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刘勇  窦竹梅  李强 《当代医学》2010,16(13):41-41
目的评价用双管持续负压引流预防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3月~2009年7月间我院收治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58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33例,行双管持续负压引流,对照组25例,行单管引流+适当加压包扎。结果实验组术后引流量大于对照组(P〈0.05),皮下积液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较对照组拔管时间短(P〈0.05),切口愈合时间短(P〈0.05)。结论乳腺癌根治术双管持续负压引流效果优于单管引流+适当加压包扎。  相似文献   

2.
目的 回顾性分析2004年2月-2006年10月间我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140例的临床资料,评价用双管引流预防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治疗效果。方法 140例乳腺癌患者均行改良根治术,术后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112例,均行双管引流,对照组28例均行单管引流加多点皮片引流。结果 实验组术后前3天引流量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术后皮下积液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伤口愈合时间平均为15.82天,而对照组为20.63天,实验组快于对照组。结论 双管引流的效果优于单管引流加多点皮片引流。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乳腺癌术后双管负压引流对降低术后皮下积液、皮瓣坏死发生率的疗效。方法将2008年至2010年行改良根治术的292例乳腺癌患者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150例患者采用腋下、胸骨旁双管引流,对照组142例患者采用传统的腋下单管引流,观察2种不同引流方法预防术后并发症皮下积液、皮瓣坏死的疗效。结果实验组有10例(6.7%)发生皮下积液,6例(4.0%)发生皮瓣坏死;对照组中29例(20.4%)发生皮下积液,18例(12.7%)发生皮瓣坏死。2组皮下积液、皮瓣坏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乳腺癌术后采用腋下、胸骨旁双管负压引流能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自制双套管负压引流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26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按照引流方式不同分成两组:观察组(66例)采用自制双套管负压引流瓶持续吸引并加压包扎;对照组(60例)应用贝朗公司Drainobag真空负压引流瓶持续吸引,加压包扎。结果观察组术后皮下积液、皮瓣坏死、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为10.6%,低于对照组的16.6%(P〈0.05)。观察组平均拔管时间(4.92d)短于对照组(6.08d)。结论应用自制双套管负压引流技术防治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疗效满意,费用低廉,值得在临床应用中推广。  相似文献   

5.
真空高负压引流技术对乳腺癌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并评价真空高负压引流技术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及临床价值。方法2004年8月~2007年8月我科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185例,按使用真空高负压引流技术与否随即分为使用组和未使用组。使用组(用Drainobag负压引流瓶引流)患者97例,未使用组(传统负压引流瓶引流)患者88例,使用组于术后不加压包扎,未使用组加压包扎,记录术后伤口引流量,于手术后5~7天更换敷料,观察切口愈合情况。结果使用组发生皮瓣和/或腋窝积液4例(4.12%),未使用组发生伤口和/或腋窝积液18例(20.45%),两者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使用组轻度皮肤坏死2例(2.06%),未使用组发生轻度皮肤坏死11例(12.5%),两者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应用真空高负压引流技术能明显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操作简单、省时,患者满意度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乳癌根治术后创面负压引流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乳癌根治术后创面采用不同引流方法的效果分析。方法 :对 38例采用创面双管负压引流新方法的乳癌根治术后病人与 1 999年前 5 0例采用传统单管引流方法的乳癌根治术后病人 ,进行分组对比研究。结果 :临床观察双管组术后前 3d引流量 1 5 3mL~ 41 0mL明显大于单管组 61mL~2 2 5mL ,皮下积液发生率双管组 1 0 % ,单管组 40 % ,皮瓣坏死率双管组 2 .6% ,单管组 2 4 % ,经统计学处理 ,两组间各观察项目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结论 :在乳癌根治术后创面的处理上 ,双管负压引流适度包扎 ,要比加压包扎单管引流更充分 ,并且应用双管引流可明显降低皮瓣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皮瓣下双管负压引流及加压包扎法对预防乳腺癌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3例乳腺癌患者按1:1随机抽签法分为两组,研究组52例应用皮瓣下双管负压引流及加压包扎法,分别在腋下及锁骨下窝置引流管各1条,接负压球持续负压吸引,再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对照组51例采用传统引流法,腋窝置引流胶管一条,接负压球持续负压吸引。结果研究组发生皮瓣下积液7例,积液发生率为13.46%(7/52);对照组发生皮瓣下积液18例,积液发生率为35.29%(18/51),其中有2例同时伴有2处积液。两组患者发生皮瓣下积液例数经统计学处理P〈0.05。结论皮瓣下双管负压引流及加压包扎法可有效降低乳癌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张海 《中国乡村医生》2008,10(24):42-42
目的:探讨宫颈癌根治术中不同引流方式对术后盆腔淋巴囊肿的影响。方法:在宫颈癌根治术中,行T型单管经阴道引流27例。双管引流41例,其中经阴道引流20例,经腹负压引流21例。对比两组术后盆腔淋巴囊肿发生率的差异。结果:2组盆腔淋巴囊肿的发生率,T型单管经阴道引流组22.22%(6/27),双管引流组4.88%(2/41)。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淋巴囊肿形成的临床表现:〈5.0cm的盆腔囊肿6例,无明显不适;7.0~9.0cm淋巴囊肿2例(A组)。结论:经腹或经阴道双管引流有利于减少术后盆腔淋巴囊肿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持续高负压双管引流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2年1~12月间于中山市人民医院乳腺外科接受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240例女性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持续高负压双管引流组(观察组)和传统加压包扎组(对照组),每组各120例,均接受单侧改良根治术,观察组采用真空高负压引流瓶作为引流仪器,全过程不再采取加压包扎;对照组采用一般的负压引流器作为引流仪器,全过程需要加压包扎,观察、记录并比较两组病人手术过后的皮下积液及皮瓣坏死的发生率、伤口引流量及术后拔管时间.结果 观察组术后皮下积液发生率(10.8%)、皮瓣缺血坏死率(2.5%)、伤口引流量(474 mL)及拔管时间(4.5 d)明显优于对照组(17.5%、7.5%、638 mL、6.5 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持续高负压双管引流能有效地减少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切口愈合,并为术后尽早实施放疗、化疗等辅助治疗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0.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引流包扎方式的改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创面采用不同引流包扎方式的效果分析.方法对66例女性乳腺癌患者行改良根治术后采取"双管引流 持续负压吸引",与同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采取传统的"单管引流 加压包扎",进行皮下积液及皮瓣坏死分析比较.结果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双管引流 持续负压吸引"组和"单管引流 加压包扎"组皮下积液的发生率分别为9.1%、70.6%,皮瓣坏死的发生率分别为1.5%和14.7%,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双管引流 持续负压吸引"能明显减少皮下积液和皮瓣坏死的发生率,较"单管引流 加压包扎"有更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1.
双管负压引流在乳腺癌根治术后预防皮下积液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诸葛军  尹鹤松   《中国医学工程》2010,(4):72-72,74
目的探讨乳腺癌根治术后改进引流方法的效果。方法选择2007年2月~2010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35例,均行改良根治术,术后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22例,均行双管引流,对照组13例均行单管引流加多点皮片引流。结果实验组术后前3天引流量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术后皮下积液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伤口愈合时间平均为15.82d,而对照组为20.63d,实验组快于对照组。结论双管引流的效果优于单管引流加多点皮片引流,有效的引流,可大大降低及避免乳腺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单管持续负压吸引引流乳癌根治术后切口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我院自2004-2008年乳腺癌病人的手术资料66例,诊断乳腺癌明确并拟行乳癌根治术患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35例完成乳腺癌根治术后采用腋窝单管引流,术后经墙壁持续负压吸引,5天左右引流量减少后拔管。B组31例采用双管引流,即根治术完成后留置腋窝、胸骨旁双管引流,术后5天左右拔管。观察两组术后引流量、拔管时间、胸骨旁皮下积液、腋窝皮下积液、皮缘是否坏死、继发感染、平均住院天数等。结果两组术后引流量、拔管时间、腋窝皮下积液、皮缘坏死、继发感染、平均住院天数均无明显差别,胸骨旁皮下积液A组较B组明显减少。结论单管引流双管引流术后效果无明显差异,但双管引流病人术后不适感较重,胸骨旁易出现积液,并增加潜在感染机会,所以乳腺癌术后单管引流优于双管引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采用双管引流加弹性包扎方法对其术后并发症防治的效果。方法选择2005年4月—2013年5月收治的46例乳腺癌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3例,二组采用相同的手术方式,术后观察组采用双管引流加弹性包扎,对照组采用单管引流加局部加压包扎。观察二组患者术后皮下积液、皮瓣坏死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皮下积液的发生率为8.70%,对照组为26.09%,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皮瓣坏死发生率为4.35%,对照组为26.09%,二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术后采用双管引流加弹性包扎较单管引流加局部加压包扎临床效果更加显著,能够明显降低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和皮瓣坏死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双管引流法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的应用体会。方法:对河南大学淮河医院2010年3月-2012年1月的305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病例,分为双管法组160例和单管法组145例,分别采用沿背阔肌前缘置腋下引流管及胸骨旁引流管的双管引流法和背阔肌前缘置腋下引流管一根接负压的单管引流法;观察两组引流量、引流时间及皮下积液情况。结果:(1)引流时间双管法(8.2±1.39)d与单管法(10.4±2.09)d比较拔管时间缩短,引流量双管法总引流量(470.77±23.52)ml,较单管法总引流量(442.90±26.40)ml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145例单管引流法出现皮下积液15例;160例双管引流法出现皮下积液7例,双管法出现皮下积液的几率较单管法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出现皮瓣坏死和术侧上肢水肿情况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管引流法患者带管时间较单管引流法短,总引流量较单管法多,对防治皮下积液的效果优于单管引流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预防及处理措施。方法:选取我院自2011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68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为34例,术中给予参考组单管负压引流治疗预防,观察组患者采用环状负压引流预防,观察2组患者皮下积液出现情况及治疗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出现2例皮下积液,参考组患者术后出现8例皮下积液,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O.05;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参考组,P〈O.05。结论: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及处理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发生有助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6.
李华汉  李上芹 《当代医学》2021,27(24):152-153
目的 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不同引流方法预防皮下积液和皮瓣坏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100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女性患者,通过随机信封设计方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术后加压包扎单管负压引流法,实验组采用术后双管持续中心负压引流法.比较两组术后临床指标、引流量、疼痛程度、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实验组术后置管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后不同时间段(24、48、72 h)引流量及总引流量、不同时间段(1、5 d)BPI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实施术后双管持续中心负压引流方法能缩短各指标时间,减少各时间段引流量,降低术后疼痛程度,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促进患者术后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7.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临床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引流加包扎是否优于单纯的负压引流,及影响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100例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单纯负压引流组(实验组)及负压引流加包扎组(对照组),每组各50例。均作保留胸大小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Auohineloss术式)。记录病人年龄、BMI、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手术切口、引流情况及拔除引流管的时间及拔除引流管后出现积液的情况。引流管为腹腔硅胶引流管分别为腋窝26号,胸壁22号。结果两组患者的术后发生积液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884,P=0.7662〉0.05)。但积液患者与无积液患者的BMI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09〈0.01)。结论两种引流方法各有优缺点。对切口有张力患者可适当加压。  相似文献   

18.
双管负压引流预防乳腺癌术后皮瓣下积液47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47例采用双管引流法的乳腺癌根治术与以往实施的231例乳腺癌根治术病例进行分组比较。:也腺癌根治术后皮瓣下积液发生率由32.0%下降到4.3%。经统计学处理,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预防乳腺癌术后皮瓣下积液的关键是消除淋巴管瘘、彻底创面止血、适度保留皮瓣、腋下肋下置双管引流及合适的胸带包扎。  相似文献   

19.
陈雁平  王海新  潘炳坤 《广东医学》2014,(16):2543-2544
目的:比较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两种引流方法效果的优劣。方法将207例接受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患者分为观察组(n=148)和对照组(n=59),观察组术后采用双管接负压吸引器引流,对照组采用传统胸带加压包扎方法引流。比较两组患者引流管留置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及术后常见并发症(皮下积液、皮瓣坏死、患侧上肢淋巴水肿、术后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均留胸骨旁和腋窝双管引流。观察组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及创面愈合时间较对照组缩短(P<0.05),皮瓣坏死及皮下积液发生率减少(P<0.05),而两组患侧上肢淋巴水肿及术后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乳腺癌术后用双管接负压吸引器引流优于传统胸带加压包扎法。  相似文献   

20.
引流方式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长路 《黑龙江医学》2008,32(6):419-420
目的探讨不同引流方式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影响。方法60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患者均采用Stewart横切口,术后随机采用两种方式进行引流。A组采用单纯闭式持续负压引流+胸壁绷带加压包扎;B组采用双管闭式持续负压引流+胸壁绷带加压包扎。结果A组30例患者中,8例发生皮下积液,积液发生率26.7%;皮瓣坏死3例,坏死率10%。B组30例患者中,2例发生皮下积液,积液发生率6.7%;皮瓣坏死1例,坏死率3.3%。比较两组皮下积液发生率差别有显著意义(P〈0.05),皮瓣坏死两组间差别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行双管闭式持续负压引流+胸壁绷带加压包扎,能明显减少皮下积液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