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肝脏》2018,(11)
目的分析超声造影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肝实质性肿块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确诊的肝实质性肿块患者80例,均接受超声造影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使用第二代氟碳类声学造影剂,以手术及病理结果为标准,分析两种方法的诊断价值。结果超声造影诊断肝癌准确率91.43%,明显高于彩色多普勒超声75.71%,超声造影诊断肝实质性肿瘤准确率93.41%,高于彩色多普勒超声64.84(P0.05);超声造影对直径10 mm、10~30 mm肝实质性肿块检出率高于彩色多普勒超声(P0.05),两种方法对直径30 mm肿块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造影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肝实质性肿块均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超声造影诊断准确性相对较高,更利于发现微小病灶。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三维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与超声造影(CEUS)鉴别原发性肝癌与转移性肝癌诊断方面的应用。方法该院收治的原发性肝癌和转移性肝癌患者各30例,均为单发病灶,经术后病理学检查确诊。所有患者采用三维CDFI与CEUS对病灶进行检查,分析比较两种方法鉴别诊断原发性肝癌与转移性肝癌的特点及符合率。结果 1CDFI检查结果显示,原发性肝癌组内部及周围血流信号检出率明显高于转移性肝癌组(P0.05);2与转移性肝癌组比较,原发性肝癌组的肝动脉峰值流速、肝动脉内径、阻力指数(RI)明显较高,而肝动脉最小流速、门静脉流速明显较低(P0.05);3与转移性肝癌组比较,原发性肝癌组的始增时间、增强速率、50%倾斜率明显较低,而峰值时间、峰值增强强度明显较高(P0.05);4CEUS检查诊断原发性肝癌及转移性肝癌的符合率明显高于CDFI检查(P0.05);结论与转移性肝癌相比,原发性肝癌肿瘤组织及周围具有更丰富的血流信号,CEUS检查鉴别原发性肝癌与转移性肝癌的符合率高于CDFI检查,更适用于原发性肝癌与转移性肝癌的鉴别诊断,对临床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诊断原发性小肝癌与肝硬化再生结节的价值。方法将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本院收治的经手术或肝脏活组织检查等病理明确诊断为肝硬化增生结节的23例患者(32个病灶)和诊断为原发性小肝癌的25例患者(30个病灶)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实施超声造影检查,观察患者动脉相、门脉相和实质相的动态造影变化,总结不同性质病变的造影特点。结果原发性小肝癌的内部结节数量较少,多为单发,病灶与正常组织间界限清楚,边缘处较为整齐,回声除小部分不均匀外,其余皆比较均匀,其形状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肝硬化结节周边呈现网格状增高趋势,回声细小整齐,结节病灶和正常组织边界清楚,在中间有类似正常肝组织的回声,可见小血管结构。原发性小肝癌和肝硬化再生结节造影后的诊断符合率均显著高于造影前(χ~2=75.8621,P=0.0000);原发性小肝癌的峰值强度显著高于肝硬化再生结节(t=17.3855,P=0.0000),二者造影剂到达时间无显著差异(t=1.6645,P=0.1028);原发性小肝癌组的造影剂达峰时间较肝硬化再生结节组显著缩短(t=2.5549,P=0.0140)。结论超声造影可以提高肝硬化背景下小肝癌和肝硬化再生结节病灶定性诊断符合率,在小肝癌和肝硬化再生结节的鉴别和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可为临床早期诊断和鉴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肝脏》2020,(8)
目的 SonoVue超声造影对不典型肝脏局灶性病灶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间我院接受CEUS检查的肝脏肿瘤患者64例,男性38例,女性26例,年龄(49.1±10.2)岁。经影像学检查(MRI和/或CT)或肝脏组织病理确诊76个不典型局灶性病灶,直径1.9 cm至7.6 cm之间,恶性55个(原发性肝细胞癌32个;原发性肝内胆管细胞癌6个;转移性肝癌17个),良性21个(肝血管瘤14个;局灶性结节增生5个;肝脓肿2个)。计量资料以■表示,用t检验比较;计数资料以绝对值表示,用卡方检验比较。结果超声造影表现中恶性不典型肝脏局灶性病灶[(17.2±3.3)s]开始增强时间明显短于良性局灶性病灶[(26.8±6.7)s,P0.05];恶性不典型肝脏局灶性病灶[(77.8±12.7)s]开始消退时间明显短于良性局灶性病灶[(228.4±29.4)s,P0.05];恶性不典型肝脏局灶性病灶[(43.6±9.3)s]开始消退时间明显少于良性局灶性病灶[(172.1±22.7)s,P0.05]。原发性及转移性肝癌局灶性病灶在增强速度及消退速度例数比较中并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增强形式及增强强度的例数比较中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基于SonoVue超声造影能够准确反映不典型肝脏局灶性病灶良恶性情况,并且可以对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病灶加以鉴别。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TIC)诊断老年肝脏局灶性病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80例老年肝脏局灶性病灶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对象行超声造影、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诊断,将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超声造影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并观察肝脏局灶性病灶超声造影增强模式、良恶性病灶TIC声学定量指标。结果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诊断得知,80例老年肝脏局灶性病灶患者中26例确诊为恶性,12例原发性肝癌,14例肝转移癌;54例确诊为良性,32例肝血管瘤,16例肝硬化再生结节,6例局灶性结节性增生。依据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诊断"金标准",超声造影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31%、94.44%、93.75%、88.89%、96.23%;超声造影诊断与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诊断结果具有极好的一致性(Kappa=0.859)。原发性肝癌、肝转移癌超声造影多以不均匀增强模式为主,肝血管瘤以向心性增强模式为主,肝硬化再生结节、局灶性结节性增生均为等增强模式。良恶性病灶强度增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病灶增强时间明显高于恶性病灶,上升支斜率、下降支斜率均明显低于恶性病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超声造影诊断老年肝脏局灶性病灶具有良好应用价值,可有效区分病灶良恶性,而不同类型病灶超声造影增强模式不同,且良恶性病灶TIC声学定量指标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实时超声造影技术对VX2兔肝癌影像学模型的诊断价值.方法:25只肝脏种植VX2移植瘤的新西兰大白兔于种植后第21天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经耳缘静脉团注造影剂SonoVue,行实时超声造影检查,观察肿瘤及其周边正常肝组织动态超声增强表现.结果:20只(80%)大白兔种植成功.在二维超声上,肿瘤为类圆形等回声肿块,周边可见声晕,部分中心可见低回声坏死区.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能探测到肿瘤周边或内部点、条状血流信号.注入造影剂后,动脉相见肿瘤周边血管呈环状、树枝状渐进性回声增强,而后门脉相随周边肝实质的强化而回声逐渐减弱,对比正常肝实质呈低回声,表现出典型的快进快出的强化特点.超声造影对于d≤3cm的小肝癌病灶检出率为90.6%,特异性96.2%,阳性预测值96.7%,阴性预测值86.7%,其中对于d<1cm的微小肝癌检出率为85.7%.结论:实时超声造影技术可提供肿瘤的动态血流信息,有助于微小病灶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实时超声造影在肝脏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我科诊断的肝脏病变患者80例,包括脂肪肝20例,肝血管瘤17,肝癌介入治疗后14例,肝转移瘤13例,原发性肝癌11例,肝内胆管细胞癌4例,肝脓肿1例。采用经肘静脉注射SonoVue造影剂2.5 mg 造影,连续、实时、动态对肝脏病灶及其周围肝组织增强情况进行细致的观察。结果 80例肝脏病变患者超声造影增强时相主要为肝动脉期和无肝实质期,增强类型主要为周边增强或无增强,其次为周围向心、整体增强,而中央扩散很少;实时超声造影对肝脏病变的诊断准确率为87.5%(70/80),显著高于二维和彩色多普勒超声(33.8%,P<0.05)。结论 实时超声造影在肝脏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张姝  赵洪震  兰海峰 《肝脏》2016,(5):344-346
目的探究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及超声造影在肝局灶性结节增生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确诊为肝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3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增生结节的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及超声造影特征。结果超声造影显示,病灶于12~16 s内开始增强,32例患者动脉相均为快速增强,且为均匀高增强。其中24例为中央型,8例为整体型(5例偏心性增强及3例团状增强),病灶呈整体快速增强。门脉相大多数病例均为高回声,少数为等回声及低回声,其中1例可见中央瘢痕低回声;延迟相18例FNH增强呈高回声,10例呈等回声,4例呈低回声。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检查结果,32例患者共发现阳性病灶37个,其中28例为单发病灶,4例为多发病灶;增生结节多数位于肝右叶(位于左叶9例、位于右叶22例),分布较为均匀;肝内结节最大直径5 cm,最小直径2.5 cm,平均直径3.4 cm;肝内低回声结节4例,偏低回声结节3例,高回声结节8例,偏高回声结节14例,等回声结节2例;结节呈类圆形的26例,不规则形结节6例;19例结节的边界清晰、10例边界欠清晰、3例可见周围声晕。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全部病灶均可显示动脉血流信号,其中22例可显示典型的"轮辐"状分布的血流特征,全部血流均为低阻动脉血流频谱。结论超声造影和彩色多普勒血管造影能动态显示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病灶的血流灌注情况,尤其是动脉相的"轮辐"状快速离心性增强特征,以及延迟相中央瘢痕低增强特征是FNH诊断及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超声造影引导下射频消融(RFA)治疗原发性大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8例大肝癌患者采用TACE联合超声造影引导下RFA治疗,对其治疗前后肿瘤最大直径、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甲胎蛋白(AFP)、肝功能分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后除1例发生肝脏衰竭,积极治疗抢救无效死亡外,余47例均手术成功。与术前比较,47例术后AFP、肿瘤最大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BIL、A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半年、1年生存率分别为82.9%(39/47)和61.7%(29/47),中位生存期11.5个月,平均生存期13.8个月。[结论]TACE联合超声造影引导下行RFA治疗原发性大肝癌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超声弹性成像与超声造影(CUES)对肝脏占位性病变性质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2015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诊治的肝局灶性病变患者186例(206个病灶)。所有的受试者均接受超声造影和超声弹性成像检查,参照欧洲肝脏超声造影指南(2012版)标准进行肝局灶性病变良恶性的鉴别诊断。应用ROC曲线下面积判断指标诊断的效能。结果 在186例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中,肝左右叶病灶126例,肝左叶病灶29例,肝右叶病灶31例;超声共发现病灶206个,其中良性病灶78个(37.9%),恶性病灶128个(62.1%)。在78个良性病灶中,血管瘤51个,肝脓肿10个,错构瘤4个,结节性增生5个,炎性假瘤8个。在128个恶性病灶中,原发性肝癌124个,转移癌4个;超声造影检查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67,显著优于超声弹性成像检查的0.803(P<0.05),超声造影检查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5.6%、98.6%和96.8%,显著优于超声弹性成像检查的89.1%、76.8%和84.4%(P<0.05)。结论 CUES检查对判断肝占位性病变的性质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与超声弹性成像检查具有协同作用,临床医师可以通过这些检查确定肝内病灶的性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肝癌术后肝内肿瘤复发中的诊断价值。方法48例肝癌切除术后患者经常规超声检查发现肝内直径≤2.0 cm的单发病灶患者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和血清AFP检测。结果在术后平均(32.86±7.54)个月,常规超声检查发现48例肝癌术后患者肝内出现直径≤2.0 cm单发病灶,48个单发病灶呈圆形或者类圆形占位性病变,其中44个呈低回声,4个呈高回声;超声造影检查判断肿瘤复发病灶35个,良性结节13个;在32例血清AFP>200 μg/L患者,肝内肿瘤发生率为87.50%,明显高于16例血清AFP≤200 μg/L患者的43.75%,具有统计学差异(x2=10.338,P=0.001);在48个单发病灶中,超声造影诊断正确44个(91.67%),包括复发病灶33个和良性结节11个;超声造影对肝癌术后患者肝内直径≤2.0 cm单发病灶诊断的准确度为91.67%(44/48),灵敏度为94.29%(33/35),特异度为84.62%(11/13)。结论超声造影可以对肝癌术后患者肝内复发病灶进行早期诊断,对于提高患者的治疗疗效和生存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和增强CT对微小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影像学检查疑为恶性的112例143个≤2.0 cm的肝脏病灶分别行超声造影和增强CT检查,结果与病理对照,比较两种检查技术对微小肝癌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 112例143个病灶中,超声造影和增强CT诊断恶性、良性病变分别为103个、40个和100个、43个。病理诊断恶性病变111个,其中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CC)79个(高、中、低分化癌分别为19、38、22),肝内胆管细胞癌(ICC)8个(高、中、低分化癌分别为4、3、1),转移性肝癌(MC)24个;良性病变32个。与病理对照,超声造影和增强CT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8.3%、84.4%、87.3%和86.5%、87.5%、86.7%,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造影和增强CT诊断微小(≤2.0 cm)肝癌具有相似的效能,超声造影更简便,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提高原发性肝脏神经内分泌癌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28个病灶)原发性肝脏神经内分泌癌的超声表现。结果肿瘤多位于肝右叶,呈高回声区,形态规则,边界清晰,较大肿块内部可见多个不规则形无回声区,内透声差,可见细小光点及絮状回声,彩色多普勒显示肿瘤内部可见血流信号,动脉频谱呈低阻力型。结论原发性肝脏神经内分泌癌超声表现有一定特征,超声检查对本病的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原发性肝癌的特点及其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2型糖尿病并发原发性肝癌的患者100例,对其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并分析超声的特点,同时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原发性肝癌中单发病灶93例,多发病灶25例,共计118个病灶;病灶主要为单发,单发患者占总人数的93.00%(93/100),并且以肝脏右叶为主,占49.00%(49/100),呈现较为规则的形态,多为圆形或类似圆形的形状,边界较为清晰,病灶内部回声较低,其次为高回声,混合回声较少,病灶大约在4 cm左右;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因素主要与性别、饮酒、抽烟、肥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有关。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原发性肝癌在诊断时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具有较高的诊断意义,并且给予早期及时的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法有利于对病情的控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静脉超声造影检查联合超微血管成像技术在肝局灶性病变性质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63例肝局灶性病变患者为观察对象,均行静脉超声造影及超微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肝局灶性病变性质,以MRI结合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静脉超声造影、超声造影联合超微血管成像的病灶检出率、不同直径大小病灶检出率、良恶性病灶检出率的差异。采用ROC曲线法分析静脉超声造影、超声造影联合超微血管成像在肝局灶性病变性质诊断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结果超声造影联合超微血管成像的病灶检出率(97.87%)高于静脉超声造影(75.53%)(χ~2=10.243,P=0.001)。超声造影联合超微血管成像的不同大小病灶检出率(10 mm病灶:89.47%、10~30 mm病灶:100%、30 mm病灶:100%)优于静脉超声造影(42.11%、81.97%、92.86%)(χ~2=3.845,P=0.017)。超声造影联合超微血管成像的良恶性病灶检出率(良性病灶:100%、恶性病灶:94.59%)高于静脉超声造影(87.72%、56.76%)(χ~2=3.628,P=0.018)。与超声造影检测相比,超微血管成像技术可对病灶周围微血管血流分布及病灶轮廓清晰显示,且在良性病灶病变中也可清晰显示。超声造影联合超微血管成像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88.09%、87.32%、84.27%)均高于静脉超声造影(74.38%、72.17%、70.71%)(P0.05)。结论与单纯静脉超声造影检查比较,静脉超声造影联合超微血管成像技术在肝局灶性病变诊断中不仅有更高的病灶检出率、不同大小病灶检出率、良恶性病灶检出率,而且由于超微血管成像对肝局灶性病变的血流信号具有较高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在准确判定病变性质上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虚拟导航超声造影与常规超声造影检查肝硬化背景小肝癌的诊断效能。方法 45例肝硬化患者经增强CT/MRI检查提示肝内局灶性结节共计68个,全部病灶均经病理检查确诊,其中小肝癌45个,肝硬化结节(非小肝癌)23个。分别行常规超声造影检查及虚拟导航超声造影检查,计算2种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及正确率等指标。结果常规超声造影诊断小肝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及正确率依次为60.0%、69.5%和63.2%,虚拟导航超声造影依次为86.6%、78.3%和83.8%。虚拟导航超声造影诊断小肝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和正确率高于常规超声造影(P均<0.05)。结论虚拟导航超声造影可检出常规超声造影不易检出的肝硬化结节背景下小肝癌,为临床诊断提供有效支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原发性肝癌术后复发转移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72例原发性肝癌术后复发患者进行超声造影、增强CT检查,以穿刺或手术活检结果为"金标准",对比分析各类检查结果。结果针对原发性肝癌术后复发转移灶,超声造影检出率高于增强CT,但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针对长径小于1 cm的复发转移灶,超声造影检出率明显高于增强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超声造影对原发性肝癌术后复发转移诊断的敏感性优于增强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造影对原发性肝癌术后复发转移的检出,特别是微小病灶的检出,以及复发转移诊断的敏感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了提高临床对肝泡型包虫病的检出率,分析采用超声弹性成像技术的价值和意义。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的方法从2014年7月至2017年7月我院就诊的肝占位性病变患者中选取80例作为研究对象,入组患者均常规接受普通超声和超声弹性成像检查,记录入组患者病灶的大小以及弹性评分,比较诊断结果与手术或病理结果的差异。结果研究表明,入组的80例肝占位性病变患者中原发性肝癌、肝血管瘤、肝囊肿以及肝泡型包虫病分别为28例、22例、20例和10例,与普通超声检测相比超声弹性成像检测的肝泡型包虫病、原发性肝癌的病灶面积、周长以及体积明显增加,且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泡型包虫病与原发性肝癌的超声弹性成像评分相比明显降低,与肝血管瘤相比则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可疑肝泡型包虫病患者进行超声弹性成像技术检查,有助于明确病灶硬度,提高检出准确性,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直径≤3 cm的局灶性肝脏病变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并探讨该方法对肝脏疾病诊断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68例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病灶直径大小进行分组,并进行超声造影检查,记录分析结果,并与最终的诊断对比分析。结果超声造影检验对肝内局灶性病变的准确率为95.6%,敏感性为95.7%,特异性为95.6%,阳性预测值为91.7%,阴性预测值为97.7%;对不同直径的病灶病理检查发现,不同直径(0~1、1~2和2~3 cm)的病灶良恶性的比例无显著差别(P0.05);不同时相的造影结果显示,门静脉期中,1~2 cm的超声造影增强强度低的比例显著少于2~3cm病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相与延迟相的比较,两组病灶的增强强度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超声造影对于≤3 cm的肝内局灶性病灶诊断价值较高,而门静脉期时,直径≤2 cm的肝内恶性病灶的影像学表现不典型,进行诊断时需结合其他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  相似文献   

20.
《肝脏》2020,(5)
目的探讨应用超声造影技术对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SNNL)、单发性转移性肝癌(SMHC)诊断表现差异。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成都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住院期间行肝脏超声造影检查患者31例,患者均经超声引导下病灶穿刺活检或手术后病理证实为SNNL或SMHC,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或卡方检验。结果 SNNL患者6例,SMHC患者25例。SNNL组患者年龄为(43.8±7.2)岁,明显低于SMHC组患者的(59.7±11.2)岁(P0.05)。SNNL组病灶边界清楚5例,边界模糊1例;SMHC组患者病灶边界清楚8例,边界模糊17例,两组患者病灶边界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相时,超声造影中SNNL组患者病灶提示周边高增强环厚度为1.1~4.8 mm,平均厚度为(2.4±0.8)mm;SMHC组患者病灶提示周边高增强环厚度为3.3~9.2 mm,平均厚度为(5.1±1.3)mm,两组患者病灶增强环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延迟相时[(6.1±4.2)cm]SNNL组患者病灶无增强区域与动脉相时[(8.0±6.5)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延迟相时[(6.3±2.9)cm]SMHC组患者病灶无增强区域明显大于动脉相时[(2.8±3.6)cm],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造影动脉相时病灶周边高增强环厚度、延迟相时病灶无增强区域范围等差异有助于区分SNNL及SMH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