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不同原发病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影响.方法 147例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人,根据原发病不同分为两组:骨折组68例,均为股骨颈骨折患者,骨病组79例.术前常规检查血浆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凝固时间(thrombin time,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含量;对术后出现患肢肿胀和/或疼痛,下肢伴有或不伴有Homans征/Neuhofs征阳性的患者常规应用加压超声技术进行超声多谱勒检查.结果 骨折组和骨病组的APTT、PT、TT、Fib水平及下肢DVT发生率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股骨颈骨折是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DVT发生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2.
水蛭素与阿司匹林联用抗血栓治疗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抗凝剂水蛭素与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联合应用在治疗老年患者异常凝血状态中的意义。方法 60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阿司匹林单药治疗组和阿司匹林与水蛭素联合治疗组,连续用药4w;治疗前、后分别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浓度(FIb)及最大血小板聚集率(MAR)。结果 4w后,与治疗前相比,单药治疗组盯、APTT明显延长,MAR明显降低,Fib无显著变化;联合治疗组盯、APTT亦显著延长,MAR、Fib明显降低;与单药治疗组相比,联合治疗组PT、APTT更长,MAR、Fib更低。结论 水蛭素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能够更有效地改善老年患者的异常凝血状态。  相似文献   

3.
秦祥德  徐成伟 《山东医药》2010,50(22):71-72
目的观察创伤性四肢骨折患者凝血、纤溶指标变化。方法采集235例创伤性骨折患者(观察组)和13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血浆,在全自动血凝仪上用凝固法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含量(Fib)及凝血酶时间(TT);同时用胶乳增强的免疫比浊法检测D-二聚体(D-dim-mer)。结果观察组PT、APTT、TT均在正常值范围之内,Fib为(6.63±1.02)g/L,与对照组的(2.98±0.65)g/L相比P〈0.05;D-dimmer为(654.5±68.5)μg/L,与对照组的(145.5±22.5)μg/L相比P〈0.05。结论创伤性四肢骨折患者处于高凝状态且纤溶亢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围术期进行保温处理对老年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该院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76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处理,观察组在常规处理的基础上进行综合保温处理。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麻醉后30、60、90 min及手术完毕时的鼻咽温,同时对麻醉前后各时间点和术后24、48 h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血小板计数、血管性学友病因子(vWF)和纤维蛋白原(Fib)进行观察。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补液量、术中出血量、尿量、麻醉时间及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前,两组的凝血功能指标均无明显差异(P>0.05);与麻醉前相比,观察组麻醉后30、60、90 min和术后的APTT、PT、TT、D-D、血小板计数、vWF、Fib无明显变化,而对照组麻醉后30、60、90 min和术后PT、APTT和TT延长,术后24、48 h的血小板计数明显低于麻醉前,而D-D和vWF明显升高,Fib显著降低(均P<0.05)。结论围术期保温干预保护凝血功能,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且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检测及双下肢静脉彩超诊断老年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DVT)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老年下肢骨折患者94例作为研究对象,术后根据下肢CT静脉造影(CTV)结果确诊为DVT的患者12例作为观察组,另将82例未发生DVT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在术前和术后3 d检测患者的Fib及D-D水平,术前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所有患者进行检测,记录两组出现血流缓滞的患者比率。结果双下肢静脉彩超检测显示,观察组的血流缓滞率41.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0.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79,P=0.005)。两组术前血浆Fib、D-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对照组血浆Fib、D-D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观察组血浆Fib、D-D水平均较术前明显升高,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联合检测的敏感度和特异性显著高于Fib、D-D单独检测(P0.05)。结论老年下肢骨折并发DVT患者血浆Fib、D-D水平存在异常升高,二者联合检测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血浆Fib、D-D水平及双下肢静脉彩超对老年下肢骨折并发DVT患者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的分析,了解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凝血功能的改变.方法 检测正常女性(n=100)、正常妊娠孕妇(n=100)及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n=90)的血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的数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正常妊娠孕妇血清PT、APTT、TT值低于正常女性人群,而Fib明显高于正常女性人群(P<0.05);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血清PT、APTT、TT水平进一步降低,Fib水平进一步升高(P<0.05).结论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与正常妊娠相比,体内高凝状态进一步发展,通过动态检测血清PT、APTT、Fib、TT水平,有助于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病情的评估,及早采取措施预防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年龄和性别因素对凝血指标的影响,并探讨在排除年龄和性别因素的干扰后,慢性肝炎或肝硬化患者的凝血指标发生的变化。方法观察性别、年龄因素对88例未用促凝药物外伤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和凝血酶时间(TT)的影响。以未用促凝药物外伤患者88例作为对照,检测5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67例肝硬化患者在排除性别、年龄干扰因素的影响后,凝血指标(PT、APTT和TT)发生的改变。结果高年龄组(60—80岁)人群PT显著比其他人群长,APTT显著比他人群短;女性人群APTT显著比男性人群APTT长。和对照组比较,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PT、APTT、和TT显著延长。结论在排除年龄和性别影响后,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仍然存在出血倾向;TT是反映凝血功能损伤程度好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肝病患者凝血4项指标的检测结果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脏能产生多种参与凝血和纤溶的因子,肝病患者出血是常见症状。据统计,85%的肝病患者至少有1项凝血试验异常。我们检测了130例肝病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TT)、纤维蛋白原(Fib)4项指标并进行了有关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的分析,了解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凝血功能的改变。方法检测正常女性(n=100)、正常妊娠孕妇(n=100)及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n=90)的血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的数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妊娠孕妇血清PT、APTT、TT值低于正常女性人群,而Fib明显高于正常女性人群(P<0.05);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血清PT、APTT、TT水平进一步降低,Fib水平进一步升高(P<0.05)。结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与正常妊娠相比,体内高凝状态进一步发展,通过动态检测血清PT、APTT、Fib、TT水平,有助于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病情的评估,及早采取措施预防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对心脏手术患者血小板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ASAⅠ-Ⅱ级择期心脏手术患者30例,均采用瑞芬太尼静脉麻醉。分别于麻醉前、手术开始切皮前、停药后1h采血测定血小板1、5min及最大聚集率(PAG1、PAG5和PAGM)和全血激活凝固时间(SonACT)、血小板计数(BPC)、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结果与麻醉前相比,手术切皮前时PAG1、PAG5和PAGM均显著下降(P均〈0.05),停药后无显著性改变(P均〉0.05)。各时点SonACT、BPC、PT、TT及APTT变化不大(P均〉0.05)。结论应用瑞芬太尼静脉麻醉可明显降低心脏手术患者血小板聚集率,但对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1.
12.
Distribution of gasses to the cast volume and volume of pores can be maintained within the acceptable limits by means of correct setting of technological parameters of casting and by selection of suitable structure and gating system arrangement. The main idea of this paper solves the issue of suitability of die casting adjustment—i.e., change of technological parameters or change of structural solution of the gating system—with regards to inner soundness of casts produced in die casting process. Parameters which were compared included height of a gate and velocity of a piston. The melt velocity in the gate was used as a correlating factor between the gate height and piston velocity. The evaluated parameter was gas entrapment in the cast at the end of the filling phase of die casting cycle and at the same time percentage of porosity in the samples taken from the main runner. On the basis of the performed experiments it was proved that the change of technological parameters, particularly of pressing velocity of the piston, directly influences distribution of gasses to the cast volume.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