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产妇产后早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医院1 000例门诊复查的产后妇女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及妇科检查,了解压力性尿失禁(SUI)及盆腔器官脱垂(POP)的发生率,对影响盆底功能的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参加调查的1 000例产妇发生SUI 275例,发生率27.5%,POP 166例,发生率16.6%。新生儿出生体重≥3.5kg者产后SUI和POP的发生率增高,经产妇经阴道分娩产后SUI和POP的发生率增高,第二产程≥1.5h产后SUI和POP的发生率增高,400例阴道分娩者产后SUI和POP的发生率明显高于600例剖宫产者,第二产程剖宫产产后SUI及POP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择期剖宫产术后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与分娩次数、分娩方式、第二产程、新生儿出生体重相关。新生儿出生体重越重,阴道分娩次数越多,第二产程时间越长,对盆底功能损伤越大,剖宫产对SUI及POP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应避免或减少第二产程剖宫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UROSTYMTM盆底生物反馈仪对产后盆底肌肉损伤的评估。方法: 使用UROSTYMTM盆底生物反馈仪监测产妇盆底肌肉收缩力, 并作比较分析。结果: 阴道分娩的初产妇盆底肌肉损伤率明显低于第二次阴道分娩的产妇(P<0.01);剖宫产分娩的初产妇与第二次剖宫产的产妇盆底肌肉损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分娩的初产妇与剖宫产的初产妇盆底肌肉损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次阴道分娩的产妇盆底肌肉损伤率显著高于第二次剖宫产的产妇(P<0.01)。结论: 应尽早针对经阴道分娩的经产妇进行早期产后盆底肌肉损伤的诊断与治疗, 以减少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经阴道分娩及剖宫产分娩对产后妇女盆底肌力的影响.方法 将184例产妇根据分娩方式分为剖宫产分娩组(n=59)、阴道自然分娩组(n=117)及产钳分娩组(n=8);于产后6~8周进行问卷调查,并应用Femiscan生物反馈治疗仪检测产后盆底肌力.同期选择20例年龄相当的已婚未育女性作为对照组.结果 对照组妇女盆底肌力的各项指标均高于产后妇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分娩组产妇产后盆底肌力最强,产钳分娩组产妇产后盆底肌力最差,两组盆底肌肉活力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分娩组及阴道自然分娩组产后左右两侧盆底肌肉活力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钳分娩组产妇左右两侧盆底肌肉活力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自然分娩组产妇第一产程时间与产钳分娩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第二产程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阴道自然分娩产妇产后早期的盆底肌力与选择性剖宫产分娩产妇相当;产钳分娩产妇盆底肌力最差,可能与其第二产程时间过长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和探讨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我院盆底功能障碍患者共120例,根据肌力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只对产妇进行缩肛运动及一般的健康教育,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的盆底肌力明显强于对照组,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妇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可以改善产后盆底肌力,恢复盆底功能,提高产妇产后生活质量,是降低妇女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的重要手段之一,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王明芳 《大家健康》2016,(9):188-188
目的:探讨盆底康复训练对改善产后盆底肌功能的作用。方法:将该院行阴道分娩的116例产妇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行常规康复指导,研究组行盆底康复训练,对比两组产妇的盆底肌功能。结果:研究组产妇的手测肌力与电测肌电值要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治疗前(P <0.05)。结论:产妇产后实施盆底康复训练能够显著提高盆底肌功能,可以减少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产后盆底肌康复治疗对促进产妇心身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费美娟 《中外医疗》2010,29(36):91-91,93
目的探讨盆底训练包括电刺激生物反馈在产后盆底康复治疗效果。方法将156例自然分娩初产妇分实验组和对照组各78例。实验组由专人指导进行盆底功能训练,对照组进行一般的产后健康教育。结果实验组盆底肌收缩力、性生活质量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产后张力性尿失禁、及尿失禁情绪抑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产后盆底肌训练预防治疗盆底功能障碍安全、有效,改善产妇整体康复水平促进产妇心身健康。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产后盆底康复护理策略在预防阴道分娩产妇盆底功能障碍中的效果。方法:选取进行盆底筛查的240例阴道分娩产妇为研究对象,其中对照组120例,由护理人员指导其进行盆底康复锻炼;观察组12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盆底肌低频电刺激与生物反馈治疗。比较两组产妇的盆底肌肌力、盆底障碍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后6个月的Ⅰ类肌纤维、Ⅱ类肌纤维的肌力高于对照组,阴道最大压力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脏器脱垂及阴道膨出、盆腔痛、压力性尿失禁等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性生活满意度及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盆底康复护理策略能够促进阴道分娩产妇产后盆底肌力的恢复,减少盆底功能障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产后盆底功能康复中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的应用及对产妇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9月-2021年9月景德镇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64例产妇,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采用盆底肌力锻炼进行康复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进行产后盆底康复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产后盆底肌力(Ⅰ类纤维肌力、Ⅱ类纤维肌力)、国际尿失禁问卷调查表(ICIQ-SF)评分、盆底收缩压力和静息压力水平。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6.88%(31/32),高于对照组的71.88%(23/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Ⅰ类纤维肌力、Ⅱ类纤维肌力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盆底收缩压力和静息压力水平均较对照组高(P<0.05)。治疗后,研究组漏尿量、漏尿频率、病情造成的不良影响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应用于产妇产后盆底功能康复中可提高临床效果,恢复盆底肌力,改善盆底收缩压力和静息压力,缓解尿失禁症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电刺激结合盆底功能训练对不同分娩方式盆底肌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妇产科收治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134例,根据分娩方式不同分为自然分娩组71例,剖宫产组63例.2组予产后基础护理,盆底肌训练与电刺激,两组共治疗8周.治疗结束后,比较治疗后两组产妇Ⅰ类肌纤维收缩力,Ⅱ类肌纤维收缩力,盆底肌肉压力及性功能评分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产妇Ⅰ类肌纤维持续收缩压、持续时间,Ⅱ类肌纤维收缩个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与剖宫产组相比,自然分娩组Ⅱ类肌纤维快速收缩压较高(P<0.05),自然分娩组盆底肌肉静息压较低,盆底收缩压较低(P<0.05),治疗前与剖宫产组相比,自然分娩组性功能评分中性欲程度评分、性高潮评分、阴道润滑状况评分及性满意度评分均较低(P<0.05);经治疗8周后,两组产妇持续收缩压、持续时间均升高(P<0.05),Ⅱ类肌纤维快速收缩压,收缩个数均升高(P<0.05),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产妇盆底肌肉静息压与盆底收缩压均升高(P<0.05),与剖宫产组相比,自然分娩组盆底肌肉静息压较低(P<0.05),盆底收缩压无差异(P>0.05).经8周治疗后,两组产妇性功能评分中性欲程度评分、性高潮评分、阴道润滑状况评分及性满意度评分均升高(P<0.0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电刺激联合盆底功能训练能够明显改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提高性生活水平,相对于剖宫产,自然分娩产妇采用电刺激联合盆底功能训练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硬膜外麻在分娩镇痛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研究组采用罗哌卡因、芬太尼硬膜外麻醉对100例产妇行分娩镇痛,对照组100例产妇未使用分娩镇痛药物进入产程的,比较两组产妇疼痛情况、产程时间、分娩方式、产后出血、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情况。结果研究组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第一产程明显缩短(P<0.05),两组间的分娩方式以及产后出血、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麻醉用于分娩镇痛效果可靠,对母婴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低频脉冲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功能康复训练对预防盆底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将188例足月阴道分娩产妇回顾性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94例。对照组予以产后盆底功能康复训练方案,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低频脉冲反馈电刺激治疗。观察比较两组产妇产后6个月时盆底肌力分级、性功能[女性性功能评分量表(FSFI)]评估结果及尿动力学指标[最大尿流率(Qmax)、尿流时间(VT)、最大尿道压(MUP)]检测结果差异,记录其产后6个月内盆底功能障碍、性功能障碍、尿失禁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产妇中途失联2例,对照组产妇中途失联4例(P>0.05)。产后6个月时,研究组产妇盆底肌力分级正常率、Qmax、MUP检测结果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FSFI评分也明显高于对照组[(88.7±5.3)分vs(72.8±4.8)分,P<0.05],VT水平及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功能障碍、尿失禁等发生率则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产后予以低频脉冲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功能康复训练干预,对促进产妇盆底功能、性功能及泌尿功能恢复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和探讨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我院盆底功能障碍患者共120例,根据肌力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只对产妇进行缩肛运动及一般的健康教育,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的盆底肌力明显强于对照组,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产妇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可以改善产后盆底肌力,恢复盆底功能,提高产妇产后生活质量,是降低妇女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的重要手段之一,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旨在观察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盆底功能影响及康复治疗的效果,以期为临床选择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收集了2013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间来我院进行产后复查的234例盆底功能障碍产妇,将其按照分娩方式的不同,分为顺产组148例和剖宫产组86例.给予干预治疗3周后,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盆底肌力和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其异同.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顺产组患者的盆底肌力和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率较剖宫产组差;而经过治疗后,顺产组患者的盆底肌力和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顺产的分娩方式虽然短期内对盆底功能损伤较大,但是经过干预治疗后,顺产孕妇的盆底肌力恢复较快,且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上优先采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产后盆底肌肉肌力康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自然分娩初产妇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治疗组使用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进行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对照组给予一般的产后健康教育.结果:治疗组盆底肌肌力的改善明显高于对照组,产后张力性尿失禁、盆腔脏器脱垂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产后盆底肌肉力,能有效改善产后产妇盆底肌肉的肌力,预防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剖宫产和阴道分娩对产后盆底功能和母乳喂养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于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分娩的100例产妇的临床资料,其中接受阴道分娩的57例产妇为对照组,接受剖宫产的43例产妇为观察组。于分娩后6周比较两组患者盆底功能。分别于住院期间、产后42 d和产后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纯母乳喂养率。结果观察组患者阴道前壁脱垂、阴道后壁脱垂、子宫脱垂、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盆底肌力受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期间、产后42 d、产后6个月母乳喂养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阴道分娩相比,剖宫产后发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产妇较少,但不利于母乳喂养。盆底肌力损伤与分娩方式无关。  相似文献   

16.
陈美芳  赵仁峰  林海燕 《广西医学》2014,(11):1670-1672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盆底功能的影响及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的效果。方法产后42 d复查肌力≤3级、存在盆底功能障碍的产妇234例,按分娩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分析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并比较盆底康复治疗对不同产妇的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产妇肌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产妇的肌力均有所提高,且顺产组比剖宫产组产妇肌力恢复更明显,治疗后顺产组产妇子宫脱垂、阴道壁膨隆、尿失禁等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产后盆底肌肉的综合、规范治疗是降低妇女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产妇盆底功能恢复的有效方式,可减轻产妇焦虑情况,改善其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纪伟青  周陈华  叶晓慧  单晶晶 《浙江医学》2020,42(22):2435-2438
目的探讨第二产程时长与盆底功能近期损伤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在青田县人民医院阴道分娩的足月单胎初产妇142例,根据第二产程时长分为>2h组29例(观察组)和≤2h组113例(对照组)。两组产妇产后6~8周通过病史采集、盆腔脏器脱垂评分(POP-Q)、手测盆底肌力(采用Oxford评分法)、盆底肌肌电检测以及盆腔器官脱垂/尿失禁性功能问卷简版评分(PISQ-12)和盆底功能影响问卷简版评分(PFIQ-7),进行产后近期盆底功能的综合评估,分析第二产程时长对盆底功能近期损伤的影响。结果观察组产妇压力性尿失禁和子宫阴道脱垂发生率、POP-Q分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手测盆底肌肌力、盆底肌I类肌电压和II类肌电压均低于对照组,I类肌纤维疲劳度和II类肌纤维疲劳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产妇PISQ-12评分和PFIQ-7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第二产程时长延长可明显增加产妇发生盆底肌群结构和功能损伤的风险,增加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概率,从而影响产妇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盆底康复训练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盆底肌力、肌纤维疲劳度及尿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1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八医院收治的100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产后干预,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盆底康复训练。比较两组盆底功能障碍治疗总有效率、盆底肌力、肌纤维疲劳度及尿流动力学指标[腹压漏尿点压(ALPP)、最大尿道压力(MUP)、最大尿流率(Qmax)及排尿后膀胱残余尿量(PVR)]。结果:观察组盆底功能障碍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盆底肌力情况、盆底Ⅰ类及Ⅱ类肌纤维疲劳度、ALPP、MUP、Qmax、PV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12周后,观察组盆底肌力情况、盆底Ⅰ类及Ⅱ类肌纤维疲劳度、ALPP、MUP、Qmax、PVR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底康复训练在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盆底肌力、肌纤维疲劳度及尿...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番禺区500名产后妇女进行盆底肌肉综合肌力检测及50名产妇盆底康复治疗,了解产后盆底肌功能情况,研究盆底康复治疗后盆底肌力改善情况。方法:1、回顾性分析抽取2010.1.1-2011.5.31我院分娩的500名产妇,其中剖宫产及阴道分娩各250名;于产后42天进行盆底肌肉综合肌力检测,统计分析监测结果;2、随机选择100名产妇,其中进行盆底康复治疗组50人、未行任何康复产妇为对照组50人,于产后6个月对其再次进行盆底肌力检测,评价康复治疗后效果。结果:1、按评定标准将盆底肌力分5个级别,其中3级及其以上为盆底肌力正常,共63人,占25.2%;0-2级为不正常,共187人,占74.8%。2、其中剖宫产产妇正常率占19.6%,阴道分娩正常率占5.6%,两者差异显著,可见阴道分娩者盆底肌力下降程度较前者严重。3、康复治疗组盆底肌力复检测Ⅰ、Ⅱ类肌纤维正常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分娩损伤是造成盆底松弛的最主要病因,产后盆底肌力测试是了解盆底功能情况比较好的方法,值得广泛应用。2、不管是经阴道分娩还是剖宫产,对女性盆底功能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早期开展盆底康复治疗是降低妇女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35):57-60
目的研究不同分娩方式对盆底功能的影响及产后电刺激对盆底肌康复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在我院进行分娩的产妇266例,根据分娩方式的不同将产妇分为顺产组164例和剖腹产组102例;产后6周对所有产妇的盆底肌功能进行评测,其中有82例产妇出现盆底肌功能障碍,然后将82例产妇分为两组,对照组产妇接受自行缩提肛康复治疗,观察组产妇接受盆底肌电刺激治疗,观察不同分娩方式盆底肌力测定结果、两种不同治疗方法对盆底肌功能影响。结果顺产和剖宫产均会使产妇出现盆底肌力异常,两组盆底肌力异常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盆底肌力Ⅰ类、Ⅱ类、肌电压、阴道压力正常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顺产和剖宫产均会使产妇出现盆底功能障碍,然后对产妇实施盆底肌电刺激治疗,可以提升产妇盆底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