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电针镇痛对大鼠痛阈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中医学针灸疗法和电物理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电针疗法.它是将针灸针刺入穴位后,与电刺激器的输出端相连,通过改变电刺激的频率、波宽、强度、脉冲间隔等参数,产生酸、麻、胀、重等"得气"感,从而代替捻、转、提、插等手工行针,达到 "气至而有效"的效果.电针方法的采用,使针刺疗法的刺激量可以定量描述,大大促进了针刺疗法在国内外的推广和应用.我国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即开展了针刺镇痛与针刺麻醉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1997年11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主持召开了一个关于针刺镇痛和针灸治疗阿片类药物成瘾的听证会,我国科学家作了大会发言,说明针刺镇痛已经引起西方国家的重视.我们就电针对大鼠痛阈的影响做了相关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创伤大鼠痛阈变化规律及电针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 疼痛是生理学和临床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创伤又是临床上致病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以截肢造成创伤痛,利用它具有一个发生、发展及转归的自然变化过程,动态观察了创伤引起大鼠尾及伤肢痛阈变化的规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正常人和病人的电针感觉阈和痛阈的情况,以便正确使用电针参数医治病人.方法:测定正常人、虚证病人和实证病人等3组人群的感觉阈和痛阈.结果:正常人的平均感觉阈为1.47 mA,平均痛阈为4.44 mA,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感觉阈和痛阈有一定差别,正常人与病人、虚证病人与实证病人之间的感觉阈和痛阈有明显的差别.结论:不同体质群体有不同的电针感觉阈和痛阈,电针强度的运用应因人而异. 相似文献
4.
本实验研究了前根在痛信息和针刺镇痛信息中的传入作用:(1)切断大鼠左侧L4、L5前根前,大鼠处于正常状态下,左右两侧大腿外侧部痛阈没有明显差异。(2)切断左侧L4、L5前根后第三天,切断侧痛阈较切断前和对照侧的痛阈均明显增加。(3)如果在切断后第三天给予电针刺激,切断侧针效与切断前电针刺激后的针效和对照侧电针刺激后的针效相比较,虽有升高,但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电针感觉阈和痛阈的产生,与三种因素有关:一是电针电流强度。如果电流过小,不足以引起感觉或痛觉神经兴奋,就不会产生感觉或痛觉;电流过大则会变为伤害性的刺激,对机体的组织器官产生不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二是组织兴奋性。一般而言,组织(神经)兴奋性较高时,较弱的电针强度就足以使之兴奋而产生感觉或痛觉;相反,组织兴奋性较低时则需要较强的电针强度才能使其兴奋。三是机体组织密度、含水量和电解质离子数目。一般说来,密度低、含水越多、离子数多的组织,电阻就小,通过的电流就大;反之,密度高、组织含水量少、离子数少的组织,电阻就大,通过的电流就小。急性疼痛病人的感觉阈和痛阈既低于正常人,又明显低于慢性疼痛病人。值得注意的是,急、慢性疼痛病人之间的感觉阈和痛阈有明显差别,感觉阈相差0.56mA,痛阈相差2.2mA,慢性疼痛病人的感觉阈和痛阈比急性疼痛病人分别高出39%和56%。 相似文献
6.
大鼠单侧隔核内微量注入TRH或吗啡对痛阈及电针镇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正> 我组曾报道脑室注入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TRH)能对抗电针镇痛,其作用机理不清。隔核与脑室紧密相邻又是前脑边缘系统的重要结构,与其他边缘系统和脑区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具有多种生理功能,许 相似文献
7.
8.
目的:观察电针对神经病理痛模型大鼠热辐射痛阈的影响以及与传统毫针的差别。初步探讨电针干预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为电针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提供初步的实验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在术前1 d、术后1,3,5,7 d以及第6次电针后测定各组的热辐射刺激缩足潜伏期及变化。观察电针干预后大鼠热辐射痛阈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神经病理痛模型大鼠的热辐射痛阈均没有明显的改善,自身前后对照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比较同样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这个模型上,电针、单纯针刺在对大鼠术侧热辐射痛阈的影响上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9.
电针对神经病理痛模型大鼠机械性痛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电针对神经病理痛模型大鼠机械性痛阈的影响及与传统毫针的差别。初步探讨电针干预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为电针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提供初步的实验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spared nerve injury,SNI)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在术前1d、术后1、3、5、7d以及第6次电针后测定各组的机械刺激缩足潜伏期及其变化。观察电针干预后大鼠机械性痛阈的变化。结果:本次实验观察证实,经治疗后,治疗组神经病理痛模型大鼠的机械性痛阈均有较好的改善,自身前后对照均有显著性意义;两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针刺可以提高大鼠术侧机械性痛阈,而以电针的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辣椒素处理坐骨神经对大鼠痛阈和电针镇痛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本实验用1.5%辣椒素(Cap)处理大鼠右侧坐骨神经,溶媒(Veh)处理左侧坐骨神经的动物模型,通过自身对照观察了 Cap 对痛阈及电针(EA)镇痛效应的影响,并用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 Cap 对动物脊髓后角抗氟化钠酸性磷酸酶(FRAP)活性的影响。结果发现:经Cap 处理后,与对照侧相比,实验侧痛阈明显升高,同时后角内 FRAP消失;电针“环跳”后,与电针前相比对照侧的针刺镇痛效应显著升高,实验侧的针刺镇痛效应明显减弱。表明一级传入 C 纤维不仅参与痛信息的传入,而且还参与针刺镇痛信息的传入。 相似文献
11.
12.
面口合谷收是经脉体表与体表之间联系的重要体现,从神经生物学角度阐释针刺合谷穴对面口部影响的机制可能是研究面口合谷收理论内涵的重要突破口之一。文章中作者针刺合谷穴,以后溪、外关作为对照,观察其对面口部痛阈、肌电活动、唾液分泌和脑中枢功能网络响应的影响,从不同层面揭示合谷穴与面口部特异性联系的神经生物学机制,以期为面口合谷收理论提供更丰富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电针人体合谷穴和痛刺激正中神经时 ,其传入冲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的相互作用。方法 :按照受试者、记录者、施针者三盲的方法 ,对 1 2例健康人进行 4系列试验。系列Ⅰ为非痛单独电刺激正中神经 ;系列Ⅱ为痛单独电刺激正中神经 ;系列Ⅲ为同时电刺激正中神经与合谷穴 ;系列Ⅳ为同时电刺激正中神经与合谷穴旁。刺激正中神经的电流强度在Ⅱ、Ⅲ、Ⅳ系列中相同。利用NeuroScan公司ESI 1 2 8脑电记录仪记录从 64个头皮电极点引出的体感诱发电位 (So matosensoryEvokedPotentials,SEP) ,并比较各主波的绝对峰值和峰峰值及作二维地形图分析。结果 :系列Ⅰ未能引出明显的SEP晚成分 ;系列Ⅱ、Ⅲ、ⅣSEP中、晚成分N80 、P1 70 、N2 80 的绝对峰值大小关系为 :系列Ⅱ >系列Ⅳ >系列Ⅲ ,而早成分在 3系列中变化不明显。二维地形图显示 ,SEP早成分发生源位于对侧半球 ,晚成分位于中央略偏对侧 ,向前额部扩伸 ,系列Ⅲ 87 40ms以后各时间窗口信号强度明显弱于系列Ⅱ和Ⅳ。结论 :电针合谷穴明显抑制痛刺激正中神经引起的痛觉诱发脑电位 ,穴位的镇痛效果好于非穴位 ,大脑皮质在针刺穴位镇痛过程中具有时间依赖的电活动 ,痛觉诱发电位可以实时反映电针穴位的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5,(3)
目的:观察电针合谷三阴交对硬膜外神经阻滞分娩镇痛的影响。方法:足月妊娠待产妇80例随机分为电针组和对照组(n=40)。患者宫缩进入活跃期后行L3~4椎间隙硬膜外穿刺置管,接便携式PCA装置进行常规镇痛。电针组实施合谷、三阴交穴位电刺激。观察产妇的生命体征、下肢运动神经阻滞评分(Bromage评分)、产程持续时间、分娩方式、催产素使用率、局麻药物使用量、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两组患者MBP、HR、VAS在镇痛后均有下降(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组Bromage评分在第二三产程末高于C组(P﹤0.05)。与C组比较,E组第一、二产程持续时间缩短(P﹤0.05),正常阴道分娩率明显多于C组(P﹤0.05),催产素使用人数及局麻药使用量均小于C组(P﹤0.05);新生儿Apgar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合谷、三阴交可以减少硬膜外神经阻滞无痛分娩的一些不良反应,减少局麻药用量,减少运动神经阻滞,减少缩宫素使用,加快产程,促进正常分娩,对新生儿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5.
李世珍合谷穴配伍运用经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合谷穴善治急性热病、外感表证、神志病,是治疗气虚病证的常用穴.针刺用泻法,可疏风解表、清热宣肺,清阳明经以及气分之邪热,强刺激可通关启闭、开窍醒志.用补法,能补气固表、益气固脱,如针补合谷,配补足三里、百会,可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具有补中益气汤之功;针补合谷,配补三阴交,可气血双补,具有八珍汤之效;针补合谷,配泻内庭,可清阳明气分之邪热,具有白虎汤之功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结肠镜检前针刺双合谷对镜检患者及对插镜时间的影响。方法:依接受镜检单、双序号将全部结肠镜检患者185例分为针刺组(93例)、对照组(92例)。针刺组在镜检前30min针刺双合谷,对照组不予任何防治措施。分别观察两组过乙状结肠和横结肠时的疼痛级别并记录插镜时间。结果:共有165例患者完成插镜确定为有效病例,其中针刺组84例,对照组81例。统计表明,针刺组患者在过横结肠及乙状结肠时疼痛级别较对照组显著低(P〈0.01),针刺组的插镜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结论:结肠镜检前针刺双合谷可有效降低结肠镜检时患者的不适并缩短镜检时间。 相似文献
17.
合谷穴的局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临床合谷穴针刺、穴位注射提供解剖学参考资料。方法:在100只成人手标本上解剖观测合谷穴局部。结果:合谷穴直刺进针时,针尖穿经层次由浅至深依次为皮肤、皮下组织、第一骨间背侧肌、拇收肌横头。拇指呈伸位时,针体经手背合谷穴皮肤至第一骨间背侧肌掌面的组织厚度是1.26±0.46 cm,至拇收肌掌面的组织厚度是2.38±0.34 cm,该厚度均超过合谷穴手背至手掌面皮肤组织厚度的一半。桡动脉末端位于针体近侧端,皮肤进针点与桡动脉末端穿第一骨间背侧肌入肌点的距离是3.14±0.22 cm。掌深弓亦位于针体的近侧端,伴尺神经深支走行,穿拇收肌后与尺神经深支终末段逐渐分开,行向掌背近侧端与桡动脉末端相接。针尖刺中掌深弓时,针体与掌背平面所成的远侧角最大为28.3±4.5°。尺神经深支终末段穿拇收肌横头与拇收肌斜头之间入拇收肌后间隙,并在此间隙内发出各肌支。结论:合谷穴针刺时,拇指应呈伸位,直刺进针,深度以不超过患者皮肤进针点至手掌面皮肤组织厚度的一半为宜。垂直手背平面直刺或透向后溪、劳宫方向斜刺为针刺的安全方向。应尽量避免在合谷穴进行穴位注射治疗。 相似文献
18.
《上海针灸杂志》2015,(11)
目的探讨电针合谷穴对实验性牙髓痛大鼠三叉神经节P2X_2、P2X_3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2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组)、对照组(C组)、牙髓痛组(M组)、拮抗剂组(A组)、电针组(E组)和拮抗剂+电针组(AE组),每组7只。N组不做任何处理;C组在钻好的牙髓腔内注入与M组等量的生理盐水,浸润5~6 min后用牙科填料将牙洞封闭;M组用小型电钻或手钻(钻头直径约1 mm)在上颌一侧第一和第二磨牙上钻孔,深入牙髓腔并暴露牙髓,用微量注射器注入浓度为5mg/mL的大肠杆菌内毒素(LPS)溶液(每孔注入1~3mL),浸润5~6 min后用牙科填料将牙洞封闭;A组造模方法同M组,在注射器注入LPS溶液时,将A-317491(0.5 mg/kg)同时注射进牙髓;E组电针双侧合谷穴,留针30 min,每日1次,共治疗3次;AE组按A组造模后按E组方法治疗。每日治疗后观察大鼠的行为学变化及体重变化30 min。第4天处死所有大鼠,运用RT-PCR方法检测大鼠三叉神经节P2X_2、P2X_3受体及b-actin的基因(m RNA)表达,比较各组P2X2、P2X3受体m RNA相对表达量。结果 M组、A组、E组和AE组行为学变化均显著高于C组和N组(P0.01);A组、E组和AE组行为学变化均显著低于M组(P0.01)。C组体重显著低于N组(P0.01);M组、A组、E组和AE组体重均显著低于C组和N组(P0.01);E组、AE组体重均显著高于M组和A组(P0.01,P0.05);A组体重稍高于M组(P0.05);AE组体重显著高于E组(P0.01)。M组、A组、E组和AE组P2X2受体m RNA表达量均显著高于N组和C组(P0.01);A组、E组和AE组P2X2受体m RNA表达量低于M组(P0.05);A组P2X2受体m RNA表达量低于E组(P0.05);E组P2X2受体m RNA表达量高于AE组(P0.05)。M组、A组和E组P2X3受体m RNA表达量均高于C组(P0.05),且显著高于N组(P0.01);A组、E组和AE组P2X3受体m RNA表达量显著低于M组(P0.01);AE组P2X3受体m RNA表达量明显低于E组(P0.01)。结论 LPS诱导大鼠牙髓痛时,三叉神经节P2X_2、P2X_3受体蛋白表达量增加。电针合谷穴和注射A-317491均可降低LPS诱导牙髓痛大鼠P2X_2、P2X_3受体m RNA表达,这可能是电针合谷穴镇痛的机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刺合谷穴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所致中枢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探索其量效关系及最优针刺方案。方法将150例缺血性脑卒中所致中枢性面瘫患者依据针刺行针时间和针刺方向构成的不同刺激量随机分为4个合谷量学组(A、B、C、D组)和对照组(E组),合谷组治疗方案为不同刺激量针刺合谷穴加中西医基础治疗方案,对照组仅采用中西医基础治疗方案,疗程为14 d。疗效指标为House-Brackmann面神经分级量表、多伦多面神经分级量表和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量表。结果治疗后各组患者3种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且治疗前后量表评分改善率均存在明显组间差异(P0.05)。结论研究提示合谷穴对缺血性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患者有确切临床疗效,采用逆经脉方向斜刺进针,捻转行针5 s针刺合谷穴,对缺血性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患者临床症状量表评分改善率及有效率最优。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针刺合谷穴治疗牙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78例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39例)和对照组(139例),治疗组采用电针针刺合谷穴治疗,对照组采用电针针刺承山穴治疗,疗程为3 d,分别对疼痛分级及镇痛情况进行观察.结果治疗1 d拔针前显效率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时间点显效率实验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合谷穴治疗牙痛有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