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3.
4.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新生儿期出血的原因之一 ,血小板严重低下常会导致患儿颅内及其他重要脏器出血而危及生命。我院新生儿科于 1995年 1月~ 2 0 0 1年 12月应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 (IVIG)治疗 16例新生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效果显著 ,现报道如下。对象与方法一、研究对象收集我院同期住院确诊的新生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3 2例 ,除外感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先天性或遗传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患儿血小板≤ 5 0× 10 9/L。随机分为IVIG治疗组和对照组。IVIG治疗组 16例 ,男 9例 ,女 7例。其中早产儿 3… 相似文献
5.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临床比较常见的一种出血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大多与免疫相关,可分为原发和继发两种。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有确切疗效,使许多患者从中受益。现将我院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一组病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大多数患儿由于血小板减少轻微而不需要治疗。但部分患儿由于血小板数量极低 ,易导致内脏、皮肤严重出血 ,如不及时治疗 ,可危及生命。 90年代以来 ,国内外较广泛采用静滴丙种球蛋白 (丙球 )治疗ITP。我科 1999年 3月— 2 0 0 1年3月 ,共收治 2 8例重症ITP ,采用两种不同剂量丙球治疗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我科住院重症ITP患儿 ,均符合 1986年杭州会议制订的ITP的诊断标准[1] ,并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排除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按入院…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丙种球蛋白 (丙球 )联合干扰素在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小剂量静脉滴注丙球联合干扰素治疗难治性 ITP13例。具体如下 :丙种球蛋白 0 .4 g/ kg,稀释成 2 .5 % ,以 2~ 3ml/ min静脉滴注 ,连用 2 d;干扰素 (r- IFNa- 2 b)剂量为体重 <5 0 kg者 ,2 0 0万 u/次 ,皮下注射 ,3次 /周 ,体重 >5 0 kg者 ,30 0万u/次 ,皮下注射 ,3次 /周 ,连用 4周。结果 :13例难治性 ITP中 ,完全反应 4例 (30 .8% ) ,部分反应 6例 (4 6 .2 % ) ,无反应 3例 (2 3.1% ) ,总反应率 76 .9%。结论 :丙球联合干扰素是治疗难治性 ITP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免疫性疾病,在小儿时期是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自1981年Imbach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ITP以来,近年国内外应用较广泛,取得显著疗效。现将我科应用该疗法治疗的16例ITP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粟世勇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3,20(3):437-437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是常见的出血性疾病。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或脾切除等常规方法治疗无效的 ITP往往演变为慢性难治性 ITP,其病因尚不明确 ,一般认为是由于血小板结构抗原变化引起的自身抗体所致 ,治疗上是一个棘手问题。1 998~ 2 0 0 2年 1 2月我们应用小剂量静注丙球(L DIVIG)治疗难治性 TIP1 6例 ,取得较好的疗效 ,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1 6例均为住院病例 ,均符合首届中华血液学会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 [1 ]。男 6例 ,女 1 0例 ,年龄 1 3~ 6 5岁 ,平均 38岁 ,病程 6个月至 5年… 相似文献
10.
不同方案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应用不同方案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方法 46例病人随机分成 2组。大剂量短程组 (Ⅰ组 )采用丙种球蛋白 40 0mg·kg-1·d-1静脉滴注 ,连用 5d ;中剂量长程组 (Ⅱ组 )采用丙种球蛋白 2 0 0mg·kg-1·d-1静脉滴注 ,连用 5d ,以后每周 1次 ,连用 4次 ,1个月后再用 1次。结果 2组止血时间、血小板开始上升时间、血小板达到峰值时间、血小板峰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而治疗 4周时血小板计数 ,Ⅱ组明显高于Ⅰ组 (P <0 .0 1)。用丙种球蛋白后血中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 (PAIgG)含量Ⅱ组明显低于Ⅰ组 (P <0 .0 1)。结论 丙种球蛋白中剂量长程疗法治疗小儿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长期疗效优于大剂量短程疗法 相似文献
11.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小儿急性病毒性脑炎32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在治疗小儿急性病毒性脑炎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观察小儿急性病毒性脑炎32例的病程和治疗效果,并与对照组48例比较.结果治疗组在疗效和改善病程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是治疗急性病毒性脑炎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收集10例明确诊断的ITP患者,给予rhTPO治疗后监测血小板(PLT)计数变化,并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10例ITP患者rhTPO的总反应率[完全反应(CR)+有效(R)]80.0%,CR率70.0%:其中新诊断ITP 6例中5例CR,1例无效(NR);持续性ITP 1例为CR;慢性ITP 3例中CR、R和NR各1例。2例NR(20.0%)。治疗有效者(CR+R)PLT计数升至>30×109/L平均时间7.8 d,PLT计数达到正常值(100×109/L)所需的平均时间为12 d。停用TPO后,有6例PLT计数持续正常范围,随访至2016年1月患者最长17个月维持正常PLT水平。应用rhTPO治疗期间仅1例出现手指末端血栓栓塞,予停用rhTPO,并口服血管活性药物治疗后症状消失,无后遗症。结论:rhTPO治疗ITP有较好的疗效,可以帮助患者更快、更安全地渡过严重的高风险出血期,减少PLT输注,无严重不良反应,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 P)患儿感染幽门螺杆菌(Hp)的特点及抗感染治疗的意义。方法采用13 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142例ITP患儿和92例健康儿童Hp感染情况。将ITP患儿中97例阳性者分为两组:联合治疗组49例,应用糖皮质激素联合抗 H p治疗;单药治疗组48例,单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分别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小板相关参数、血小板相关抗体和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 IT P患儿 Hp的感染率为69.7%,明显高于健康儿童(40.2%)。两组患儿治疗6个月后,联合治疗组患儿血小板计数、PCT、CD3+、CD3+CD4+和CD3+ CD4+/CD3+ CD8+升高水平明显高于单药治疗组(P<0.01),而MPV、PDW、PAIgG、PAIgA、CD3+CD8+下降水平均高于单药治疗组(P<0.01)。结论 ITP患儿 Hp感染率高于健康儿童;Hp可能通过影响机体免疫功能参与了儿童ITP的发病和发展过程,联合抗 Hp治疗可改善ITP患儿机体免疫状态,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在血小板减少症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检测在血小板减少症中的l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10例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及10例外周血系均在正常范围的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采用ELSIA法进行PAIgG、PAIgA、PAIgM3项联合检测。结果: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再生障碍性贫血(AA)、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血液系统肿瘤、肝病患者PAIg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ITP、AA、血液肿瘤组及肝病组患者的PAIgG、PAIgA、PAIgM值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AIg的检测有助于了解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6):105-107
目的 探讨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小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3月~2019年3月在我院首次临床确诊的ITP患儿5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抽签将患儿分为对照组(n=25)和观察组(n=25)。对照组采用常规剂量0.25 mg/(kg·d)地塞米松静脉滴注,观察组采用大剂量1 mg/(kg·d)地塞米松治疗。比较患儿临床治疗疗效,观察治疗前、治疗1周、治疗2周、治疗4周时的血小板计数(PLT)水平,随访4个月统计患儿疾病复发率。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4.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67,P0.05);两组患儿治疗前的PL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39,P0.05),治疗1周、2周、4周时,观察组的PLT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9.85、88.963、105.553,P0.05);随访4个月,观察组复发率为8.7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56,P0.05)。结论 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ITP疾病的效果显著,有助于提升PLT水平,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总结收治的 59 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病历资料,应用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的患儿为治疗组;其余未应用丙种球蛋白的患儿为对照组,比较 2 组的临床效果。结果 治疗组的热退、皮疹消退、神经系统症状消退以及住院时间分别为(4.52±1.41)d、(6.35±1.93)d、(4.06±1.25)d、(9.94±2.14)d,对照组分别为(5.78±1.12)d、(8.03±2.74)d、(5.53±1.50)d、(11.31±2.05)d。2 组比较均为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应用静脉丙种球蛋白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层析金标法,分别对诊断明确的104例ITP患儿和30名健康体检儿童进行Hp抗体检测,所有Hp感染的ITP患儿均接受抗Hp三联治疗2周。结果:104例ITP患儿Hp抗体检测阳性54例,阳性率51.92%;30名健康体检儿童Hp抗体检测阳性8例,阳性率26.67%;ITP患儿Hp抗体阳性率高于对照组(P〈0.05),54例Hp阳性的ITP患儿经抗Hp三联治疗后,完全反应36例,有效1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44%。结论:Hp感染与儿童ITP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小儿支原体感染(MP)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相关性。方法:检测ITP患儿血MP-IgM,对阳性者分别应用甲泼尼龙(Pred)+丙种球蛋白(IVIG)+红霉素及Pred+IVIG方案治疗。结果:MP-IgM阳性的ITP患儿发病年龄明显大于阴性组,且程度较重(P<0.05),应用Pred+IVIG+红霉素方案治疗患儿,效果明显优于Pred+IVIG方案(P<0.05)。结论:儿童MP感染与ITP密切相关,治疗ITP基础上加用红霉素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糖皮质激素治疗新诊断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300例初诊ITP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规范的糖皮质激素治疗,统计治疗有效及无效患者例数,以及1个月内复发例数,分析影响患者疗效及1个月内复发的因素.结果 300例患者中,治疗有效组、无效组分别为233例、67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巨核细胞总数升高是影响初诊ITP患者疗效的危险因素,血小板相关抗体阴性是保护因素(P<0.05).有效组中有78例患者在1个月内复发,复发率达33.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抗核抗体(ANA)阳性是影响初诊ITP患者1个月内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巨核细胞数越多,初诊ITP患者疗效越好,而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者预后差;ANA阳性是初诊ITP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对ANA阳性的ITP患者需严密随诊.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IDO/TTS介导的色氨酸代谢途径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发病及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7年9月来我院就诊的30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观察组)和同期来我院体检的30例健康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观察组患者给予地塞米松进行治疗,采集治疗前后血液样本,比较分析血浆中Kyn、Trp、Kyn/Trp的水平,以及CD4~+、CD8~+T淋巴细胞中TTS、IDO的表达。结果治疗前,观察组Kyn、Trp以及Kyn/T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有效组患者血浆中Trp水平降低,Kyn、Kyn/Trp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观察组CD4~+、CD8~+T淋巴细胞中IDO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TTS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有效组患者CD4~+、CD8~+T淋巴细胞中IDO水平水平升高,TTS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无效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IDO/TTS介导的色氨酸代谢途径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发病相关,也可通过IDO/TTS评价患者的临床疗效,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