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临床上许多疑难杂病都与痰瘀有关,如"怪病多痰"和"怪病多瘀"之说,可知痰瘀致病的复杂性。咳嗽是由于肺气失于宣发肃降,肺气上逆而作咳。若痰瘀交阻,壅塞气道,必定影响肺气宣发肃降,遂致咳嗽。由于津血同源的关系,痰和瘀的形成也有痰瘀同源的关系,有因瘀致痰而痰瘀同病,有因痰致瘀而痰瘀同病,所以在治疗上应痰瘀同治。  相似文献   

2.
试论中医痰瘀相关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痰、瘀二者之间的关系,为临床上“痰瘀同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痰瘀形成的生理基础、病理演变机制来探讨二者之间关系。结果:痰饮、瘀血均是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津病成痰,血病成瘀,二者成因不同,但往往相互影响,既可因瘀致痰,亦可因痰致瘀。结论:痰瘀形成过程中有着共同来源,即“津血同源”,而且在致病过程中互为因果,即“痰瘀同病”,故在临床治疗中应“痰瘀同治”,痰消有利于瘀去,瘀去有利于痰消,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痰瘀相关及其辨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刚 《四川中医》2006,24(7):39-40
痰瘀同源,痰瘀相因,临床上常相互为患,在选方用药上应两者兼顾,即治痰勿忘治瘀,治瘀常须顾痰,同时要注重治气。  相似文献   

4.
论痰瘀证治     
痰和瘀是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津血为病所导致的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津血之间在生理上为津血同源,互相生化,在病理上痰瘀同源,均属阴邪,两者同出一源,异句而同类,关系密切,互为因果:津液凝滞成痰,痰聚气阻成瘀,形成痰瘀互结,内至五脏六腑,外达筋骨四肢,所敛病证千奇百怿,顽固难疗。笔者就痰瘀互结的证治叙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痰瘀证型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就痰证、瘀证及痰瘀相兼证探讨痰饮、瘀血致病的临床基本特点。结果显示 ,痰证、瘀证及痰瘀相兼证在临床上十分常见 ;痰证及痰瘀相兼证多见于男性 ,而瘀证则以女性多见 ;痰证、瘀证及痰瘀相兼证均与增龄有关 ,且多有眼底动脉硬化的改变、血液循环障碍及微循环障碍 ,尤以痰瘀相兼证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6.
《辽宁中医杂志》2014,(7):1402-1404
基于"痰瘀相关"分析痛风的病因病机,认识到痰瘀是痛风的重要致病因素,而痰浊内生、因痰致瘀、痰瘀互结、经脉痹阻或痰核流注是痛风发病的基本病机演变规律。因此,在治疗上要掌握其基本病机,重视将痰瘀同治灵活应用于临床辨治中,为中医治疗本病提供有效的临床思路。  相似文献   

7.
中医认为“因痰致瘀,痰瘀互结”为贯穿动脉粥样硬化性相关心血管疾病的核心病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应不同时期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变化。痰瘀致病病程绵长,病因病机复杂,初起病情轻浅,日久逐渐入里入络而呈现痰瘀与湿、热、毒、虚相互胶结的状态。文章针对心血管疾病不同阶段痰瘀互结证病证结合的特征,根据“痰”“瘀”在不同阶段所呈现的交互状态,从“痰浊-痰结-痰瘀”凝练出动脉粥样硬化性相关心血管疾病的病因病机的演变过程,以期丰富痰瘀互结证的证候辨识体系与临床特征表达,为中西医结合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性相关心血管疾病不同阶段的临床诊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从痰瘀互结论治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祖国医学方面探讨了痰、瘀致冠心病的机理,并且根据痰、瘀各自的病理特点和共同的致病脏腑,阐明了痰、瘀常常互相影响、胶结为病,为临床上痰瘀同治治疗冠心病提供理论依据;同时,通过对痰瘀互结型冠心病分型、治疗的总结,明确了痰瘀同治就是要治瘀又要治痰,两者兼顾而不能偏废某一个方面,这样才能达到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9.
从祖国医学方面阐明了痰、瘀常常互相影响、胶结为病的机理,为临床上痰瘀同治治疗冠心病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对痰瘀互结型冠心病分型、治疗的总结,明确了痰瘀同治就是要治瘀又要治痰,两者兼顾而不能偏废某一个方面,标本兼顾,随证应变,这样才能达到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0.
试论痰瘀同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津血同源”是中医学对津与血在生理功能方面的概括。痰饮瘀血是津血不归正化的病理产物,从“津血同源”引发探讨“痰瘀同源”意义深远,痰瘀既是疾病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痰瘀在疾病形成过程中,不仅有共同来源,而且互为因果,在致病上相互为用,故在临床治疗中应见痰勿忘瘀,见瘀勿忘痰。  相似文献   

11.
凡人体内部气血、经络、脏腑遭受损伤而致功能紊乱者,统称内伤。一般医家多从气血立论。笔者在临床上观察到,内伤患者除了有气血的病理表现外,每挟有痰证,且可以与气血相提并论。气血互根,痰瘀同源,痰瘀在内伤病证中具有同等地位。由于痰瘀互相胶固,痰阻血难行,血凝痰难化,故治痰必治血,血活则痰化;治血(瘀)必治痰,痰化血易行。笔者根据痰瘀互结的病机,对伤科内伤病证以痰瘀同治为基本治  相似文献   

12.
王文靖 《吉林中医药》2011,31(8):713-714
高血压在中医发病机制上以肝肾阴虚而致肝阳上亢为本,痰瘀互结为标,以心、肾、脑及血管病变等并发症为形态学改变,在中医病因学属痰或瘀的致病特征范畴。因此,高血压与并发症的病机相合则为"肝肾阴虚、痰瘀相兼"。从标本兼顾上确立治疗方法则为调肝肾,祛痰瘀。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关于中成药治疗高血压方面的不足,从而对高血压病起到预防和远期保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痰瘀是哮喘发病的病理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所谓哮喘,即指呼吸急促困难,喉间痰鸣有声,甚则张口抬肩,难以平卧为特征的一种疾患。严格来讲,“哮”和“喘”是有区别的。“哮指声响名”,“喘指气息言”。哮必兼喘,喘未必兼哮,而一般统称为哮喘。 1 痰和瘀的关系 痰和瘀是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津血为病所导致的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津血之间在生理上同源,相互生化。病理上均为阴邪,异名同类,关系密切。无论何种原因所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运行障碍,皆可生痰致瘀,或是以痰为显,或是以瘀为尤,或痰瘀并生。追溯其源,痰来自津,瘀本乎于血,痰阻血  相似文献   

14.
"痰"乃因津液停滞不行所致,其可分为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痰来自于津,瘀本源于血,生理上津血同源,病理上则可见因痰致瘀、因瘀致痰、痰瘀同病.慢性肾脏疾病虽多以虚证为主,但常虚中夹实,其中不乏痰瘀致病者.  相似文献   

15.
缺血性中风与胸痹心痛共病多属本虚标实,其病机关键为痰瘀内阻脉络。治疗上痰瘀同治;风痰瘀阻、心脉不畅证宜息风化痰、祛瘀通脉,痰热腑实、心脉瘀阻证宜清热祛瘀、化痰通腑,气虚挟痰、痹阻心脉证宜益气化痰、畅通心脉,阴虚挟痰、瘀阻脉络证宜滋阴化痰、活瘀通脉。  相似文献   

16.
中医辨治痰瘀互结型冠心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综合近10年中医辨治痰瘀互结型冠心病的研究报道,阐明了痰、瘀互相影响、胶结为病的病机以及临床上痰瘀同治法治疗冠心病的理论依据。明确痰瘀同治的基本法则,并强调需根据标本逆顺和痰瘀的偏重,相应调整治则治法,标本兼顾,随证应变,这样才能达到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7.
邓铁涛教授论治冠心病规律探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铁涛教授强调以心脾相关理论作指导,运用调脾护心、补气除痰法治疗冠心病.指出心阴心阳亏损内虚是内因为本;痰与瘀构成冠心病的继续发展为标.痰与瘀在辨证上属实,是标实而本虚之证,痰瘀相关是冠心病的重要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的依据.从三个方面,即病因病机乃心脾相关、痰瘀相关;冠心病辨证以虚实为纲;治疗着重调脾护心,益气除痰,对调护心脾法作了论述.强调岭南土卑地薄,气候潮湿,以气虚痰浊型多见.提出"痰瘀相关"论,认为痰是瘀的初级阶段;瘀是痰的进一步发展,治瘀可益气行血,从而寓通瘀于补气之中.  相似文献   

18.
痰瘀为机体功能失调的病理产物。痰瘀同源,其均属阴精的病理产物,又互为因果,故在临床上多采用痰瘀同治的治疗方法。乳突根治术后不干耳属于耳科疑难病证,西医除了频繁换管也无有效治疗措施。通过典型病例论述痰瘀同治在耳科疾病中的应用,通过中医的四诊合参,以清热化痰、逐瘀通窍为治疗原则,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9.
痰瘀互结的发生有痰瘀同生与痰瘀互生两个方面,痰瘀互生又包括痰瘀间的直接和间接转化。当痰瘀互结化热,则易酿生毒邪,蚀脉伤肌,发生心血管事件。因此治疗上,应详细辨析痰瘀互结的病机,或痰瘀同治,或痰瘀互治,根据痰瘀的偏重灵活用药。同时依据气血津液相关及证候动态演变,恰当配伍应用理气、补气和清热解毒药物。  相似文献   

20.
从中医学和现代医学两个方面探讨了痰瘀互结型胸痹心痛的机理,为临床上痰瘀同治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且从分析多脏腑、气血阴阳失调等各个角度结合痰瘀各自的致病特点,通过对痰瘀互结型冠心病分型治疗的总结,明确了标本兼顾,寓补于通,痰瘀并治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