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5 毫秒
1.
[目的]研究D-二聚体对急性胰腺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4月1日~2014年4月1日确诊为AP并符合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住院患者33例,根据入院7d的胰腺平扫+增强CT表现,按轻重分类分MAP组、SAP组,按影像学分类分EP组、NP组,回顾性比较入院1h、24h、48h、72h、5d、7d的D-二聚体水平,组间采用t检验,并分析其与时间的相关性,采用F检验。[结果]不同时间点SAP组D-二聚体均高于MAP组,入院1h、24h、48h、72h、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AP组7d内D-二聚体与时间的相关系数为0.553,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AP组相关系数为0.954,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AP组72h内D-二聚体与时间的相关系数为0.98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2h外相关系数为-0.99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时间点NP组D-二聚体均高于EP组,入院1h、24h、48h、72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5d、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P组7d内D-二聚体与时间的相关系数为0.356,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P组相关系数为0.972,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P组72h内D-二聚体与时间的相关系数为0.98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2h外相关系数为-1.000,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D-二聚体水平与AP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发病72hD-二聚体呈现下降趋势可初步排除SAP和(或)NP。  相似文献   

2.
丁雪梅 《山东医药》2014,(29):66-68
目的:了解不同程度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 )患者血糖、C反应蛋白、D-二聚体的变化规律,并探讨其与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方法选择SIRS患者50例,按SIRS的诊断标准分为SIRS1组(符合两项)30例、SIRS2组(符合两项以上)20例,同期选择非SIRS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入院即刻及入院后24、72 h取血检测血糖、C反应蛋白、D-二聚体,同时根据相关指标进行APACHEⅡ评分。结果 SIRS2组入院即刻血糖、C反应蛋白、D-二聚体、APACHEⅡ评分均明显高于SIRS1组、对照组(P<0.05或<0.01),经积极治疗,入院后24 h各指标有所下降,入院后72 h各指标明显下降(P<0.05或<0.01);而SIRS1组仅在入院即刻C反应蛋白、APACHEⅡ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经积极治疗,入院后24 h 各指标有所下降,入院后72 h各指标明显降低( P均<0.05);对照组各指标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所有患者入院即刻及入院后24、72 h血糖、C反应蛋白均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P均<0.01),D-二聚体与APACHEⅡ评分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结论早期检测血糖、C反应蛋白、D-二聚体水平可以客观评估SIRS病情;SIRS病情越重,上述指标升高越明显。  相似文献   

3.
Kong H  Ding Z  Zhu XC  Gao XY  Sun SB  Wu J  Zhao G  Wang CY  Hou XH 《中华内科杂志》2007,46(12):1011-1013
目的 了解急性胰腺炎(AP)患者早期血浆D-二聚体变化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通过临床症状、血清酶学、影像学和病理学诊断的61例AP患者分为重症AP(30例)和轻症AP(31例)两组,另选择30例健康正常人作为对照组,测定血浆D-二聚体.记录患者入院后各项实验室指标、48 h Ranson和24 h APACHEⅡ评分,了解D-二聚体含量与各项实验室指标、评分是否存在相关性.结果 (1)轻症AP和重症AP组血浆D-二聚体分别为(0.21±0.21)mg/L和(0.69±0.32)mg/L,与正常对照组(0.08±0.13)mg/L比较均显著升高(P值分别为0.029、0.000);重症AP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轻症AP组(P=0.000).(2)AP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48 h Ranson评分、24 hAPACHEⅡ评分均呈显著正相关(P值均为0.000).(3)AP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与白细胞计数、血糖、血肌酐、PT、APTT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红细胞压积、血白蛋白和血钙水平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 AP患者血浆D-二聚体升高,D-二聚体含量和胰腺炎病情严重程度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4.
背景:急性肾损伤(AKI)是急性胰腺炎(AP)早期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对其进行早期识别和干预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的:探讨AP患者入院后48 h内的临床指标对AKI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4年12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205例AP患者,按照KDIGO标准分为AKI组和非AKI组,比较两组间人口统计学特征和慢性疾病患病情况,以及入院后48 h内Ranson评分、BISAP评分和生化指标,评估各指标对AKI的早期预测价值,分析各指标与AKI的关联强度。结果:与非AKI组相比,AKI组Ranson评分、BISAP评分、D-二聚体、PCT、血糖和三酰甘油水平显著升高(P0.05)血钙水平显著降低(P0.05)。D-二聚体、PCT、血钙早期预测AKI的准确性较高,AUC分别为0.881、0.803和0.78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二聚体、PCT和血钙与AKI关联强度较高(OR均7)(P0.05)。结论:D-二聚体、PCT和血钙是早期预测AP患者发生AKI的有效、经济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血液标志物及胰腺外炎症CT评分(extrapancreatic inflammation on CT score,EPIC)对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严重性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对2010-09/2011-09住院的96例AP患者首个24h内的临床、实验室及CT资料进行分析.临床上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的标准为:死亡或持续器官衰竭及/或入住ICU,及/或手术治疗.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组及轻症急性胰腺炎(mild acute pancreatitis,MAP)组患者血液标志物及胰腺外炎症CT评分进行t检验,血液标志物及EPIC预测AP严重性的相关性检验及预测AP严重性的ROC分析,并计算预测敏感性、阳性预测值及准确度.结果:MAP76例,SAP20例.重症患者的血液标志物及胰腺外炎症CT评分均明显较轻症患者的大[白细胞:(15.16±5.06)×109/Lvs(11.05±1.76)×109/L,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18.95±12.13vs6.63±3.44,高敏C-反应蛋白:58.35mg/L±20.47mg/Lvs28.59mg/L±12.92mg/L,D-二聚体:1596.95μg/L±1409.05μg/Lvs412.52μg/L±316.66μg/L,胰腺外炎症CT评分:3.30±0.86vs1.50±0.96,P=0.000].白细胞、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高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及胰腺外炎症CT评分与AP严重性的Spearman相关系数(rs)分别为0.419、0.571、0.568、0.434及0.61(P=0.000).白细胞、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高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及胰腺外炎症CT评分对AP严重性预测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8(0.670-0.925)、0.906(0.830-0.981)、0.904(0.838-0.970)、0.808(0.638-0.938)以及0.917(0.851-0.983);预测敏感性分别为70.00%、85.00%、85.00%、75.00%及85.00%;阳性预测值分别为58.33%、73.91%、51.52%、48.39%及72.00%;预测准确度分别为83.33%、90.63%、80.21%、78.13%及90.63%.结论:白细胞及D-二聚体对AP严重性的预测价值中等,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高敏C-反应蛋白及胰腺外炎症CT评分的预测价值较高,其中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和胰腺外炎症CT评分预测的准确度最高,胰腺外炎症CT评分与AP严重性的相关系数最大,其预测AP严重性的受试者曲线下面积最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入院和出院D-二聚体水平及其变化情况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53例。常规检测患者入院和出院时D-二聚体水平。根据发病后90 d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RS),0~2分为预后良好组,90 d内死亡或mRS 3~6分为预后不良组。结果同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入院和出院时D-二聚体水平显著升高(P<0.001)。出院与入院D-二聚体差值对患者功能预后预判的效能最大,出院D-二聚体水平的效能最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出院D-二聚体水平预判患者功能预后的特异性最高,而出院与入院D-二聚体差值预判患者功能预后的敏感性最高。在校正了年龄、性别、糖尿病、心房颤动、冠心病、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纤维蛋白原及超敏C-反应蛋白后,入院和出院D-二聚体水平与急性脑卒中患者预后不良无显著关系(均P>0.05)。出院与入院D-二聚体水平的差值位于-0.66~-0.08 mg/L组预后不良风险是参照组的1.76倍,而出院与入院D-二聚体水平差值>-0.08 mg/L是参照组的2.30倍。结论检测D-二聚体水平动态变化对评估急性脑卒中患者的短期预后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急性胰腺炎在螺旋CT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螺旋CT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价值。回顾分析2002-2004年经临床和螺旋CT确诊的急性胰腺炎52例,其中男37例,女15例。所有病例均经CT平扫,其中增强扫描7例。根据胰腺坏死程度分轻度、中度和重度。轻度为斑片状坏死,中度为段状坏死,重度为整个胰腺坏死。水肿性胰腺炎34例,出血坏死性胰腺炎18例。按Balthazarf分级:A级3例,B级7例,C级16例,D级14例,E级12例。根据胰腺坏死程度分轻度6例,中度9例, 重度11例。螺旋CT检查对急性胰腺炎具有定性诊断价值。CT分级及胰腺坏死程度对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病情的判断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D-二聚体水平对乙型肝炎相关的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诊断和预测预后的价值。方法利用HBV-ACLF诊断中国标准研究(COSSH-ACLF)开放队列, 随机纳入142例ACLF患者为研究对象, 比较ACLF患者和非ACLF患者, 不同ACLF等级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 并分别以28 d和90 d为终点比较生存组和病死组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研究D-二聚体和其他实验室指标以及预后评分之间的相关性;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ROC)评估D-二聚体预测ACLF患者预后的价值。并利用外部125例ACLF患者进行验证。用 Studentt 检验或Mann-WhitneyU检验比较两组间的连续计量数据, 用Kruskal-Wallis检验比较多组间的连续计量数据。结果 ACLF组中血浆D-二聚体水平[2 588.5(1 142.8, 5472.8)μg/L]与非ACLF组中的[1 385.5(612.0, 3 840.3)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CLF-3级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ACLF-1/2级(ACLF-3对比ACLF-1, ...  相似文献   

9.
脑卒中急性期、恢复期D-二聚体含量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脑出血、脑梗死患者在急性期、恢复期D-二聚体含量的动态变化。方法脑出血组72例,脑梗死组66例,发病均在72小时内,经头颅CT或磁共振检查。对照组为同期健康体检者,动态检测D-二聚体,并进行比较。结果D-二聚体含量在脑出血组、脑梗死组的急性期和恢复期均升高,与对照组比较,P<0.01;脑出血组的D-二聚体急性性与恢复期无显著性差异,脑梗死组的D-二聚体恢复期持续升高。结论检测D-二聚体不仅对脑梗死的诊断、而且对脑出血的诊断也同样都具有实用价值,动态观察D-二聚体对脑卒中的治疗、预后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浆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和D-二聚体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82例肝硬化患者按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标准分为A、B、C3组,再根据门静脉系统有无血栓形成分为血栓组、非血栓组;选择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D)组;检测各组血浆的sTM和D-二聚体水平。[结果]肝硬化A、B、C组的sTM和I)I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D组(P〈0.05),肝硬化血栓组的sTM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非血栓组(P〈0.05),且随着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的恶化,sTM和I)I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结论]肝硬化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激活,血浆sTM、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判断肝硬化病情严重程度、预测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血浆D-二聚体(DD)水平与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评分的关系。方法:选择STEMI患者81例,入院后立即测定血浆D-二聚体水平(采血时间距发病2~72 h),计算GRACE评分并进行危险分层,分析STEMI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GRACE评分及危险分层的关系。结果:根据GRACE评分将STEMI患者作危险分层,高危组D-二聚体水平的平方根明显高于中危组及低危组(均P0.01),中危组与低危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患者按D-二聚体水平的高低分为高DD组和低DD组,高DD组患者GRACE评分明显高于低DD组(P0.01)。STEMI患者D-二聚体水平的平方根与GRACE评分呈正相关(r=0.457,P0.01)。结论:STEMI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GRACE评分正相关。D-二聚体检测对于STEMI患者的危险分层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和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 BNP)水平对超高龄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4年2月海南省中医院收治的超高龄心力衰竭患者84例,按照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标准心功能分级:Ⅰ级18例,Ⅱ级15例,Ⅲ级24例,Ⅳ级27例;随访1年,记录心源性死亡情况。比较不同心功能分级、预后患者一般资料及血浆D-二聚体、NT-pro BNP水平。结果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性别、年龄、原发疾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功能Ⅱ、Ⅲ、Ⅳ级患者血浆D-二聚体、NT-pro BNP水平高于心功能Ⅰ级患者,心功能Ⅲ、Ⅳ级患者血浆D-二聚体、NT-pro BNP水平高于心功能Ⅱ级患者,心功能Ⅳ级患者血浆D-二聚体、NT-pro BNP水平高于心功能Ⅲ级患者(P0.05)。不同预后患者性别、年龄、原发疾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患者血浆D-二聚体、NT-pro BNP水平高于存活患者。结论血浆D-二聚体和NT-pro BNP可作为评估超高龄患者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前血浆D-二聚体含量对术后心肌损伤的预测价值.方法:68例择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根据术后12~24 h肌钙蛋白Ⅰ(cTnI)是否≥1.0 ng/ml而分为肌钙蛋白阳性组及肌钙蛋白阴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手术前、后血浆D-二聚体含量,并进行两组间的比较.结果:肌钙蛋白阳性组血浆D-二聚体含量术后即刻及术后12~24 h均高于术前(P<0.05),在各时间点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均高于肌钙蛋白阴性组(P<0.05).多变量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术前及术后即刻血浆D-二聚体含量、术前血管狭窄程度是术后cTnI升高的独立预测指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预测术后cTnI升高的最佳界值为术前血浆D-二聚体含量≥0.345 mg/L.结论:术前血浆D-二聚体含量是术后心肌损伤的独立预测因素,术前血浆D-二聚体含量≥0.345 mg/L者应视为术后cTnI升高的高危患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心源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表达情况。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3年1月至2016年7月马鞍山中心医院收治的心房颤动致脑梗死患者136例,均在入院次日清晨检测静脉血浆D-二聚体水平。依据出院时情况,分为死亡组(21例)和生存组(115例)。记录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合并疾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抗凝治疗情况、脑梗死体积、并发症、血脂、同型半胱氨酸、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进行比较。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判断住院死亡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的临床截点。结果死亡组与生存组比较,中枢性高热[28.6%(6例)比8.7%(10例)]、NIHSS评分[(19±3)比(12±3)]、入院昏迷[66.7%(14例)比15.7%(18例)]、C反应蛋白[13.5(9.1,50.6)比2.3(0.0,15.1)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死亡组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生存组[2.9(0.9,4.0)比0.6(0.4,0.9)mg/L,P0.01],血浆D-二聚体判断住院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16(95%CI:0.686~0.946,P0.01)。结论急性心房颤动致脑梗死死亡患者入院时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生存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D-二聚体水平与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levated myocardiol infarction,STEMI)患者直接PCI后无复流的关系。方法连续性入选老年急性STEMI接受直接PCI患者124例,根据术后即刻血流TIMI分级和心肌染色分级将患者分为正常血流组84例和无复流组40例。比较2组D-二聚体水平,并探讨D-二聚体水平与术后无复流发生的关系。结果无复流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血流组[0.91(0.55,1.41)mg/L vs 0.46(0.33,0.96)mg/L,P=0.00]。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二聚体水平是介入术后无复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4.18,95%CI:1.18~14.7,P=0.026)。ROC曲线分析显示,术前D-二聚体界值为0.74mg/L时,预测术后无复流发生的敏感性为70.0%,特异性为72.6%。血浆D-二聚体0.74mg/L患者的无复流发生率明显高于血浆D-二聚体≤0.74mg/L患者无复流发生率(54.0%vs 17.5%,P=0.00)。结论老年急性STEMI患者接受直接PCI后,冠状动脉无复流发生与D-二聚体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D-二聚体水平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静脉溶栓疗效的预测作用。方法:选取100例患ACI并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采用Sysmex Cs-5100全自动检测仪分别检测其溶栓前、后24 h内D-二聚体水平,同时记录患者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病情好转患者70例,为好转组,恶化患者30例,为恶化组。2组到达医院至开始静脉溶栓时间(DNT)、性别和入院时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所有患者溶栓前、后24 h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且恶化组D-二聚体水平均显著高于好转组(均P 0. 05)。Logistic回归分析示,溶栓后24 h D-二聚体水平显著升高是患者溶栓后病情恶化的危险因素。溶栓后NIHSS评分与溶栓前、后24 h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别存在明显正相关性(r分别为0. 316、0. 451,均P 0. 01)。结论:ACI患者溶栓后24 h内D-二聚体水平显著升高预示病情恶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监测植入起搏器患者D-二聚体水平,比较单腔、双腔和三腔(心脏再同步治疗,CRT)起搏器植入对静脉血栓形成和栓塞影响程度,以减少静脉栓塞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随机选取2010年6月~2011年6月在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植入起搏器患者80例,根据起搏模式分为VVI、DDD、CRT起搏器3组,分别于术前2d,术后24 h、7d监测D-二聚体水平.所有患者随访至少1年,随访期间定期监测D-二聚体水平.结果 3组患者植入起搏器后24 h D-二聚体水平较术前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0.026,0.003);术后7d,DDD、CRT起搏器组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较术前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0.020);CRT起搏器组患者术后24 h D-二聚体水平较VVI、DDD起搏器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76±2.68) μg/ml对(2.59±2.13) μg/ml,P=0.028;(3.76±2.68) μg/ml对(1.46±0.74)μg/ml,P=0.010].随访期间共发生2例血栓事件.结论 起搏器植入可以导致机体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激活,通过监测D-二聚体水平,发现CRT植入术后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普通起搏器.能否通过监测D-二聚体水平,判断患者凝血状态、预防血栓形成的发生,还需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和证据.  相似文献   

18.
背景:急性胰腺炎(AP)发病率逐年上升,病死率却居高不下,早期识别有重度发展倾向的患者并予早期干预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目的:探讨临床常用AP相关血生化指标对其严重程度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4年12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AP患者205例,其中轻度、中度和重度AP(SAP)分别为92例、72例和41例,同期92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集人口统计学资料、慢性病史、入院48 h内血生化指标、Ranson评分、BISAP评分以及其他临床资料,进行四组间比较。以ROC曲线评价各项指标对SAP的预测效能,以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其与SAP的关联性。结果:Ranson评分、BISAP评分、D-二聚体、血钙、降钙素原(PCT)、CRP、超敏CRP(HS-CRP)、三酰甘油、血糖在四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钙早期预测SAP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38,仅次于Ranson评分和BISAP评分,PCT和D-二聚体的准确性亦较高,但低于血钙,其他指标准确性均较低。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anson评分、PCT和HS-CRP与SAP的关联性最强(OR均1 000),血钙和D-二聚体OR值分别为0.013和19.479。结论:血钙、D-二聚体和PCT是较好的早期预测AP严重程度的血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与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9月于南通市如东县第二人民医院住院的63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归入CHF组,其中男性37例,女性26例,平均年龄(61.78±8.41)岁。并按照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对入选患者进行分组:Ⅰ级组(13例),Ⅱ级组(12例),Ⅲ级组(20例),Ⅳ级组(18例)。另外选择同期在本院体检正常者32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中男性19例,女性13例。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所有入选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结果 CHF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为(1.26±0.74)μg/ml,较正常对照组(0.12±0.02)μg/ml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F患者中,Ⅰ级组~Ⅳ级组血浆D-二聚体含量分别为(0.34±0.08)μg/ml、(0.74±0.07)μg/ml、(1.34±0.38)μg/ml、(2.18±0.24)μg/ml,随着心功能的恶化其含量呈升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HF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随着NYHA心功能分级增加而增加,二者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928,P0.05)。结论 CHF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与心力衰竭程度呈正相关,D-二聚体可能成为预测慢性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曾琢 《临床肺科杂志》2009,14(12):1603-1604
目的探讨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患者血清D-二聚体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将23例IPF患者根据HRCT表现分为肺泡炎组(n=10例)和纤维化组(n=13例),分别给予和不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入院次日、治疗1个月及3个月后均行血清D-二聚体水平测定。结果IPF患者血清D-二聚体浓度在检测的不同时期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IPF肺泡炎组患者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D-二聚体水平逐渐下降,入院时与1月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3月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IPF纤维化组患者不同时期测定的D-二聚体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D-二聚体浓度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IPF患者存在纤溶亢进和炎症反应,动态监测D-二聚体水平可能反映糖皮质激素对IPF的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