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蒙脱石散联合七味白术散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疗效及对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90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两组患儿均予口服补液或静脉补液、饮食调理和纠正电解质紊乱等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蒙脱石散口服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七味白术散口服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症状改善时间、腹泻症状评分,及粪便中肠道菌群数量的变化。结果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有效率为93. 33%,优于对照组的75. 56(P 0. 05)。观察组腹泻、呕吐、发热症状改善时间及腹泻症状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治疗后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大肠杆菌数量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蒙脱石散联合七味白术散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疗效显著,可快速缓解患儿腹泻、呕吐、发热症状,有效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和比较益生菌和免疫球蛋白在治疗儿童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期间我院儿科门诊收治的患有轮状病毒性肠炎的儿童124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2例,2组患儿均给予相同的基础治疗。对照组患儿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治疗,观察组患儿用抗轮状病毒鸡卵黄IgY口服治疗。收集治疗后第1、3、5、7、9、11天的新鲜大便标本以判断大便菌群紊乱分度,并检测2组患儿的大便SIgA水平和大便轮状病毒排泄量,记录2组患儿治疗后每日的腹泻频次等肠道细菌感染的继发情况。[结果]对照组在治疗第3、5、7、9,11天的菌群Ⅰ度失调、治疗第5、7、9天的菌群Ⅱ度失调以及治疗第3、5、7、9、11天的菌群Ⅲ度失调均小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治疗第5、7、9、11天的继发性细菌感染上低于球蛋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用药3d后大便SIg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d后腹泻频次以及大便病毒排泄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儿童轮状病毒性肠炎,益生菌能缓解菌群紊乱及预防继发感染,但缓解临床症状较慢;而口服免疫球蛋白显效快,能快速清除病毒及促进机体SIgA生成,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直肠切除术后肠道菌群及分泌型IgA含量的变化。[方法]选择确诊为直肠癌并需行直肠切除术的患者60例为观察组,6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分别检测观察组患者术前术后粪便标本及对照组患者粪便标本的各肠道菌群含量以及血清中sIgA的含量。菌群含量用其DNA拷贝数表示,sIgA含量用g/L表示。[结果]观察组直肠切除术后粪便中肠道菌群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和肠球菌的含量较术前均明显降低。对照组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含量高于观察组,大肠杆菌和肠球菌的含量则低于观察组。sIgA含量术后与术前相比无明显改变。[结论]直肠切除术后会出现肠道菌群失调的现象,有益菌含量降低,同时致病菌含量升高,导致肠道屏障功能受损,因此进行微生态制剂治疗很有必要,可以尽早重建肠道菌群平衡,恢复肠道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神阙穴隔姜隔药灸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BS)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进而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随机将60例D-IBS患者分成2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神阙穴隔姜隔药灸,1次/d,每次持续30min;对照组采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培菲康)840mg,2次/d,口服治疗;疗程共3个月。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肠易激综合征症状严重性量表(IBS-SSS)总积分、粪便球杆比、肠道双歧杆菌/大肠杆菌(B/E)比值的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在各个治疗时间点IBS-SSS总积分均呈逐渐下降趋势,而粪便涂片中杆菌比例、肠道双歧杆菌的含量及肠道B/E值均呈逐渐上升趋势,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治疗组在各个治疗时间点IBS-SSS总积分的改善、肠道双歧杆菌的增长及肠道B/E值升高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1个月:P0.001;治疗3个月:P=0.001)。[结论]神阙穴隔姜隔药灸可有效改善D-IBS患者的IBS-SSS总积分,提高D-IBS患者粪便杆菌比例及肠道B/E值,提示艾灸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进而改善D-IBS患者肠道微生物定植抗力,增强肠道抵抗病原菌侵袭能力,从而治疗D-IBS。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酒精性肝病肠道菌群重建治疗慢性腹泻的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5年8月在我院诊治的酒精性肝病伴慢性腹泻患者90例,根据信封随机抽签原则分为治疗组50例与对照组40例,对照组服用蒙脱石散治疗,治疗组接受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谷氨酰胺颗粒治疗,2组都以2周为1个疗程,治疗观察1个疗程。[结果]从总有效率方面分析,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是96.0%与77.5%,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的大肠杆菌、双歧杆菌、乳酸菌与肠球菌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治疗后的双歧杆菌、乳酸菌含量明显增加,而大肠杆菌、肠球菌含量明显降低,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血清ALT与AST值都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血清TNF-ɑ含量分别为(43.14±19.55)ng/ml和(65.25±20.81)ng/ml,明显低于治疗前的(92.94±15.39)ng/ml和(92.81±16.11)ng/ml(P0.05),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酒精性肝病肠道菌群重建治疗慢性腹泻能提高粪便中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含量,改善患者的肝功能,促进临床疗效的提高,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炎性因子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6.
《内科》2016,(4)
目的探究微生态制剂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腹泻患儿12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64例。两组患儿均给予炎琥宁静脉滴注抗病毒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儿口服思密达治疗,观察组患儿口服金双歧三联活菌片治疗,疗程1周。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患儿症状缓解情况、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大便异常、腹痛、呕吐、发热等症状消失所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第3天、第7天,观察组患儿肠道内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以及大肠埃希菌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96.9%)显著高于对照组(7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微生态制剂金双歧三联活菌能有效调节小儿肠道菌群失衡,改善小儿腹泻患儿临床症状、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患有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NEC)早产儿肠道菌群。方法 66例早产儿(胎龄<37周),其中发生NEC44例(观察组,其中观察1组22例、观察2组22例)、未发生NEC 22例(对照组),观察1组在诊断NEC 24 h内收集粪便标本,观察2组在治疗后(NEC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全量喂养时)收集粪便标本,对照组于入院24 h内收集粪便标本。采用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三组患儿粪便肠道菌群DNA,对肠道菌群进行物种分类学分析(优势菌群占比),测算三组肠道菌群多样性指数(Shannon指数、Sobs指数、Simpson指数及Chao值)。结果 观察1组患儿肠道菌群的优势菌群主要为肠球菌、厚壁菌、变形菌及双歧杆菌;观察2组患儿肠道菌群的优势菌群主要为大肠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厚壁菌门及变形菌门;对照组肠道菌群的优势菌群主要为大肠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及厚壁菌门。观察1组、观察2组及对照组患儿肠道菌群Shannon指数分别为0.93±0.50、0.91±0.51、1.10±0.34;Sobs指数分别为19.36±7.0...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金双歧)联合蒙脱石散(思密达)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腹泻患儿7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患儿采用补液治疗,观察组患儿采用金双歧联合思密达治疗,均治疗3 d。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为94.3%(33/35),高于对照组的82.9%(29/35)(P0.05)。结论金双歧联合思密达治疗小儿腹泻效果较好,能够有效改善患儿肠道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奥替溴铵治疗糖尿病腹泻的临床疗效,以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2015年2月~2016年2月,我院80例糖尿病腹泻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易蒙停)和观察组(奥替溴铵),每组各40例,比较2组治疗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水平变化情况,以及治疗前后肠道菌群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餐后2h血糖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双歧杆菌、拟杆菌等厌氧菌数量较对照组明显增高,而肠杆菌、肠球菌、酵母菌等需氧菌数量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奥替溴铵能够有效调节糖尿病腹泻患者的肠道菌群失调,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益生菌辅助应用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后继发腹泻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及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01/2016-12在台州市立医院治疗的化疗相关性腹泻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45)和观察组(n=45),对照组患者在常规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蒙脱石散,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肠黏膜屏障功能、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及肠道菌群等.结果观察组患者显效25例(55.56%),有效17例(37.78%),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56%(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肠黏膜屏障功能指标水平相近(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二胺氧化酶(d i a m i n e oxidase,DAO)、D-乳酸和内皮素(endothelin,ET)水平均明显下降,观察组患者的DAO、D-乳酸和ET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相近(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和白介素(interleukin,IL)-6水平均明显下降,观察组患者的TNF-?、PCT和IL-6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后的肠道菌群数值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观察组治疗后双歧杆菌、乳杆菌较治疗前明显增多,观察组治疗后肠道菌群数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肠杆菌、肠球菌、大肠埃希菌数值治疗前后相近(P0.05).结论双歧杆菌辅助应用可以明显提高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化疗相关性腹泻的临床疗效,降低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调节肠道菌群平衡紊乱,重建肠道生态平衡,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对胆汁淤积性肝病(CLD)患儿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和大肠杆菌数量变化及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148例CLD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和联合组(常规治疗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每组各74例。检测2组患儿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肠道菌群数量及相关炎症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2组治疗前后总胆固醇(T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肝功能指标的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相比治疗前,联合组治疗后肠道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均明显增多,大肠杆菌数量明显减少(P<0.05)。联合组治疗前后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并无明显变化(P>0.05);相比治疗前,联合组治疗后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相比对照组,联合组治疗后2周血清IL-6和TNF-α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联合组治疗后2周临床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联合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儿CLD的发病和病情的进展可能与肠道菌群数量变化有关,并且肠道菌群数量的改变可能会诱发炎症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采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治疗不仅可促进CLD患儿肠道菌群的恢复,而且可阻滞炎症细胞因子的释放,抑制炎症反应,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复合乳酸菌胶囊联合叶酸对小儿腹泻病肠道菌群、肠黏膜屏障功能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6月—2020年12月收治确诊为小儿腹泻病的患儿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叶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复合乳酸菌胶囊。观察2组患儿疗效、肠道功能及肠道屏障功能。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56%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儿肠杆菌、双歧杆菌及乳杆菌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肠杆菌水平有所降低,双歧杆菌及乳杆菌水平均有所上升,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儿乳脂球表皮生长因子-8(MFG-E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D-乳酸(D-L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MFG-E8水平有所上升,TNF-α及D-LA水平均有所降低,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脱水、腹泻及呕吐等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不同亚型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肠道菌群的改变,探讨IBS的发病机制。[方法]按照罗马Ⅲ标准选取腹泻型、便秘型及混合型IBS患者各20例,另选健康人20例作对照组,观察各组粪便菌群密集度、菌群多样性、细菌比例和菌群培养检测结果,并对比分析。[结果]腹泻组菌群密集度明显降低(P0.05),且菌群多样性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各亚型IBS患者革兰阳性杆菌菌群比例均明显下降(P0.05)、革兰阴性杆菌比例明显升高(P0.05),且腹泻组与便秘组、混合组之间也有显著差别(P0.05);腹泻组、混合组革兰阳性球菌、大肠杆菌比例均较对照组有显著增高(P0.05);腹泻组与便秘组比较亦有明显差别(P0.05);混合组肠球菌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亚型IBS患者双歧杆菌、乳杆菌均有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泻型、便秘型及混合型IBS患者均存在肠道菌群失调,以腹泻型最为明显,菌群失调应该是其发病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小儿慢性腹泻使用微生态制剂联合蒙脱石散治疗疗效、血锌及IgM、IgG、IgA水平变化。方法选择2017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慢性腹泻患儿19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9例。入组后均实施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蒙脱石散,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微生物制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两组患儿均治疗7~14 d。观察治疗期间大便次数及形状恢复正常时间,前及治疗7 d及14 d日均大便次数,并统计两组患儿治疗前及治疗14 d后血锌、免疫球蛋白水平及肠道菌群变化情况,记录药物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期间大便次数及形状恢复正常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7 d,日均大便次数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锌、乳酸菌、双歧杆菌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IgG、IgA、IgM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上升(P0.05)。结论小儿慢性腹泻使用微生态制剂联合蒙脱石散治疗能提高患儿免疫功能,调整血锌水平,促进肠道菌群恢复正常,进而缩短治疗时间,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汉逊德巴利酵母菌联合蒙脱石散对急性腹泻幼鼠肠黏膜和肠道菌群增殖的影响。[方法]将60只4~5周龄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治疗组。其中,治疗组分为蒙脱石散亚组、酵母菌亚组、酵母菌联合蒙脱石散亚组(联合亚组),每组12只。蒙脱石散亚组:灌胃蒙脱石散0.81 g/kg, 1次/d;酵母菌亚组:灌胃汉逊德巴利酵母液3.5 ml/kg, 2次/d;联合亚组:灌胃同等剂量的蒙脱石散和汉逊德巴利酵母液。模型组:采用灌胃番泻叶制剂建立急性腹泻模型,每天灌胃0.9%氯化钠溶液;正常组:正常饲养不做任何处理。治疗5 d后,观察幼鼠腹泻情况,计算腹泻率及腹泻指数。HE染色观察小肠黏膜病理损伤,并测量小肠的绒毛长度、隐窝深度,计算绒腺比。采用平板菌落计数法统计幼鼠结肠菌群数量。[结果]治疗组腹泻率和腹泻指数低于模型组(P0.05)。联合亚组腹泻率和腹泻指数低于蒙脱石散亚组、酵母菌亚组(P0.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幼鼠小肠组织病理损害明显减轻,绒腺比显著升高(P0.05)。与蒙脱石散亚组、酵母菌亚组相比,联合亚组幼鼠小肠组织病理损害明显减轻,绒腺比显著升高(P0.05)。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大肠杆菌的数量下降(P0.05),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的数量上升(P0.05),联合亚组对肠道菌群的影响高于蒙脱石散亚组和酵母菌亚组(P0.05)。[结论]汉逊德巴利酵母菌联合蒙脱石治疗幼鼠急性腹泻可明显减少腹泻次数,减轻肠黏膜损伤并增加结肠益生菌增殖,优于单独治疗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双歧三联活菌胶囊联合甘草泻心汤对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肠道菌群和肠黏膜屏障的影响。[方法]选取84例活动期UC(寒热错杂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均予以美沙拉嗪肠溶片1.0g/次,4次/d,口服。观察组予以双歧三联活菌胶囊联合甘草泻心汤,对照组予以单纯的甘草泻心汤治疗,2组疗程均为8周。观察并记录2组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肠道菌群[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大肠杆菌和双歧杆菌(B)与大肠杆菌(E)的比值]数量及肠黏膜屏障指标[血清D-乳酸和二胺氧化酶(DAO)]的变化,并评估肠镜下肠黏膜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8周后,2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及B/E比值明显上升,大肠杆菌数量下降(P0.05),且观察组变化幅度较对照组更大(P0.05);2组血清D-乳酸和DAO指标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且观察组下降值较对照组更大(P0.05);同时2组肠镜下肠黏膜评分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且观察组下降值较对照组更大(P0.05)。[结论]双歧三联活菌胶囊联合甘草泻心汤治疗UC患者可纠正肠道微生态平衡紊乱,重建肠道微生态平衡;并可修复肠黏膜屏障,改善肠镜下肠黏膜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治疗小儿腹泻的疗效。方法将102例腹泻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1例。对照组给予蒙脱石散治疗,观察组给予蒙脱石散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治疗,对比两组患儿治疗效果、临床症状改善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5%,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治疗小儿腹泻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患儿临床症状,缩短治疗时间,增强患儿抵抗能力,促进病情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双歧三联活菌片联合蒙脱石散治疗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疗效及对患儿免疫功能的影响分析。[方法]对90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蒙脱石散治疗,观察组联合双歧三联活菌片治疗,记录2组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为73.33%,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CD4+(46.89±8.72)%,CD8+(24.37±3.16)%,CD4+/CD8+(1.87±0.45);对照组治疗后CD4+(41.04±4.62)%,CD8+(30.04±5.38)%,CD4+/CD8+(1.32±0.21),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双歧三联活菌片联合蒙脱石散治疗轮状病毒肠炎疗效可靠,能够改善小儿机体免疫功能,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在质子泵抑制剂和益生菌的基础上应用曲美布汀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以及对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取胃食管反流病患者96例,以随机数字法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4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奥美拉唑肠溶片40 mg于早晚饭前服用,2次/d;以及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630 mg口服,2次/d。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用药的基础上加用曲美布汀片100 mg口服,3次/d。所有患者均连续治疗12周后对其疗效、治疗前后GerdQ评分、食管远端收缩积分(DCI)、高分辨率食管测压(HRM)、症状和发作频率评分以及肠道菌群变化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GerdQ评分、DCI、HRM、症状发作频率评分以及肠道菌群分布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DCI、下食管括约肌静息压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GerdQ、上食管括约肌静息压、症状以及发作频率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之间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疗效评价总有效38例、总有效率为79.17%(38/48),观察组疗效评价总有效45例、总有效率为93.75%(45/48),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肠球菌、肠杆菌以及酵母菌数量明显少于对照组,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2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在质子泵抑制剂和益生菌的基础上应用曲美布汀进行治疗,不仅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增加食管的运动能力,而且能够显著改善患者肠道菌群状态,值得临床上进一步研究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胃癌患者在化疗前后肠道中菌群的变化进行定量分析,探讨胃癌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情况及微生态调节剂对胃癌患者肠道菌群的干预作用。方法选取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及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80例符合标准的中晚期胃癌作为治疗组。另选取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体检中心20例健康人作为健康对照组。80例胃癌患者被随机分成观察组(40例)和干预组(40例)。观察组采用奥沙利铂+卡培他滨联合化疗方案,干预组采用奥沙利铂+卡培他滨+金双歧联合治疗方案。使用粪便细菌及真菌培养法培养粪便中的大肠杆菌、双歧杆菌、肠球菌、乳酸杆菌、类杆菌、酵母菌、葡萄球菌、消化链球菌。结果治疗组胃癌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及杆/球比均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及杆/球比,均低于治疗前观察组(P0.01);治疗后干预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及杆/球比均高于治疗前干预组(P0.01);治疗后干预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及杆/球比例均高于治疗后观察组(P0.01);干预组患者腹泻、恶心呕吐、食欲下降、白细胞减少、血红蛋白减少和血小板减少、肝功能损害均低于观察组(P0.01)。结论胃癌患者肠道菌群处于一种失平衡状态;化疗药物可抑制肠道正常菌群生长,可导致肠道菌群失调进一步加重;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可扶植正常菌群生长,调整肠道菌群失调,对胃癌患者化疗导致的肠道菌群失调有预防作用,可明显降低化疗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对化疗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