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这一思想是在2000年的证的研究中逐步形成的。从系统科学来看,人的发生功能产生和维持人的形态结构及其官能,功能异常是疾病更深一层的本质。中医以证为核心的功能病理学包含着极其深刻的科学原理:疾病在本质上是功能性的,证在本质上是功能性的。人体科学的人体功能态学说认为,人体功能态是人的整体功能状态中一些各具特征的状态,从医学角度可以将它们分为两类:健康功能态和疾病功能态。疾病功能态是人在疾病功能状态下的各种特殊状态,它是疾病的不同性质、不同进程等内容在人体功能上的具体体现。中医的证是功能性的,不同的证是不同内容的功能异常。从人体科学来看,证是疾病功能态,辨证论治是辨识和调理疾病功能态。发扬中医的这一特色,对于人体功能态学说乃至整个人体科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钱学森曾强调:“中医的证也是功能态。”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认识到证的功能性特点,如“证是多系统功能的变化”,“中医的证亦是研究在致病因素作用下人体病理功能态的改变”。特别是祝世讷教授在他的文章中提出:证“是人的功能异常的特定疾病态”。下面就证的功能性(...  相似文献   

3.
论述人体隐显态系统理论提出的背景及这一理论提出前后的一些思考。认为结构与功能对立统一的矛盾,也是关系中医学发展与否的基本矛盾。中医学只有在规范人体结构及结构层次与运动规律中才能得到发展,中医学一直在呼唤人体结构的新理论。对人体隐显态系统理论的理解,应立足于现代物质结构的理论、生物学对生命现象的新概念及中医学对气在人体中存在形式的规范,才能有全面的认识。人体隐显态系统理论与现代医学人体结构理论的关联尚需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人体隐态系统与显态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发现人体存在两种形态结构和功能系统,即具有不可见形态结构的气化脏腑、经络所组成的隐态系统与具有可见形态结构的五体、五官等所组成的显态系统。人体的结构及结构层次是由隐性形态结构的组织器官和显性形态结构的组织器官共同组成的。人体作为“活”的有机体,其生命动力之源的隐态系统之中。  相似文献   

5.
论述人体隐显态系统理论提出的背景及这一理论提出前后的一些思考。认为结构与功能对立统一的矛盾,也是关系中医学发展与否的基本矛盾。中医学只有在规范人体结构及结构层次与运行规律中才能得到发展,中医学一直在呼唤人体结构的新理论。对人体隐显态系统理论的理解,应立足于现代物质结构的理论、生物学对生命现象的新概念及中医学对气在人体中存在形式的规范,才能有全面的认为,人体隐显态系统理论与现代医学人体结构理论的关联  相似文献   

6.
中国数字人技术是通过模拟真实人体来研究人类的身体机能。通过中国数字人技术可以动态的展现人类身体机能发展过程,根据实际需求实现技术专业化。人体形态学是综合类学科,通过对志愿者进行研究获得人体形态的综合数据结果,以科学的发方法进行计算,形成人体形态学与中国数字人技术的结合。本文从中国数字人技术的角度浅析人体形态学教学研究。  相似文献   

7.
王小健 《卫生职业教育》2004,22(18):151-152
医学与心理学都是研究人类自身的2门主要学科。医学是研究人体健康和疾病及其相互转化的规律,心理学则是探索人类心理、行为的奥秘,它们是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同一对象——人。  相似文献   

8.
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发现人体存在两种形态结构和功能系统,即具有不可见形态结构的气化脏腑、经络所组成的隐态系统与具有可见形态结构的五体、五官等所组成的显态系统.人体的结构及结构层次是由隐性形态结构的组织器官和显性形态结构的组织器官共同组成的.人体作为“活”的有机体,其生命动力之源在隐态系统之中.  相似文献   

9.
大气环境变化对人体亚健康状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多研究表明,人类的亚健康状态和多种疾病的诱发、复发、加重在很大程度上与生存环境有关,气象条件是组成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要素,其变化不仅影响人的生理健康,也明显影响心理健康。本文简述了大气环境变化与人体亚健康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再生障碍性贫血与HLA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血细胞抗原(HLA)是迄今所知最为复杂和重要的遗传标志,其基因组合具有高度多态性和显著的人种、民族和地域上的差异。该基因位于人类第六号染色体的短臂上(6p21.3),调控着整个机体对内对外的免疫功能,在介导免疫应答,免疫调节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人体免疫功能紊乱是再生障碍性货血(AA)的主要发病机制,因此,研究人类HLA基因系统对AA发病机制,已引起国内外血液学和免疫遗传学界的关注,本文应用国际标准的微量淋巴细胞毒方法,研究了我国于北地区汉族人群HLA-Ⅰ、Ⅱ类基因遗传多态性与再生障碍性…  相似文献   

11.
人类左、右半球在结构和功能上的非对称性(Asymmetry)或偏侧化(Lateralization)进化使人类左半球成为优势半球。脑的偏侧化进化使人类不仅具有右利手现象和左半球语言功能优势,同时也使人类出现视-听注意偏向(Attentional bias)现象,即左侧视野优势、左耳音调识别优势和右耳语义识别优势。现代遗传学与生物进化研究认为,人脑功能偏侧化是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脑非对称性假说与气机"左升右降"的中医基础理论不谋而合,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气机运动是阳从左升、阴从右降。人体功能偏侧化是"天人相应"的结果,如《黄帝内经》所言"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本文拟从生物进化与功能偏侧化的角度,探讨中医气机升降理论与脑功能偏侧性假说可能存在的同一性及其科学性,为揭示中医气机升降机理探索新的研究途径。  相似文献   

12.
自1956年从组织培养中成功分离人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以来,世界各地已对人类CMV感染进行了广泛而全面的研究。巨细胞病毒感染,是由人巨细胞病毒(CMV)引起的人类感染性疾病。属疱疹病毒类,具有潜伏——活动的生物学特征。CMV侵入人体后长期存在,可在人体细胞内引起病变,现在知道CMV不仅能使不同年龄人  相似文献   

13.
对孙喜灵同志的论文“人体隐态系统与显态系统”提出商榷,认为孙喜灵关于“人体结构的新理论”,只是一种对脏腑、经络、五体、五官等熟知的中医基本概念的分类假说。这种分类是以主体视界为标准的,有很大的主观性、相对性和不稳定性,因而是不科学的。中医脏腑、经络学说,是古代医家在中国古典哲学影响下,对人体解剖和生理现象、病理变化、中药和针灸治疗反应等的综合概括,因而难以与现代解剖、生理学“对号入座”;也不必将解剖、生理学范畴内“不可见”的内容归之于“隐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相似文献   

14.
Chen等[1-2]在前期研究中发现了一种新的人类基因,即人yrdC基因,其在人体组织中普遍存在,且在结肠癌等多种人类肿瘤组织中高表达,提示该基因是一种人类肿瘤相关基因,与这些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相关。而关于人yrdC基因的功能及其临床应用价值,国内、外文献鲜有报道。本研究采  相似文献   

15.
论肝失疏泄与人体平滑肌功能态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提出疏泄是以肝为总枢的功能系统,这一功能系统的生理模式可以概括为“神经—内分泌·体液—平滑肌”功能轴。阐明了功能轴内部组成要素间的相互关系。认为对平滑肌功能态的认识基本上也就是对整个疏泄体系功能状态的认识。从循环、消化、生殖三方面初步论述了肝失疏泄与人体平滑肌功能态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本文提出了应用数理统计的方法研究人体心肌梗塞,同时把对数正态模型和病理模型进行了比较。通过大量病例验证表明,病理模型预测人体心肌梗塞的效果要比对数正态模型的预测效果好得多  相似文献   

17.
中西医结合医学是综合运用中西医药的理论与方法以及不断创造的中西医结合理论与方法,研究人体结构与功能、人体与环境关系等,探索并解决人类健康、疾病及生命问题的一门医学。世界卫生组织号召各国应注意培养既了解传统医学又掌握现代医学的结合型人才,并指出这是发展传统医学的方向。我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陈可冀教授指出人民群众需要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需要中西医结合,  相似文献   

18.
中西医结合医学是综合运用中西医药的理论与方法以及不断创造的中西医结合理论与方法,研究人体结构与功能、人体与环境关系等,探索并解决人类健康、疾病及生命问题的一门医学。世界卫生组织号召各国应注意培养既了解传统医学又掌握现代医学的结合型人才,并指出这是发展传统医学的方向。我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陈可冀教授指出人民群众需要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需要中西医结合,  相似文献   

19.
袁珊  冯胜刚 《西部医学》2018,30(6):933-936
【摘要】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 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 fMRI)是一项基于静息态功能网络研究的功能磁共振技术,通过磁共振功能成像来探索人类神经系统,比任务态fMRI更简单易行。本文将对rs fMRI的成像原理、分析方法、特点及在失眠中的应用几个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该项技术在失眠的研究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中西医结合医学是综合运用中、西医药学理论与方法,以及在综合运用中产生的新理论、新方法,研究人体系统结构与功能、人体系统与环境系统(自然与社会)关系等,探索并解决人类健康、疾病及生命问题的科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