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儿慢性胃炎中医证型与胃黏膜改变及幽门螺杆菌感染之间的内在关系.[方法]将符合入选条件的404例慢性胃炎患儿中医辨证分型后进行胃镜检查及尿素13C-呼气试验(13 C-UBT)检查,并登记造表,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肝胃不和型胃炎主要表现为胃黏膜充血和微小结节形成,脾胃湿热型胃炎表现以黏膜斑和黏膜糜烂为主,胃络瘀血型胃炎则以胃黏膜出现出血斑点为主,脾胃虚弱型胃炎以胃黏膜水肿为主,胃阴不足型胃炎以胃黏膜花斑为主.13 C-UBT阳性率实证高于虚证,与证型无相关性;13C-UBT值实证高于虚证,尤以肝胃不和型和脾胃湿热型为最高.[结论]小儿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与胃黏膜改变及幽门螺杆菌感染之间存在实质性联系,为辨证施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慢性胃炎胃镜下像与病理诊断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分析慢性胃炎镜下像与病理诊断的关系。[方法]比较1 145例经消化道内镜检查的慢性胃炎、慢性胃炎伴糜烂、反流,以及消化性溃疡、早期胃癌、胃食管反流(GERD)、食管平滑肌瘤、食管癌等伴有慢性胃炎的病例镜下像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以及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伴肠上皮化生(IM)、异型增生(Dys)等改变。[结果]CSG镜下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低,仅为16.5%。CAG镜下与病理诊断符合率85.0%。Hp感染率低,考虑与高龄、30%的病例为多次胃镜检查、伴有GERD、早期胃癌等有关。CAG不但与长期的胃黏膜炎症有关,还与年龄有关,60-69岁、70-79岁为CAG高峰年龄;多伴有IM;与Dys密切相关,重度CAG伴Dys高达64.8%,但94.0%为轻度。[结论]诊断慢性胃炎必须胃镜结合病理检查。要研究其逆转规律首先要认真对待慢性胃炎,尽早发现微小病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胃癌前病变(PLGC)中医证型与血清胃蛋白酶原(PG)检测结果的相关性,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依据。[方法]对经胃镜和病理确诊为PLGC的65例患者进行病史采集工作,包括流行病学资料(性别、年龄、病程、疾病危险因素、既往史和家族史),胃镜表现,病理分级,中医四诊资料,以及血清PG检测结果。运用描述性统计方法找出PLGC的发病因素,分析PLGC中医证型与胃镜、病理关系;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PLGC患者不同证候血清PG的分布规律,分析两者与病理的相关性,从而探索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61~70岁患者所占比例最大,病程多在6~10年,危险因素主要以饮食无规律,三餐不定时及紧张、焦虑、急躁易怒情绪为主;胃镜表现以黏膜红白相间、黏膜粗糙为主;病理以中度萎缩、轻度肠化、轻度不典型增生为主;症状表现以痞闷不舒、胃脘疼痛、纳呆少食为前3位。中医辨证分为6个证型:肝胃不和证15例,肝胃郁热证8例,脾胃湿热证10例,脾胃虚寒证8例,胃阴不足证9例,胃络瘀阻证14例。PGI含量: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肝胃郁热证胃阴不足证脾胃虚寒证胃络瘀阻证。PGII含量: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胃络瘀阻证肝胃郁热证胃阴不足证脾胃虚寒证。[结论]PLGC中医证型主要包括肝胃不和证、肝胃郁热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寒证、胃阴不足证和胃络瘀阻证。胃络瘀阻证、胃阴不足证、脾胃虚寒证患者PGⅠ降低,脾胃虚寒证患者PGⅡ相对降低;PGⅠ降低与胃黏膜萎缩程度有关,PGⅡ含量相对降低可能与胃黏膜严重萎缩形成多灶性萎缩性胃炎(MAG)或伴肠腺化生、不典型增生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岭南地区慢性咽炎临床症状与中医证候分布特点。[方法]收集2009年12月~2016年12月就诊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慢性咽炎患者484例,采集其中医证型及舌脉象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症状及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结果]患者平均年龄(37.54±11.80)岁,咽部不适主要表现为咽部异物感或夹痰,尤以女性为多;中医证候以脾胃湿热最常见,其次为肝胃不和、脾胃虚弱、痰凝血瘀、胃阴不足证。不同性别间中医证候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湿热证以男性患者为主,占42.93%;肝胃不和证则女性最为常见,占37.76%。[结论]岭南地区慢性咽炎以脾胃湿热证最为常见,分析与其气候炎热潮湿地域特点密切相关;女性患者以肝胃不和证多见则可能是缘于其情绪易于波动之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浅表性胃炎(CSG)脾胃湿热证与热休克蛋白70(HSP70)表达的关系。[方法]睽沿患者38例,其中脾胃湿热证22例、脾气虚证16例,另10例正常人为对照。胃镜下取胃窦黏膜,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HSP70蛋白表达情况。[结果]脾胃湿热证组和脾虚证组HSP70蛋白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脾胃湿热证组各亚型中,HSP70表达水平呈热重于湿〉湿热并重〉湿重于热的趋势。[结论]HSP70属于人体“阳气”范畴,HSP70以热证表达最为明显,具有证的特异性;“热”与“湿”在脾胃湿热证中的比分会影响HSPT0在脾胃湿热证型中的表达:热邪提高HSP70表达,湿邪抑制HSP70表达。  相似文献   

6.
[目的]在幽门螺杆菌(Hp)阴性慢性浅表性胃炎(CSG)中探讨脾胃湿热证与三叶因子1(TFF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蛋白表达的相关性。[方法]Hp阴性CSG患者(脾胃湿热组27例,脾虚组10例)及对照组10例,经临床检查、胃镜取标本、病理学及免疫组化SP法检测胃黏膜炎症程度及TFF1、ICAM-1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胃镜下脾胃湿热组胃黏膜充血水肿较脾虚证明显。炎症程度:脾胃湿热组>对照组(P<0.01),脾虚组>对照组(P<0.05),脾胃湿热组稍重于脾虚组。TFF1蛋白表达:脾胃湿热组>脾虚组>对照组。ICAM-1蛋白表达:脾胃湿热组>脾虚组稍高于对照组。ICAM-1蛋白表达与炎症程度呈正相关(P<0.01)。TFF1与ICAM-1蛋白表达呈正相关(P<0.01)。[结论]脾胃湿热证时TFF1、ICAM-1蛋白均呈高表达。提示脾胃湿热证中TFF1可能与机体正气抗邪状态有关;ICAM-1可能参与湿邪致病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及其与胃感觉的相关性.[方法]对330例FD患者分别进行中医证候和西医亚型分型,通过饮水负荷试验,研究不同中医证候患者的胃感觉特点.[结果]330例患者中,中医辨证分型以脾虚气滞证为主,占43.9%,以下依次为脾胃虚寒证(20.9%)、寒热错杂证(19.7%)、脾胃湿热证(15.5%).在不同亚型中脾虚气滞证者在PDS组、EPS组、PDS+ EPS组分别为89例、23例、33例,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虚寒证、脾胃湿热证与寒热错杂证在西医亚型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中医证候的阈值饮水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脾胃虚寒组的饱足饮水量明显小于其他3组(P<0.05),脾胃湿热组的饱足饮水量明显大于其他3组(P<0.05).[结论]FD中医证候和西医亚型的分布具有一定相关性,胃感觉与中医脾胃虚寒证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隆起糜烂性胃炎(raised erosive gastritis,REG)脾胃湿热证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REG患者70例,按中医辨证标准分为脾胃湿热证组34例、脾胃虚弱证组36例;设正常对照组13例。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胃黏膜中IL-8、TNF-α、IL-10的表达情况。[结果]脾胃湿热证组、脾胃虚弱证组TNF-α的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脾胃湿热证组、脾胃虚弱证组IL-10的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脾胃湿热证组、脾胃虚弱证组IL-8的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组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湿热组与脾胃虚弱组IL-8、TNF-α、IL-10的表达水平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8在REG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不是主要的促炎因子,TNF-α可能在促进REG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IL-10可能在防止REG的组织损伤中起着重要作用,IL-8、TNF-α、IL-10在REG脾胃湿热证与脾胃虚弱证之间表达无差异。  相似文献   

9.
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其发病率居各种胃病之首。多年以来 ,临床大多根据“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的疗效标准 (试行方案 )”[1] ,将慢性胃炎分为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脾胃湿热、胃阴不足、胃络瘀血五型辨证论治。然而 ,长期以来对慢性胃炎胃络瘀血型发病机制以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将慢性胃炎动物模型与脾虚证及脾胃湿热证模型相结合的方式探讨慢性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模空组、脾虚组、湿热组,每组10只。造模结束时观察大鼠体重、体温、胃黏膜病理切片等生理指标和病理学改变。[结果]模型组的体重、体温、病理学积分等方面与正常组和模空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或P%0.05)。[结论]慢性胃炎大鼠脾胃虚证、湿热证证候模型在一定程度上与人类慢性胃炎脾胃虚证、湿热证证候相似,并有较好的可重复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益胃方治疗寒热错杂型慢性胃炎的临床症状改善、胃镜疗效、组织学炎症改善等方面的疗效。[方法]选取60例寒热错杂型慢性胃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治疗组服用益胃方,对照组服用荆花胃康胶丸治疗。[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以及在改善患者胃黏膜充血、水肿、红斑、糜烂等方面优于对照组,而在改善黏膜渗出性黏液、胆汁返流两方面无明显差别。在改善胃黏膜炎症程度上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益胃方对慢性胃炎寒热错杂型临床疗效确切,能愈合和修复胃黏膜组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CAG)及CAG癌前病变中医证型分布,探讨中医证型与胃镜下表现及病理改变的相关性,为CAG及CAG癌前病变的诊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牛兴东教授专家门诊收治的271例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总结分析,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探讨发病情况及证型分布,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中医证型与胃镜下表现及病理表现的相关性。结果:271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占比由高到低依次为脾胃虚弱型、肝胃气滞型、脾胃湿热型、胃络瘀阻型、肝胃郁热型、胃阴不足型。在证型与病理变化的相关性分析中,肝胃气滞型以食管反流偏多,脾胃湿热型伴发糜烂者居多,胃络瘀阻型则多伴发异型增生,余证型与胃镜下表现及病理改变未见相关性。结论:CAG中医证型主要为脾胃虚弱型、肝胃气滞型等,其中肝胃气滞型、脾胃湿热型、胃络瘀阻型与胃镜下表现及病理表现存在相关性,可为中医辨证提供参考。临床中可通过中医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进行准确辨证,注重“调气活血解毒”,对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截断病势、延缓恶化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连朴清胃胶囊对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大鼠血清的热休克蛋白70(HSP-70)及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的影响,以探讨连朴清胃胶囊治疗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治疗机理.[方法]70只SD大鼠,除正常组10只外,其余60只以2%水杨酸钠10 ml/(kg·d)灌胃,同时饲以高脂高糖高热饮食(20%蜂蜜水自由饮用,隔日灌服油脂10 g· kg-1·d-1,并与油脂隔日灌服白酒2 ml/200 g)并放在湿热环境中,连续20 d,制作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模型,将造模成功的60只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连朴清胃胶囊高、中、低组、三九胃泰组、雷尼替丁组,灌胃给药10 d,末次给药后禁食16h后,心脏取血,运用ELASA法检测大鼠血清HSP-70及SIgA含量的变化.[结果]模型组HSP-70、SIgA水平高于正常组(P<0.05),连朴清胃胶囊高组、中组、低组、三九胃泰组、雷尼替丁组大鼠血清HSP 70、SIgA水平均高于模型组(P<0.05),且连朴清胃胶囊高、中、低组、三九胃泰组、雷尼替丁组大鼠一般情况较模型组明显改善,其中连朴清胃胶囊高、中组HSP-70、SIgA高表达及一般情况改善最为明显.[结论]连朴清胃胶囊可能通过诱导HSP-70及SIgA的高表达从而发挥对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的改善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慢性胃炎脾气虚证患者胃窦黏膜内表皮生长因子(EGF)和三叶因子(TFF1)表达的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的方法。检测慢性胃炎脾气虚和脾胃湿热患者及胃窦黏膜内EGF和TFF1 的表达,并与正常对照者比较。[结果] 脾气虚组和脾胃湿热组患者EGF和TFF1 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 .05,P<0. 01)。两组间EGF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 01),在两组间TFF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脾气虚组TFF1的阳性率高于脾胃湿热组。脾胃湿热组Hp的感染率高于脾气虚组(P<0 .01)。[结论] 脾气虚组EGF的表达高于脾胃湿热组,可能与后者Hp感染率较高有关;脾气虚组TFF1的表达高于脾胃湿热组,可能与胃黏膜严重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欣胃颗粒治疗胃癌前病变气阴两虚兼瘀、毒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入选符合纳入标准的胃癌前病变气阴两虚兼瘀、毒证的患者40例,予以欣胃颗粒治疗12周。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及胃镜下病理组织学改变,并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欣胃颗粒治疗胃癌前病变气阴两虚兼瘀、毒证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9.18%,中医证候为91.89%,胃黏膜病变为83.78%;治疗后的中医证候总积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欣胃颗粒治疗胃癌前病变气阴两虚兼瘀、毒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Hp相关性慢性胃炎中医证型分布及各证型间胃泌素-17(G-17)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收集Hp相关性慢性胃炎患者400例,按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分为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寒证、寒热错杂证、肝胃不和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阻证6个证型,并测各证型内患者G-17水平.结果:Hp相关性慢性胃炎各证型例数由高到低分别为:脾胃湿热...  相似文献   

17.
笔者在诊疗慢性浅表性胃炎 ( CSG)患者时 ,常应用薏苡仁方 ,其组方中含有三棱和莪术。为了评估三棱和莪术在该方中的作用 ,在 2 0 0 1年 9月~ 2 0 0 2年 9月 ,我们观察了含与不含三棱和莪术薏苡仁方对 CSG脾胃湿热型患者胃粘膜血循环的影响及疗效评价 ,现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 .1 病例选择标准 :CSG诊断参照《江绍基胃肠学》[1] ;中医脾胃湿热型筛选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中医类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2 ]。病例选择时为了使辨证更具客观性 ,尽量避免证候相兼错杂 ,辨证过程参考“60 0常见症状的辨证意义”[3 ] 。胃镜 ( OLYM-P…  相似文献   

18.
脾胃湿热证胃病患者胃黏膜细胞凋亡基因相关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脾胃湿热证胃病患者胃黏膜细胞凋亡基因相关蛋白的表达。[方法]选取脾胃湿热证胃病患者70例,检测胃黏膜Fas、p53、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Bcl-2凋亡基因相关蛋白。并与70例脾胃虚寒证胃病患者进行对照。[结果]脾胃湿热证以糜烂性胃炎多见(58.6%),而脾胃虚寒证以萎缩性胃炎多见(22.9%)。脾胃湿热证患者Fas、p53表达明显高于脾胃虚寒证患者,阳性率分别为74.3%、75.7%和55.7%、64.3%(P<0.05),而PCNA、Bcl-2表达则与脾胃虚寒证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脾胃湿热证胃病患者胃黏膜细胞有促凋亡基因相关蛋白的过度表达。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胃息肉的特点、不同胃息肉与Hp感染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8年12月胃镜下确诊为胃息肉的1 078例患者,回顾性分析胃息肉患者的年龄、性别、是否长期应用质子泵抑制剂(PPI),分析其Hp感染率,胃息肉的大小、位置、单发(多发)、病理类型与Hp感染的关系。[结果]纳入研究的1 078例胃息肉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1.7;胃息肉的最高发病年龄在60~79岁;Hp感染率为42.2%;长期口服PPI者(>4周)以增生性息肉多见;多发息肉的直径以0.2~0.5 cm多见,单发息肉以>0.5~1.0 cm多见。胃息肉的好发部位依次为胃体(41.3%)、胃窦(34.1%)、胃底(20.9%)、胃角(2.0%)、幽门管(1.7%);炎性息肉最为多见,其次为增生性息肉和胃底腺息肉,腺瘤性息肉最少见。息肉不同直径、位置、单发(多发)、病理类型与Hp感染的关系不同,合并Hp感染的息肉好发于胃窦部(P<0.05),以0.2~0.5 cm的多发性息肉最多见;Hp感染的胃息肉中,主要为炎性息肉(23.2%)和增生性息肉(18.8%),然而Hp阴性胃息肉中构成比最高为胃底腺息肉(24.0%)。胃底息肉以脾胃湿热证(48.0%)为主,腺瘤样息肉以胃络瘀阻证(81.2%)为主;不同直径的胃息肉,中医证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伴有Hp感染的胃息肉患者以脾胃湿热证为主(73.1%)。[结论]胃息肉患者女性比例高于男性,中老年高发,最常见的胃息肉发生部位在胃体、胃窦,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炎性及增生性。合并Hp感染的胃息肉多在胃窦部,多为炎性、增生性、脾胃湿热证。掌握胃息肉的特点及其与Hp感染的相关性有助于临床指导治疗和随访,预防癌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胃pH联合胆红素监测诊断十二指肠胃反流(duodenogastric reflux DGR)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慢性胃炎组90例、对照组20例分别进行胃镜及组织学检查、总胆汁酸测定、核素显像、胃pH联合胆红素监测诊断DGR,并进行对比性分析。[结果]对照组DGR(+)检出情况:胃pH联合胆红素监测检出率0%(0/20),与胃镜及组织学检查30%(6/2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其他检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胃炎组DGR(+)检出情况:胃pH联合胆红素监测53.3%(48/90),与胃镜及组织学检查76.7%(69/9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其他检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核素显像检查作为标准,其他3种检查方法对慢性胃炎组检测DGR准确性的比较,胃镜及组织学检查6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总胆汁酸测定8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pH联合胆红素监测9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pH联合胆红素监测是诊断DGR最准确的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