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夏小军 《中医研究》2005,18(10):8-10
<伤寒论>之和法源自<黄帝内经>,包括治则和治法,从治则而言,当属广义,即以调和为主,扶其不足,达到祛邪愈病为目的的一种治疗原则.从治法而言,则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其广义者,指诸治法中均含有和法之意;其狭义者,专指和解之法,且其和法的治疗作用均较缓和.若要用一种治法来概括八法,似乎以广义的和法来解释则更为确切.  相似文献   

2.
1 <内经>和法的含义 <内经>中没有关于和法的专篇论述,但在162篇原文中,载有"和"字内容就多达57篇,涉及"和"内涵的篇章则更为广泛.笔者对<内经>含有"和"的原文内容粗略归纳,其含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和调、和谐,指阴阳气血脏腑经络的功能平衡协调.  相似文献   

3.
《内经》十三方治法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粟栗 《吉林中医药》2008,28(12):861-861
治法是组方的依据,方剂是治法的体现.早在<黄帝内经>中就记载了许多治法及其理论依据,而对于方药的运用,仅提出了十三首方剂,通称"<内经>十三方",其中对于治法理论的应用,为后世治法的发展和完善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和法是常用治法之一,本文通过分析<伤寒论>中以和法思想组方的方剂特点,总结了<伤寒论>中运用和法的规律,体现在调和营卫,和解少阳,表里双解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并无"六经"的提法,自朱肱<活人书>把<伤寒论>三阴病三阳病解释成经络病,首创"六经"之说,至张景岳、汪琥等推广开来,历代医家多有习惯地称三阴病三阳病为"六经病"者,并从不同角度对"六经病"进行解释.就<伤寒论>六经病的治法而言,通常认为<伤寒论>已涵盖八法,汗法如麻黄汤等,吐法如瓜蒂散等,下法如承气汤等,和法如小柴胡汤等,温法如四逆汤等,清法如白虎汤等,消法如五苓散、抵挡汤等,补法如小建中汤等.但笔者认为,这只是从方药作用功效归纳的治法,是普通的治法.依六经病的病机病势而确立的治法才是<伤寒论>治法的精神实质.兹予阐述于下,敬请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6.
和法是八法中颇具特色的治法,有其独特的优势及广泛的运用.该文归纳了<金匮要略>中和法的八种分类及具体运用,指出运用和法应以恢复脏腑功能、调畅气血、鼓舞正气为桥梁,从而平衡人体自身的紊乱和与外环境的失调关系.在充分发挥和法治疗优势的同时,将仲景的整体观、治未病观和重视人体正气的观念始终贯穿其中,为养生治病等临床工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浅析《伤寒论》中之"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浩瀚的中医文献中可看到中医学对"和"的含义和运用是多方面的,在<黄帝内经>中就可见其端倪,在<伤寒论>中得到了较为全面和具体的体现,历代医家亦有众多论述,然对"和"字的全面理解,尤其是对<伤寒论>中"和"字的含义,不尽清楚、统一.本文试作探讨,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8.
"以毒攻毒"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萌芽期(先秦两汉时期)-- 以毒攻毒的思想肇端 以毒攻毒法是中医独特治法之一,其思想萌芽可上溯到<周易>.<易·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相似文献   

9.
昌炳如 《中医研究》2005,18(10):7-8
吐法始于<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其高者因而越之",指出了吐法的适应症,寓就近祛邪之治疗思想.然<内经>有法无方,语焉不详.至汉代,张仲景继承<内经>所言,创制瓜蒂散等方剂,使得涌吐一法有方有药,仲景还进一步具体提出吐法较为具体的适应症及禁忌症.通过仲景对<内经>的继承发展,使得吐法得以成为有理论、有实践、有方药、有禁忌、有针对病症,可操作性较强的治法.其后,历代医家对吐法间或有所发展.至金元时,张子和力倡汗吐下三法,从理论到实践,对吐法又有较大的发展.然其后用吐法者渐少,至今更为衰微,是为憾事.下面对二张之吐法运用作一比较,以图更好理解对二位大家对吐法的运用,促进吐法的研究与应用.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中医"和法"的内涵,根据道家"和"的观点,将"和法"分为广义"和法"、狭义"和法"及相对"和法"3类.狭义的和法即现行中医方剂学所讲之和法,广义和法中多种治法的组合、组合式多种治法的"生化"过程两种内涵.根据道家"和"之内涵,和法的使用必须注意度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