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1 毫秒
1.
[目的]研究急性胰腺炎(AP)患者血浆D-二聚体与胰腺CT表现的相关性,探讨二者联合检测在AP严重程度及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4月1日~2014年4月1日确诊为AP的住院患者33例。入院即刻、72h、7d均行腹部CT,7d为腹部增强CT;入院即刻、24h、48h、72h、5d、7d均测定D-二聚体。根据胰腺CT分级标准分A~E级组及胰腺CT轻重分类标准分MAP、SAP组,比较同一时间点组间D-二聚体水平;根据入院7d腹部增强CT分水肿、坏死组,比较2组入院即刻、24h、48h、72h、5d、7d的D-二聚体水平。[结果]胰腺CT分级D级D-二聚体均高于C级,E级均高于D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D-二聚体均高于M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坏死组D-二聚体入院即刻、24h、48h、72h均高于水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5d、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坏死组早期即为高水平D-二聚体(1.54±0.07),且在7d内进行性上升,水肿组72h内呈进行性上升,但72h后下降。[结论]AP患者血浆D-二聚体与胰腺CT分级、轻重分类呈正相关,CT分级、分类越重,D-二聚体越高。入院72h后D-二聚体呈下降趋势可初步排除坏死性AP。D-二聚体联合胰腺CT进行动态评估,有利于对AP的轻重及预后作出准确判断。  相似文献   

2.
曾琢 《临床肺科杂志》2009,14(12):1603-1604
目的探讨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患者血清D-二聚体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将23例IPF患者根据HRCT表现分为肺泡炎组(n=10例)和纤维化组(n=13例),分别给予和不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入院次日、治疗1个月及3个月后均行血清D-二聚体水平测定。结果IPF患者血清D-二聚体浓度在检测的不同时期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IPF肺泡炎组患者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D-二聚体水平逐渐下降,入院时与1月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3月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IPF纤维化组患者不同时期测定的D-二聚体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D-二聚体浓度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IPF患者存在纤溶亢进和炎症反应,动态监测D-二聚体水平可能反映糖皮质激素对IPF的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血清载脂蛋白水平和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分析其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10月在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冠心病患者90例作为病例组,根据冠心病类型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2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15例、陈旧性心肌梗死(OMI)组2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30例。另选取同时期在本院体检的健康成年人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5组受试者血清载脂蛋白水平和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 SAP组、UAP组、AMI组患者血清载脂蛋白a水平低于对照组,UAP组、AMI组患者血清载脂蛋白a水平低于SAP组,OMI组患者血清载脂蛋白a水平高于SAP组、UAP组,AMI组患者血清载脂蛋白a水平低于OM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UAP组、OMI组、AMI组患者血清载脂蛋白b水平高于对照组,UAP组、AMI组患者血清载脂蛋白b水平高于SAP组,AMI组患者血清载脂蛋白b水平高于OM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UAP组、OMI组、AMI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对照组,UAP组、AMI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SAP组,OMI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UAP组,AMI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OM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清载脂蛋白a水平与血浆D-二聚体水平呈负相关(P0.05),血清载脂蛋白b水平与血浆D-二聚体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载脂蛋白a水平较低,血清载脂蛋白b水平和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高,尤以AMI和UAP患者明显,血清载脂蛋白水平变化与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血浆D-二聚体(DD)水平与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评分的关系。方法:选择STEMI患者81例,入院后立即测定血浆D-二聚体水平(采血时间距发病2~72 h),计算GRACE评分并进行危险分层,分析STEMI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GRACE评分及危险分层的关系。结果:根据GRACE评分将STEMI患者作危险分层,高危组D-二聚体水平的平方根明显高于中危组及低危组(均P0.01),中危组与低危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患者按D-二聚体水平的高低分为高DD组和低DD组,高DD组患者GRACE评分明显高于低DD组(P0.01)。STEMI患者D-二聚体水平的平方根与GRACE评分呈正相关(r=0.457,P0.01)。结论:STEMI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GRACE评分正相关。D-二聚体检测对于STEMI患者的危险分层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静脉应用丙氨酰-谷氨酰胺(Aln-Gln)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患者血浆IL-6、TNF-α、D-二聚体水平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 56例SAP患者随机分为Aln-Gln治疗组(n=28)和对照组(n=28),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Aln-Gln。补充Aln-Gln前1天和补充后第7天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血浆Gln水平,酶联免疫吸付测定(ELISA)法检测患者血浆中IL-6、TNF-α、D-二聚体水平。结果治疗组补充Aln-Gln后第7天血浆IL-6、TNF-α、D-二聚体水平及CRP明显均低于对照组及治疗前1天(P0.05),ALB水平升高(P0.05),APACHEⅡ总分明显低于治疗前1天(P=0.03),两组ICU治疗时间、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总住院天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AP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Aln-Gln可以降低血浆IL-6、TNF-α、D-二聚体水平,减轻炎症反应和微循环障碍,进一步改善患者的临床结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检测血浆D-二聚体(D-Dimer)浓度及甘油三酯(TG)水平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别测定26例SAP患者(SAP组)、32例轻症急性胰腺炎(MAP)患者(MAP组)、30例健康查体者(对照组)的血浆D-Dimer浓度及TG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SAP组血浆D-Dimer浓度、TG水平高于MAP组及对照组(P均〈0.01或〈0.05),而MAP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检测D-Dimer含量及TG水平对SAP诊断、临床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卒中亚型脑梗死病人早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其与急性期神经功能改善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以2014年1月—2016年6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67例脑梗死病人为研究对象。按照TOAST标准对病人进行分型,比较不同亚型病人间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比入院时与入院10 d后不同亚型间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及不同亚型病人间的死亡率。结果各亚型脑梗死病人间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比较结果显示,心源性脑栓死(CE)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最高,其次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LAA)组,不明原因的缺血性脑卒中(SUE)组次之,小动脉闭塞性脑卒中(SAO)组最低,但与SUE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原因所致的缺血性卒中(SOE)组1例(未列入统计分析内);各亚型病人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存在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CE组缺损最为严重,SAO组程度最轻;入院10 d后各组神经功能缺损均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E组最低,SAO组改善程度最高。急性期以CE组(34.1%)的死亡率最高,其次为LAA组(6.3%),SAO组在急性期未观察到死亡病例,CE组死亡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其余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卒中亚型的脑梗死病人早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存在统计学意义,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此类病人预后评估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进行分析,探讨上述指标与无症状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分别对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有症状性脑梗死患者和正常人各50例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查和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检查。结果有症状性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均较无症状性脑梗死组明显升高(P0.01)。两者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者相关性分析示,无症状性脑梗死组的同型半胱氨酸与D-二聚体的相关系数为r=0.598、P0.01;有症状性脑梗死组、正常组分别为r=0.605、P0.01;r=0.631、P0.01。同型半胱氨酸与D-二聚体在三组中不同斑块类型的表达情况示,各组间和组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是无症状性脑梗死的高危因素;且不稳定斑块与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关系密切;在脑梗死的发生过程中三者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血浆D-二聚体和FDP水平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早期DIC患者32例,DIC疑诊组15例,正常人(对照组)30例,检测D-二聚体含量和FDP含量。结果 DIC组D-二聚体和FDP水平均明显高于疑诊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疑诊组与对照组比较,D-二聚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FD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二聚体和FDP的联合检测对DIC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D-二聚体具有更高的特异性,联合检测FDP能提高DIC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监测植入起搏器患者D-二聚体水平,比较单腔、双腔和三腔(心脏再同步治疗,CRT)起搏器植入对静脉血栓形成和栓塞影响程度,以减少静脉栓塞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随机选取2010年6月~2011年6月在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植入起搏器患者80例,根据起搏模式分为VVI、DDD、CRT起搏器3组,分别于术前2d,术后24 h、7d监测D-二聚体水平.所有患者随访至少1年,随访期间定期监测D-二聚体水平.结果 3组患者植入起搏器后24 h D-二聚体水平较术前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0.026,0.003);术后7d,DDD、CRT起搏器组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较术前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0.020);CRT起搏器组患者术后24 h D-二聚体水平较VVI、DDD起搏器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76±2.68) μg/ml对(2.59±2.13) μg/ml,P=0.028;(3.76±2.68) μg/ml对(1.46±0.74)μg/ml,P=0.010].随访期间共发生2例血栓事件.结论 起搏器植入可以导致机体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激活,通过监测D-二聚体水平,发现CRT植入术后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普通起搏器.能否通过监测D-二聚体水平,判断患者凝血状态、预防血栓形成的发生,还需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和证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评分的关系。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6月在我科住院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81例,入院后立即测定血浆D-二聚体浓度(采血时间距发病2 h-72 h),计算GRACE 评分并进行危险分层,分析STEMI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GRACE评分及危险分层的关系。结果:根据GRACE评分将所有STEMI患者作危险分层,高危组患者D-二聚体含量的平方根明显高于中危组及低危组(P均<0.01),中危组与低危组D-二聚体含量的平方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所有患者按D-二聚体含量的高低分为高DD组和低DD组,高DD组患者GRACE评分明显高于低DD组(P<0.01)。STEMI患者D-二聚体的平方根与GRACE评分呈正相关(r=0. 457,P<0.01)。结论:STEMI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越高,GRACE评分越高,两者具有良好的相关性。D-二聚体检测对于STEMI患者的危险分层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S)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择长江航运总医院综合治疗科住院治疗的65例NSCLS患者为观察组,并设置4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对比各组、各分期以及NSCLS组化疗前后患者血浆D-二聚体检测结果。结果:NSCLS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0.97(0.62~1.36)mg/L显著高于对照组0.33(0.17~0.38)mg/L(P0.05);NSCLS组不同分期患者D-二聚体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期越高D-二聚体水平越高(P0.05);完全改善组与部分改善组D-二聚体水平化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D-二聚体的临床检测可以作为判定NSCLS患者疗效以及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D-二聚体、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5(SFRP5)、脂联素与内脏脂肪组织源性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VASPIN)联合检测在冠心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择老年冠心病患者240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组8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80例、稳定性心绞痛(SAP)组80例。另选取健康体检者80例为对照组。分析4项指标的差异及其与Gensini积分的相关性。结果 4组D-二聚体、SFRP5、脂联素与VASPIN水平及Gensini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SAP组、UAP组和AMI组D-二聚体及Gensini积分明显升高,SFRP5、脂联素及VASPIN水平明显降低(P0.05)。SAP组和UAP组D-二聚体及Gensini积分水平显著低于AMI组,SFRP5、脂联素及VASPIN水平明显高于AMI组(P0.05);SAP组D-二聚体水平及Gensini积分明显低于UAP组,SFRP5、脂联素及VASPIN水平明显高于UAP组(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SFRP5、脂联素及VASPIN水平与Gensini积分呈明显的负相关(r=-0.662,r=-0.532,r=-0.848,P0.01),D-二聚体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0.526,P=0.003)。4项指标联合检测敏感性明显高于各项指标单独检测(P0.05)。结论 4种指标联合检测可为老年冠心病类型鉴别诊断和疾病严重程度评估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解毒通络合剂对角叉菜胶所致大鼠尾部血栓长度、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D-二聚体含量的影响。方法将84只大鼠随机分为7组,模型对照组、正常对照组、阿司匹林组、通心络组及解毒通络合剂低、中、高剂量组,每组各12只。灌胃时间1个月,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他6组均用角叉菜胶构建尾部血栓模型,观察不同时间的黑尾长度,抽静脉血查AT-Ⅲ活性、D-二聚体含量。结果大鼠造模48h、72h后解毒通络合剂中剂量组与模型对照组、阿司匹林组、解毒通络合剂低剂量组相比,黑尾长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解毒通络合剂各组与模型对照组、正常对照组、阿司匹林组相比,D-二聚体含量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中剂量解毒通络合剂有减轻角叉菜胶所致的大鼠尾部血栓形成的作用。中、高剂量解毒通络合剂能明显提高实验大鼠的D-二聚体含量,增强继发性纤溶作用,从而减轻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血浆D-二聚体(DD)含量检测对肺栓塞(PE)的诊断价值.方法 69例第一诊断为肺栓塞的患者,测定入院时第一次采血的D-二聚体,其中D-二聚体阴性9例,阳性60例,对D-二聚体阴性及阳性的两组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对比观察.结果 9例D-二聚体阴性肺栓塞患者的D-二聚体含量为(0.9±0.4)μg/ml,阴性率为13%(9/69);D-二聚体阳性肺栓塞患者的D-二聚体含量为(16.5±14.2)μg/ml,阳性率为87%(60/69).D-二聚体阴性与阳性两组之间在D-二聚体含量、发病时间及血栓栓塞部位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性别、年龄、肺动脉压、下肢静脉曲张及血栓形成等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浆D-二聚体阴性并非100%排除肺栓塞,临床对高度怀疑肺栓塞的患者,不要只关注D-二聚体水平,还要进行肺动脉相关检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3月~ 2013年2月在我院住院的上消化道出血的13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D-二聚体水平在不同临床特征中的变化及其与实验室检查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131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D-二聚体平均水平为(1.41±2.57)mg/L,阳性率为48.1% (63/131);不同病因导致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血清D-二聚体水平不同,其中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恶性肿瘤及其它病因组患者D-二聚体阳性率显著增高(P<0.01);周围循环衰竭、呕血及呕血伴全身症状组患者的D-二聚体阳性率较高,黑便组阳性率最低(P<0.01);持续和再出血患者血清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无再出血的患者(P<0.01);死亡患者的D-二聚体阳性率显著高于好转组(P<0.01),但与未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水平与休克指数有一定相关性(P<0.01),与入院时收缩压、脉搏、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无相关性(P>0.05).结论 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存在纤溶活动异常增强,且不同病因患者D-二聚体阳性率不同.D-二聚体水平升高可能提示机体循环血容量不足,可作为预测再出血风险的指标之一,而且提示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评分的关系。方法:入选151例在我院住院的NSTE-ACS患者,其中不稳定性心绞痛(UA)40例,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111例。入院后测定血浆D-二聚体浓度,计算GRACE评分并进行危险分层,分析NSTE-ACS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GRACE评分及危险分层的关系。结果:NSTEMI组D-二聚体含量的平方根及GRACE评分均高于UA组(P0.05和P0.01)。将所有NSTE-ACS患者作GRACE危险分层,高危组D-二聚体含量的平方根明显高于中危组及低危组(均P0.01),中危组与低危组D-二聚体含量的平方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所有NSTE-ACS患者按D-二聚体含量1.0μg/ml和≥1.0μg/ml分为低D-二聚体组和高D-二聚体组,高D-二聚体组GRACE评分明显高于低D-二聚体组(P0.01)。NSTE-ACS患者D-二聚体的平方根与GRACE评分呈正相关(r=0.335,P0.01)。结论:NSTE-ACS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GRACE评分具有良好的相关性。D-二聚体水平对于NSTE-ACS患者的早期危险分层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凝血-纤溶状态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对80例胃癌患者(胃癌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血浆D-二-聚体(D-dimer)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胃炎组、胃溃疡组、健康组比较.结果:胃癌组与胃溃疡组、胃炎组、健康组比较,PT、APTT、TT值缩短,FIB、D-dimer值增高(均P<0.05).低分化胃癌PT、APTT、TT、FIB及D-二聚体与高分化胃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化胃癌与中分化胃癌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分化胃癌D-二聚体与高分化胃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淋巴结转移胃癌和无淋巴结转移胃癌PT、APTT、TT、FIB及D-二聚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患者可能出现复杂的凝血-纤溶系统的改变,检测PT、APTT、TT、FIB及血浆D-二聚体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D-二聚体水平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静脉溶栓疗效的预测作用。方法:选取100例患ACI并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采用Sysmex Cs-5100全自动检测仪分别检测其溶栓前、后24 h内D-二聚体水平,同时记录患者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病情好转患者70例,为好转组,恶化患者30例,为恶化组。2组到达医院至开始静脉溶栓时间(DNT)、性别和入院时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所有患者溶栓前、后24 h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且恶化组D-二聚体水平均显著高于好转组(均P 0. 05)。Logistic回归分析示,溶栓后24 h D-二聚体水平显著升高是患者溶栓后病情恶化的危险因素。溶栓后NIHSS评分与溶栓前、后24 h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别存在明显正相关性(r分别为0. 316、0. 451,均P 0. 01)。结论:ACI患者溶栓后24 h内D-二聚体水平显著升高预示病情恶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HAP评分联合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床边指数(BISAP)评分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12月在东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胰腺炎(AP组)患者180例,其中,轻症急性胰腺炎(MAP组)56例,中度重症急性胰腺炎(MSAP组)60例,SAP(SAP组)64例。根据住院期间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33例)和预后不良组(31例)。18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AP患者进行无害性胰腺炎(HAP)评分、BISAP评分;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HAP评分、BISAP评分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SAP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Z检验比较预后价值。结果:AP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随着AP病情的加重,患者HAP评分、BISAP评分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逐渐升高(P均<0.05)。预后不良组SAP患者HAP评分、BISAP评分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预后良好组明显升高(P均<0.05);HAP评分、BISAP评分、血浆D-二聚体水平单独预测SAP患者不良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6(95%CI:0.724~0.928)、0.838(95%CI:0.741~0.935)、0.831(95%CI:0.730~0.932),截断值分别为1.765、2.420、0.950mg/L,敏感度分别为74.2%、87.1%、80.6%,特异性分别为75.8%、69.7%、75.8%;三者联合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52(95%CI:0.905~0.999),敏感度为96.8%,特异性为81.8%;联合预测SAP患者不良预后与单独预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AP患者HAP评分、BISAP评分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三者联合检测对SAP具有较高的预后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