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黏连性肠梗阻的疗效。方法:回顾总结1998年1月至2005年12月诊治的49例术后黏连性肠梗阻非手术治疗方法与疗效。结果:本组45例治愈,4例中转手术治愈,保守治愈率91.8%。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黏连性肠梗阻疗效好,复发率低,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黏连性肠梗阻的手术时机。方法对182例因腹部手术所致黏连性肠梗阻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18例患者经非手术治疗治愈,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经手术治疗痊愈63例,1例术中因小肠水肿、广泛黏连而放弃手术。结论准确把握手术时机对腹部手术后所致黏连性肠梗阻的预后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黏连性肠梗阻是外科的常见病.虽然一部分患者经非手术治疗症状可以缓解,但是症状往往反复发作,最终梗阻不能解除,需要手术治疗.由于手术可能造成再次黏连和梗阻,因此,许多外科医生对手术治疗黏连性肠梗阻总是心有余悸.2003年1月以来,我们对4例黏连性肠梗阻患者采用腹腔镜黏连松解术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小儿黏连性肠梗阻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12例小儿黏连性肠梗阻病例。结果绞窄性肠梗阻7例,入院后即手术治疗,6例治愈,1例死亡。单纯性肠梗阻105例,均采用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中低位肠梗阻90例治愈81例(治愈率90%),8例中转开腹治愈;高位肠梗阻15例,治愈4例(治愈率27%),11例中转开腹手术治疗,均获治愈。高位肠梗阻与中低位两组相比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小儿黏连性肠梗阻中,绞窄性肠梗阻应及早手术,单纯性肠梗阻中西医结合可取得满意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小儿黏连性肠梗阻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12例小儿黏连性肠梗阻病例。结果绞窄性肠梗阻7例,入院后即手术治疗,6例治愈,1例死亡。单纯性肠梗阻105例,均采用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中低位肠梗阻90例治愈81例(治愈率90%),8例中转开腹治愈;高位肠梗阻15例,治愈4例(治愈率27%),11例中转开腹手术治疗,均获治愈。高位肠梗阻与中低位两组相比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小儿黏连性肠梗阻中,绞窄性肠梗阻应及早手术,单纯性肠梗阻中西医结合可取得满意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中西医结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67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疗效,并阐明机理。方法:在102例肠梗阻患者中,选择有剖腹史者67例,进行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中药治疗观察肠梗阻解除情况。结果:67.2%的肠梗阻经非手术治疗解除,其余部分经手术治疗证实确实有粘连束带卡压、内疝等机械性原因梗阻。结论: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可促进肠道功能恢复,降低手术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进一步提高黏连性肠梗阻外科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 :总结 1997年 4月~ 2 0 0 1年 9月手术治疗黏连性肠梗阻的经验。结果 :132例黏连性肠梗阻经保守治疗无效后行手术治疗。 110例黏连形成者行肠黏连松解术 ,其中腹腔镜下松解黏连 19例。 2 2例肠襻广泛黏连成团和肠绞窄行肠切除术 ,其中 1例行肠捷径吻合术。结论 :黏连性肠梗阻经保守治疗无效或疑有肠绞窄时应及时手术。手术方式的选择应根据病情、病人的全身情况及手术者的技术程度而定。腹腔镜下分离黏连创伤小 ,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疗效。方法采用禁食水、胃肠减压、灌肠、胃管内注入生植物油、应用解痉镇痛药物、输液纠正电解质紊乱、支持疗法、中药疗法等。结果100例病人中,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治愈66例,占66%,29例中转手术,术后死亡5例,术后病死率占5%。结论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既是治疗手段,又是术前准备的组成部分。肠梗阻病情变化很快,应加强责任心,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治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笔者自1999-2003年共收治黏连性肠梗阻病人40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肠梗阻的治疗可根据病因和病人的情况,选用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一般适用于粘连性、麻痹性及痉挛性的肠梗阻,但需患者具有良好的身体状况,并且无明显的腹胀及腹痛时方可使用。肠梗阻的非手术治疗主要采取中西医结合,其治疗与护理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加味大承气汤经胃管注入,配合禁食,持续胃肠减压,补液抗感染等常规治疗,必要时手术治疗。结果非手术治疗48例、痊愈45例、痊愈率93.75%;3例中转手术治疗。结论中西医结合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李卫东  苏雪彤 《微创医学》2011,6(6):572-573
黏连性肠梗阻是普外科常见疾病,80%的患者继发于腹部手术后[1]。粘连性肠梗阻的手术治疗是个棘手的问题,传统开腹手术在解除原有的黏连梗阻的同时,又带来新的黏连。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腹腔镜技术在黏连性肠梗阻上得到了很好的应用。我院2006年10月至2010年  相似文献   

13.
王伟 《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5):139-140
目的总结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治疗经验。方法对24例患者进行非手术治疗,包括禁食、胃肠减压、营养支持、糖皮质激素及中药的应用。结果24例患者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全部治愈。最短时间7d,最长时间21d,平均13.6d。结论非手术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效果好、安全。手术治疗并发症多,宜慎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采用腹腔镜技术对黏连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于2007年4月至2012年4月期间收治的17例黏连性肠梗阻患者,均采用腹腔镜肠黏连松解术治疗,并为期一年的随访,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本组17例患者行腹腔镜黏连松解术,无1例中转开腹,均手术成功.术后8~10小时下床活动,平均1.5天排气,术后3~5天痊愈出院,随访1年,16例无复发.1例术后3月因常有腹痛再次手术,随访1年无复发.结论 对黏连性肠梗阻患者行腹腔镜下肠黏连松解术,有手术创面小、安全可靠、术后发生再黏连几率小及预后效果较佳等诸多优点,宜作为治疗黏连性肠梗阻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5.
卢景森 《河北医学》2001,7(4):315-317
目的:提高粘连性肠梗阻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粘连性肠梗阻55例,男31例,女24例,年龄12-76岁,平均46.9岁,单纯性粘连性肠梗阻30例,绞窄性肠梗阻25例。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手术治疗。结果:全部病例治愈出院,结论:治疗粘连性肠梗阻重要的是区别单纯性还是绞窄性,对单纯性肠梗阻。首先应考虑非手术治疗,但必须严密观察,并结合X线或B超动态观察,对治疗12-24h无好转或疑有绞窄者及早手术,这样可避免过分依赖非手术治疗而使病情恶化造成不良后果,对绞窄性肠梗阻阳应快速术前准备,尽早进行手术,争取在肠坏死之前解除梗阻,从而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6.
中西医结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粘连性肠梗阻占肠梗阻病人20%~40%以上,腹部手术是导致粘连性肠梗阻重要原因之一。大承气汤煎剂经胃管注入,治疗效果可靠。笔者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黏连性肠梗阻是外科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居各种急性肠梗阻之首位。为了更好的预防其发生,本院自2000年-2006年间所收治的279例急性肠梗阻中总结了黏连性肠梗阻136例,对黏连性肠梗阻病理、病因和手术所致的黏连性肠梗阻进行分析,从而找到较好的预防办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直肠癌术后急性粘连性肠梗阻的中西医结合护理方式进行探讨与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直肠癌手术之后出现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在患者自愿的基础上依照随机对照的方式给予其中6例常规西医护理(对照组),另9例给予中西医结合护理(研究组),对两组的临床护理效果进行观察与对比。结果:经相应治疗,在肛门排气与排便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上,研究组均显著短于比较组(P0.05)。结论:针对直肠癌手术之后急性黏连性肠梗阻患者,中西医结合护理可以使治疗成功率得到提高,能够加快症状的缓解以及胃肠道功能的恢复速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王云霞  屈清荣  郑荣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3):1521-1522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黏连性肠梗阻肠黏连松解术的术后护理方法。方法:对32例黏连性肠梗阻患者在腹腔镜下行肠黏连松解术。术后采取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观察生命体征。进行饮食、活动指导。进行有效胃肠减压,保持各种引流管通畅,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及量。结果:本组均获随访,随访12~26月。28例术后腹痛完全消失,4例偶有腹痛发作,无手术并发症发生及肠梗阻复发。结论:此方法可有效提高黏连性肠梗阻的治疗效果,是腹腔镜下黏连性肠梗阻肠黏连松解术后的较好护理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非手术疗法治疗术后炎性粘连性肠梗阻的疗效.方法回顾总结我院2000年1月~2005年12月住院诊治的40例术后炎性粘连性肠梗阻非手术治疗方法与疗效.结果本组36例治愈,4例中转手术治愈,保守治愈率90%.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术后炎性粘连性肠梗阻疗效好、复发率低、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