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刘礼燕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32):8013-8013
我科自2009—01通过对60例机械通气患者使用封闭式吸痰管的临床观察,效果显著,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我科实行机械通气并使用封闭式吸痰管患者共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53±5)岁。  相似文献   

2.
李慧玲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4):3561-3561
目的 为小儿下呼吸道疾病病因检查提供一种无损伤的采集小儿气管内痰液的检查方法.方法 对189例肺炎患儿采用注射器吸痰法,采集气管内及咽部痰液各一份,作细菌培养.结果 气管内痰液阳性率为47%,而咽部痰液阳性率2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注射器吸痰采集小儿气管内痰液方法,简单易行,可为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提供可靠的病原学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3.
ICU常收集各种急、危、重症患者,需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概率较高,因此,人工气道的管理至关重要。吸痰操作便成为气道管理一项不可缺少的技术。在临床中,我们常采用中心负压吸引器吸痰,但在停电的情况下,中心负压吸引装置则失去了效用。在紧急情况下,如不能及时清理患者呼吸道内分泌物,解除呼吸道阻塞,将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同时也会造成医疗纠纷。2010年,在应急状态下,我科采用电白县康丽医疗新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简易负压吸引瓶(W-Ⅱ型,容量:500ml)进行吸痰操作,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口咽通气管在脑梗死昏迷患者急诊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60例脑梗死昏迷患者放置口咽通气管,插管前后吸氧浓度均为7L/min,观察呼吸、心率及血氧饱和度改善情况。结果应用口咽通气管30分钟后,呼吸频率由(33.12±1.37)次/分钟改善为(20.73±1.56)次/分钟,心率由(114.72±7.32)次/分钟改善为(101.62±5.76)次/分钟,血氧饱和度由(78.6±5.57)%改善为(98.05±1.28)%,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口咽通气管在脑梗死昏迷患者的急诊急救中能有效开放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5.
经口咽通气管吸痰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熊敏  杨丽霞 《现代护理》2002,8(8):619-619
我们于 1999年 2月~ 2 0 0 1年 12月将 38例清理呼吸道无效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经比较 ,经口咽通气管吸痰比直接经口鼻腔吸痰的效果显著。现将其疗效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观察组 2 0例 ,经口咽通气管吸痰。 10例为外科手术后曾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 ,6例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患者 ,4例为严重肺部感染患者。年龄 2 2~ 6 8岁 ,平均40 .6岁。 4例意识障碍 ,16例意识清醒。1 2 对照组 18例 ,直接经口鼻腔吸痰。 11例为外科手术后曾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 ,4例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的患者 ,3例为严重肺部感染的患者。年…  相似文献   

6.
长期卧床、食欲降低及饮食结构改变患者,易影响胃肠功能,使肠蠕动减少,患者常常因为排便困难需要使用开塞露通便,由于开塞露剪去封口后前端坚硬毛糙,往往会引起肛门出血,且开塞露前端管较短,影响通便效果。为了便于操作,我们采用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不仅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还大大加强了通便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气管切开昏迷患者的吸痰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07/2007—07我科共收治重度颅脑外伤行气管切开术的昏迷患者35例,吸痰护理敏果较好,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8.
聂亚丽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4):3295-3295
开塞露是一种常用的通便药物,此药可刺激肠蠕动,软化粪便,达到排便的目的,但由于顶端插入肛门深度有限,有时并不能达到理想效果。一次性灌肠袋的管道比较粗大,对于肛周黏膜的刺激性比较大,特别是老年患者和有痔疮的患者,而笔者介绍的方法能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9.
灌肠法是临床常用的护理操作,是将一定量的溶液通过肛管由肛门经直肠灌入结肠的技术,以帮助患者清洁肠道、排便、排气或肠道供给药物达到确定诊断和治疗的目的[1].在临床工作中,老年患者灌肠时常因其肛门扩约肌松弛、精神紧张,导致灌肠液注入后易从肛门向外溢出致灌肠液很难在肠道内保存,影响灌肠效果.我科自2009-10-2011-06改良了灌肠方法,应用一次性吸痰管与注射器灌肠,使老年患者灌肠时高度紧张的心理得到缓解与放松,能积极配合,使灌肠操作得以顺利完成,提高了灌肠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口咽通气管在脑卒中昏迷患者中应用的疗效。方法对80例Glasgow昏迷评分在3~8分的脑卒中患者,入院后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放置口咽通气管,同时加强气道管理,观察呼吸及血氧饱和度等。结果 80例患者使用后通气功能迅速得到了改善,使用前呼吸频率为(30.00±2.16)次/min,血氧饱和度为(84.95±3.77)%,使用30 min后呼吸频率为(19.59±1.56)次/min,血氧饱和度为(97.85±0.93)%,使用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脑卒中昏迷患者使用口咽通气管可以保持气道通畅,缓解缺氧症状,同时有利于吸痰及口腔护理等操作,是一种操作简便、经济、安全、有效的方法,可普遍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昏迷病人插胃管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赵晋玲 《护理研究》2003,17(16):932-932
鼻饲是对有明显吞咽困难不能经口腔进食的病人维持营养、补充水分及给药的一种方法 ,此类病人大多不能给予配合 ,临床上一直沿用《基础护理学》教材中为昏迷病人插胃管的方法 ,虽然效果很好 ,但对头部不能剧烈活动的病人插胃管时不适合。为此 ,护理人员根据插管的原理和局部解剖结构特点 ,对此类病人插管方法进行了改进并应用于临床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1 方法病人取仰卧位 ,助手站在病人的左侧 ,操作者站在病人右侧 ,选择一侧鼻孔清洁鼻孔测量长度润滑胃管插管 :将胃管沿一侧鼻孔缓缓插至咽喉部 (约 14cm~ 15cm)时 ,助手拇指在上…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在青少年脊柱侧凸患者中术前实施综合性呼吸操锻炼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46例伴有不同程度肺功能障碍的青少年脊柱侧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自入院后第一天即开始实施综合性呼吸操锻炼,观察术前肺功能的变化情况及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锻炼后患者肺活量(VC)、肺容量(TLC)、用力肺活量(FVC)、最大通气量(MVV),等肺功能指标较锻炼前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20.05);术后血氧饱和度〉95%;无肺部并发症发生。结论:入院后即进行综合性呼吸操锻炼能在近期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提高患者对脊柱矫形手术的耐受力,对预防和减少术后肺部感染以及呼吸功能不全的发生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音乐疗法对神经外科昏迷患者催醒实施的疗效.方法 2010年4月~9月本科收治60例昏迷患者,按住院号单双数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单数为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和护理;双数为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辅加音乐疗法,比较2组患者的康复效果及清醒时间.结果 通过治疗,对照组清醒患者13例(43.3%),改善14例(46.7%),无效3例(10%);治疗组清醒患者21例(70%),改善7例(23.3%),无效2例(6.7%),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通过治疗,对照组10d后清醒3例(23.1%).20d后清醒4例(30.7%),30d后清醒6例(46.2%);治疗组10d后清醒8例(38.1%),20d后清醒8例(38.1%),30d后清醒5例(23.8%),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音乐疗法对神经外科昏迷患者具有一定催醒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负压吸痰对脑卒中意识障碍行人工气道管理患者的影响。方法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便利抽样法选取在海军总医院治疗的80例脑卒中行人工气道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其入院时间的先后将其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吸痰,吸痰压力为0.05MPa;观察组为低负压吸痰组,吸痰压力为0.025MPa。记录两组患者吸痰前后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情况及两组患者在实验的第3、7、10、14天血白细胞数、呼吸道压力的变化。结果低压力吸痰对患者吸痰前后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影响较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O.05);两组患者血白细胞数、呼吸道压力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降低吸痰压力对于脑卒中患者仍可实现有效的吸痰,维持患者血压平稳,适用于脑卒中患者的气道管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缩唇膈式呼吸对COPD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将98例住院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49例和对照组49例,干预组由护士指导进行缩唇膈式呼吸训练,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护理,比较2组干预后的临床效果。观察指标包括肺活量(VC)、第1秒呼气容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血氧饱和度(SaO2)。结果干预组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缩唇膈式呼吸对促进COPD患者康复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缩唇膈式呼吸对COPD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 将98例住院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49例和对照组49例,干预组由护士指导进行缩唇膈式呼吸训练,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护理,比较2组干预后的临床效果.观察指标包括肺活量(VC)、第1秒呼气容量(FEV 1)、用力肺活量(FVC)、血氧饱和度(SaO<,2>).结果 干预组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缩唇膈式呼吸对促进COPD患者康复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血液透析(HD),并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治疗的患者,体内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水平(sTIR)测定的临床意义及其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随机观察35例慢性HD患者和18例贫血但肾功能正常的患者,测定: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网织红细胞百分比(Ret%)、血清铁蛋白(SF)、血清铁(SI)、总铁结合力(TIBC)、转铁蛋白饱和度(TS)、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sEpo)、sTIR,并将结果两组对比。结果两组在HB、HCT、SF、SI、TIBC以及TS方面均无差异(P〉0.05),HD组sTIR、sEpo和Ret%则低于对照组(P〈0.05)。单变量相关分析表明HD组sTIR水平与sE-po呈正相关(r=0.770,P〈0.001)。多变量逐步回归分析表明sEpo、SF是两个能够独立影响sTIR水平的因素。结论在HD患者接受rHuEpo治疗时,循环中sTIR水平是反映骨髓红细胞生成活性的良好指标,sTIR的水平反映了HD患者铁的贮存和红细胞生成刺激的综合效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缩唇膈式呼吸对COPD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 将98例住院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49例和对照组49例,干预组由护士指导进行缩唇膈式呼吸训练,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护理,比较2组干预后的临床效果.观察指标包括肺活量(VC)、第1秒呼气容量(FEV 1)、用力肺活量(FVC)、血氧饱和度(SaO<,2>).结果 干预组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缩唇膈式呼吸对促进COPD患者康复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术后患者最佳的吸痰体位,以提高患者的吸痰效果。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2018年3月1日~2019年2月1日接受治疗的198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患者入院先后顺序分为三组,A组67例(采用仰卧位)、B组65例(采用半侧卧位)、C组66例(采用侧卧位),比较三组吸痰后的生理指标、吸痰耐受性、吸痰评分、24 h吸痰次数及痰液阳性率。结果:三组患者在气管切开术后第5、7天吸痰耐受性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在气管切开术后第1、5、7天吸痰评分和24 h吸痰次数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第5、7天痰液阳性率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床头抬高15°~30°同时采用半侧卧位的吸痰体位可以改善患者血氧饱和度,稳定血压、心率,提高患者的吸痰耐受性与吸痰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Background: Studies of patients presenting with coma are limited, and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prognosis of these cases. Objective: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acute and long-term prognosis after an episode of non-traumatic coma. Methods: Adults admitted consecutively to an emergency department in Stockholm, Sweden between February 2003 and May 2005 with a Glasgow Coma Scale (GCS) score of 10 or below were enrolled prospectively. All available data were used to explore the cause of the impaired consciousness on admission. Patients surviving hospitalization were followed-up for 2 years regarding survival. Results: The final study population of 865 patients had the following eight different coma etiologies: poisoning (n = 329), stroke (n = 213), epilepsy (n = 113), circulatory failure (n = 60), infection (n = 56), metabolic disorder (n = 44), respiratory insufficiency (n = 33), and intracranial malignancy (n = 17). The hospital mortality rate among the 865 patients was 26.5%, varying from 0.9% for epilepsy to 71.7% for circulatory failure. The accumulated total 2-year mortality rate was 43.0%, varying from 13.7% for poisoning to 88.2% for malignancy. The level of consciousness on admission also influenced the prognosis: a GCS score of 3–6 was associated with a significantly higher hospital mortality rate than a GCS score of 7–10. Conclusion: The prognosis in patients presenting with non-traumatic coma is serious and depends largely on both the level of consciousness on admission and the etiology of the coma. Adding the suspected coma etiology to the routine coma grading of these emergencies may more accurately predict their progno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