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9 毫秒
1.
癌症患者发热的原因和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Wunderlich注意到癌肿患者常有间歇性发热,其后学者们相继发现约2/3病人在病程中伴有发热,甚至作为某些癌肿首先或主要的症状。据有人对317例恶性肿瘤病人的分析,仅27.8%患者不发热,32.1%患者发热直接与肿瘤有关。导致发热的原因不同的患者以及所患不同肿瘤而不尽相同,大体上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后者由疾病本身、化疗及抗生素类药物的应用、中枢神经系统受累、肾上腺危象、输血输液反应等引起。若能区别,并予针对性治疗,则有助于提高癌症病人的生存质量及延长生存期。感染性发热癌症病人发热,大部分系感染所致。感染是癌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成人发热原因待查(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的疾病谱及临床特点,为FUO的临床早期诊断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符合FUO 15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FUO的疾病谱构成及临床特点。结果 157例FUO患者中,确定发热原因140例,确诊率89.17%(140/157)。FUO的疾病谱仍以感染性疾病为主,感染性发热79例(50.32%),结缔组织病29例(18.47%),肿瘤18例(11.46%),其他14例(8.92%)。最常见感染性发热病因前3位依次为布鲁菌病、结核菌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结缔组织病以成人Still病最常见,多见于女性;肿瘤以淋巴瘤、白血病为主,多见于≥50岁患者。结论 FUO疾病谱仍以感染性发热为主,特别是布鲁菌病和结核呈上升趋势。非感染性发热主要为成人Still病和肿瘤。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本院6年来收治的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发热原因及临床特点。[方法]对67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发热原因和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对患者的发热原因与肝功能、脾功能亢进情况进行分类。[结果]肝硬化失代偿期发热患者的原因以感染为主,占83.58%;其中呼吸道感染占感染性发热原因的62.5%,占所有发热原因的52.23%;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占感染性发热原因的16.07%。肝功能越差,感染性发热的发生率越高。[结论]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容易出现发热,多以感染性发热,特别是以呼吸道感染为主,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次之。肝功能越差,血清-腹水白蛋白梯度11g/L、腹水蛋白含量越低,与发热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4.
[摘要] 伤寒杆菌感染所致的感染性动脉瘤是一种罕见且病死率较高的疾病,是沙门菌感染肠外并发症中最严重的疾病,常发生在高龄或者免疫力低下患者,患者多表现为发热或者相应位置的疼痛,但初期表现一般不典型,临床容易漏诊、误诊。伤寒杆菌所致的感染性动脉瘤治疗须手术及抗感染治疗同步进行,如抗感染治疗不充分则容易造成术后感染复发,导致病情加重、局部形成化脓性病灶。本文汇报1例表现为发热、腹痛的伤寒杆菌所致的感染性腹主动脉瘤,予以抗感染及腹主动脉瘤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但患者术后仍有反复发热。血培养结果为伤寒杆菌,根据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调整抗感染治疗方案,但疗效欠佳,予以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手术中发现腹腔脓肿,予以切开引流。术后患者一般情况可,未再腹痛和发热。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细菌感染性腹泻的临床及病原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2014年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16例感染性腹泻患者的临床及病原学特点.计数资料行χ2检验.结果3年间因感染性腹泻就诊的3215例患者中,216例粪细菌培养阳性,包括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E.coli)感染112例(51.8%),志贺菌属感染64例(29.6%),副溶血弧菌感染23例(10.6%),沙门菌属感染17例(7.8%);腹泻就诊者在每年5-10 m o多见;致病性E.coli感染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可伴有脱水,志贺菌属感染临床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感.结论感染性腹泻患者粪细菌培养阳性率不高,仍以E.coli、志贺菌属为主,不同细菌感染腹泻患者临床表现有差异.  相似文献   

6.
细菌感染性腹泻2380例临床及病原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细菌感染性腹泻的临床及病原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至2007年复大学附属金山医院感染性腹泻患者2380例的临床及细菌学特点.计数资料行X~2检验.结果 10年间因腹泻就诊的20 169例患者中,2380例粪细菌培养阳性,包括副溶血弧菌感染2247例,占94.4%,志贺菌属感染99例,占4.2%,沙门菌属感染29例,占1.2%,溶藻弧菌感染3例,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感染2例.因腹泻就诊者在每年6至10月多见,副溶血弧菌感染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可伴有脱水,志贺菌属感染主要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结论 上海市金山区细菌感染性腹泻患者粪细菌培养阳性率不高,仍以副溶血弧菌、志贺菌属为主要致病菌.  相似文献   

7.
气肿性胃炎发生于产气菌所引起的胃感染,或因腐蚀性物质所致的非感染性胃糜烂。本文报道一例由类圆线虫引起。患者72岁,男性,因皮肤低分化淋巴细胞瘤于1980年4月住院。当时肝脾扫描、腹部 CT 检查和骨髓活检均正常。给予化疗。其后患者出现脾肿大,继而进展至白血病期。同年10月因持续性痔出血和全血减少再次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乙肝后肝硬化的发热原因。方法对73例患者的发热原因进行分析、汇总,同时对患者的发热原因与肝功能情况进行分类。结果乙肝后肝硬化伴发热的原因,以感染为主,占79.45%,感染源以细菌感染为主,占感染性发热的77.59%,其中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占感染性发热原因的58.62%,占所有发热原因的46.58%,肝功能越差发热的发生率越高。结论乙肝后肝硬化容易出现发热,发热以感染性发热为主,肝功能水平与发热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9.
发热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许多疾病可能出现的一种症状。引起发热的机理非常复杂,可致发热的病种很多、很广。临床上人为的把它分成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两大类。本文重点讨论感染性长期发热及其早期诊断。一、病毒性感染:病毒引起人类的疾病远较其它微生物引起的感染为多,因病毒有严格寄生性的特点,抗病毒药物迄今仍在起步阶段,因此目前临床对病毒性感染尤其对肝炎病毒感染甚为重视。(一)病毒性肝炎早期(病毒从入侵门户到达靶细胞“感染肝细胞”,一般都要通过体液或细胞间的传播,此时机体的防御机构均可发挥作用。例如特异性抗体的产生,可明显降低病毒血症的水  相似文献   

10.
有关小儿腹泻的某些新观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沛然 《山东医药》1989,29(9):50-51
一、病因学过去将小儿腹泻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各自又分为肠道内和肠道外感染。最近研究认为,肠道外非感染和肠道外感染所致的腹泻均因细菌、霉菌或病毒(主要是病毒)感染肠道所致。因此,腹泻的病因主要是两方面:①肠道内感染;②肠道的先天或后天消化酶缺乏。其中肠道内感染占80%以  相似文献   

11.
<正>肺癌患者常并发感染,不仅降低肿瘤的治疗效果,也减少患者总体生存期~(〔1〕)。其中,肺及呼吸道的感染占大多数。发热是最常见甚至是唯一表现,但也可由很多非感染性原因引起,如肿瘤本身、药物、过敏反应及血栓栓塞等,很难将感染所致发热从中区别开来。痰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的病原学检查很难区分细菌定植与感染,难以确立肺部感染的诊断;组织病理学检查仍是确诊肺部感染最可靠的依据,但有引起出血的危险。如何判断并处理发热的肺癌患者是临床医生面对的难题。早  相似文献   

12.
人工瓣感染性心内膜炎2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2例人工瓣感染性心内膜炎(PVE)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PVE的临床特征同一般细菌性心内膜炎,但死亡率较高,达72.7%;早期感染多因手术过程污染所致,致病菌以革兰阴性杆菌多见;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晚期感染常因呼吸系统感染所致,致病菌多为链球菌;主要死亡原因为心力衰竭和肾功能衰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伴粒细胞缺乏患者采用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38例急性白血病伴粒细胞缺乏并感染发热患者38例,根据是否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分为2组,预防组患者18例在粒缺时给予万古霉素(1.0 g,2次/d)联合头孢吡肟(2 g,2次/d)或单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5 g,2次/d)预防细菌感染;对照组患者20例没有接受预防性抗生素治疗。结果:预防组(59个治疗周期)发热频率低于对照组(0.4 vs 0.9;P0.001),粒细胞缺乏与发热间隔较长(6.4d vs 3.8d;P=0.007),住院时间较短(21.5 d vs 28.5 d;P0.001),肺部感染率较低(38.8%vs 80.0%;P0.001)。1例患者应用万古霉素出现皮疹,3例患者应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出现腹泻,抗生素停药后,这些副作用消退。结论:对急性白血病伴粒细胞缺乏症患者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可有效降低感染性发热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4.
感染性心内膜炎是细菌等微生物感染心内膜所致,可侵害心脏瓣膜、心内移植物及相邻大血管,其特征性病理损害为赘生物形成。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是一种致命性疾病。MHD患者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生率和致死率远高于普通人群。本文回顾总结1例老年MHD患者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救治经过,并分析分享治疗体会。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静脉吸毒者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征及诊疗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静脉吸毒所致的感染性心膜内膜炎患者1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有发热、咳嗽、气促等症状。X线胸片均提示有肺部感染。心脏彩超均发现心内赘生物。11例经抗菌治疗后好转出院,1例死亡。结论静脉吸毒者感染性心膜炎经积极抗菌治疗大多预后良好。但瓣膜损害、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应尽早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告1例经证实的恶性疟是由于输入浓缩的血小板所致。患者女性,57岁,1977年6月27日因急性髓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复发再次入院。1976年12月至1977年6月未接受血制品治疗,从未到过美国以外的地方旅行。体检除面色苍白外未见明显异常,无发热,血白细胞7,100(原始细胞7%),血小板45,000。7月7日起间歇发热,8月初发热几乎持续不退,达39.2℃,伴有寒战。8月5日偶然在周围血片发现恶性疟滋养体和配子母体。感染原虫的红细胞大约占30%,许多红细胞内有多个原虫。重新复查以前血片,早于7月29日已发现感染原虫的红细胞,在8月1日骨髓标本亦见细胞内滋养体。患者7月6日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征,提高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意识.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13年35例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断.结果:①35例患者中33例为自体心脏瓣膜心内膜炎,2例为人工瓣膜心内膜炎.33例自体瓣膜心内膜炎中,基础心脏病占78.8%(26/33),其中先天性心脏病占53.8%(14/26)、原发性二尖瓣脱垂占26.9%(7/26)、风湿性心脏病占19.2%(5/26).②35例患者临床表现包括发热100%(35/35),寒颤40.0%(14/35),贫血65.7%(23/35).脾大54.3%(19/35),脏器栓塞17.1%(6/35).③血培养阳性率为65.7%(23/35),其中13例为链球菌属.④35例患者中28例(80.0%)患者经单纯抗感染治疗后治愈,6例(17.1%)患者经手术联合药物抗感染治疗后治愈,有1例(2.9%)真菌感染患者死亡.⑤35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中,无基础心脏病患者7例,有基础心脏病患者28例.7例无基础心脏病患者中有明确感染途径的占6例,28例有基础心脏病患者中有明确感染途径的占7例,两者感染途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结论:感染性心内膜炎常见的基础心脏病是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瓣膜病,二尖瓣脱垂;对于长期不明原因发热,应想到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可能,尤其对于无基础心脏病、但有明确感染途径而长期发热者应高度怀疑感染性心内膜炎.超声心动图有助于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PCT等临床指标在鉴别肿瘤晚期患者感染性发热与肿瘤热中的意义,指导临床感染预防和治疗。方法收集52例肿瘤晚期感染性发热患者和29例肿瘤热患者临床资料,鉴定患者感染病原菌并分析主要病原菌耐药性。监测患者临床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肿瘤晚期感染性发热患者年龄和体温分别为(45.21±9.67)岁和(38.98±4.40)℃,肿瘤热患者年龄和体温分别为(42.44±7.57)岁和(39.15±8.8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415,0.408,P均0.05)。肿瘤晚期感染性发热患者PCT、hs-CRP、WBC、NETU计数和NETU百分率(%)分别为(2.20±1.51)ng/ml、(92.44±15.46)mg/L、(14.64±3.06)×10~9/L、(8.62±1.42)×10~9/L和(72.96±5.67)%;肿瘤热患者分别为(0.19±0.09)ng/ml、(63.04±10.23)mg/L、(9.24±2.74)×10~9/L、(5.44±1.35)×10~9/L和(70.15±3.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227、10.711、6.955、7.086和2.871,P均0.05)。肿瘤晚期肺部感染发热患者PCT为(1.22±0.34)ng/ml,泌尿系感染为(0.79±0.15)ng/ml,腹腔感染为(0.52±0.10)ng/ml,血液感染为(3.34±0.31)ng/ml;肿瘤晚期感染发热患者共分离病原菌41株,其中包括肠球菌属、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白色念珠菌、其他病原菌分别为10、9、8、6、3、2、1和2株。肠球菌属对克林霉素、庆大霉素、氨苄西林、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70.00%、50.00%、40.00%和20.00%,对替加环素仍敏感。结论肿瘤晚期感染发热患者感染病原菌以肠球菌属为主,临床治疗中可首选替加环素。PCT等临床指标在鉴别肿瘤晚期患者感染性发热与肿瘤热中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医源性发热     
医源性发热主要是指病人在医院门诊就医或住院过程中,由医院内感染、输液或药物治疗所致的发热。医院内感染性发热我国医院感染发病率波动在0~11.17%,其中以地(市)级医院感染发病率较高,教学医院感染发病率明显高于非教学医院。各临床科室发病率波动在1.47%~5.44%,以外科最高,内科次之,五官科最低。各科感染部位主次不同。内科主要为下呼吸道、胃肠道、泌尿道,占整个感染部位的63.73%。外科主要为手术切口、下呼吸道以及皮肤软组织感染,占整个感染部位的66.91%。妇产科主要为泌尿道与手术切口感染。儿科为胃肠道,其次为下呼吸道。内科各疾病组发病率以血液病组最高(10.38%)  相似文献   

20.
1985~1991年,我院收治急性白血病(AL)患者112例,死亡91例(81.25%),现对其死亡相关因素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本组年龄6~74岁(平均38岁)。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NLL)62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 29例。诱导化疗期及停药后2周内死亡64例(下称Ⅰ组),非治疗期死亡27例(下称Ⅱ组)。 2.死因分析: (1)感染:发热是AL患者死亡前的常见症状。本组死亡前发热83例,其中持续高热(≥39.5℃)> 3天51例。因感染而死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