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为探讨治疗胃肠道瘘的最佳营养途径,提高胃肠道瘘的治愈率,降低死亡率。方法 随机对38例采用空肠造瘘肠内营养途径治疗胃肠瘘(EN组)和36例采用肠外营养治疗胃肠道瘘(PN组)的患者进行分析。结果 EN组34例(89.5%)患者改善营养效果良好,胃肠道瘘口愈合,痊愈出院,4例(10.5%)因营养不良导致瘘口不愈合,全身衰竭死亡;PN组24例(66.7%)痊愈,12例(33.3%)因营养不良导致瘘口不愈合,全身衰竭死亡;结论 采用空肠造瘘肠内营养治疗胃肠道瘘效果明显优于肠外营养途径,亦优于其它肠内营养途径。  相似文献   

2.
控制感染、重视维护器官的功能、保证营养、争取瘘口自愈,是当前肠外瘘的治疗方向。我们最近在全肠外营养(TPN)的基础上应用生长抑素的衍生物(Sandostatin)治疗6例肠外瘘,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和方法1.1治疗对象6例均为管状瘘...  相似文献   

3.
王文华  邵静  庞爱芝 《吉林医学》2006,27(4):418-419
肠外瘘是由于腹部损伤、感染、手术等引起的一种严重并发症,死亡率较高。随着医疗与护理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胃肠内营养(TEN)和胃肠外营养(TPN)的临床应用后.病死率明显下降。现将本组28例肠外瘘营养支持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腹部手术后肠外瘘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降低肠外瘘病死率的经验。方法分析26例患者的一般资料、原发疾病、致瘘的原因、瘘的基本情况以及肠外瘘的发生和治愈情况。结果2006年3月-2011年10月我院有26例患者发生肠外瘘,发生率为0.99%(26/2627);2例患者死亡,病死率7.69%(2/26),治愈率92.31%(24/26)。结论采用禁食、营养支持治疗、引流和感染控制、生长抑素和生长激素序贯治疗、适时施行手术治疗等多项措施可有效治疗肠外瘘。  相似文献   

5.
肠外瘘有其独特的病理生理改变及临床治疗方法。它是临床危重症之一。死亡率较高。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病死率高达50%~60%,至今仍在15%~20%。其中高位肠瘘肠液丢失量大,难以自愈,死亡率高而成为临床上一个棘手的的问题。高位肠瘘是指十二指肠瘘和距屈氏韧带100cm以内的空肠瘘。我科除应用传统治疗和护理方法如深静脉肠外营养、造瘘口供给肠内营养外。  相似文献   

6.
全胃肠外营养治疗肠外瘘5例报告宜兴市第二人民医院戎锁汉从1984年8月至1988年底,作者对5例肠外瘘病人先后运用简化的全胃肠外营养(TPN)配合其它必要的治疗,5例病人均获痊愈。现就治疗方法、治疗过程中的注意点分析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相似文献   

7.
王君  赵威 《包头医学》1995,19(4):33-34
肠瘘病人护理及静脉营养中心静脉置管护理改进王君,赵威,张玉萍消化道外瘘是普外工作中常遇到的疾病,因其引起一系列全身和局部病理生理紊乱,处理上十分棘手,病死率很高。自从全胃肠外静脉高营养(TPN)广泛应用于临床以来,病死率有了明显的降低。肠屡病人病情危...  相似文献   

8.
手术后患者应用肠外营养或均衡型肠内营养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前瞻性研究对比手术后患者应用肠外营养(parenteralnutrition)或均衡型肠内营养(balancedenteralnutrition)的代谢效应。24例患者按随机表分为肠外营养组及肠内营养组,术后5d开始均应用等氮等热卡的肠外或肠内营养7d。结果:(1)肠外营养组患者体重下降-1.7±0.2kg,胃肠内营养组患者体重下降-0.8±0.3kg,胃肠内营养组体重下降较少(P<0.05)。(2)手术前、后肠外营养组患者白蛋白水平基本不变,肠内营养组也无增加。(3)应用肠内营养支持患者术后11d的握力下降少于肠外营养组(P<0.09)。(4)7d累积氮平衡,肠外营养组为-82±51mg/kg;肠内营养组患者的累积氮平衡为+70±7mg/kg,胃肠内营养组优于肠外营养组(P<0.05)。在本研究条件下,肠内营养的代谢效应优于肠外营养。作者认为当肠功能大致恢复时,应及早给予肠内营养支持,以加速手术后患者康复。大范围的临床对比研究有待进行。  相似文献   

9.
陈庆泳 《医学文选》2006,25(2):344-346
肠外瘘是腹部外科的一种严重并发症,不及时处理往往危及生命。肠瘘是指肠与肠以及肠与腹腔、皮肤之间的异常通道。它常继发腹部手术及创伤,也可以出现在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Crohn病、肠结核等)、放射性肠炎、重症胰腺炎、肿瘤的并发症及一些先天性疾病中。而继发于术后的肠瘘约占75%~85%。20世纪70年代肠外瘘的病死率高达50%-60%。近年来,肠外瘘的治疗策略与方法有明显的改变与发展,病死率降至10%~20%,但与其他外科疾病相比仍属较高。现就近几年来肠外瘘的诊治方面的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肠外瘘是腹部外科常见的一种疾病,大多是创伤、手术后的并发症,其特点是对患者的危害大、治疗难、病程长、耗费多、病死率高。目前,随着肠瘘外科治疗技术的发展,肠外营养、肠内营养及生长激素和生长抑素的应用,以及早“引”、中“堵”、后“补”的阶段化治疗方案的实施,使得肠外瘘的治疗已取得了满意的疗效,而采取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是成功治疗肠外瘘的关键。本文就近年来笔者治疗的12例肠外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胃切除术患者的影响及应用价值。方法将92例胃切除术患者分为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各46例,观察两组患者营养前后免疫功能、并发症发生率及肠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肠内营养组血液淋巴细胞计数(TLC)及转铁蛋白(TRF)营养后水平高于肠外营养组(P〈0.05);肠内营养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肠外营养组(P〈0.05);肠内营养组肠道功能恢复时间短于肠外营养组(P〈0.01)。结论早期肠内营养用于胃切除术患者是安全有效的一种营养途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李云敏 《实用新医学》2007,8(12):1097-1098
目的对比ICU患者早期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的营养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方法将ICU患者随机分为胃肠道营养组(肠内组)和胃肠外营养组(肠外组),对比营养支持后两组患者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等营养指标以及腹泻、腹胀、肠麻痹、胃肠道出血、肝功能损害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在伤后1周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等营养指标差异无显著性,但肠外组腹泻、腹胀、肠麻痹、胃肠道出血、肝功能损害、高血糖的发生率明显低于肠内组(P〈0.05)。结论与肠内营养相比,早期全肠外营养支持可较好地改善患者营养状况,且并发症少,是ICU患者较好的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60年代肠外痿的病死率高达40%~60%。近年来肠外瘘的治疗策略与方法均有明显的改变与发展,死亡率降至10%~20%,但与现代医学中其它外科疾患相比仍属较高,为改善这一临床难题的治疗,本文简介近年来肠外瘘的治疗进展。1治疗策略的改变肠外瘘发...  相似文献   

14.
规范化地应用肠外肠内营养(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外肠内营养是指通过消化道以外或以内的各种途径及方式,为患者提供全面、充足的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以达到预防或纠正营养不足的目的,增强患者对严重创伤的耐受力,促进患者康复。根据其输注途径,肠外肠内营养可以分为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和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全胃切除术早期肠外营养与肠内营养的疗效。方法将86例因胃癌行全胃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早期肠外营养组与肠内营养组,每组43例。观察两组患者免疫功能状况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结果肠内营养组TLC、TRF、CD4、CD8营养后均较肠外营养组明显升高,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两组Alb、IgG、IgM、C3营养后均较营养前有所提高,但营养前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肠内营养组腹泻、腹涨、恶心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3.3%,较肠外营养组的37.2%低(P〈0.05)。肠内营养组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低于肠外营养组(P均〈0.05)。结论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是安全、有效的营养支持途径,可迅速恢复患者的免疫状态,缩短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6.
全胃切除术后早期临床营养治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胃切除术是治疗进展期胃癌的主要方式,其特点是创伤大,并发症多(吻合口瘘,吻合口梗阻,肠梗阻,感染等)。临床营养的出现,有效缓解了这种状况。临床营养分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以及联合肠内、肠外营养。如何临床营养使全胃切除患者尽快康复,成为现在研究的重点。目前认为,  相似文献   

17.
本组报告9例不同类型的肠瘘,在全胃肠外营养(TPN)支持下,瘘口自愈率66.67%,死亡1例,死亡率11.11%,2例经2-5周TPN治疗后,经手术闭瘘痊愈,作者体会到:全胃肠外营养可以有效的改善病人的营养状态和充分调整水、酸、碱平衡,从而促进肠瘘愈合,对不能自愈患者,在TPN治疗一段时期后,机体营养状态改善,为手术闭瘘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18.
谷氨酰胺双肽对大鼠肠切除后细菌移位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了改善传统肠外营养可能导致的肠道细菌移位,作者研究了手术应激时谷氨酰胺双肽强化的肠外营养液对肠粘膜结构和肠道细菌移位的影响。方法将30只大鼠随机分成3组,60%小肠切除造成手术应激模型,饲料组(n=10)喂普通饲料;传统肠外营养组(n=10)接受传统肠外营养液;双肽组(n=10)接受传统肠外营养液加3%谷氨酰胺双肽,观察7天。结果3组手术前及手术后的体重均无显著性差异。双肽组血浆谷氨酰胺浓度、空肠粘膜厚度和绒毛高度均高于传统肠外营养组。饲料组细菌移位率为20%,双肽组细菌移位率为20%,传统肠外营养液组为70%,双肽组与传统肠外营养液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与饲料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显示在大鼠60%肠切除后,含谷氨酰胺双肽的胃肠外营养液可改善其肠粘膜代偿性增生和减轻肠道细菌移位。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研究脓毒症患者使用完全肠内营养(TEN)与肠内营养辅助肠外营养(SPN)支持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脓毒症病人随机分为全肠内营养组(TEN 组,n =40)和辅助肠外营养组(SPN 组,n =40),对比观察两组30 d 病死率、ICU 治疗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医疗成本增加量以及并发症(包括高血糖、腹胀、腹泻、应激性溃疡、二重感染)发生率的差异。结果两组病人30 d 病死率、ICU 治疗时间、机械通气时间、高血糖发生率、应激性溃疡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SPN 组医疗成本较 TEN 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SPN 组腹泻、腹胀与二重感染发生率显著高于 TEN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TEN 支持并发症少,花费低,是脓毒症患者较好的营养支持方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不同途径营养支持对烧伤代谢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平均烧伤面积35%成人30例,随机分为肠内(EN)和肠外(PN)营养两组,自入院当日起给予等氮等热能的营养支持连续8天,监测体温,血浆蛋白,体重,氮平衡和与应激相关的激素变化;结果:EN组同PN组相比,体重,氮平衡,内分泌激素变化方面均有明显差异,而体温和血浆蛋白则变化不明显;结论:烧伤后早期肠内营养比肠外营养有明显改善营养状态和减少分解代谢激素释放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