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脏、腑的解剖学实体构成。方法:通过研究《黄帝内经》中有关的人体系统解剖的记载,模拟远古医学家解剖人体的过程。结论:所有的脏、腑,特别是三焦,都确定了对应的解剖学实体,并从解剖学的角度解释了"肺与大肠相表里、心与小肠相表里、脾和胃相表里、肝开窍于目、心开窍于舌、少阳经半表半里、心藏神、肾藏精"等中医学的基础理论认识。从而认为中医的脏腑学说与现代系统解剖学有实体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人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其生命活动除受自然因素影响外,社会因素亦无时不刻地影响人的生命活动.精神因素在疾病中的重要作用日益为人们所认识,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整体观中已注明人体自身整体性、人与自然的整体性.《内经》的"五神脏"的理论把人的神志活动分属于肝心脾肺肾五脏,认为神志活动的产生是脏腑组织之间整体协调、共同作用的结果是脏腑的生理功能之一,其中脾胃在神志活动中有着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历代医家有关人体肝、脾的解剖和功能相关论述较为深入的研究和分析,结合现代医学对肝、脾等内脏器官的解剖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的认识,对中医"脏腑肝"、"脏腑脾"和西医"解剖肝"、"解剖脾"的对应关系,提出了作者自己的见解.认为:中医"脏腑肝"所对应的实体是西医"解剖脾"及其以"解剖脾"为代表的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而中医"脏腑脾"所对应的实体则是西医"解剖肝"及其以"解剖肝"为代表的大小消化腺.并且认为,在中西医交流中,将中医"脏腑脾"翻译为"Liver",而将中医"脏腑肝"翻译为"Spleen"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4.
中医黄疸病在临床上非常常见,其病理因素以湿邪为主,形成的关键是湿邪为患。黄疸的治疗主要为化湿邪,利小便,使湿邪从二便而出,以达到湿去黄退的目的。既往黄疸的理论认为,脏腑多涉及肝胆、脾胃,未涉及肺脏。肺主气,司呼吸,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在水液代谢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肺和肝脏、脾胃联系紧密。文章根据中医脏腑相关理论,从肺与脾、肺与肝、肺与大肠的关系中,探讨宣调肺气,畅达中焦,祛脾之湿;佐金平木,肃肺清肝,清肝之热;金水相生,滋补肝肾,补肝之阴;肃肺清肠,利胆退黄,祛大肠之湿;宣肺解表,清利湿邪,解黄疸之表等方法,从肺论治黄疸,丰富中医黄疸病的治疗方法,以期有益于临床。  相似文献   

5.
五脏辨治阳痿之浅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中医认为阳痿的发生发展过程涉及肾、肝、心、肺、脾(胃)等脏腑系统,故从病因病机、证治等方面归纳了五脏与阳痿的关系,在脏腑辨证的原则上阐述了阳痿的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6.
肺主气属卫,卫气源于肾而固于肺。若因肺气虚,无力助脾宣发五谷形成卫气,也无力推动卫气循行,则卫气不足,循行失常,导致失眠的发生。若肺宣发肃降无权,津液运行乏力,水道不通,液聚为痰,痰郁化热,痰热扰心,出现心烦不寐之症,肺失肃降,肝失条达,气机不畅,肝郁化火,肝火上炎而急躁不寐。肺藏魄,人的精神意识活动分属于五脏,当脏腑功能失调,令神不安于舍即产生不寐。此外,肺与心、肝、脾、肾等脏腑的相互作用亦与不寐有关。但是,临床上从肺论治不寐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笔者认为,不寐从肺论治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可以完善中医治疗不寐的理论方法。  相似文献   

7.
以中医经典理论为主,解释多发性硬化症状的病理机制.将这些症状进行证候归纳和脏腑属性推演,最终认为,多发性硬化涉及五脏,以肝肾阴虚为主,兼及脾肺气虚.病理过程有痰、瘀、热参与.研究结果为中医立法、处方和用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从五脏相关探析内伤咳嗽的病机,认为内伤咳嗽的基本病理因素为痰、瘀与火,与心、肝、脾、肺、肾各个脏腑系统有着密切的关系,相互影响.从五脏相关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到内伤咳嗽的病机,体现了中医治疗内伤咳嗽的特色和优势.  相似文献   

9.
中医基础理论认为:“阴阳者,万物之纲纪”。世界上万事万物均具有阴阳的属性,人体五脏亦不例外,其所患病症亦为阴阳两大类。既然如此,脏腑阴阳辨证中应当有肝气虚、肝阳虚、肺阳虚、脾阴虚证治。有了肝气虚证、肝阳虚证、肺阳虚证、脾阴虚证治,脏腑阴阳辨证才算是完整的,中医的理论才是符合思维逻辑的。然上述四证临床发生率较低,时或见之,故考历版高校本科《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等教材,于脏腑疾病诸证型中,未见有此论述。  相似文献   

10.
中医藏象理论中关于脏腑的概念,有的不具有现代解剖属性,而有的是与实体的器官及客观功能相关的,即“形藏”。中医形藏理论虽具有一定的解剖属性,但与现代解剖学还是有很大的差异。在现代影像诊断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推进中医形藏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性和必要性。应直面人体脏腑器官广泛存在解剖属性,且对具有非解剖属性的“神藏”区别对待;在“形藏”认识层面,可借鉴学习现代解剖学成果,并开展中医病理形态学研究,且在可行的范围内发展中医实证医学理论。  相似文献   

11.
通过临床和理论文献研究,分析中医名家对脏腑气机紊乱杂病的治疗思路、用药特点及临床疗效。认为脏腑气机紊乱杂病的治疗,应采用"握中央而运四旁"的方法,即从调理脾胃中气入手,灵活运用左升肝脾,右降肺胃,上下交通心肾的方法调理脏腑气机,再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使脏腑气机恢复升降有序的正常状态。  相似文献   

12.
历代医家对于失眠论治颇详,大多认为主要病位在心,主要涉及脏腑有肝、胆、肺、肾,较少论及脾胃脏。现从脾胃的生理病理角度,探讨了脾胃的功能失调对失眠发生和发展的影响,提出从脾胃论治失眠的观点,以冀完善失眠的论治思维。  相似文献   

13.
<正>中医强调形神一体观,认为情志变化对人体有相应的影响,七情内伤会影响脏腑气机,直接损伤相应的脏腑,最易影响心、肝、脾三脏。临床资料显示心身疾病中以胃肠消化功能紊乱为多发,如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等,临床表现除消化道症状外,多伴有情绪焦虑、抑郁,治疗效果易受情绪波动的影响。根据中医脾脑相关、脾主化生、脾藏营舍意、脾主思理论,我们认为脾胃与情志的关系密切。1理论基础1.1脾脑相关理论中医脾胃是包括了形、神、  相似文献   

14.
中医认为妇女产后有特殊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肝、心、脾、肺、肾各脏腑功能的紊乱及气血阴阳的失调均可导致各类产后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治疗以调理肝脾肾、养心安神、宣降肺气、补虚化瘀等,现从五脏理论出发对产后病进行综述,旨在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大鼠心、肝、脾、肺、肠等多脏器病理改变及“宣肺”中药对其的影响,为探讨“肺合大肠”中医脏腑相关理论奠定基础.方法 熏烟加气管滴注脂多糖法复制COPD大鼠模型,观察其心、肝、脾、肺、肾、肠、睾丸、膀胱等组织病理学改变,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  相似文献   

16.
分析中医络病理论及其与脏腑的关系,阐述络脉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呼吸肌疲劳的中医辨治的意义。认为肺之大络、孙络、浮络、血络等从功能角度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肺细支气管、血管、淋巴管等;经络联系五脏六腑,由于经络的作用主要在于输送气血,而气血又是脏腑赖以维持其功能运转的物质基础,故经络病与脏腑病存在因果关系,由此认为COPD呼吸肌疲劳源于经络而成于脏腑,COPD呼吸肌疲劳与络病理论存在着相关性。并根据"肺朝百脉、主治节,脾主肌肉"和"久病入络"理论,提出补益通络、化痰通络的治疗原则。运用中医络病理论指导COPD呼吸肌疲劳治疗,有助于提高其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祖国医学认为,七情致病直接影响内脏而发病,是造成内伤病的主要因素。不同情志的变化对五脏有不同的影响,精神情志刺激引起脏腑功能失调,脏腑功能失调也常表现出不同的情志改变,尤其表现在心、肝诸证等与情志密切相关的疾病中。不良刺激使情志超度可使人体气血失诃,气机失和,脏腑功能紊乱,诱发、加重疾  相似文献   

18.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以进行性远近记忆力障碍等精神活动障碍为主要症状。在对AD研究资料的回顾和查证中发现。中医脏腑辨证多从心肾肝脾论治,而很少提及到肺脏,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陷。考虑到"五脏主五志"、肺的生理功能及其与相关脏腑关系,结合相关经典文献及现代研究,认为,从肺论治阿尔茨海默病是必要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中医治疗抑郁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认为,抑郁症的病变涉及肝、心、脾、肺、肾等脏腑,以气机郁滞为标,脏腑虚损为本,虚实夹杂,久则由实致虚.中医治疗抑郁症主要有复方治疗、单方验方治疗、针灸治疗及中医心理治疗等.用药强调疏导、渲泄、肃降、畅达,力倡因势利导,注意五脏均调,防治结合.  相似文献   

20.
湿疹是多种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皮肤炎症性疾病,是皮肤科常见病,其病因复杂,皮损的表现也多种多样,容易反复。随着社会的工业化进程,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及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湿疹的发病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中医治疗湿疹有数千年的历史,针对湿疹的不同病期,采用中药内服、外用治疗疗效好,复发率低。对于湿疹的病因、病机各医家进行了论述,对其病因主要围绕着风、湿、热邪进行论述,对湿疹发病过程中涉及的脏腑,有从心论述的,有从脾论述的,也有从心、脾、肺、肝等方面论述的,认识不一。为进一步了解湿疹的病因、病机,该文从中医藏象学说的角度,分析五脏与湿疹发病的关系,更好的从病因、病机方面认识、治疗湿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