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糖尿病患者80例骨密度改变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糖尿病是否引起骨质疏松尚有争议 ,作者对 80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骨密度测定 ,同时测定反映骨形成指标的骨钙素 (BGP)及钙调节激素甲状旁腺素(PTH)和降钙素 (CT) ,血钙 (Ca)、血磷 (P)等生化指标 ,就其结果报告并分析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2型糖尿病患者 80例 ,符合 1985年 WHO诊断标准。男 39例 ,女 4 1例 ,平均年龄 5 8.13± 8.2 5(4 0~ 70 )岁 ,平均病程 7.34± 4 .5年。平均空腹血糖(FBG) 8. 85± 4 . 12 mmol/ L,平均糖化血红蛋白(Hb Alc) 8.34± 2 .5 2 % ,肝肾功能正常 ,排除其他代谢性骨病。所有患者均可用口服…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分析住院老年精神障碍患者骨质疏松的相关因素,为骨质疏松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抽取上海市民政第三精神卫生中心的精神障碍患者96例作为研究组;选取96例非住院的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采集两组研究对象的人口学资料、临床资料、身高、体重指数等,并进行比较。采用Achille QUS系统的超声骨强度仪测定两组研究对象足跟的骨质状态,进行骨密度测定。结果:研究组患者的骨量减少发生率为34.38%,骨质疏松症发生率48.96%,两者总发生率为83.3%。研究组患者的骨质疏松发生率是对照组的2.9倍。性别、年龄、体重指数、活动量及牛奶量等因素与骨质疏松发生有关。骨质疏松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体重指数越低骨质疏松发病率越高,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越大(r=0.34)。骨质疏松与活动量和饮用牛奶呈负相关。回归分析发现,低体重指数和少活动量患者与其骨质疏松和骨质减少显著独立相关。结论:骨质疏松和骨质减少已成为住院老年精神障碍患者的常见问题。骨质疏松是多因素作用结果,在相关因素的影响下,住院老年精神障碍患者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性加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龙岩市骨质疏松(OP)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于2020年12月-2022年4月在龙岩市2区4县人口中,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样人群共2 150例。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检测腰椎处的骨密度(BMD)。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基本资料,将发生OP的人群纳入发生OP组,未发生OP的人群纳入未发生OP组,分析OP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女性绝经年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发生OP组与未发生OP组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规律补钙、经常参加锻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年龄、受教育程度是影响OP发生的危险因素,规律补钙、经常参加锻炼是OP的保护因素(P<0.05)。绝经年限是影响女性OP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通过分析龙岩市OP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女性更易发生骨量减少、OP,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是影响OP发生的危险因素,规律补钙、经常参加锻炼是OP的保护因素,绝经年限是影响女性OP发生的危险因素,有利于指导临床对OP的预防及治疗。  相似文献   

4.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骨质疏松的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并发骨质疏松的相关因素,为临床防治糖尿病并发骨质疏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老年T2DM患者的骨密度值将72例患者分为骨质疏松组(OP组)和非骨质疏松组(NOP组),OP组38例,NOP组34例.比较两组老年T2DM患者的体重指数(BMI)、糖尿病病程、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尿白蛋白定量(ALb)、24h尿蛋白定量和碱性磷酸酶(ALP)等指标之间的差异,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OP组患者比NOP的病程长,体重指数低,骨密度低,碱性磷酸酶高,胰岛素敏感指数低,糖化血红蛋白高、空腹胰岛素低、24h尿蛋白定量和尿白蛋白定量高,P<0.05;老年T2DM患者的骨密度与病程、糖化血红蛋白、24 h尿蛋白定量、ALb,ALP负相关,与BMI、ISI正相关.结论:低体重、病程长、血糖控制不良、胰岛功能差、胰岛素抵抗、血碱性磷酸酶偏高、糖尿病肾病都是老年T2DM合并骨质疏松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初次骨折后发生再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该院2007—2011年收治的老年骨质酥松骨折患者155例,按照是否为新发性骨折分为2组,其中骨折组85例,再骨折组70例,并对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和临床资料进行比较性分析,确定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Logistic回归结果提示曾发生髋部骨折、运动协调能力下降(平卧至站位转换时间〉20s)、女性、BMD-T〈-3.5、高龄(〉70岁)和曾发生脊柱骨折,HR值分别1.28、1.25、1.37、1.44、1.51和1.58,且随着HR值的增大,危险相关性随之增加。结论有初次骨质疏松骨折病史的老年患者发生再骨折的风险仍较高,应定期复查骨密度,行再骨折的预防,尤其是曾有髋关节或脊柱骨折史的老年女性患者,应积极采取药物治疗骨质疏松,并针对性行防跌倒和运动协调技能训练,避免再次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脑梗死患者并发骨质疏松的发生情况,探讨影响脑梗死患者骨质疏松的影响因素,为临床诊断和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脑梗死组和对照组的骨密度,并对影响骨质疏松发生的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男性脑梗死怠者骨质疏松发生率为31.39%,女性为46.25%,女性患者发生率高于男性患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影响骨质疏松因素中,脑梗死病情程度和病程、女性、高龄、高血压病、吸烟、低体重指数是脑梗死患者骨质疏松发生的高危因素.结论 影响脑梗死患者骨质疏松发生的主要因素是脑梗死病情程度和病程,次要因素有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等.脑梗死患者易发生骨质疏松,骨质疏松以瘫痪侧肢体为重.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骨质疏松(OP)的发生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对我院2016年2月-2017年8月收治的RA患者(观察组)及参与体检的健康者(对照组)进行调查,比较2组骨密度值(BMD)的检测情况;同时根据OP发生与否对RA患者进行分组,比较OP组与非OP组的临床资料,对RA患者OP的发生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观察组、对照组OP发生率为39.53%和20.93%(P<0.05);Logistic回归分析,RA患者OP发生的因素中年龄、病程、激素治疗为危险因素(P<0.05),25(OH)D为保护因素(P<0.05)。结论:RA患者OP的发生率较高,其发生与高龄、病程长、激素治疗、25羟基维生素D水.平下降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调查北京市某社区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患病率,初步探索与骨密度相联系的因素。方法 采用单光子吸收法(SPA)测定非优势侧桡骨中远1/3交界外骨密度,以25 ̄34岁健康成人为参照,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诊断标准,计算骨质疏松患病率。同时测量身高、体重,并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与胃密度相联系的因素的因素。结果 50岁以上男性骨质疏松患病率为4.0%,女性为33.3%。男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为监测、预防和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骨质疏松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SLE患者合并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的患者105例,其中女性96例,男性9例,性别构成、年龄、体重指数与之匹配的健康对照组55例。收集两组人口统计学信息、合并疾病、用药史、生化检查和骨密度测定的结果,男性和绝经后≥50岁的女性使用T值评分,男性和绝经前<50岁的女性使用Z值评分。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对象发生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结果 SLE组高脂血症、高血压、股骨头坏死、骨折史比例均高于HC组(P <0.05)。SLE组有糖皮质激素用药史103人,平均激素用量(11.1±10.1)mg/d。有免疫抑制剂用药史98人。SLE组血清C3、C4较HC组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骨代谢指标方面:SLE组血钙、25羟维生素D明显低于HC组,骨形成标志物骨钙素SLE组明显低于H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骨吸收标志物PINP、β-CTX二组无明显差异(P> 0.05)。根据T值评分的人群中,SLE组腰椎BMD低于HC...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etabolic associated fatty liver disease, MAFLD)合并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21年12月~2022年6月在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断为MAFLD的体检、门诊及住院患者,并对其进行骨密度检查,将MAFLD合并骨质疏松患者纳入研究组(n=223),将骨密度正常的MAFLD患者纳入对照组(n=352)。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结果,分析影响MAFLD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结果 研究组患者以女性为主,其体重指数及腹围较对照组更低,肝功能情况更差(Child分级、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均高于对照组),肝纤维化程度高于对照组(层粘连蛋白原、透明质酸、Ⅳ型胶原、Ⅲ型前胶原N端肽、Fibroscan LSM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OR=1.196,95%CI:1.000~1.431)、Fibroscan LSM(OR=2.111,95%CI:1.097~4.059)是M...  相似文献   

11.
目的:测量北京顺义区正常成年人群腰椎骨密度( bone mineral density,BMD),了解人群BMD规律及骨质疏松流行病学情况,为我国北方地区正常人群BMD数据库的确立提供数据;探讨容积性定量CT ( volumet-ric QCT,vQCT)在椎体BMD测定及诊断骨质疏松中的价值。方法采用vQCT测量835例正常人腰椎1~3 BMD,按性别和年龄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计算各组骨量正常、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发生率。结果腰椎BMD峰值在18~30岁年龄组,男性为(165.22±26.97)mg/cm3,女性为(175.01±28.47)mg/cm3;男女两组各年龄段间3个腰椎BMD值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01);腰椎1~3 BMD值呈现递减趋势,各椎体间BMD差异只有女性40~49岁组及50~59岁组有显著性( F值、P值分别为5.377,0.005;7.429,0.001)。男、女组BMD与年龄均呈负相关,r分别为-0.685(P<0.001)、-0.604(P<0.001)。男性随年龄增长骨质疏松患病率逐渐增高,到≥70岁组达64.81%(35/54);女性40~49岁组原发性骨质疏松患病率仅3.33%(3/90),50岁以后,骨质疏松患病率迅速增高,到≥70岁组骨质疏松患病率达82.14%(23/28)。结论掌握了本地区正常成年人群BMD特点及骨质疏松流行病学情况,vQCT椎体BMD测定诊断骨质疏松敏感性高,女性近50岁、男性近60岁就应该预防性检查BMD,腰椎vQCT 测量BMD对老年人群更合适。  相似文献   

12.
常丹  王秀萍  李小珍  王小英  徐晓霞 《西部医学》2018,30(11):1696-1699,1703
目的 探讨特殊印刷从业人群骨密度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以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体检的159名某印钞厂职工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问卷收集一般资料,Omnisense7000型定量超声骨密度检测仪测定骨密度值,两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特征的印钞厂职工骨密度T值,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各因素对骨密度的影响。 结果 研究对象的平均骨密度(T)值为-0.65±1.10,性别、年龄、父母骨质疏松史、日晒、吸烟对骨密度(T)值有显著性影响(P<0.05)。对性别、年龄、父母骨质疏松史、日晒、吸烟等16项因素进行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日晒是影响因素(P<0.05)。结论 特殊印刷从业人群的骨密度(T)值偏低,性别、日晒是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汶麦霞  王艳丽  李津 《西部医学》2012,24(8):1522-1524
目的探讨40岁以上中老年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状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288例女性及188例男性体检者采用超声骨密度测量仪进行骨密度值(T)测定。同时采集被测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及生活方式等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性别、年龄与骨质疏松呈正相关,体重指数、每周运动次数、钙剂摄入与骨质疏松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和性别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独立危险因素,体重指数、运动习惯及钙剂摄入是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观察潍坊地区健康妇女腰椎骨小梁的骨密度值,建立正常骨密度定量CT参考值,并探讨骨密度的定量CT的应用价值,为骨质疏松的预防、干预及骨折危险性的评价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在医院体检的潍坊地区健康妇女150例为研究对象,年龄20~69岁.将研究对象分成5个年龄组,每组30例.利用定量CT软件测量研究对象L1,L2,L3椎体小梁的骨密度,确定潍坊地区健康妇女骨密度参考值.结果 潍坊地区~29岁的健康受试妇女L1~L3平均骨密度值为(168.86±17.34)mg/cm3,~39岁组妇女骨密度值为(160.36±18.59)mg/cm3,~49年龄段妇女的骨密度值为(143.35±19.56)mg/cm3,50~59岁年龄段妇女的骨密度值为(120.31±18.36)mg/cm3,60~69岁年龄段妇女骨密度值为(99.66±15.64)mg/cm3,~59岁绝经前妇女的骨密度值明显高于绝经后妇女(P<0.01).骨质疏松的骨密度临界值为112.26mg/cm3;骨密度年丢失百分率为1.58%;平均年丢失量为2.40mg/cm3.结论 使用定量CT可测量并建立该地区健康妇女的骨密度值,明确骨质疏松的临界骨密度值,为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干预、预后和骨折危险性的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绝经后女性腰椎骨密度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春梅 《医学综述》2014,(10):1866-1867
目的分析绝经后女性腰椎骨密度的相关影响因素,提高对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减少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112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进行骨密度测量(采用美国生产的DEXA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的绝经后女性251例。测量记录251例自然绝经女性的年龄、绝经年龄、身高、体质量、第112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进行骨密度测量(采用美国生产的DEXA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的绝经后女性251例。测量记录251例自然绝经女性的年龄、绝经年龄、身高、体质量、第14腰椎骨密度T值平均值,分析绝经后女性腰椎骨密度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质量和绝经年限为影响绝经后女性腰椎骨密度的主要因素(P<0.05)。绝经后14腰椎骨密度T值平均值,分析绝经后女性腰椎骨密度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质量和绝经年限为影响绝经后女性腰椎骨密度的主要因素(P<0.05)。绝经后110年与绝经后10年以上腰椎骨密度T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绝经10年以后腰椎骨密度明显下降(P<0.05)。不同体质量组腰椎骨密度T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低体质量组最低,超体质量组最高,正常体质量组居中。结论女性绝经越早,绝经时间越长,体质量越低,绝经后的腰椎骨密度越低。体质量是腰椎骨密度的保护因素,绝经后女性保持适当的体质量有助于减少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骨密度及相关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肾病进程与骨密度的关系以及影响骨代谢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185名糖尿病病人(正常白蛋白尿组50例,微量白蛋白尿组50例,临床蛋白尿组45例,肾功能异常组40例)及55名正常人的腰椎和股骨近端的骨密度,收集临床和生化指标并进行分析。结幂:与正常对照组相比,2型糖尿病组骨质疏松症(OP)患病率增加1.6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和正常白蛋白尿组相比,微量白蛋白尿组的骨密度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蛋白尿组和肾功能不全组的骨密度则显著降低,OP患病率增加1.7.5.3倍(P〈0.05)。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骨密度与患者年龄、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清碱性磷酸酶(AKP)呈负相关,与体质指数(BMI)、血钙(Ca)呈正相关。结论:糖尿病肾病进展是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OP的重要原因。骨质丢失量与糖尿病肾病程度及危险因素是否得到有效处理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妇女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危险性因素,为预测老年妇女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提供依据。方法以髋部骨折老年女性患者及保健体检的老年妇女各3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其中病例组来自2002年2月~2004年2月,深圳市人民医院骨科共收治老年女性骨质疏松髋部骨折患者,对照组来自同期在该院进行社区保健体检的健康老年妇女。测量所有样本髋部骨密度(BMD)(病例组为健侧,对照组为左侧)、颈干角(NSA)、左手握拳力;根据身高体质量算出体重指数(BMI);确定个人及家族女性骨折史。通过logistie回归分析及判别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老年妇女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危险因素为;ward区BMD、NSA、BMI、左手握拳力。结论ward区BMD、NSA、BMI、左手握拳力减弱为老年妇女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危险性因素。  相似文献   

18.
高国一  汪建 《医学综述》2009,15(22):3382-3385
骨质疏松症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健康问题。它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的,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骨质疏松是一个复杂的多因子疾病,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具有高度的遗传决定性。复杂的遗传学体系还未完全清楚,所以骨质疏松基因的相关研究是当今分子遗传学的最大挑战之一。对近年来骨质疏松症几种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探讨这些基因与骨质疏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分析体检人群中不同血脂异常分型者骨密度及骨量分布水平的差异,探究血脂增高对骨密度的影响。方法 入选空腹血糖正常(FPG<6.1mmol/L)的体检者331例,患者年龄50~75(59.81±7.91)岁,依据空腹血脂水平将体检者分为4组:胆固醇与甘油三酯混合增高组(以下简称为混合组,99例)、高胆固醇组(100例)、高甘油三酯组(44例),以及血脂正常型对照组(以下简称为对照组,88例)。收集上述体检者基本信息、生化指标以及腰1~4椎体平均骨密度与T值等数据,应用统计学方法比较分析各组之间骨密度、骨量分布水平等情况的差异。结果 混合组、高胆固醇组的骨密度分别为0.977±0.143g/cm2、0.979±0.149g/cm2,均低于对照组的骨密度(1.044±0.161g/cm2,P均=0.03);高甘油三酯组的骨密度为1.021±0.137g/cm2,与对照组的骨密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9);混合组、高胆固醇组的骨量异常比率(T值<-1.0)均高于对照组,P值分别为0.012、0.004;高甘油三酯组的骨量异常比例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7)。结论 体检人群中血脂增高者骨密度低于血脂正常者骨密度的可能性较大,尤其要注意混合型和高胆固醇型血脂增高者的骨密度筛查,以利于有关人群中骨量减少的早期发现和骨质疏松的早期预防。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本地区回汉族妇女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提出预防措施。方法对体检或就诊的385例妇女进行相关因素的问卷调查,并进行骨量和骨代谢生化指标测定。结果骨量丢失及骨质疏松的发生率随增龄而增高,回族妇女高于汉族,脑力劳动组高于体力劳动组;妇女的骨量测定值与年龄、初潮年龄、孕次、产次、喝茶年数、锻炼次数/周、骨碱性磷酸酶值等呈负相关,与绝经年龄呈正相关,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均<0.05)。结论认识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及早进行干预,能有效防治骨质疏松、预防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