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脑分水岭梗塞8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脑分水岭梗塞(CWI)的病因、类型及临床特点。方法 分析80例经头颅CT证实的幕上CWI患者的临床及影深学资料。结果 CWI的病因为体循环低血压、脑的大动脉狭窄或闭塞、心脏疾患、血流变学异常等。皮层前型28例(33%)。在大脑前动脉与大脑中动脉皮层支的边缘带,呈楔形,临床表现为偏瘫、偏身感觉障碍、经皮层运动性失语等;皮层后型32例(40%),在大脑中动脉与大脑后动脉皮层支边缘带,表现为视野缺损、经皮层感觉性失语、皮层型感觉障碍、轻瘫等;皮层下型20例(25%),在大脑中动脉皮层支与深穿支边缘带,表现为偏瘫、偏身感觉障碍,优势半球病变可有言语障碍等。结论 CWI的主要病因为体循环低血压、颈动脉狭窄或闭塞及心脏疾患,多数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分水岭梗死(CWI)部位与颈、脑大动脉狭窄及闭塞的关系。方法对52例常规头颅CT和MRI检查证实为分水岭梗死脑梗死患者行MRA检查颈、脑大动脉病变情况。结果52例患者大动脉狭窄、闭塞总发生率92.3%(48/52),其中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占84.7%。皮质前型病灶颈内动脉病变59.3%(16/27),大脑中动脉病变40.7%(11/27),皮质下型病灶颈内动脉病变40%(12/30),大脑中动脉病变60%(18/30)。皮质后型病灶颈内及大脑中动脉病变87.5%(14/16),大脑后动脉病变37.5%(6/16),基底动脉病变18.75%(3/16)。结论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是脑分水岭梗死的主要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3.
郑运松  牛锐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3):1917-1919
目的:探讨急性-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DEACMP)患者的头颅磁共振成像特点和诊断价值。方法:分析32例DEACMP患者的临床表现、头颅MRI资料。结果:DEACMP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智能、人格改变;头颅MRI表现可分为3型:(1)神经核团受累型;(2)脑白质受累型;(3)皮层受累型。MRI特征:苍白球为对称性的卵圆形长T1、长T2信号,皮层下白质为对称性的弥漫、模糊云雾状长T1、长T2信号,侧脑室周围、半卵圆中心白质亦为对称云絮状长T1、长T2信号,胼胝体常受累。MRI显示苍白球合并脑白质受累者及皮层受累者,临床表现较重。结论:本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临床表现和头颅磁共振改变。  相似文献   

4.
50 例脑分水岭梗塞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分水岭梗塞(CWI)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经头颅CT证实的CWI患者的病因及临床特点。结果CWI的病因为体循环低血压、脑的大动脉狭窄或闭塞、心脏疾患等。皮层前型18例(36%),临床表现为偏瘫、偏身感觉障碍、经皮层运动性失语等;皮层后型22例(44%),表现为视野缺损、皮质性感觉障碍等;皮层下型10例(20%),表现为轻偏瘫或偏身感觉障碍等。结论CWI的主要病因为体循环低血压、颈动脉狭窄或闭塞及心脏疾患。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分水岭梗死(CWI)的类型和临床特点。方法分析238例经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MRI)证实的脑分水岭梗死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改变。结果皮层前型81例,占34.0%,病灶在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供血交界区,呈楔型,临床表现偏瘫、经皮层性运动性失语、智能减退等症状。皮层后型92例,占38.6%,病灶在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后动脉供血的交界区,呈楔型,临床表现为轻偏瘫、情感淡漠为主要表现。皮层下型65例,占27.3%,病灶在大脑中动脉皮层支和深穿支的边缘带,常位于侧脑室额角后外方和基底节区,呈长条状、三角形。结论脑分水岭梗死的临床表现复杂,诊断主要依据头颅CT、MRI。  相似文献   

6.
周成 《中国医药指南》2010,8(29):230-232
目的探讨脑分水岭梗死(CWI)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类型及临床特点。方法分析53例经头颅CT或MRI证实的CWI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改变。结果本组53例经治疗后,出院时14例基本痊愈,28例明显好转或好转,11例无效,死亡1例。结论 CWI的主要病因为体循环低血压、颈动脉狭窄或闭塞及心脏疾患,多数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7.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MRI诊断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DEACMP)患者的头颅磁共振成像特点和诊断价值。方法:分析32例DEACMP患者的临床表现、头颅MRI资料。结果:DEACMP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智能、人格改变;头颅MRI表现可分为3型:(1)神经核团受累型;(2)脑白质受累型;(3)皮层受累型。MRI特征:苍白球为对称性的卵圆形长T1、长T2信号,皮层下白质为对称性的弥漫、模糊云雾状长T1、长T2信号,侧脑室周围、半卵圆中心白质亦为对称云絮状长T1、长T2信号,胼胝体常受累。MRI显示苍白球合并脑白质受累者及皮层受累者,临床表现较重。结论:本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临床表现和头颅磁共振改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高分辨MRI和超声成像诊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价值.方法 24例拟诊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同时行高分辨MRI及超声成像检查.结果 24例中,共发现17例25个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MRI清晰显示17例患者的25处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劲总动脉6处,颈动脉分叉14处,颈内动脉5处;且MRI在19处复杂斑块的成分显示中,可明确显示钙化、脂质核心、纤维帽及出血.超声成像检出17例患者的23处颈动脉粥样硬化:软斑块13例,硬斑块4例.超声成像对于显示贴壁小斑块较MRI清晰.结论 高分辨MRI与超声成像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各具优势,超声易于检出早期小斑块,MRI对斑块成分及活动性判定优于超声成像,两者联合应用有助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及稳定性评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对烟雾病的诊断意义。方法烟雾病患者共35例,经体格检查显示所选患者没有高血压病史。应用本院1.5T磁共振成像扫描仪对所选患者进行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结果磁共振血管成像显示:35例患者中,有24例患者左右两侧的颈内动脉末端显示狭窄闭塞;10例患者左侧或右侧的单侧颈内动脉末端显示狭窄闭塞;所有患者的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的主干显示狭窄闭塞;4例患者显示大脑后动脉的主干狭窄闭塞。9例患者显示为血管跳跃征。21例患者的磁共振血管成像显示大脑后动脉扩张。4例患者的磁共振血管成像提示为颈外动脉分支扩张。35例患者的脑底动脉环血管周围显示迂曲或团块状的烟雾血管影像表现,在闭塞血管的同侧可显示单侧的异常血管网。对于双侧血管网异常患者可表现为一侧烟雾血管较多见。结论磁共振血管成像对烟雾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具有无创简便易行特点,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0.
MR对烟雾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永祥  张金平  钱振  高萍 《江西医药》2008,43(4):348-350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及磁共振成像(MRI)对烟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8例烟雾病患者行MRI和MRA检查,MRI包括横轴位T1WI、T2WI、FLAIR及矢状位T2WI;MRA常规采用3D-TOF法,3例加做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CE-MRA),2例加做增强后3D-TOFMRA。结果MRI表现为:脑出血12例,单纯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脑梗死14例,脑出血合并梗死5例,仅轻度脑萎缩2例,无明显脑实质改变2例,21例脑内见Moyamoya血管。MRA均见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其中双侧18例,单侧10例,大脑中动脉狭窄42支,大脑前动脉狭窄36支,大脑后动脉狭窄13支;27例显示异常血管网,8例见颈外动脉分支侧支循环,16例见大脑后动脉代偿性侧支循环。结论MRI可良好显示脑内病变,MRA能较完整显示异常血管,MRA结合MRI可作为烟雾病的首选检查方法,脑出血高信号影响3D-TOFMRA显像时,CE-MRA可更准确诊断烟雾病。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年龄,粥样斑块的回声、多少、大小、部位及管腔狭窄情况。方法 收集分析12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相关数据。结果 本组病例颈动脉粥样硬化在50-70岁好发,占59.1%,50岁以下发病率占23.35%。颈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动脉轻度狭窄多见,占60.3%。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颈总动脉(CCA)分叉处发生率较高。结论 颈动脉彩超能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物理特性,对其不同年龄阶段的发病率观测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断中的价值研究。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128例临床诊断颈动脉硬化患者检查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28例中,颈动脉内-中膜增厚22例,颈动脉斑块101例,闭塞5例;颈总动脉狭窄6例,颈内动脉狭窄23例,颈外动脉狭窄13例;颈动脉轻度狭窄28例,中度狭窄10例,重度狭窄4例;颈内动脉血流阻力增高29例。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具有经济、无创、可反复动态观察等优点,能准确获取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大小、位置和形态,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的MRI影像上脑梗死模式与临床表现类型特点。方法58例经DSA确诊的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依据头部MRI成像所示梗死灶的特点及临床表现进行分类。结果58例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根据影像学分类,深部小梗死最常见,占55.17%,交界区梗死占24.14%,皮层区域内梗死占22.41%,有7例在MRI影像上正常。临床类型分型,部分前循环脑梗死占48.28%,腔隙性脑梗死占22.41%,完全前循环脑梗死占5.17%。结论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MRI影像上脑梗死模式以深部小梗死为主;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临床表现类型以部分前循环脑梗死为主,亦可仅表现为头晕、头痛或无症状。  相似文献   

14.
纪邦群  田丹丹 《贵州医药》2010,34(8):703-705
英国糖尿病前瞻性研究证实,大血管病变是2型糖尿病(type2 diabetes mellitus,T2DM)的主要死亡原因,重视对T2DM患者大血管病变的防治,对延长患者寿命、提高其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脑梗塞是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之一,颈动脉粥样硬化及狭窄是脑梗塞的重要致病因素。颈动脉作为脑血流的主要供血通道,一旦颈动脉斑块较多较大可导致颈动脉的狭窄及闭塞,造成脑缺血;  相似文献   

15.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DSA与B超诊断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与B超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优势。方法对8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DSA检查以及B超观察及对比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的情况,分析影像结果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结果DSA检出颅外颈动脉病变者69例(检出率86.67%),受累动脉132支,颈动脉狭窄伴斑块75支,颅内动脉狭窄32支,其他颅外动脉狭窄25支,颈动脉狭窄高于非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不同受累动脉的狭窄程度分布:狭窄1级52支,2级41支,3级26支,4级13支。B超检出颈动脉狭窄(斑块)61例(检出率76.7%),CCA16例,BIF35例,ICA20例,管腔确定为管腔狭窄23例,管腔明显狭窄30例,血管完全闭塞8例。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利用DSA检查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对比B超具有检查广泛性、确切性的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分水岭梗死的发病因素、临床特征、影像学检查及治疗。方法对68例脑分水岭梗死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8例患者中,皮质前型20例,占29.4%;病灶在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供血交界区,呈楔型,临床表现为偏瘫、皮质运动性失语、智能减退等。皮质后型27例,占39.7%;病灶在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后动脉供血的交界区,呈楔型,临床表现为偏盲、轻偏瘫、皮质感觉障碍。皮质下型21例,占30.9%;病灶在大脑中动脉皮层支和深穿支供血的交界区,呈三角形或长条状,临床表现为轻偏瘫、偏身感觉障碍。结论脑分水岭梗死临床表现复杂,诊断主要依靠头颅CT、MRI,一旦明确诊断,在常规治疗脑梗死的基础上,还应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对颈动脉狭窄或闭塞者给予介入治疗,并进行高血压、高血糖及高脂血症的干预。  相似文献   

17.
李卫公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2):1865-1866
目的 探计脑分水岭梗死(CWI)的病因、临床特征及防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67例经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MIR)证实的CWI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颈部及颅内主要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导致的管腔狭窄或闭塞、脑部血管低灌注、心脏疾病等是CWI的主要病因.各型CWI的临床表现取决于梗死部位及程度.结论 积极防治动脉硬化斑块形成和狭窄,尽快纠正脑部血管低灌注,可减轻或减少CWI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血管超声综合评估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7月至2020年9月期间收治的T2DM患者117例设置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的非T2DM患者117例为对照组,行血管超声检查以评估颅内外动脉血管(颅外动脉指颈总动脉)情况,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为金标准,比较血管超声IMT增厚、粥样斑块、血管狭窄率,明确颅内外动脉狭窄发生情况,分析诊断一致性。结果 检查结果显示,观察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增厚、粥样斑块、血管狭窄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颅外颈部动脉狭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对照组颅内与颈部动脉狭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颅内、颈部动脉狭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中发生重度狭窄或闭塞者6例,行DSA检查后6例明确诊断,诊断准确率100%。结论 在T2DM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综合评估中,应用血管超声综合评估可有效帮助临床作为辅助的判断结果,指导临床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老年性脑白质改变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随机对120例脑MRI检查确诊的老年性脑白质改变者(观察组)和100例脑MRI正常者(对照组)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查,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形态、大小、回声特点和颈动脉管腔的狭窄程度及Crouse积分。结果观察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70·7%,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1·0mm者占23·9%,颈动脉狭窄发生率为16·3%,Crouse积分534·9;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32·1%,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1·0mm者占12·3%,Grouse积分259·5。经统计学分析,两组间上述各指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老年性脑白质改变明显相关,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老年性脑白质改变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针对脑分水岭梗死(CWI)与脑血管狭窄类型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方法对我院从2005年3月至2010年9月收治的128例脑分水岭梗死病患与同期收治的128例非脑分水岭梗死病患行头颅CT和核磁共振MRI检查,并应用头颅多普勒(TCD)检测颅内血管与脑血管造影DSA显示脑血管,统计分析影像结果。结果128例脑分水岭梗死病患与颈内动脉与脑内动脉狭窄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其中大脑前动脉狭窄42例(32.8%),大脑中动脉狭窄78例(60.9%),大脑后动脉狭窄36例(28.1%),大脑基底动脉狭窄49例(38.3%),颈内动脉狭窄85例(6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分水岭梗死与颈内动脉和脑内动脉狭窄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中,与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狭窄关系密切,值得深入研究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