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背景人工髓核椎间盘成形术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相比,其手术创伤小,操作简单,手术风险也较小.目的观察人工髓核假体置换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症状的恢复及腰椎活动度改善的效果.设计以患者为观察对象的自身前后对照.单位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骨科.对象2002-01/2003-10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施行人工髓核置换术33例,男21例,女12例.方法患者均行人工髓核置换椎间盘成形术.术后3个月复查腰椎X射线观察椎间隙高度和形态.随访8个月.根据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症症状恢复情况(分为优、良、进步、差)进行腰椎功能测评.主要观察指标患者术后腰腿痛症状及腰椎活动度.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33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随访时患者腰腿痛症状及腰椎活动度优29例,良好3例,差1例,优良率为96.97%(32/33).术后3个月X射线片显示29例保持正常形态和高度,3例未达到正常的高度,但较术前有增高,未发现邻近椎间隙退行性变加重.结论人工髓核置换椎间盘成形术可以有效的缓解患者腰腿痛症状,恢复脊柱节段的运动,减少邻近椎间隙和关节突的退行性变.  相似文献   

2.
人工髓核置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初步报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提高疗效和减少手术创伤,采用小切口开窗减压人工髓核置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观察临床效果。方法41例患者采用小切口开窗减压髓核摘除后植入人工髓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结果41例患者术后下肢主诉症状完全缓解;6例患者仍有轻微的感觉异常;8例患者伸拇肌力以及4例患者腓骨长短肌肌力由Ⅳ级恢复至Ⅴ级,4例患者伸拇肌力由Ⅲ级恢复至Ⅳ级;6例患者残存轻微腰痛,1例患者出现中度腰痛,通过固定、服用消炎镇痛药后症状缓解。结论该手术操作简单,有切口小,手术时间短,不增加患者痛苦,疗效确切,后遗症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介绍人工髓核置换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及术后康复治疗措施。方法对接受人工髓核置换术的28例患者,进行短期随访观察,随访时间6个月~1年9个月,平均1年2个月,以总结术后康复治疗措施。结果所有患者复查X射线片后,术后椎间高度不同程度恢复,未见有髓核位置的明显变化,也未见有终板塌陷的现象。患者下腰椎活动度及腰痛均有改善。结论腰椎间盘人工髓核置换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合理方法,是脊柱重建的一种趋势,术后合理的康复治疗有助于患者的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影响等离子体髓核成形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腿痛临床疗效的因素。方法:分别收集来自解放军总医院骨科2002-03/2003-02收治的20例和深圳市第六人民医院脊柱科疼痛科2004-11/2005-04收治的18例腰椎间盘源性腰腿痛患者。病变为1个间隙的22例,2个间隙的16例。应用等离子体髓核成形术治疗。术后第2天即开始主动和被动直腿抬高锻炼;3d后即可下地正常活动,并进行系统化腰背肌过伸功能锻炼。随访2个月,分析影响临床疗效诸因素。手术前后腰腿疼痛采用目测类比评分(VAS);疗效评定分为优,良,无效,差。结果:38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患者腰腿痛疗效评定结果及影响因素:术前平均为4分,随访后平均分为1分。38例患者中优23例,良10例,无效5例。腰痛伴下肢放射痛者较单纯下腰痛者优良率高[90%(27/30)比63%(5/8)],椎间盘突出呈包容性旁侧型者较中央型者优良率高[9l%(21/23)比73%(11/15)1,椎间盘造影疼痛复制阳性较阴性者优良率明显增高[94%(30/32)比50%(3/6)],术后能坚持配合系统化康复训练者较未能坚持系统化康复训练者优良率高[92%(23/25)比77%(10/13)]。无一例发生并发症。结论:提高等离子体髓核成形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腿痛临床疗效的因素有:①椎间盘源性腰痛伴有下肢放射痛。②腰椎间盘突出为包容性旁侧型。③腰椎间造影过程中能复制出腰腿痛症状。④术后能配合系统化康复功能训练。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影响等离子体髓核成形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腿痛临床疗效的因素。方法:分别收集来自解放军总医院骨科2002-03/2003-02收治的20例和深圳市第六人民医院脊柱科疼痛科2004-11/2005-04收治的18例腰椎间盘源性腰腿痛患者。病变为1个间隙的22例,2个间隙的16例。应用等离子体髓核成形术治疗。术后第2天即开始主动和被动直腿抬高锻炼;3d后即可下地正常活动,并进行系统化腰背肌过伸功能锻炼。随访2个月,分析影响临床疗效诸因素。手术前后腰腿疼痛采用目测类比评分(VAS);疗效评定分为优,良,无效,差。结果:38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患者腰腿痛疗效评定结果及影响因素:术前平均为4分,随访后平均分为1分。38例患者中优23例,良10例,无效5例。腰痛伴下肢放射痛者较单纯下腰痛者优良率高[90%(27/30)比63%(5/8)],椎间盘突出呈包容性旁侧型者较中央型者优良率高[91%(21/23)比73%(11/15)],椎间盘造影疼痛复制阳性较阴性者优良率明显增高[94%(30/32)比50%(3/6)],术后能坚持配合系统化康复训练者较未能坚持系统化康复训练者优良率高[92%(23/25)比77%(10/13)]。无一例发生并发症。结论:提高等离子体髓核成形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腿痛临床疗效的因素有:①椎间盘源性腰痛伴有下肢放射痛。②腰椎间盘突出为包容性旁侧型。③腰椎间造影过程中能复制出腰腿痛症状。④术后能配合系统化康复功能训练。  相似文献   

6.
人工髓核置换术病人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人工髓核(PDN)置换术病人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对10例PDN置换术病人术前进行体位练习和健康指导,术后注意正确翻身,仔细分析各种疼痛的原因并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严密观察肢体感觉,早期指导康复锻炼,讲授出院后注意事项.结果本组术后平均2~3d下床,应用Oswestry下腰痛和功能不利评分评定,临床成功率88.9%,未发生护理并发症.结论PDN置换术能恢复椎间隙高度,维持腰椎正常生理运动,相对减少机体损伤,护士在围手术期给予正确的指导和护理,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人工髓核(prostheticdiscnucleus,PDN)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整体护理。方法对本院自2002年6月~2005年5月开展PDN置换术患者进行护理评估、卫生宣教、做好心理护理、专科护理及出院康复指导。结果全部病例均获术后随访6个月至2年。其中假体脱位3例、椎间隙感染2例。手术效果优良率87·5%,无任何护理并发症发生。结论对PDN置换术的患者做好住院期间的整体护理及出院康复指导能增加患者对手术治疗的信心,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效地提高手术成功率及病人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经过近40年的发展,几种人工髓核(PDN)先后设计问世,根据其基本设计思路和发展过程分为3大类:预成形人工髓核、原位灌注成形人工髓核和半成形人工髓核。预成形人工髓核:从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不锈钢球到后来的人造橡胶,均不符合正常人体髓核基本的性质而被淘汰。原位灌注成形人工髓核:最常用的材料是硅胶和聚氨基甲酸乙酯,此法有许多优点,但是注射液态聚合物过程中不能避免从纤维环切口和可能存在的纤维环裂隙溢出。半成形人工髓核:其中PDN已在欧洲投入临床应用,已被批准在美国进行临床试验。最近,文献报道350个PDN病例术后4年随访疗效满意,但远期疗效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9.
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治疗退行性腰椎间盘疾病1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与传统的单纯腰椎间盘切除和脊柱融合治疗方法相比,人工腰椎间盘置换具有明显的理论优势,已成为治疗退行性腰椎间盘疾病的最有希望的方法。目的:总结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治疗退行性腰椎间盘疾病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2007-05/2010-10行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治疗退行性腰椎间盘疾病16例,其中男9例,女7例,平均年龄40.5岁(28~55岁)。结果与结论:随访时间6~36个月,置换后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椎间隙高度均较置换前有显著改善(P〈0.01)。置换后腰椎活动度获有效维持,置换后腰椎活动度与置换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显示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治疗退行性腰椎间盘疾病的初步临床结果令人满意,但其远期效果尚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0.
背景:与传统的单纯腰椎间盘切除和脊柱融合治疗方法相比,人工腰椎间盘置换具有明显的理论优势,已成为治疗退行性腰椎间盘疾病的最有希望的方法。目的:总结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治疗退行性腰椎间盘疾病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2007-05/2010-10行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治疗退行性腰椎间盘疾病16例,其中男9例,女7例,平均年龄40.5岁(28~55岁)。结果与结论:随访时间6~36个月,置换后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椎间隙高度均较置换前有显著改善(P<0.01)。置换后腰椎活动度获有效维持,置换后腰椎活动度与置换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显示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治疗退行性腰椎间盘疾病的初步临床结果令人满意,但其远期效果尚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1.
对我院2001-11~2003-12应用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治疗下腰椎退行性病变11例,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男9例,女2例,年龄32~57岁,平均42.2岁,其中L4~5 6例,L5S1 4例,L3~41例,均为单椎间置换.术前诊断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8例,腰椎间盘的切除术失败2例,腰椎间盘退变1例.  相似文献   

12.
背景:腰椎滑脱症患者多有下腰痛和下肢行走障碍的症状表现,目前手术治疗以应用内固定器较多。目的:观察自行研制的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对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下腰疼痛及间歇性跛行症状的干预效果。设计:以患者为观察对象,前后对照疗效分析。单位:北京协和医院骨科。对象:2001—09/12北京协和医院骨科收治的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共16例,男10例,女6例,平均年龄58.5岁(42—72岁)。有下腰痛症状者16例,有下肢跛行症状者15例;术前Ⅰ度滑脱10例,Ⅱ度滑脱6例。方法:对16例患者均采用脊柱后路椎管减压及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复位滑脱椎体、内固定和脊柱融合手术。对所有患者分别于术后2周,1,3,6,12,18,24个月进行门诊随访,采用Yuan的评价标准评估下腰疼痛症状及下肢活动情况。术中及术后末次随访均以X射线片评估椎体滑脱复位情况。主要观察指标:①患者术后下腰及下肢功能活动情况。②滑脱椎体复位情况。结果:16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21.2个月(18,24个月)。①下腰疼痛症状消失15例,无变化为1例。间歇性跛行症状消失、步态正常15例。②术中及末次随访时X射线结果显示滑脱椎体均完全复位,滑脱复位率为100%(16/16)。结论: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用于腰椎滑脱患者可获得满意的腰椎复位效果,改善患者腰背痛及下肢跛行症状。  相似文献   

13.
人工髓核假体置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已在临床初步开展起来的人工髓核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远期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分析其对策。 方法:纳入2002-02/2004-08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脊柱骨病外科采用单枚人工髓核假体置换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8例,获得24~48个月随访患者75例,按平均随访时间达24,36,48个月,分为24个月组(n=30),36个月组(n=23),48个月组(n=22)。选同期采用单纯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评估各组术后临床疗效,主观症状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0%表示正常,越接近100%则功能障碍越严重)和Prolo功能评分表(小于或等于5分为差,6~7分为中等,8~10为优)评价,分析术后影像学检查并测量手术节段活动度和椎间隙高度变化情况,同时观察假体位置情况,腰椎MRI观察假体位置和软骨终板的信号变化情况。腰椎活动度=(腰椎中立角度-前屈角度)+(后伸角度-腰椎中立角度)=后伸角度-前屈角度;为消除X射线放大率的影响,椎间隙高度变化情况采用病变椎间隙后缘高度与上位椎体中部矢状径的比值表示。 结果:75例获得24~48个月随访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48个月组2例、36个月组1例发生假体脱出,二次手术取出。其余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疼痛消失。②24,36,48个月组及对照组术后末次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均较术前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14.2%,52.1%;15.5%,55.2%;15.1%,53.6%;15.5%,51.5%;P〈0.05)。③24,36,48个月组及对照组术后末次Prolo能评分均较术前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8.5,4.6分;8.6,4.5分;8.7,4.3分;8.4,4.2分;P〈0.05)。④24,36,48个月组同期手术节段腰椎活动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⑤24个月组手术节段椎间高度较术前降低约4%、36个月组降低约12%、48个月组降低约18%、对照组较术前降低约25%,各组术前和术后椎间隙高度比值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⑥主要并发症:早期出现术后一过性腰痛24例,假体脱出3例。中、远期发现假体下沉32例,软骨终板损伤39例。 结论:单枚人工髓核假体置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远期随访临床疗效肯定,但存在较严重并发症,应慎重开展此项手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1周,1年,2年的疗效。方法荆州市中心医院骨科2002-03/2004-08进行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6例。在术前、术后1周、术后1年及术后2年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下腰痛评分法进行评分,计算出该手术治疗后的改善率,同时进行主观满意度分级。结果术前平均下腰痛评分为(16.56±2.25),术后1周、1年及2年平均下腰痛评分为(26.38±1.77),(24.47±2.31),(21.33±2.55),平均改善率分别为(75.69±5.46)%,(60.79±5.81)%,(48.88±6.57)%,主观满意度优良率分别为83%(45/56),60%(19/32),50%(10/19)。结论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后1周,1年,2年下腰痛评分逐渐降低,说明减轻患者的疼痛是肯定的,但平均改善率和主观满意度优良率逐渐降低,远期疗效还不能肯定,有待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分析腰椎人工髓核假体置换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在早期临床随访的基础上,比较人工髓核假体置换与传统开窗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远期疗效. 方法:选择2002-02/2005-08 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脊柱骨病外科采用单枚人工髓核假体置换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8例,获得24~60个月随访患者63例.另外随机选择同期同年龄段单节段腰椎间盘单纯开窗髓核摘除患者200例,获有效随访94例.采用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和Stauffer-coventry疗效评定标准评价疗效,影像学分析手术节段活动度和椎间隙高度变化情况,同时观察假体位置情况.腰椎活动度=后伸角度-前屈角度;椎间隙高度变化采用病变椎间隙前后缘高度均值与上位椎体中部矢状径的比值表示.结果:①单纯髓核摘除组8例患者术后复发,行二次椎间盘手术;人工髓核假体置换组3例假体脱出二次翻修将假体取出.其余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②两组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各随访时间点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两组Stauffer-covenuy 疗效评估各随访时间点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随访中远期(3.0~5.0年)人工髓核假体置换组手术节段腰椎活动度均优于单纯椎间盘摘除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⑤人工髓核假体置换组椎间隙高度比值各随访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⑥主要并发症:人工髓核假体置换组早期出现术后一过性腰痛24例,假体脱出3例.中、远期发现假体下沉32例,软骨终板损伤39例.单纯髓核摘除组8例术后复发.所有病例无术后感染发生.结论:人工髓核假体置换存在较严重并发症,人工髓核假体置换与传统腰椎间盘开窗髓核摘除中、远期疗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双进路法经皮腰椎间盘摘除术(Percutaneoulumbardiscectomy,P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价值及意义。方法30例患者33个椎间盘均在X射线电视导向下经同侧(12例)、双侧(18例)行双进路法PLD治疗。结果随访3个月~3年,平均11.2个月。治愈率达93.3%、有效率100%无一例并发症发生。结论双进路法PLD治疗可增加髓核的切吸量及引流通道,使突出椎间盘更易还纳,进而消除对硬膜囊及神经根的压迫。其手术创伤小,安全可靠,简单易操作。  相似文献   

17.
背景腰椎滑脱症患者多有下腰痛和下肢行走障碍的症状表现,目前手术治疗以应用内固定器较多.目的观察自行研制的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对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下腰疼痛及间歇性跛行症状的干预效果.设计以患者为观察对象,前后对照疗效分析.单位北京协和医院骨科.对象2001-09/12北京协和医院骨科收治的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共16例,男10例,女6例,平均年龄58.5岁(42~72岁).有下腰痛症状者16例,有下肢跛行症状者15例;术前Ⅰ度滑脱10例,Ⅱ度滑脱6例.方法对16例患者均采用脊柱后路椎管减压及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复位滑脱椎体、内固定和脊柱融合手术.对所有患者分别于术后2周,1,3,6,12,18,24个月进行门诊随访,采用Yuan的评价标准评估下腰疼痛症状及下肢活动情况.术中及术后末次随访均以X射线片评估椎体滑脱复位情况.主要观察指标①患者术后下腰及下肢功能活动情况.②滑脱椎体复位情况.结果16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21.2个月(18~24个月).①下腰疼痛症状消失15例,无变化为1例.间歇性跛行症状消失、步态正常15例.②术中及末次随访时X射线结果显示滑脱椎体均完全复位,滑脱复位率为100%(16/16).结论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用于腰椎滑脱患者可获得满意的腰椎复位效果,改善患者腰背痛及下肢跛行症状.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双进路法经皮腰椎间盘摘除术(Percutaneouslumbar discectomy,P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价值及意义.方法30例患者33个椎间盘均在X射线电视导向下经同侧(12例)、双侧(18例)行双进路法PLD治疗.结果随访3个月~3年,平均11.2个月.治愈率达93.3%、有效率100%,无一例并发症发生.结论双进路法PLD治疗可增加髓核的切吸量及引流通道,使突出椎间盘更易还纳,进而消除对硬膜囊及神经根的压迫.其手术创伤小,安全可靠,简单易操作.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采用青龙摆尾针刺法配合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84例,经两个疗程治疗各项功能恢复正常68例。  相似文献   

20.
功能锻炼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疗效及其机制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背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过去多主张物理疗法治疗,应用被动治疗与主动功能锻炼相结合的方法在国内外逐渐受到重视,腰椎闯盘突出症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对功能恢复,减轻疼痛与麻木等症状有明显作用。目的:应用功能锻炼等方法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症状,探讨其作用机制。设计:前后对照试验。地点和对象:选择2000-05/2003-05辽宁中医学院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0例,男57例,女43例,年龄16-72岁。干预:主动功能锻炼:扶物锻炼法。扶住某一物体,做屈曲(弯腰)背伸等动作三四周后,增加步行或上下楼梯等方法,时间、强度自行掌握。被动锻炼方法:在医生指导下或借助于辅助设置控制条件下的功能锻炼。进行功能锻炼前后观察症状、体征等治疗状况。主要观察指标:疗效评定结果及影像学变化。结果:腰及下肢麻痛症状改善者,直腿抬高达70&;#176;以上,生理曲度基本恢复,胜任原工作者,82例;症状基本消失,尚有轻微残余腰痛及小腿外侧麻痛,但能坚持原工作者,12例;症状、体征无明显变化者,6例。总有效率为94%。功能锻炼或治疗的前后对照结果表明,CT检查的改变不明显。结论:功能锻炼方法可明显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治疗效果。CT结果不能作为疗效评估的主要依据,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评估要以症状体征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