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君磊  王瑞玲 《中原医刊》2004,31(21):45-46
目的比较小剂量氨酰心安、东莨菪碱对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疗效.方法将48例倾斜试验阳性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随机分为两个治疗组与一个非治疗组,分别口服氨酰心安、东莨菪碱,两周后复查倾斜试验并随访.结果氨酰心安组与东莨菪碱组的倾斜试验阴转率分别为75%、68.8%.与非治疗组阴转率18.8%比较有显著的差异性(P<0.05,P<0.01),两组间无差异性.平均随访(5±1.2)个月,除因为严重副作用氨酰心安组1例,东莨菪碱组4例退出试验外,两组复发率分别为20%、33.3%与非治疗组62.5%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5),两组之间无差异性.结论小剂量氨酰心安、东莨菪碱均为治疗迷走性晕厥的有效药物,但小剂量氨酰心安效果更好,副作用更少.  相似文献   

2.
对74例不明原因晕厥患者进行直立倾斜试验。方法:采用自制手动式直立倾斜试验台,对阳性 病例选用氨酰心安或倍它乐克治疗,原有或经β-受体阻滞剂后发生心动过缓者同服654-2或改用氨茶碱,用药6 d 后重复试验。结果:诱发出晕厥者42例(56.76%),其中心脏抑制型4例(9.52%),血管抑制型6例(14.28%),混合 型32例(76.19%),阳性组发作时最低血压为零,最低心率40次/min,心电图主要改变为交界性逸搏心律,发作时 症状为晕厥、心悸、恶心、发汗,经平卧位后,上述改变均可恢复,无任何并发症。经氨酰心安治疗的11例中9例转 阴,倍它乐克14例中11例阴转,氨茶碱3例中无1例阴转。结论:①直立倾斜试验既是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简 便有效的措施,也是判断药物疗效的可靠方法。②β-受体阻滞剂氨酰心安、倍它乐克是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有效 药物。  相似文献   

3.
口服美托洛尔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口服美托洛尔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疗效。方法 对 93例直立倾斜试验阳性的不明原因晕厥患者根据试验方法不同分为非肾上腺素依赖组和肾上腺素依赖组 ,两组均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口服美托洛尔 ,对照组服用安慰剂。 30d后复查倾斜试验并随访。结果 倾斜试验阴转率在治疗组为 85 .1 % ,对照组为 1 9.6%。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非肾上腺素依赖组和肾上腺素依赖组之间治疗反应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随访 2~ 2 0个月 ( 1 0 .1±6.6个月 ) ,治疗组与对照组晕厥复发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口服美托洛尔是防治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有效方法 ,但不是绝对有效 ,血管迷走性晕厥可能存在其他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性分析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厄贝沙坦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临床治疗并对其与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与评价.方法:对86例经直立倾斜试验确诊的血管迷走性晕厥并分别应用美托洛尔与厄贝沙坦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者基线情况以及经过治疗3个月后复查倾斜试验的结果,观察阴转率及药物副作用.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其中美托洛尔组HUTT转阴率略优于厄贝沙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不良反应事件方面,厄贝沙坦组略优于美托洛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RB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具有一定的疗效,相比β受体阻滞剂,其不良事件较小,是临床一种可供选择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氨酰心安治疗急性心肌梗塞早期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将59例急性心肌梗塞早期出现室性心律失常者随机分组,30例给予小剂量氨酰心安治疗,并与29例应用利多卡因者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氨酰心安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00%,利多卡因组为86.21%,两组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小剂量氨酰心安治疗急性心肌梗塞早期室性心律失常疗效显著,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基础倾斜试验和/或药物激发试验对血管迷走性晕厥的诊断价值。方法:晕厥组共56例,分2组各28例;对照组,共30例,分两组各15例。先进行基础倾斜试验(Basictilttabletast,BTTT),阴性者,分别进行药物激发试验,分别为异丙肾上腺素倾斜试验(isoproterenoltilttest,ITTT),硝酸甘油倾斜试验(nitroglycerintilttest,NTTT),倾斜过程中动态监测血压、心率。结果:晕厥组中,NTTT组敏感性略高于ITTT组(78.6%与71.4%),但无差异性(χ2=0.095,P>0.05);NTTT组特异性略高于ITTT组(93.3%与86.7%),亦无差异性(χ2=0.37,P>0.05);NTTT组诱发晕厥所需时间略短于ITTT组(10±4.2min与12.5±3.27min),无差异性(P>0.05)。结论:基础倾斜试验阴性者,可行药物激发试验,从而提高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检出率,硝酸甘油倾斜试验敏感性、特异性均较高,药物反应少且简单、方便、经济,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7):58-61
目的比较生脉散联合倾斜训练与倾斜训练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3月60例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倾斜训练)和治疗组(生脉散联合倾斜训练),治疗周期1个月,待1个月后复查两组直立倾斜试验,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1个月后,两组取得良好疗效,治疗后复查倾斜试验阳性率明显下降,头晕发作次数明显降低,治疗组疗效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组(生脉散联合倾斜训练)疗效更佳,可更好地降低倾斜试验阳性率。  相似文献   

8.
小剂量东莨菪碱、肝素治疗重症肺心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小剂量东莨菪碱、肝素治疗重症肺心病的疗效。方法 :将 36例重症肺心病患者随机分为 2组 ,分别给予常规治疗或加用小剂量东莨菪碱、肝素 ,并作疗效比较。结果 :小剂量东莨菪碱、肝素能明显提高重症肺心病患者的 Pa O2 、Sa O2 ,并使 Pa CO2 降低 ;总有效率可达 83.3% ,而常规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仅为 44 .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结论 :小剂量东莨菪碱、肝素治疗重症肺心病的疗效明显高于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福辛普利对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49例晕厥反复发作、直立倾斜试验(head-uptilttest,HUT)阳性的血管迷走性晕患者分为基础治疗组及福辛普利组、美托洛尔组,比较患者的阴转率、晕厥复发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福辛普利组、美托洛尔组及基础治疗组3组患者HUT转阴率分别为56.25%、62.53%及23.53%。福辛普利组和美托洛尔组转阴率均明显高于基础治疗组(P<0.05),复发率明显低于基础治疗组(P<0.05);而福辛普利组和美托洛尔组间转阴率和复发率无显著差异(P>0.05)。福辛普利治疗组出现3例咳嗽,美托洛尔组2例患者发生心动过缓,2组均未发现其他不良反应。结论福辛普利可有效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  相似文献   

10.
刘艳萍  何开明  黄小艳 《西部医学》2012,24(11):2181-2182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穴位注射足三里穴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VV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经直立倾斜试验(TTT)明确诊断为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20例,两组均口服美托洛尔,治疗组加黄芪注射液行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后观察晕厥再发情况,并再次行TTT试验判断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7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芪注射液穴位注射联合美托洛尔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疗程短,疗效确切,远期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1.
胡淑琴  冯启高 《医学综述》2001,7(5):291-292
晕厥在临床上相当常见 ,据国内外统计 ,人群中最少有2 0 %的人发生过一次晕厥 ,占急诊患者的 3%~ 4 % [1 ] ,其中不明原因的晕厥占 70 % [2 ] 。在儿童的晕厥中血管迷走性晕厥是最常见的。直立倾斜试验是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亦可作为评估疗效的手段之一 ,更有助于了解此类晕厥发生的机制。新近直立倾斜试验也被广泛用于研究评价儿童及青少年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发生与治疗 ,发现该人群中血管迷走性晕厥发生率高达 15 % [3] 。现将近年来倾斜试验诊断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研究进展 ,综述如下。1 晕厥的定义和临床特点晕厥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直立倾斜试验 (TTT)对血管迷走性晕厥 (VS)患者的诊断价值及短期药物疗效。方法 :采用自制手动式倾斜试验台对不明原因晕厥患者 193例进行多阶段异丙肾—直立倾斜试验 ,试验阳性者分别服用阿替洛尔、美托洛尔及氨茶碱等药物 ,一周后对部分患者重复TTT。结果 :诱发出晕厥者 12 7例 ,心电图主要改变为交界性逸博心律。服药一周后复查TTT ,阿替洛尔 9/ 11例、美托洛尔 11/ 14例阴转 ,氨茶碱 0 / 5例阴转。结论 :TTT既是诊断VS简便、有效的措施 ,也是判断药物疗效的可靠方法。阿替洛尔、美托洛尔是治疗VS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倾斜试验在血管迷走性晕厥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3例疑诊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患者进行倾斜试验,并与健康受试者12例作对照观察。结果:健康对照组12例均为阴性,病例组53例中23例阳性,阳性率为43%。其中基础试验阳性率占阳性病例的13%,药物倾斜试验阳性率占阳性病例的87%。结论:倾斜试验是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的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直立倾斜试验对血管迷走性晕厥的临床诊断与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直立倾斜试验对77例不明原因的晕厥患者先进行基础倾斜试验,阴性者再进行两个阶段的异丙肾上腺素激发试验。结果77例晕厥患者中60例阳性,17例阴性,阳性率占77.9%。结论倾斜试验设备简单,易于操作,是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比较有效的诊断方法,对不同类型的血管迷走性晕厥确定治疗方案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培哚普利和氨酰心安对高血压患者微白蛋白尿的影响。方法  32例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分别服用培哚普利 (4mg/d)和氨酰心安 (5 0mg/d)各 2 4周 ,所获数据用方差分析 ,求P值用t检验。结果 两类药物降低动脉血压的程度相同 ,培哚普利治疗使微白蛋白尿显著减少 ,而氨酰心安对微白蛋白尿无明显影响 (P <0 .0 1)。结论 培哚普利降低白蛋白尿作用不依赖于动脉血压的有效降低 ,其可能机制是肾内血流量或肾小球通透性的改变所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直立倾斜试验对血管迷走性晕厥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8例不明原因晕厥患者及40例无晕厥病史健康对照者进行直立倾斜试验,先进行基础倾斜试验,倾斜70°、持续30 min,阴性者再进行药物激发试验,分别为异丙肾上腺素倾斜试验和硝酸甘油倾斜试验。结果:68例晕厥患者中,倾斜试验总阳性者46例(阳性率67.6%),40例对照组中阳性者5例(阳性率12.5%),晕厥组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晕厥组药物激发试验中,硝酸甘油组阳性率高于异丙肾上腺素组(78.6%与44.8%,P〈0.01)。结论:直立倾斜试验是常规诊断不明原因晕厥的有效方法;硝酸甘油直立倾斜试验有较高的阳性率,操作方便,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倾斜试验与站立试验诊断小儿血管迷走性晕厥的价值。方法 将 78例不明原因晕厥患儿随机分成两组 ,每组各 39例 ,分别行倾斜试验和站立试验。结果 倾斜试验组 8例 (占 2 0 .5% )因不能耐受或不合作而放弃 ,余 31例倾斜试验阳性 18例 ,阳性率 58.1% ;站立试验组 39例均能良好耐受 ,39例中 2 6例为阳性反应 ,阳性率 66.7% ,较倾斜试验组略高 ,但无显著性差异。站立试验组和倾斜试验组阳性反应时血压和心率变化相似 ,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站立试验由于试验时间短 ,操作简便 ,更适用于儿童患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东莨菪碱静脉滴注治疗蚕蛹性脑病的疗效和副作用。方法 将 75例蚕蛹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 0 .3mg组、0 .6mg组和 0 .9mg组 ,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 ,分别将相应剂量的东莨菪碱加入5 0 0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 ,每日 1次 ,共 3d ,比较疗效和副作用。结果  3组间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3组间的副作用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且 0 .3mg组的副作用最少。结论 每日 0 .3mg东莨菪碱入生理盐水5 0 0ml静脉滴注治疗蚕蛹性脑病疗效好 ,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了解直立倾斜实验对不明原因晕厥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8例不明原因晕厥患者及20例无晕厥史的正常人进行直立倾斜试验。结果:58例患者诱发试验结果为阳性42例,其中基础试验阳性为9例,占15.5%,倾斜加异丙肾上腺素试验阳性33例,占56.9%,总阳性率为71.4%。20例对照组1例阳性,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阳性42例中,心脏抑制型4例,血管抑制型8例,混合型30例。结论:(1)直立倾斜试验对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有重要价值;(2)血管迷走性晕厥以混合型多见(71.4%),加用异丙肾上腺素可明显提高试验的阳性率;(3)直立倾斜试验简单,安全,无创,可作为不明原因晕厥的首选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直立倾斜试验(TTT0对血管迷走性晕厥(VS)患者的诊断价值及短期药物疗效。方法;采用自制手动式倾斜试验台对不明原因晕厥患者193例进行多阶段异丙肾-直立倾斜试验,试验阳性者分别服用阿替洛尔、美托洛尔及氨茶碱等药物,一周后对部分患者重复TTT。结果:诱发出晖厥者127例,心电图主要改变为交界性逸博心律。服药一周后复查TTT,阿替洛尔9/11例、美托洛尔11/14例阴转,氨茶碱0/5例阴转。结论:TTT陉是诊断VS简便、有效的措施,也是判断药物疗效的可靠方法,阿替洛尔、美托洛尔是治疗VS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