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IL-8和TNF-α含量变化的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本研究通过检测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血清中FNF-α和IL-8的含量,旨在通过观察它们在IBS患者中的变化来窥探IBS发病机制中有无炎症免疫因素参与,从而进一步探讨能否从改善机体免疫力的角度来治疗IBS。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ABC法)检测了32例腹泻型IBS及18例便秘型IBS患者血清中的TNF-α和IL-8的含量。结果:(1)正常对照组、便秘型IBS患者血清内可测不到TNF-α,腹泻型IBS患者血清内测到低浓度的TNF-α。(2)腹泻型IBS患者血清IL-8含量显著高于正常(P<0.05),便秘型IBS患者血清内IL-8水平略高于正常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3)相关分析表明,腹泻型IBS患者血清TNF-α与IL-8水平呈正相关(r=0.928,P<0.01)。结论:(1)腹泻IBS患者血清内TNF-α和IL-8含量均较正常升高,提示腹泻型IBS有炎症因子活化。(2)例秘型IBS患者TNF-α、IL-8与正常无显著差异,提示便秘型IBS和腹泻型IBS的免疫紊乱有着不同的病理生理机制。(3)腹泻型IBS患者IL-8的分泌伴随着TNF-α的增多,TNr-α可能通过活化NF-kB来刺激IL-8的分泌。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消化不良症状与固体胃排空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不透X线标志物测定54例IBS患者餐后6小时残留胃内的钡条数,确定6种消化不良症状并对每种症状计分。结果 IBS患者中有消化不良症状者占54%,便秘型IBS患者与腹泻型IBS患者的消化不良症状总积分无明显差异(P>0. 05)。便秘型IBS患者中有消化不良症状者的固体胃排空延迟发生率较无消化不良症状者明显高(P<0. 05 ),腹泻型IBS患者中有消化不良症状者和无消化不良症状者的固体胃排空延迟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 05);便秘型IBS患者的固体胃排空延迟发生率较腹泻型IBS高(P<0. 01)。结论 便秘型IBS患者消化不良症状与固体胃排空延迟可能相关,腹泻型IBS患者消化不良症状与固体胃排空延迟无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便秘型IBS和正常人体血循环中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miRNA)的表达差异,寻找潜在的IBS异常miRNA表达谱.方法:按罗马Ⅲ标准临床诊断IBS,根据临床特点分为腹泻型IBS和便秘型IBS.分别选取3份腹泻型IBS、3份便秘型IBS和3份正常人的混合血清标本,miRNA表达芯片检测血清标本中miRNA的表达水平,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miRNA表达芯片分析发现,与正常人相比较,腹泻型IBS血循环中2种miRNA表达下调,2种miRNA表达上调;便秘型IBS血循环中4种miRNA表达下调,59种miRNA表达上调;只在腹泻型IBS血循环中差异表达的miRNA有1种,只在便秘型IBS血循环中差异表达的miRNA有60种,miR-23b在两种IBS血循环中都表达显著下调,hcmv-miR-US5-2、hsv2-miR-H11都表达显著上调.与腹泻型IBS相比较,便秘型IBS血循环中1种miRNA表达下降,26种miRNA表达上调.结论:IBS血循环具有异常的miRNA表达谱,提示血循环miRNA可作为IBS潜在的诊断标志.  相似文献   

4.
崔振芹 《山东医药》2008,48(40):28-30
目的 观察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的胃运动功能并探讨其在IBS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测定30例腹泻型IBS、46例便秘型IBS患者和30例健康人(对照组)胃固体排空功能,行体表胃电图记录胃电节律变化.结果 与腹泻型患者比较,便秘型患者胃排空延迟的发生率高(P<0.05),二者2 h及6 h胃排空率均明显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IBS患者存在明显的胃电节律紊乱.结论 IBS患者存在胃固体排空障碍及胃电节律紊乱,二者间有一定关系;IBS是一种广泛胃肠道运动障碍性疾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便秘型和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肛门直肠运动及直肠感觉改变。方法对2000-01~2004-01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根据罗马Ⅱ标准入选的便秘型IBS30例,腹泻型IBS20例,正常对照组26例,进行肛门直肠运动功能及直肠感觉测定。结果(1)便秘型和腹泻型IBS肛门括约肌压力、肛门括约肌最大缩窄压和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增加腹压时,肛门括约肌净增压腹泻型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模拟大便时直肠和肛门括约肌出现同步收缩发生率便秘型IBS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2)便秘型IBS直肠对容量刺激的最低敏感量、最大耐受性、顺应性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3)腹泻型IBS直肠对容量刺激的最低敏感量、最大耐受性、顺应性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1)IBS存在肛门直肠运动异常。(2)便秘型IBS直肠对容量刺激低敏感、高耐受、高顺应性,可能是引起便秘原因之一。(3)腹泻型IBS直肠对容量刺激存在高敏感、低耐受、低顺应性和肛门自控能力减弱,可能与腹泻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不同亚型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肠道菌群的改变,探讨IBS的发病机制。[方法]按照罗马Ⅲ标准选取腹泻型、便秘型及混合型IBS患者各20例,另选健康人20例作对照组,观察各组粪便菌群密集度、菌群多样性、细菌比例和菌群培养检测结果,并对比分析。[结果]腹泻组菌群密集度明显降低(P0.05),且菌群多样性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各亚型IBS患者革兰阳性杆菌菌群比例均明显下降(P0.05)、革兰阴性杆菌比例明显升高(P0.05),且腹泻组与便秘组、混合组之间也有显著差别(P0.05);腹泻组、混合组革兰阳性球菌、大肠杆菌比例均较对照组有显著增高(P0.05);腹泻组与便秘组比较亦有明显差别(P0.05);混合组肠球菌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亚型IBS患者双歧杆菌、乳杆菌均有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泻型、便秘型及混合型IBS患者均存在肠道菌群失调,以腹泻型最为明显,菌群失调应该是其发病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进食前后乙状结肠动力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研究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和健康人在空腹和进食状态下不同时段乙状结肠动力的改变.方法符合罗马Ⅱ诊断标准的便秘主导型和腹泻主导型IBS患者各20例及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15名(男、女分别为7、8名),分别采用液体灌注测压法记录空腹和进食试餐状态下不同时段乙状结肠移行性高幅突发波、非移行性高幅突发波的波幅及占记录时间百分比的变化;比较乙状结肠在进食前后的动力指数.结果在空腹状态下,腹泻型IBS组乙状结肠动力指数(15.9±4.9)显著高于便秘型IBS组(10.9±5.6)和对照组(9.4±3.6)(P<0.05),主要表现为移行性高幅突发波的波幅和持续时间延长,便秘型IBS组非移行性高幅突发波持续时间也显著延长(P<0.05).进食试餐后30min内,健康组的乙状结肠动力指数(218.7±76.5)升高的幅度更为显著,腹泻组的动力指数(86.5±53.4)改变幅度也显著高于便秘组(42.4±29.6)(P<0.05).试餐后31~60 min,腹泻型IBS组乙状结肠动力指数(65.4±11.7)升高的幅度显著高于便秘组(19.8±14.5)和正常组(23.2±11.3)(P<0.05).结论空腹状态下,腹泻型IBS患者乙状结肠推进性运动增强;胃结肠反射主要表现为蠕动性收缩增强,发生较晚、持续时间较长.便秘型IBS患者胃结肠反射强度弱且消失较快,健康人胃结肠反射出现较早且持续时间较短.  相似文献   

8.
张卫星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2):2629-2630
肠易激综合征(IBS)可根据腹痛、腹胀及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进一步分为腹泻型、便秘型、腹泻便秘交替型和腹痛型。近年来,腹泻型IBS(IBS-D)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生活。因此,探寻IBS-D的有效干预策略与措施,是急需解决的难题。我科针对IBS-D患者中存在的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采用生物反馈疗法结合药物综合治疗方法进行干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胃窦十二指肠移行性复合波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肠易激综合征 (IBS)患者的胃窦十二指肠移行性复合波 (MMC)变化 ,并分析其与症状之间的关系。方法  2 0名健康对照者及 17例IBS患者 (8例腹泻型 ,9例便秘型 )禁食 6h以上 ,用瑞典CTD公司生产的灌注式小肠测压管记录至少 2个完整的MMC周期 ,之后给每位受试者服标准餐 ,用餐时间为 15~ 30min ,继续观察餐后波 1~ 2h。结果 腹泻型IBS患者消化间期MMC周期短、Ⅲ相波幅高、时程长 ,便秘型IBS患者MMC周期长、时程短。IBS患者MMCⅡ相小肠离散丛集簇(DCC)波的时程延长 ,但腹泻组与便秘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IBS腹泻组的Ⅱ、Ⅲ相的运动指数高于便秘组和对照组。进餐后IBS患者小肠运动形式无明显改变。结论 IBS患者消化间期MMC的各相时程及波幅异常与IBS症状密切相关 ,DCC可能与IBS腹泻、便秘症状发生的关系较小 ,IBS患者餐后胃肠运动无明显异常 ,可能与病例数较少有关 ,有待今后增加例数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细胞和体液免疫改变及其在本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将61例IBS发作期患者按临床主症分为腹泻型、便秘型、腹泻便秘交替型3组,同时设立正常对照组20例。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  相似文献   

11.
饮冰水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内脏感觉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进冷食和腹部受凉后可出现腹痛、腹胀、腹泻等症状和肠鸣音的改变,但其发生机制尚不清楚。目的:观察IBS患者与对照者饮冰水前后内脏感觉阈值和腹部症状的差异,探讨温度刺激对IBS患者内脏敏感性的影响。方法:测定IBS患者和对照者的初始感觉阈值和排便阈值:予受试者饮4℃冰水220ml,20min后重复上述测定,并连续观察1h受试者的腹痛、腹胀、腹泻等症状和肠鸣音的改变情况。结果:直肠气囊内注入空气后,IBS患者的初始感觉阈值显著低于对照组,排便阈值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饮冰水后,除便秘型IBS,其余各型IBS患者的初始感觉阈值和排便阈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与单纯直肠气囊扩张(即饮冰水前)相比,对照组饮冰水后的初始感觉阈值和排便阈值无明显改变:除便秘型IBS,其余各型IBS患者饮冰水后的初始感觉阈值和排便阈值明显降低。有腹部症状的腹泻型IBS患者饮冰水后的症状轻重与内脏感觉阈值呈直线负相关。结论:饮冰水所致的温度刺激可明显降低IBS患者(除便秘型)的内脏感觉阈值,并与部分腹泻型IBS患者的腹部症状相关,证实’IBS患者的内脏敏感性增高,不同类型IBS患者的内脏感觉功能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胃运动功能与胃肠激素、心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测定36例腹泻型IBS、44例便秘型IBS患者和35例正常对照者胃固体排空功能,记录胃电节律变化,测定空腹血液中一氧化氮(NO)、胃泌素(GAS)和胃动素(MTL)水平,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心理因素评分。结果便秘型IBS患者胃固体排空时间延长,腹泻型IBS患者胃固体排空时间缩短。IBS患者存在显著的胃电节律紊乱。腹泻型IBS患者血清一氧化氮含量显著降低(P<0.05),但血浆胃动素、血清胃泌素含量显著增高(P<0.05);便秘型IBS患者血清一氧化氮、胃泌素含量显著增高(P<0.05),但血浆胃动素含量显著降低(P<0.05)。IBS患者普遍存在抑郁、焦虑、恐怖、强迫观念和人际关系敏感等异常心理,以焦虑和抑郁更为突出。结论IBS患者存在胃固体排空障碍及胃电节律紊乱,两者间有一定的关系;IBS患者存在血液胃动素、胃泌素和一氧化氮水平的改变;IBS患者存在明显的心理异常。  相似文献   

13.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食物特异性抗体IgE和IgG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食物过敏后,机体的体液免疫情况,探讨食物过敏在肠易激综合征(IBS)发病中的作用和作用机制。方法对腹泻型IBS患者55例、便秘型IBS患者32例和健康对照组18例,采集外周静脉血,应用酶联免疫方法,进行14种食物抗原的特异性抗体IgE和IgG检测。结果腹泻型IBS血清食物特异性IgE抗体的阳性率43.64%,高于正常对照组,而便秘型IBS仅为15.63%,与正常对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腹泻型IBS和便秘型IBS的IgE抗体阳性率存在差异。在食物特异性IgE抗体阳性的IBS患者中,多种食物阳性者48.28%。腹泻型IBS食物特异性IgG抗体的阳性率63.64%,便秘型IBS的阳性率为43.75%,两者均高于对照组,并且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食物特异性IgG抗体阳性的IBS中,多种食物阳性者51.02%。结论食物过敏介导的体液免疫反应异常在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同时存在IgE和IgG介导的免疫异常反应,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只存在IgG介导的免疫异常反应。  相似文献   

14.
肠易激综合征血浆及乙状结肠粘膜中VIP及SS的含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肠易激综合征 (IBS)患者血浆及乙状结肠粘膜中血管活性肠肽 (VIP)、生长抑素 (SS)有无变化 ,以及它们在IBS发病过程中的可能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 (RIA)测定IBS患者血浆及乙状结肠粘膜内VIP、SS的含量 ,并与正常组比较。结果 :便秘型IBS血浆及乙状结肠粘膜中VIP含量显著高于正常组 (P <0 .0 1 ) ,腹泻型显著低于正常组 (P <0 .0 5) ;SS在IBS各组均显著高于正常组 (P <0 .0 5) ,而便秘型又显著高于腹泻型 (P <0 .0 5)。结论 :IBS患者存在VIP、SS含量异常 ,且这些异常可能在IBS发病中起一定的作用 ;不同类型IBS患者VIP及SS含量有显著差异 ,说明不同类型IBS在发病机制上有其不同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15.
孔武明  李光  龚均 《山东医药》2008,48(2):27-29
目的 探讨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肠黏膜紧密连接蛋白claudln-1表达在排便性状和习惯改变中的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对照组(痔疮10例、结肠息肉10例)和观察组(43例IBS患者,腹泻型23例、便秘型20例)小肠和结肠黏膜claudin.1表达.结果 免疫组化定位显示两组肠黏膜claudin.1均分布于肠上皮紧密连接的细胞膜,胞核及核膜无表达;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腹泻型患者小肠和结肠黏膜clandin-1表达明显下降(P<0.05),便秘型患者clandin-1表达明显上升高(P<0.05),腹泻型与便秘型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claudin-1表达异常在IBS患者排便性状和习惯改变形成中可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外周血炎性细胞因子、表达失衡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肠易激综合征(IBS)的发病机制不明,炎性细胞因子表达失调可能在其中发挥一定作用。目的:研究IBS患者血浆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6、IL-18、IL-13的表达。方法:选取42例IBS患者和20名对照者,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血浆IL-6、IL-18、IL-13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腹泻型IBS组血浆IL-6和IL-18水平、便秘型IBS组血浆IL-18水平显著升高(P均〈0.05)。腹泻型和便秘型IBS组血浆IL-13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感染后IBS(pIBS)组血浆IL-6、IL-18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pIBS组和非pIBS组血浆IL-13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IBS患者血浆促炎细胞因子水平升高,感染因素影响了腹泻型IBS血浆细胞因子的变化,促炎细胞因子可作为IBS的潜在生物学标记物。  相似文献   

17.
<正>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以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或大便性状的改变为特征,临床上将IBS分为腹泻型、便秘型、混合型和不定型4类。其中腹泻型(IBS-D)在IBS患者中占比最大[1],其发病多趋于中青年,病情反复,病程较长,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心理深受影响。目前IBS-D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主要以马来酸曲美布汀、阿洛司琼、阿奇霉素等对症治疗,但长期应用药物不良反应较大,且停药后复发率较高,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而中医学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匹维溴胺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的临床疗效以及对回盲部肥大细胞脱粒的影响,探讨其治疗腹泻型IBS的可能机制。方法应用匹维溴胺治疗符合入选标准的IBS患者48例,观察其对腹泻型患者的疗效,并以便秘型患者作对照,同时检测治疗前后IBS患者回盲部脱颗粒肥大细胞的数目变化。结果匹维溴胺治疗腹泻型IBS疗效明显,治疗前后腹泻型IBS患者脱颗粒肥大细胞数目有显著变化。结论匹维溴胺治疗腹泻型IBS有效,可能与抑制了肥大细胞的脱粒有关。  相似文献   

19.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疾病之一,是腹部不适或腹痛伴排便异常的一组肠功能障碍综合征,无任何器质性或异常的生化指标。根据症状分为腹泻型、便秘型和腹泻便秘交替型。便秘型IBS的病因可能是小肠或结肠转运减慢,以及直肠敏感性过低等,但临床单独使用各种药物治疗效果不尽理想。自2003年10月至2005年5月我们用替加色罗联合聚乙二醇4000治疗便秘型(CIBS)患者78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替加色罗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系统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替加色罗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替加色罗治疗便秘型或非腹泻型IBS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进行系统评价.结果 共纳入13项RCTs,7 189例患者.替加色罗12 mg/d和4 mg/d对总体IBS症状的改善均优于安慰剂;对腹痛/腹部不适症状的缓解与安慰剂比无显著差异;对腹胀的疗效,各研究结果不一致;腹泻发生率显著高于安慰剂,替加色罗组报道了2例缺血性心脏病,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与安慰剂比无显著差异.结论 替加色罗能改善便秘型或非腹泻型IBS患者的总体症状;缓解腹痛/腹部不适和腹胀等症状的证据不足;腹泻是替加色罗的主要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