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作为丙泊酚闭环靶控输注的反馈控制变量复合瑞芬太尼在全凭静脉麻醉的应用。方法 60例ASAⅠ~Ⅱ级择期拟需全身麻醉腹部肿瘤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闭环靶控输注组(闭环组)和靶控输注组(靶控组),每组30例。两组丙泊酚血浆靶控浓度设定为3.0μg/ml,瑞芬太尼血浆靶控浓度设定为4.0ng/ml。术中闭环组丙泊酚浓度根据BIS反馈值50调节。记录两组在麻醉前,插管后3min,切皮,术中探查,切除肿瘤时,缝皮等时间点的MAP,HR,BIS变化及丙泊酚的用量。结果 两组在插管后3min,切皮,术中探查,切除肿瘤, 缝皮等时间点的MAP和HR 下降明显(P<0.05),靶控组MAP和HR变化幅度大于闭环组(P<0.05),靶控组BIS值波动范围也大于闭环组 (P<0.05),闭环组丙泊酚用量明显少于靶控组(P<0.01)。结论 丙泊酚闭环靶控输注以BIS为反馈值复合瑞芬太尼用于全凭静脉麻醉,具有麻醉深度易维持,安全有效,节约费用的优点。 【关键词】 脑电双频指数 反馈 丙泊酚 瑞芬太尼 靶控输注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脑电双频指数和熵指数在老年患者硬膜外复合丙泊酚靶控静脉全麻中麻醉深度监测的可行性、准确性,并比较其优越性。 方法 选取择期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的老年胃癌患者40例,均采用硬膜外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静脉全麻的麻醉方法,记录不同时间节点患者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脑电双频指数(BIS)、反应熵(RE)、状态熵(SE)及停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手术时间、丙泊酚总用量、术中知晓的发生与否。 结果 应用阶梯式靶控输注丙泊酚诱导、术中维持及停药后BIS和RE、SE均随着意识变化而变化,2组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老年患者上腹部手术中施行硬膜外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静脉全麻时,BIS和RE、SE均可准确反映其麻醉深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以脑电双频谱指数(BIS)为反馈控制变量,观察和评价丙泊酚反馈靶控输注在颅脑手术麻醉的应用可行性。方法46例择期行大脑半球肿瘤切除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反馈靶控输注组和靶控输注组,每组各23例。反馈组设定反馈值为BIS=50,两组丙泊酚的血浆靶浓度设定为2.0μg/ml。记录两组在诱导前、插管后5min、切头皮、锯颅骨、切脑皮质、切肿瘤1h时、缝头皮等时间点的MAP、HR、HRV、BIS变化和丙泊酚的用量。结果靶控组在插管后5min、脑皮质操作、切肿瘤1h等时间点MAP下降较反馈组明显(P<0.05)。两组患者的HR变化较接近,而HRV在插管后5min及脑实质内操作期间的下降幅度大于反馈组(P<0.05)。反馈组BIS值波动范围明显小于靶控组(P<0.05)。反馈组丙泊酚用量明显少于靶控组(P<0.01)。结论BIS作为反馈控制变量调控丙泊酚靶控输注在颅脑手术麻醉的应用,可以达到较精确地控制麻醉深度,减少术中血流动力学波动,并减少丙泊酚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不同硬膜外阻滞平面对手术患者靶控输注丙泊酚镇静和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中下腹部手术行硬膜外阻滞麻醉的患者60例,ASA Ⅰ~Ⅱ级,分为中阻滞平面组(T4组,n=32)和低阻滞平面组(T10组,n=28).两组麻醉阻滞平面分别控制在T4和T10以下,观察15 min后,分别在脑电双频指数(BIS)指导下靶控输注丙泊酚,输注30 min后停止.记录硬膜外阻滞前,硬膜外阻滞后每5分钟及输注丙泊酚前、后各时间点的脑电双频指数(BIS)和警觉/镇静(OAA/S)评分,并记录达到镇静程度的诱导时间、恢复时间及丙泊酚的诱导用量和维持用量.结果 中阻滞平面组(T4组)的患者镇静诱导时间较低阻滞平面组(T10组)缩短(P<0.01),从镇静状态恢复到清醒的恢复时间较低阻滞平面组(T10组)延长(P<0.05),中阻滞平面组丙泊酚诱导和维持用量较低阻滞平面组减少(P<0.01).结论 与低位硬膜外阻滞比较,中位硬膜外阻滞时丙泊酚镇静起效较快,恢复较慢,并可减少丙泊酚用量.  相似文献   

5.
夏雷  王美美  季晓军 《现代实用医学》2009,21(9):979-979,984
目的观察丙泊酚靶控输注(TCI)与脑电双频指数(BIS)联合用于老年人无痛胃镜检查的效果。方法将TCI与BIS联合用于老年人无痛胃镜检查,并与传统人工输注方法相比较。结果A组(BIS监测指导TCI组)T1、T2时点MAP下降幅度小于B组(手控给药组)(P〈0.05);A组苏醒时间、丙泊酚用量均明显小于B组(P〈0.05);A组不良反应明显少于B组(P〈0.01)。结论TCI联合BIS监测可比较安全地用于老年人及高危人群无痛胃镜检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下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TCI)在老年高血压病人麻醉诱导期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应激反应.方法 开腹行直、结肠癌根治术的老年高血压病人60例,随机分为两组:Ⅰ组在BIS监测下以血流动力学参数为指导,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麻醉诱导;Ⅱ组仅以血流动力学参数为指导恒速推注丙泊酚及瑞芬太尼诱导.记录入室静卧10 min(T0)、意识消失时(T1)、气管插管即刻(T2)及插管后1 min(T3)、3min(T4)、5min(T5)的HR、SBP、DBP;并测定上述时点血糖(Glu)及血浆皮质醇(Cor)浓度变化.结果 T1、T2时两组HR、SBP、DBP明显低于T0时(P <0.05);T3、T4时Ⅰ组SBP、DBP明显低于Ⅱ组,HRⅡ组明显快于Ⅰ组(P<0.05);T2时两组Cor浓度明显低于T0时(P<0.05),T3、T4时Ⅱ组Cor浓度明显高于Ⅰ组(P<0.05).结论 BIS监测下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TCI应用于开腹行直、结肠癌根治术的老年高血压病人麻醉诱导,能较好地控制麻醉深度,降低插管应激反应,维持麻醉诱导期血流动力学的平稳.  相似文献   

7.
郭素莲  闫宇昕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11,32(10):1040-1041,1043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反馈调控丙泊酚靶控输注(TCI)在无痛人流术中的应用。方法行无痛人流术者150例,随机分为BIS反馈调控丙泊酚TCI组(I组),丙泊酚TCI组(Ⅱ组),手动给药组(Ⅲ组);I组、Ⅱ组丙泊酚血浆靶控浓度设定为5.0μg/ml,I组根据BIS值(50)反馈调控丙泊酚血浆靶控浓度,Ⅱ组根据血流动力、体动调节丙泊酚血浆靶浓度,记录三组麻醉诱导时间、苏醒时间、丙泊酚总用量、离院时间、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麻醉效果、BIS值及不良反应。结果 I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Ⅱ组、Ⅲ组(P〈0.05),苏醒时间、离院时间明显短于Ⅱ组、Ⅲ组(P〈0.01);三组麻醉后MAP、HR明显下降(P〈0.05),Ⅲ组MAP、HR变化幅度大于I组、Ⅱ组(P〈0.05);BIS值Ⅱ组、Ⅲ组波动范围大于I组(P〈0.05),I组丙泊酚用量明显少于Ⅱ组、Ⅲ组(P〈0.01)。结论 BIS反馈调控丙泊酚TCI用于无痛人流,可减少丙泊酚用量,缩短患者在医院停留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丙泊酚闭环靶控输注技术在肝硬化患者手术中的应用. 方法 拟行肝硬化脾切除断流术患者40例,年龄28-60岁,ASA Ⅰ-Ⅱ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n=20):丙泊酚持续输注组和丙泊酚闭环靶控输注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术中MAP、HR及BIS值的变化、苏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以及术中麻醉药用量. 结果 闭环靶控输注组手术中MAP与HR均无明显变化(P>0.05).持续输注组在气管插管后、拔管后MAP、HR均高于闭环靶控输注组(P<0.05),气管插管后BIS值高于闭环靶控输注组(P<0.05).闭环靶控输注组苏醒时间及定向力恢复时间均短于持续输注组(P<0.05),术中丙泊酚用量少于持续输注组(P<0.05). 结论 在肝硬化患者手术中应用丙泊酚闭环靶控输注技术,可以减少丙泊酚的用量,促进麻醉后恢复时间,使麻醉过程更为平稳.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麻醉趋势指数(NI)与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麻醉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拟于全麻下行腹部手术的患者88例,随机分为3组,均利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进行靶控输注麻醉,其中对照组28例常规操作,NI组与BIS组各30例均根据相应说明书进行操作,对比3组麻醉药物用量及麻醉效果。结果:3组患者麻醉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I组与BIS组瑞芬太尼及丙泊酚用量、苏醒时间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I组与BIS组瑞芬太尼及丙泊酚用量、苏醒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认知障碍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麻醉时,利用NI与BIS进行监测可减少麻醉用药剂量,缩短患者苏醒时间,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下丙泊酚闭环靶控输注(CL-TCI)麻醉在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治疗的117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不同麻醉方式分为CL-TCI组58例(BIS监测下丙泊酚CL-TCI麻醉)和TCI组59例(BIS监测下人工丙泊酚靶控输注TCI)。两组患者均监测麻醉前、手术30 min、术毕时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麻醉用药记录、麻醉复苏指标,同时手术前后接受认知功能评估。结果TCI组手术30 min和术毕时HR、MAP水平均较麻醉前升高;CL-TCI组各时点比较各指标均无明显变化,且手术30 min和术毕时HR、MAP水平均低于TCI组(P<0.05)。CL-TCI组术中丙泊酚用量少于TCI组,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均短于TCI组(P<0.05)。两组术前MMSE评分相近(P>0.05);术后1天,两组MMSE均较术前降低,但CL-TCI组高于TCI组(P<0.05)。CL-TCI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TCI组(P<0.05)。结论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在BIS监测下行丙泊酚CL-TCI麻醉,较丙泊酚TCI更利于稳定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患者术中丙泊酚用量减少,术后早期认知功能恢复良好,麻醉复苏质量好,且可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小儿气管内全麻中靶控输注不同浓度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对患儿血流动力学、脑电双频指数及听觉诱发电位的影响.方法 瑞芬太尼血浆靶控输注浓度分别为2、 4 ng/ml(R2、R4).通过调节丙泊酚浓度使患儿维持在合适的麻醉深度,将患儿入室后(T0)、靶控输注后3 min(T1)、气管插管前(T2)、气管插管后(T3)和摘除扁桃体时(T4)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脑电双频指数(BIS)和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EPI)值纳入统计分析.结果 ① R2组患儿T3时点MAP、 HR、BIS和APEI与T0时点比较明显升高(P<0.05).② R4组患儿T3时点各项指标与T2时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 R2组患儿T4时点MAP、HR与T0时点比较略有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 R4组患儿T4时点MAP、 HR、BIS和APEI与T0时点比较,显著下降(P<0.05).⑤ R2组部分患者 HR>100次/min,与R4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靶控输注瑞芬太尼浓度4 ng/ml,同时复合靶控输注丙泊酚(浓度为1%),可以使BIS和AEPI值维持在临床麻醉状态下,同时能够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的相对平稳.  相似文献   

12.
张杰  钟声宏  毛振北 《当代医学》2014,(2):69-69,152
目的探讨全凭静脉麻醉时全麻诱导期与麻醉维持期在不同的给药方式下,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和药物用量的区别。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BIS组,每组30例。两组均以眯唑安定3mg,芬太尼3~0Hg/kg,阿曲库铵O6mg/kg诱导,同时静脉持续恒速输注丙泊酚。对照组以改良OAA/S评分≥4级停止输注丙泊酚;BIS组以BIS值下降至50停止输注丙泊酚,随即行气管插管。麻醉维持均以静脉靶控输注丙泊酚(初始血浆靶浓度为1~2μg/L)和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2~4ng/L)维持。对照组根据常规监测指标调节靶浓度,Bjs组以维持B{8值在45~55为标准调节靶浓度。结果两组均无麻醉过浅临床表现,对照组诱导期血压下降幅度明显大于Bfs组,对照组诱导期与维持期丙泊酚的用量明显高于BIS组,BIS组苏醒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在全凭静脉麻醉中,应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可避免血流动力学的剧烈波动,有效减少丙泊酚的用药量,缩短苏醒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昼夜节律对全身麻醉中使用丙泊酚剂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行阑尾切除术患者60例(手术时间90 min内),按接受手术的时间分为B组即白天组(9:00~18:00)、D1组即夜间1组(21:00~0:00)和D2组即夜间2组(0:00~3:00),每组各20例.3组患者采用统一诱导方法,术中以目标脑电双频指数(BIS)值(40~55)闭环反馈靶控输注(TCI)丙泊酚3μg/mL,瑞芬太尼TCI4 ng/mL至术毕.分别记录3组患者T.(入室后5 min)、T1(插管即刻)、T2(插管后5 min)、T3(手术结束时)、T4(拔管时)和T5(拔管后5 min)的BIS值以及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记录3组患者麻醉期间丙泊酚和瑞芬太尼使用的总量及停药后的麻醉苏醒时间.结果 D2组的MAP、HR均低于B组,麻醉前后的BIS值也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同一麻醉深度下,D2组所需的丙泊酚用量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昼夜节律可以对全身麻醉中的丙泊酚用量产生影响,夜间手术的全身麻醉中丙泊酚所需药量低于白天,可以适当减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在老年LC中(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应用雷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CI)的麻醉效果。方法抽取我院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需行LC治疗的老年患者78例,均分为分析组和对比组两组,给予分析组手术者采取雷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对比组则应用恒速输注法,分析两组临床麻醉效果。结果分析组丙泊酚总用量为(310.2±19.3)mg,雷米芬太尼总用量为(809.1±24.9)μg,均少于对比组总用量的(399.4±14.8)mg、(999.2±30.5)μg(P0.05);术中两组平均HR、MAP均发生变化,T2时的HR、MAP均低于T1(P0.05),对比组明显低于分析组(P0.05);两组在初醒时间、恢复自主呼吸时间、拔管时间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LC中,应用雷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的方式,能够取得良好的麻醉效果,能够增强麻醉操作的安全性,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靶控输注舒芬太尼和丙泊酚对老年肿瘤患者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胃癌及直肠癌根治术38例,ASA Ⅰ~Ⅱ级,分两组:Ⅰ组年龄≥65岁,麻醉诱导血浆靶控输注舒芬太尼1.5 ng/ml和丙泊酚2 μg/ml,麻醉维持丙泊酚2 μg/ml,舒芬太尼0.25~0.5 ng/ml;Ⅱ组年龄25~55岁,麻醉诱导血浆靶控输注舒芬太尼1.5 ng/ml和丙泊酚3 μg/ml,麻醉维持丙泊酚3 μg/ml,舒芬太尼0.25~0.5 ng/ml.记录基础值(T1)、插管时(T2)、插管后1 min(T3)、探查时(T4)和拔管时(T5)5个时点的MAP和HR,统计舒芬太尼及丙泊酚的用量,观察停止泵入舒芬太尼至患者睁眼的时间.结果:T2两组的MAP比T1无显著差异(P>0.05),而HR有显著差异(P<0.05);T3两组的MAP和HR比T1有显著差异(P<0.05);T4和T5的血流动力学比较平稳,手术过程HR有所下降(P<0.05),但整个手术过程都比较稳定,睁眼的时间和舒芬太尼的用量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丙泊酚的用量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靶控输注舒芬太尼和丙泊酚对老年肿瘤患者的麻醉是安全而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脑电双频指数(BIS)在腹腔镜手术中监测麻醉镇静深度的实用性.方法 选择腹腔镜手术气管内全麻患者60例,随机分为BIS组和常规组,每组30例.记录术中两组患者各时点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的变化、麻醉药用量、术毕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清醒拔管时间及术中知晓发生率.结果 常规组T2、T3时点MAP与T0相比P<0.05,BIS组麻醉用量显著少于常规组(P<0.05),而且术毕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清醒拔管时间,明显短于常规组(P<0.05).两组均无术中知晓发生.结论 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在腹腔镜手术中起到指导麻醉用药,有助于判断麻醉的深度,减少麻醉药用量,改善麻醉苏醒的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女性月经周期对静脉麻醉药丙泊酚麻醉诱导剂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妇科手术的20~40岁女性患者60例,根据其月经周期分为卵泡期组和黄体期组.术前检测雌二醇(E2)和孕酮(P)水平.应用Marsh药代动力学模型,经静脉靶控输注丙泊酚进行麻醉诱导,起始血浆浓度设为1.5 mg/L,每30 s递增0.5 mg/L,直至患者睫毛反射消失及脑电双频指数(BIS)降至50.记录各时间点的BIS、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丙泊酚血药浓度以及BIS降至50时的丙白酚麻醉诱导总量.结果 黄体期组的E2和P水平均显著高于卵泡期组(P值均<0.05).两组在各时间点MAP、HR及BIS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黄体期组患者睫毛反射消失及BIS降至50时的丙泊酚血药浓度分别为(3.12±0.37)和(3.52±0.49)mg/L,均显著低于卵泡期组的(3.38±0.41)和(3.79±0.67)mg/L(P值均<0.05).黄体期组BIS降至50时的丙泊酚麻醉诱导总用量为(89.7±12.2)mg,显著少于卵泡期组的(106.3±13.3)mg(P<0.05).结论 与卵泡期相比,黄体期丙泊酚麻醉诱导用量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持续靶控输注异丙酚复合硬膜外阻滞有用于上腹部手术的可行性。方法:30例胃癌手术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成靶控输注异丙酚全麻(T)组15例,靶控异丙酚复合硬膜外阻滞(T+E)组15例。结果:(T+E)组术后躁动、芬太尼、丙泊酚的用量低于(T)组(P<0.05)。异丙酚单位标准化剂量亦较低。两组苏醒时间相似。诱导后两组血压均显著下降(P<0.05),T+E组在诱导后DBP的下降幅度较T组更为显著(P<0.05),T组在探查、术毕、拨管后的SBP、DBP、MAP比(T+E)组显著增高(P<0.05)。两组诱导后至术毕BIS、SEF显著下降,两组间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靶控输注异丙酚复合硬膜外阻滞用于上腹部手术是可行的,具有异丙酚、芬太尼的用量少、苏醒快、术后躁动少,麻醉深度易于调控,血液动力学较稳定,是一种良好的麻醉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丙泊酚与瑞芬太尼复合靶控输注静脉麻醉用于支撑喉镜手术的效果。方法:选择拟在全麻下行支撑喉镜声带息肉摘除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靶控组和常规组,每组30例。靶控组采用丙泊酚与瑞芬太尼复合靶控输注及单次静脉注射阿曲库铵诱导及维持,常规组采用依托咪酯、芬太尼及阿曲库铵诱导,丙泊酚持续泵注及间断追加芬太尼维持。观察手术前后患者的HR、MAP及HR、MAP的变异性;总麻醉时间、停药后苏醒时间、停药后拔管时间;苏醒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果:靶控组、常规组麻醉总时间相同(P>0.05),而靶控组停药苏醒时间、停药拔管时间较常规组短(P<0.05);靶控组与常规组相比,HR、MAP的变异性更小(P<0.05);两组病人复苏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泊酚与瑞芬太尼复合靶控输注静脉麻醉用于支撑喉镜术的快通道麻醉方法,术中病人生命体征更平稳,术后苏醒更快,可推广应用于支撑喉镜术麻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胃癌根治术丙泊酚靶控浓度与脑电双频指数变化的关系。方法 :老年患者胃癌根治术患者12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所有患者都选择气管插管丙泊酚靶控麻醉,治疗组的靶浓度从0.5μg/m L开始逐级递增,递增梯度为0.5μg/m L;对照组靶浓度从2.0μg/m L开始逐级递增,递增梯度为1.0μg/m L。两组患者都记录了清醒状态时、意识消失时、插管前、插管后1min、插管后3min的脑电双频指数(BIS)、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观察与记录两组患者的丙泊酚效应室浓度与意识消失时丙泊酚诱导总量。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丙泊酚效应室浓度分别为3.14±0.12μg/m L和3.14±0.15μg/m L。治疗组的丙泊酚诱导总量分别为224.84±70.84mg,对照组为248.54±62.01mg,治疗组的丙泊酚诱导总量明显少于对照组。麻醉期间两组的MAP与HR值都呈现明显降低的趋势,不过治疗组插管不同时间点MAP与HR值都高于对照组。两组清醒状态时的BIS值都明显高于其他监测点,而对照组由于丙泊酚用量的增加,BIS下降的幅度更大,组间对比差异都也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BIS可准确地反应丙泊酚的镇静深度,低剂量丙泊酚靶控输注能有有效保持BIS值稳定与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丙泊酚诱导总量,保障老年患者胃癌根治术的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