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全凭静脉复合麻醉对外科手术患者生理学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新京  朱宇麟  刘齐宁  景桂霞  陈宁 《医学争鸣》2002,23(15):1392-1393
目的:观察芬太尼、咪达唑仑、丙泊酚联合用于静脉麻醉诱导和维持过程中对重量指标的影响。方法:对60例不同手术患者采用芬太尼、咪达唑仑、丙泊酚诱导,静脉持续输注咪达唑仑、丙泊酚,间断注射芬太尼与维库溴铵维持静脉复合麻醉,持续监测ECG,BP,HR,SpO2,PetCO2。结果: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不大,生理反应平稳,无并发症。结论:全凭静脉复合麻醉适用于各类外科手术的麻醉要求。  相似文献   

2.
全凭静脉麻醉在小儿扁桃体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在小儿扁桃体切除术中的麻醉可行性,与吸入麻醉方法比较对小儿术后苏醒和意识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30例ASAⅠ~Ⅱ级拟行咽扁刮除双侧腭扁桃体切除术的小儿,随机分为R组和Ⅰ组,每组15例.麻醉诱导:R组静注咪唑安定0.05mg/kg,丙泊酚1~1.5mg/kg,维库溴铵0.1mg/kg,瑞芬太尼1.0μg/kg.Ⅰ组静注氯胺酮1~2mg/kg,咪唑安定0.05mg/kg,维库溴铵0.1mg/kg.麻醉维持:R组瑞芬太尼每小时6~12μg/kg复合丙泊酚4~6mg/kg静脉持续输注.Ⅰ组吸入异氟烷维持麻醉.观察两组病人术前、术中、术后的SpO2、呼吸次数、SBP、DBP、心率,术后呼吸恢复、清醒时间,及术后拔管5min的OAAS评分.记录有无术中知晓、术后疼痛,以及恶心、呕吐、躁动等不良反应.结果两组SpO2、RR、术前、术中及术后血压、心率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呼吸恢复及清醒时间R组均少于Ⅰ组,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清醒时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R组术后拔管5min的OAAS评分比Ⅰ组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R组苏醒平稳无躁动,Ⅰ组有9例躁动.结论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可以安全地应用于小儿扁桃体切除术.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较吸入麻醉术后清醒迅速、恢复质量好.  相似文献   

3.
王瑛  黄波  张先杰 《四川医学》2007,28(1):99-100
目的通过不同用药方法的比较,找出更适合老年患者的麻醉方法,缩短拔管时间,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方法将40例>65岁择期胆囊切除术患者分为两组,每组20例。A组为芬太尼-丙泊酚静脉麻醉;B组为芬太尼-异氟醚-丙泊酚静吸复合麻醉。观察术中、术后心率、血压变化、术后拔管时间及术中芬太尼、丙泊酚、维库溴胺的用量。结果静吸复合组在术后恢复拔管时间明显短于静脉麻醉组,P<0.05。结论应用静吸复合麻醉在老年患者胆囊切除术中能缩短麻醉恢复时间,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丙泊酚复合雷米芬太尼与氯胺酮用于小儿鼾症手术的术后麻醉恢复情况和循环功能进行比较.方法 40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A组咪唑安定、氯胺酮、维库溴胺诱导,丙泊酚4mg·kg-1·h-1、氯胺酮2~3mg·kg-1.h-1、维库溴胺50 mg·kg-1·h-1微泵输注维持.B组咪唑安定、丙泊酚、雷米芬太尼、维库溴胺诱导,丙泊酚4mg·kg-1·h-1、雷米芬太尼0.2~0.3μg-1·min-1.、维库溴胺50 mg·kg-1·h-1微泵输注维持.结果 两组间插管后、麻醉期间、拔管前、拔管后SBP、DBP、HR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两组间睁眼时间、拔管时同、答问切题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丙泊酚复合雷米芬太尼用于小儿鼾症手术优于丙泊酚复合氯胺酮,患儿术中循环稳定,清醒快,减少了麻醉意外及并发症,提高了麻醉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邵玉玲  丁宝纯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33):4589-4590
目的:观察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ASAⅠ级~Ⅱ级择期行腹部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成静吸复合组(C组)和异丙酚-瑞芬太尼组(R组)。每组40例,两组均以力月西0.07 mg/kg、芬太尼2μg/kg~4μg/kg、异丙酚1 mg/kg~1.5 mg/kg、维库溴胺0.1 mg/kg静脉诱导行气管插管,术中C组以异氟醚、氧化亚氮维持麻醉,间断追加芬太尼、维库溴胺。R组以异丙酚4 mg/(kg·h)~12 mg/(kg·h)和瑞芬太尼0.2μg/ (kg·h)~2μg/(kg·min),用微量泵持续静脉输注,间断追加维库溴胺。术毕自主呼吸恢复,清醒后拔管。分别记录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停药后患者清醒时间、拔管时间和定向力恢复时间。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与术前比较没有明显变化。C组术后清醒时间、拔管时间均晚于R组。结论: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组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恢复快,苏醒质量好,同时可以减少手术室污染,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全凭静脉麻醉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的应用.方法:择期LC手术患者60例,随机等分静吸组和全凭静脉组,两组均以咪达唑仑、异丙酚、芬太尼、维库溴铵诱导后做气管插管.麻醉维持:静吸组用异氟醚吸入,间断辅以芬太尼静注,全凭静脉组将瑞芬太尼和异丙酚混合液持续恒速输入.记录麻醉诱导前、气腹前、气腹后10min、术毕的SBP、DBP、HR,停止麻醉至拔管的时间,拔管时的清醒程度和随访结果.结果:两组间的拔管时间、清醒程度有显著差异.静吸组在气腹后10min的HR、SBP、DBP及术毕HR明显高于术前基础值(P<0.05或P<0.01),而全凭静脉组术中无明显变化,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也明显低于静吸组.结论: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全凭静脉麻醉用于LC手术,具有麻醉效果满意、血流动力学稳定、苏醒快速、术后恶心呕吐率低等优点,且无吸入麻醉药的手术室空气污染.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和单纯全身麻醉对手术患者麻醉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60岁以上老年人腹部择期手术患者40例,ASAⅠ-Ⅲ,术前精神状态相似无异常,无肺部感染,无呼吸功能明显异常,无明显肝肾功能损伤,随机分成2组,全麻复合硬膜外组(GEA组)与单纯全麻组(GA组),各20例。GEA组患者先行硬膜外麻醉,待硬膜外平面确定后,行全麻诱导(药物为咪达唑仑、舒芬太尼、丙泊酚和维库溴胺),气管内插管,术中用丙泊酚泵入维持,根据需要少量给予肌松剂(维库溴胺),术后行硬膜外镇痛。GA组患者常规给予全麻诱导,气管内插管,术中用丙泊酚、芬太尼、维库溴胺维持,术后行静脉镇痛。观察两组术毕患者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指令反应恢复时间、拔管时间、术后苏醒期并发症,并且统计手术时间、用药总量。结果 GEA组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短于G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苏醒质量评分优于B组。GEA组舒芬太尼,丙泊酚,使用量少于G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苏醒期并发症比较,GEA组患者躁动发生率低于GA组(P0.05)。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相比单纯全身麻醉,可以节约全麻药的用量,且患者全麻苏醒早、苏醒更彻底,是老年患者一种较理想的麻醉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芬太尼、咪哒唑仑、丙泊酚联合用于静脉麻醉诱导和维持过程中对生理指标的影响。方法 :对 60例不同手术病人采用芬太尼、咪哒唑仑、丙泊酚诱导 ,静脉持续输注咪哒唑仑、丙泊酚 ,间断注射芬太尼与维库溴铵维持静脉复合麻醉 ,持续监测 ECG,BP,心率 ,Sa O2 ,PETCO2 。结果 :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不大 ,生理反射平稳 ,无并发症。结论 :全凭静脉复合麻醉适用于各类外科手术的麻醉要求。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静吸复合全麻与丙泊酚复合雷米芬太尼全麻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病人60例,随机分为两组。R组:咪唑安定+丙泊酚+雷米芬太尼+维库溴铵静脉诱导;F组:咪唑安定+芬太尼+丙泊酚+维库溴铵静脉诱导。比较插管反应、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气管插管后1分钟F组MAP高于R组。R组病人术后恢复时间、呼唤睁眼时间、拔管时间与F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静脉全麻中雷米芬太尼持续输注能够提供更平稳的血流动力学效应和更快的麻醉恢复。  相似文献   

10.
不同麻醉药物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建辉 《西部医学》2009,21(11):1893-1894
目的观察丙泊酚与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TIVA)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探讨瑞芬太尼用于神经外科麻醉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60例神经外科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及阿曲库胺全凭静脉组(R组)和芬太尼静吸复合麻醉组(F组)。瑞芬太尼和丙泊酚的诱导量分别为1.5μg/kg和2mg/kg、芬太尼3μg/kg,2min后行气管插管,要求30s内完成。麻醉维持静脉泵注瑞芬太尼0.2μg/(kg·min)或芬太尼0.03μg/(kg·min),阿曲库胺以0.6mg/(kg·h)恒速输注,至手术结束前20min停药。观察两组气管插管反应、麻醉效果、苏醒质量等。结果血流动力学指标:R组术中MAP和HR相对平稳,而F组明显增高(P〈0.05);与R组比较,F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轻唤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延长(P〈0.05),拔管后5 min OAA/S评分值低(P〈0.05),不利于病人术中管理和术后恢复。结论联合应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实施全凭静脉麻醉,在神经外科手术麻醉中,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0.375%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在开胸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择期肺癌或食道癌手术患者60例,随机均分成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组(GEA组)和单纯全麻组(GA组),监测两组患者入室时(T0)、全麻诱导插管后(T1)、切皮时(T2)、手术探查时(T3)及术毕拔管时(T4)的MAP、HR,并记录各组丙泊酚、维库溴铵、芬太尼等全麻药用量及术后清醒和拔管时间.结果:GEA组全麻诱导插管后、切皮时、手术探查时及术毕拔管时的MAP、HR明显低于GA组,GEA组丙泊酚、芬太尼、维库溴铵用药量均显著少于GA组,术后清醒和拔管时间比GA组短.结论:0.375%罗哌卡因复合全麻不仅能减少全麻药用量,清醒快及拔管早,而且使手术过程中血流动 力学更平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在上腹部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40例择期上腹部手术患者,ASAⅠ~Ⅱ,随机分为观察组(全麻复合硬膜外组)和对照组(全麻组)。两组全麻诱导和维持的方法相同,全麻诱导用芬太尼4μg/kg,丙泊酚1~2mg/kg,维库溴铵0.1mg/kg。观察组于诱导前取T8~9椎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置管,首次注入1.0%利多卡因加0.375%罗哌卡因的混合液3~5ml。测定平面后给追加量,麻醉平面控制在T4以下,全麻维持选用丙泊酚3~5mg/(kg.h)静脉持续泵入,间断静脉注射芬太尼,维库溴铵,需要时吸入0.5%~1.5%的异氟醚。记录在围麻期两组患者的SBP、DBP、MAP、HR、全麻用药量、苏醒时间及术后躁动等情况。结果观察组在切皮后和拔管后SBP、DBP、MAP及心率上升幅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全麻用药量和术后躁动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苏醒时间较对照组短(P〈0.01)。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用于上腹部手术,血流动力学稳定,应激反应小,全麻用药量和术后躁动减少,苏醒迅速,是一种安全可行的麻醉方法 。  相似文献   

13.
孙颖  冯艺  杨拔贤 《中国医刊》2004,39(6):25-27
目的通过观察在全麻开胸单肺通气(OLV)2小时后,给予胸段硬膜外0.5%罗哌卡因阻滞时肺内分流率、动脉氧合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了解硬膜外麻醉对单肺通气过程中肺内分流和氧合的影响.方法 20例ASAI~II择期需单肺通气开胸行食管癌根治手术的病人,均以静脉异丙酚维持麻醉,单肺通气120分钟后随机分为:静脉丙泊酚(异丙酚)组和静脉异丙酚加硬膜外组.连续监测平均动脉压、平均肺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心输出量、心电图、脉搏氧饱和度等.调整异丙酚输注速度使脑电双频指数维持在44~55.两组分别于清醒状态(Base)、OLV60、120分钟,OLV135、150、180分钟(即硬膜外给药后15、30、60分钟)及恢复双肺通气30分钟(Da30分钟)时测定动脉及混合静脉血血气,计算肺内分流率(Qs/Qt).结果 GPE组硬膜外给药后与给药前相比肺内分流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GPE组动脉氧分压(PaO2)在硬膜外给药后30分钟(239±60mmHg)及60分钟(275±45mmHg)高于给药前OLV120分钟(170±75mmHg)(P<0.05).两组间各时间点分流率、PaO2及循环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单肺通气过程中给予硬膜外阻滞不会增加肺内分流率和降低PaO2.  相似文献   

14.
李晓军 《中外医疗》2013,32(13):40-41
目的探讨全麻复合骶管麻醉下新生儿苏醒期躁动。方法选择40例腹部手术新生儿,随机等分为全麻组(Ⅰ组)、全麻复合骶管阻滞组(Ⅱ组)。Ⅰ组静注咪唑安定、芬太尼、维库溴铵诱导气管插管,术中间断静注芬太尼、维库溴铵、丙泊酚泵注维持麻醉。Ⅱ组取左测卧位行骶管穿刺,确认进入骶腔后注入0.20%~0.25%罗哌卡因(2~3mg/kg),均含1∶20万肾上腺素。骶管注药后诱导插管,间断静注芬太尼、维库溴铵、丙泊酚泵注维持麻醉。记录镇静、躁动评分(SAS)、视觉模拟评分(VAS)、停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和睁眼时间。结果两组停药后SAS评分、VAS评分、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和睁眼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手术全麻复合骶管麻醉,可以降低苏醒期躁动。  相似文献   

15.
冯梅  梁桂宁  蓝雨雁 《广西医学》2005,27(2):180-182
目的 心率变异性 (HRV)分析判断麻醉深度 ,比较几种浓度的罗哌卡因行硬膜外阻滞 (EA)复合全身麻醉 (全麻 )时麻醉深度及循环功能稳定性 ,找出最佳者。方法 择期上腹部手术病人 80例 ,随机分为四组 :Ⅰ组为对照组 ,Ⅱ组用 0 .2 5 %、Ⅲ组用 0 .375 %、Ⅳ组用 0 .5 %的罗哌卡因复合全麻。全麻用药品种统一 ,用量根据HRV变化调节 ;记录强刺激时HRV各参数、平均动脉压 (MAP )、心率 (HR)的变化 ;术后统计各药总用量、输液量及手术历时 ,数据用PEMS软件处理。结果 Ⅲ组手术过程中HRV各参数及MAP、HR稳定 ,Ⅰ、Ⅱ组波动明显 (P <0 .0 5 ) ,Ⅳ组各参数虽然稳定 ,但是循环波动大 ,易出现低血压。结论  0 .375 %的罗派卡因复合浅全麻过程平稳 ,循环功能稳定  相似文献   

16.
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静脉麻醉用于开胸手术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小锋 《海南医学》2011,22(1):35-37
目的 比较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或芬太尼静脉麻醉用于胸科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50例ASAⅠ~Ⅱ级择期开胸手术患者,随机均分成两组,每组25例: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组(R组)和丙泊酚复合芬太尼组(F组),术毕所有患者都以舒芬太尼进行静脉镇痛.记录患者MAP、HR的变化、清醒拔管时间、恢复室停留时间及躁动发生情况.结果 麻醉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OPLAC喉罩通气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对高危老年患者的影响。方法:50例择期下腹部及下肢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成联合麻醉组(A组)与静脉麻醉组(B组)两组各25例,分别给予OPLAC喉罩通气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与OPLAC喉罩通气全身麻醉,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T0)、诱导后(T1)、喉罩插管时(T2)、喉罩插管后5min(T3)、拔管时(T4)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麻药用量、清醒时间、拔管时间、Steward苏醒评分以及术后恶心、呕吐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B组比较,A组患者清醒和拔管时间显著缩短(P〈0.05),苏醒评分明显增加(P〈0.05),患者MAP、HR、Sp02的稳定性显著升高(P〈0.05),麻药用量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结论:OPLAC喉罩通气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可以减少麻药剂量,患者意识和呼吸功能恢复更快,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减少,更适合高危手术患者。  相似文献   

18.
郭廷俊  周裕凯  汪青 《西部医学》2010,22(3):474-476
目的比较直肠癌手术病人单纯全麻和硬膜外复合全麻的效果。方法择期行直肠癌手术病人40例,年龄18~78岁,性别不限,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2组(n=20):单纯全麻组(Q组)和硬膜外复合全麻组(EQ组)。两组静脉注射咪达唑仑、芬太尼、丙泊酚、维库溴铵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机械通气。Q组静脉泵入瑞芬太尼和丙泊酚维持麻醉;EQ组静脉泵入瑞芬太尼和丙泊酚的同时,间断硬膜外注射利多卡因和布比卡因维持麻醉;两组间断静脉注射维库溴铵维持肌松。术毕入PACU,Q组采用病人自控静脉镇痛;EQ组采用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记录苏醒时间、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记录瑞芬太尼、丙泊酚、肌松药和血管活性药物的用量;记录VAS评分情况;记录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计算麻醉有关费用。结果与Q组比较,EQ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和PACU停留时间缩短,瑞芬太尼、丙泊酚、肌松药用量减少,麻醉总费用减少(P〈0.05)。血管活性药物的用量、各时点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全麻相比,直肠癌手术病人硬膜外复合全麻药物用量少,术后苏醒快,术后早期镇痛效果好,且麻醉费用亦减少。  相似文献   

19.
匡佳伟  吴多志 《海南医学》2009,20(9):24-25,23
目的比较单用瑞芬太尼与芬太尼、瑞芬太尼复合应用对全麻苏醒拔管期心血管反应的影响。方法全麻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患者40例,ASA分级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瑞芬太尼组(R组)和芬太尼+瑞芬太尼组(FR组),每组各20例。两组分别以瑞芬太尼1μg/kg和芬太尼5μg/kg复合咪达唑仑0.05mg/kg,维库溴铵0.1mg/kg,异丙酚1.5mg/kg诱导。两组均以瑞芬太尼0.2μg·ks^-1·min^-1复合异丙酚(5—6)mg·kg^-1·h^-1泵注维持麻醉,间断静注维库溴铵,手术结束时停用异丙酚和瑞芬太尼。观察麻醉前、拔管时、拔管后1min、拔管后5min、拔管后10min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观察患者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结果R组拔管时、拔管后1min、5min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较FR组明显升高(P〈0.05);两组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芬太尼瑞芬太尼复合应用较单用瑞芬太尼能更有效抑制全麻苏醒拔管期的心血管反应,且不延长苏醒时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不同麻醉方法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中血气及应激反应的影响,为临床麻醉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择ASAⅡ~Ⅲ级、择期行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45例,随机分为三组:硬膜外麻醉组(A组),全身麻醉组(B组),腰丛神经阻滞复合全麻组(C组),每组15例。所有患者入室后行桡动脉穿刺置管,持续监测MAP和HR。A组穿刺点选择L2~3,穿刺成功后先注入2%利多卡因3~5ml作为试验量,再经硬膜外导管注入0.5%罗呱卡因5~8ml,调节麻醉平面不超过T10。B组麻醉诱导采用咪唑安定、芬太尼、维库溴铵和丙泊酚静注,气管插管后接麻醉机行机械通气,麻醉维持用七氟烷、维库溴铵。C组麻醉诱导前行腰丛神经阻滞,注射0.375%甲磺酸罗呱卡因20~30ml,然后进行全麻诱导。各组分别于麻醉前(T0)、切皮前1min(T1)、扩髓时(T2)、骨水泥灌注后(T3)、术毕(T4)经非输液前臂静脉采血标本,测定血糖(GLU)及血清皮质醇浓度(COR)。同时在各时点采集动脉血行血气分析。结果与T0时比较,A、B两组T1时MAP、HR显著下降(P<0.05);组间相比,B组T2时MAP、HR高于A、C组(P<0.05)。B组术后各时间点GLU、COR明显升高(P<0.05),且高于A、C组。A组T2的PaO2低于T0(P<0.05)。A组T2、T3的PaCO2显著升高,且高于B、C组(P<0.05)。结论在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中,采用全身麻醉复合腰丛阻滞既可有效的进行呼吸管理,又能调控应激反应,患者循环影响轻微,是值得推荐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