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体表骶神经电刺激结合胫神经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9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5例,采用体表骶神经电刺激结合胫神经电刺激治疗;对照组14例,采用针灸治疗。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24h排尿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h尿失禁次数、每次排尿量及残余尿量比较,治疗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表神经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可有效地改善患者膀胱功能。  相似文献   

2.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是一系列胃肠器官失中枢神经支配后的综合征,长期腹痛、排便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脊髓损伤后肠道功能管理的目标是重新建立肠道排空控制能力,成功的肠道管理应引起可预测的、规律性、定时性的彻底的排便计划,同时无自主性反射障碍。探讨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肠道病因病机特点,采用多维度的肠道管理,中药、针灸、推拿等能显著改善肠道功能,为临床治疗方案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薄氏腹针留针入高压氧舱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90例确诊为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高压氧舱留针组、高压氧后针刺组、针刺后高压氧组,每组30例,观察3组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结果 3组治疗方案对改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均有效,高压氧舱留针组优于针刺后高压氧组(P0.05),高压氧舱留针组优于高压氧后针刺组(P0.05),高压氧后针刺组优于针刺后高压氧组(P0.05)。结论高压氧舱留针组可有效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可全面提高脊髓损伤患者的健康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益气健脾解毒汤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择脊髓损伤伴有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患者7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服用益气健脾解毒汤,两组疗程均为4周。采用焦虑自评量表及抑郁自评量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心理状况,并采用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评分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肠道功能情况。结果:经过4周治疗后,治疗组在改善肠道功能情况方面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在改善心理状况方面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益气健脾解毒汤对于改善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患者肠道功能具有良好作用,并且有利于改善脊髓损伤后焦虑及抑郁情况。  相似文献   

5.
脊髓损伤作为致残率、致死率较高的疾病不但给社会医疗资源带来沉重的负担还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长期的压力。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作为脊髓损伤后常见的并发症,常常以便秘、大便失禁等症状困扰着患者及其家属,给脊髓损伤后期护理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严重阻碍了脊髓损伤患者的整体康复。因此本文从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的致病机制及目前可能的治疗方法两个方面,总结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研究治疗进展和存在的问题,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灸疗法治疗多发性硬化神经源性肠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6例多发性硬化神经源性肠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23例进行比较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乳果糖,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针灸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前后排便时间、粪便性状、排便次数、如厕次数及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治疗能促进多发性硬化神经源性肠功能障碍改善,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观察中频电刺激会阴区、盆底肌训练联合腹部按摩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便秘型)的排便情况的影响。方法:将36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便秘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8例,对照组予以盆底肌训练联合腹部按摩治疗,治疗组予以中频电刺激会阴区治疗,共治疗20天,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的FIM评分、Bristol分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频电刺激会阴区能够明显改善神经源性肠道(便秘型)患者的排便功能,其疗效优于盆底肌训练联合腹部按摩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八髎穴电针刺激结合膀胱体表投影区神经电刺激法(即骶神经起搏法)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效果。方法将32例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8例和对照组14例。在基础康复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进行骶神经起搏法治疗(八髎穴电针刺激法结合膀胱体表投影区神经电刺激法),对照组予以常规膀胱训练方法。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者膀胱功能改善情况,即治疗前后残余尿量、最大膀胱容量、自主排尿次数、漏尿次数、平均控尿费用等指标。结果治疗后两组残余尿量、最大膀胱容量、自主排尿次数、漏尿次数、平均控尿费用较同组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治疗后膀胱功能指标及平均控尿费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八髎穴电针刺激结合膀胱体表投影区神经电刺激法能较好地促进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
《四川中医》2021,39(6):189-191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生物反馈治疗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本科室住院行康复治疗的符合纳入标准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患者3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8例采用生物反馈和多维度肠道功能管理治疗,观察组18例采用生物反馈和多维度肠道功能管理治疗加电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盆底肌表面肌电(sEMG)数据、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评分(NBD),利用SPSS19.0统计系统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治疗方法对于患者NBD评分降低、盆底肌收缩功能、盆底肌爆发力、盆底肌耐力治疗上均有效,且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电针联合生物反馈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电针、五苓散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4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7例,治疗组采用电针、煎服五苓散,对照组单用针刺治疗。结果:一个疗程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0.7%,两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电针结合煎服五苓散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neurogenic bladder disfunction,NBD)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检索以下的电子数据库:Cochrane泌尿组注册资料库、Cochrane图书馆中心数据库、MEDLINE、EMBASE、Pub Me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等,手工检索8种中医杂志及有关学术会议论文汇编,鉴定的相关文章、附录的参考文献作为补充检索,获取所有涉及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随机和半随机对照试验,而后对纳入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选出8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共878例患者符合纳入标准,但因其在试验设计、报道上存在明显缺陷,以及试验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不符合Meta分析条件,因而只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显示,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有一定疗效(均为P0.01)。结论: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安全,能改善膀胱功能和临床症状,但尚需更多高质量的研究以使证据强度更高,对针刺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多项评价指标的有效性,尚需要更多的设计严谨、方法科学的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来证实。  相似文献   

12.
探讨了对泌尿系统疾病中的排尿障碍, 为刺激阴部神经而设定“阴部神经针刺点”的针刺治疗。所谓阴部神经针刺法,是指针刺治疗由阴部神经支配领域的异常引起的排尿障碍并能取得临床效果的一种方法。阴部神经是指来自S_2,S_3,S_4的神经合并后,穿过骶棘韧带进入阿尔科克管后分为直肠下神经、会阴神经、阴茎(阴蒂)背神经三支。分别支配阴部的肌肉运动和皮肤感觉。与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电针对穴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的效果。方法:60例脊髓损伤合并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患者,分为对穴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饮水计划、清洁导尿及膀胱功能训练,对穴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电针对穴治疗。在治疗前一天以及治疗后第2、4和第8周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排尿主观症状、尿流动力学及肾功能指标。结果:对穴组患者膀胱初感觉容量、最大排尿量、最大膀胱容量、残余尿量、肾功能均较对照组有显著改善。结论:电针对穴可改善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排尿功能。  相似文献   

14.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是指由于外伤损伤脑干以下脊髓造成的膀胱尿道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尿失禁或尿潴留伴失禁.脊髓损伤的全球发病率为(20~60)/100万[1],神经源性膀胱是脊髓损伤常见的并发症[2].脊髓损伤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膀胱功能障碍引起的严重尿潴留、尿路感染及慢性肾衰竭[3].目前国内外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膀胱的方法主要有留置导尿和间歇性导尿、加压排尿和扳机点排尿、营养神经药物以及外科手术等[4].针灸疗法能改善患者输尿管、尿道括约肌等损伤部位的微循环,提高组织新陈代谢,促进恢复,且损伤性小、操作简单、患者痛苦少、无毒副作用等,有其独特的优势.虽然针对此病临床取穴杂乱,但八髎穴仍被作为基础穴位广泛应用[5].笔者(第一作者)在跟随尹丽丽副主任医师临床学习的过程中,观察到其采用深刺八髎穴合中药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1例,收效甚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通过神经和肌肉电刺激仪配合针灸治疗神经源性膀胱对残余尿量的影响。方法:选取4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8例和对照组22例,两组患者均行常规清洁导尿、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膀胱神经和肌肉电刺激及针灸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膀胱残余尿量、膀胱内压力及有效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膀胱残余尿量、膀胱内压力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改善程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神经和肌肉电刺激仪配合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疗效较好,能改善膀胱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心理干预联合针刺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脊髓损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膀胱功能锻炼配合针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配合心理干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肾功能、尿流动力学指标变化,并采用Barthel指数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采用国际下尿路症状(LUTS)评分进行症状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干预联合针刺治疗可显著改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尿流动力学、肾功能指标,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症状,从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间歇导尿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排尿功能的影响。方法:30例脊髓损伤患者行无菌间歇导尿术及膀胱功能训练,观察效果。结果:26例患者建立反射性膀胱,恢复自主排尿。结论:间导歇尿能改善脊髓损伤患者的膀胱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结合针灸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效果。方法使用掷硬币随机方法,将本院在2018年2月至2019年1月时间段内诊治的63例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31例,观察组32例,分别给予患者康复训练以及康复训练结合针灸方法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膀胱功能积分有所改善,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经过治疗干预,两组患者的膀胱容量和残余尿量均发生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更加明显,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采用康复训练结合针灸治疗,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脐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及脊髓损伤护理,治疗组加用脐灸治疗,将茯苓、苍术、炮附片、干姜、炒白芍等中药制成脐灸粉施灸于神阙穴,2或3天1次,3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各1周B超监测两组患者平均膀胱容量、残余尿量、日均单次排尿量,并进行生存质量评分和下尿路症状(LUTS)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膀胱容量、残余尿量、日均单次排尿量及生存质量评分和LUTS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各项目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脐灸可以有效改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治疗及作用机制。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7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病情给予电刺激治疗或手术治疗,并行常规康复训练和脊髓损伤护理,比较治疗前后B超测定的平均膀胱容量、残余尿量、日均单次排尿量及LUTS(下尿路症状)评分等指标变化。结果:治疗后,70例患者日均单次排尿量(200.5±25.1mL)、膀胱容量(435.2±92.5mL)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残余尿量(65.3±8.2mL)、LUTS评分(15.2±8.2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结论:电、磁刺激及手术治疗均可有效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提高患者的排尿量及膀胱容量.降低残余尿量,缓解下尿路症状,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