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步长脑心通胶囊治疗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的疗效。方法选取门诊及住院的高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220例,分为治疗组(110例)和对照组(110例)。两组给予相同基础药物治疗,无特殊纤溶药物。治疗组给予步长脑心通胶囊4粒/次,3次/日;对照组给予丹参片3片/次,3次/日。均于1个月后复查血浆纤维蛋白原。同时两组患者于治疗前后行TEG血栓弹力图检测。结果1个月后,治疗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TEG血栓弹力图K值与α值与治疗前比较明显好转(P〈O.05),且疗效好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步长脑心通能显著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疗效明确,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
摘要:Fib是肝脏合成的一种三链六聚体糖蛋白,作为体内的凝血因子Ⅰ参与凝血过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血管内皮有不同程度损伤,诱发血小板在此聚集、黏附或引起该处脂质沉积,使血液凝血 - 纤溶系统的失衡,导致纤维蛋白原的升高,术后的血管急性、亚急性血栓形成,影响了患者的预后,降低Fib将是减少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血栓形成的重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接受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中高纤维蛋白原血症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方法 回顾性收集浙江省人民医院2018年8月-2021年12月神经内科收治的发病4.5 h内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27例,根据溶栓前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判断高纤维蛋白原血症。根据出院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判断患者的预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AIS患者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327例患者中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组52例(15.90%),非高纤维蛋白血原血症组275例(84.10%);出院90 d预后不良63例(19.27%),预后良好264例(80.73%)。与非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组比较,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组的患者基线FIB水平、饮酒史及预后不良占比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年龄较大,就诊至接受溶栓治疗时间(DNT)较长,FIB较高,小动脉闭塞型及早期神经功能改善比例较低,抗凝药物使用、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心源性栓塞型、脑实质出血(PH)...  相似文献   

4.
5.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发生于含有平滑肌的大、中动脉的疾病,它是心脑血管疾病最主要的病理基础。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机制尚不清楚,目前最被广泛接受的观点是Ross提出的“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炎症性疾病”的学说,这种学说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源于内皮功能障碍的慢性、进行性、炎症性疾病,动脉粥样硬化的各种改变被认为是在慢性炎症的不同阶段机体对损伤的一种反应。该学说的提出吸引了很多学者从炎症反应角度对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中的炎性分子作用机制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6.
纤维蛋白原与动脉粥样硬化、缺血性脑卒中的密切关系早已得到公认。近年来,随着实验室水平的提高以及多项大型临床试验结果的报道,其在缺血性脑卒中病理过程中的重要性进一步得到证实。本文就相关研究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关于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治疗,发病3h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human 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溶栓、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均取得了较为安全有效的结果。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卒中最重要的病理基础,大量研究已证实血浆纤维蛋白原及其降解产物在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高纤维蛋白血症(hyperfibrinogenmia)是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其升高与缺血性卒中的不良预后关系密切。因此,血浆纤维蛋白原应该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缺血性卒中治疗靶点。尽管目前关于缺血性卒中的降纤治疗还存在不少争议。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纤维蛋白原(Fg)、纤维蛋白(Fb)及其降解产物(FDPs)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平滑肌细胞(SMCs)共培养模型中HUVECs趋化和迁移的影响。方法:以Transwell膜为载体,建立原代培养的HUVECs与兔SMCs共培养体系,应用不同浓度的Fg、Fb和FDPs干预共培养体系,观察HUVECs趋化(通过Transwell膜装置)和迁移(通过细胞刮伤模型)情况。结果:共培养的HUVECs和SMCs在Transwell膜上生长良好,膜两侧的HUVECs和SMCs可以发生细胞连接。Fg≥3.0 mg·mL-1呈浓度依赖性地促使HUVECs的趋化和迁移。Fb≥1.5 mg·mL-1时呈浓度依赖性地促使HUVECs的趋化和迁移数增加(P<0.05)。FDPs≥0.5 mg·mL-1时HUVECs的趋化和迁移数明显增加(P<0.05)。结论:利用Transwell膜建立的HUVECs/SMCs共培养体系能较好地模拟血管壁的结构关系,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奠定了细胞模型的基础。一定浓度的Fg、Fb及其FDPs可以促进HUVECs趋化与迁移过程,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纤维蛋白原(Fg)、纤维蛋白(Fb)及其降解产物(FDPs)对共培养血管平滑肌细胞(SMCs)表型转换的影响。方法:建立兔主动脉内皮细胞(ECs)-SMCs共培养体系,分别观察在正常增殖和不同浓度Fg、Fb和FDPs干预后共培养SMCs表型转换标志物——α-SM-actin mRNA的表达。结果:在共培养条件下从第3天开始SMCs呈增殖表型的形态特征,第6天后,呈收缩表型的形态特征;较高浓度(3.0-6.0mg·mL^-1)的Fg、Fb和FDPs均可显著下调α-SM-actin mRNA的表达,抑制SMCs向收缩表型转换。结论:增殖过程中SMCs表型发生有规律的转换;Fg、Fb和FDPs通过影响SMCs的异常表型转换,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纤维蛋白原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正> 血浆纤维蛋白原在出血性疾病、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及溶栓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观察了160例脑血管病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和血液流变学的变化,以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与血液流变学指标间的关系,为临床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疾病提供理论依据,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