢复、残疾和死亡例数分别为19、6、6和3例,而联合组分别为20、2、1和0例,联合组mRS评分明显低于单纯抗凝组(Z=-1.894,P=0.043).联合组16例通过治疗后进行造影复查,完全再通者7例,部分再通者9例;单纯抗凝组19例行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复查,完全再通者3例,部分再通者15例,无明显变化者1例.联合组血栓再通率明显高于单纯抗凝组(Z=-2.126,P=0.024).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单纯抗凝组[30.4%(7/23)比5.9%(2/34)](x2=17.432,P<0.01).而两组颅内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766,P=0.157).结论 改良溶栓治疗方案更适用于病程相对较短的,特别是急性发病的CVST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超声消融联合扩张成形和支架植入治疗下肢动脉完全闭塞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12例下肢动脉完全闭塞患者进行下肢动脉造影确定动脉闭塞部位,5例采用经皮动脉穿刺方法,7例采用显露切开方法.应用超声消融联合球囊扩张成形和支架植入治疗.结果 12例患者闭塞血管均经一次治疗后管腔完全再通,治疗后所有患者短期肢体缺血症状均明显改善,皮温升高1~3℃,静息痛明显缓解或消失.随访1~3个月,11例血管保持通畅,1例复发,血管通畅率为91.67%(11/12).结论 血管内超声消融联合扩张成形和支架植入可以有效地治疗下肢动脉完全闭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