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健脾止痒颗粒对特应性皮炎(AD)患者Th1/Th2细胞因子谱的影响。方法:将60例特应性皮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分别服用健脾止痒颗粒和氯雷他定片,疗程1个月。另设正常组(20例健康志愿者)作对照观察。采用Flowcytomix流式检测技术对各组血清Th1/Th2相关细胞因子进行芯片式集成测定。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治疗前两组AD患者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水平显著降低(P<0.05);Th1型细胞因子IL-1α、IL-2、IFN-γ、TNF-α水平显著降低(P<0.05);Th2型细胞因子IL-4、IL-5、IL-6、IL-10水平显著升高(P<0.05)。治疗后两组GM-CSF、IL-1α、IL-2、TNF-α、IFN-γ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组IFN-γ水平升高更显著(P<0.05);两组IL-4、IL-5、IL-6、IL-10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IL-4水平降低更显著(P<0.05)。结论:健脾止痒颗粒可通过调节Th1/Th2细胞因子网络的平衡发挥对AD的免疫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我国名老中医裴正学教授的经验方—清热祛风汤治疗特应性皮炎(AD)的临床疗效,并检测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S)和血清总IgE含量,探讨该组方制剂的疗效机理。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用清热祛风汤,每日1剂,20天为1疗程;对照组用扑尔敏4mg口服,维生素C0.2g,每日3次。两组在治疗前和疗程结束后,测定外周血EOS计数、血清总IgE含量。结合皮损、脱屑、瘙痒等症状,观察各组疗效。结果:治疗组EOS计数、血清总IgE浓度均明显降低,皮损、脱屑、瘙痒等症状明显好转,总有效率96.35%,显愈率87.45%;对照组总有效率81.13%,显愈率49.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中药清热祛风汤治疗特应性皮炎,安全有效、无明显毒副作用,且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 讨论特应性皮炎的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 尽量避免外来刺激,寻找并去除诱发加重因素.不要用力搔抓及摩擦皮肤.注意饮食及消化功能情况,不吃患者对之敏感的食物.保持精神愉快,避免过度紧张劳累等.  相似文献   

4.
健脾祛风方治疗特应性皮炎95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健脾祛风方治疗脾虚型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皮肤角质层含水量和pH值的影响。方法:将192例特应性皮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95例)和对照组(97例)。所有患者除给予尿素乳膏外用外,治疗组采用健脾祛风方口服,对照组采用西替利嗪口服,治疗疗程为4周。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检测治疗前后患者皮肤角质层含水量、皮肤pH值的变化。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2.1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1.86%(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SCORAD积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的SCORAD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皮肤角质层含水量均显著增加(P〈0.05),皮肤pH值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皮肤角质层含水量、皮肤pH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祛风方治疗脾虚型特应性皮炎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吴玉清 《右江医学》2008,36(4):475-476
特应性皮炎(AD),原称异位性皮炎,是一种难治性、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全世界发病率在儿童为10%~20%,成人为1%~3%,好发于过敏性体质的婴幼儿及青少年。临床上以瘙痒、典型的皮疹与分布及慢性病程为特征,因其病因不明及发病机理复杂,目前尚缺乏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我科于2003年6月至2005年6月采用派瑞松(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治疗AD,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清热利湿解毒方对湿热蕴结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模型大鼠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的影响和其对UC的治疗效果并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TNBS/乙醇+高脂高糖辛辣饮食建立湿热蕴结型UC大鼠模型。将48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中药组,西药组,每组12只,造模成功后,各治疗组给予相应药物干预治疗,通过证候学指标(DAI评分),结肠黏膜损伤指数(CMDI评分),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TNF-α、IL-8含量。结果:清热利湿解毒方能明显改善UC大鼠一般情况,促进结肠损伤黏膜的修复,中药组与模型组对比较,能够明显降低DAI评分,CMDI评分,血清中TNF-α、IL-8含量(P0.01)。中药组与西药组对比,DAI评分,CMDI评分,血清中TNF-α、IL-8含量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清热利湿解毒方能明显改善UC大鼠结肠形态、降低黏膜损伤指数、降低血清TNF-α、IL-8含量,与美沙拉嗪具有等效性。清热利湿解毒方能够减轻或消除多种因素对结肠黏膜的损伤,从始动环节干预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发展,从而起到防治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龙牡汤治疗特应性皮炎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龙牡汤治疗特应性皮炎(血虚风燥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特应性皮炎(血虚风燥证)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给予龙牡汤内服加外洗,对照组给予氯雷他定片口服加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外涂,两组疗程均为8周。观察记录指标包括: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不良反应及复发情况等,评价有效率。结果:两组治疗后症状和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治疗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第8周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有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复发率及复发风险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龙牡汤治疗特应性皮炎(血虚风燥证),可有效降低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余土根医师治疗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临床经验,以期为临床用药和对AD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根据中医辨证论治,首先分析特应性皮炎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将其进行分型,分别对各型进行辩证分析,讨论余师对各型的治疗经验;举隅湿热内蕴证特应性皮炎的治疗经验,分析余师诊疗体系。【结果]特应性皮炎分为湿热内蕴、脾湿蕴肤、血虚风燥型,举案湿热内蕴型,经过辨证治疗,皮损基本消失,瘙瘁明显改善。[结论】余师治疗湿热内蕴型特应性皮炎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为临床辨证治疗提供了较为完整的思路,以藉为更多的患者解除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中医药辨证论治治疗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疗效。方法:7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35组。对照组35例。2组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2组患者恢复情况。结果:“健脾解毒汤加减”治疗疗效明显高于抗组胺+抗过敏+糖皮质激素治疗。结论:在焉耆盆地,根据儿童的饮食习惯及环境因素,认为“健脾解毒,祛湿止痒”的治疗方法,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0.
清热祛湿益肾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湿热蕴脾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清热祛湿益肾方治疗慢性乙肝湿热蕴脾证的疗效,选择64例慢性乙肝湿热蕴脾证患者,随机分成2组,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后检测ALT、AST、TBIL、IL4、TNF-α、IgG、IgM、病原学指标等,观察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结果表明清热祛湿益肾方能明显降低中医证候积分,降低ALT、AST、TBIL和IL4、TNF-α、IgG水平(P〈0.01),且疗效优于清热祛湿方。提示慢性乙肝湿热蕴脾证与脾肾阳虚、湿热蕴蒸有密切关系;清热祛湿益肾方能增强机体细胞免疫,减轻肝脏的炎症程度,故临床治疗应重视清热祛湿与补益肾阳并举。  相似文献   

11.
特应性皮炎细胞因子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喻桃  张玉环 《中国热带医学》2006,6(8):1487-1489
特应性皮炎(AD)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皮肤炎症性疾病,其发病相当复杂,可能与遗传、免疫、环境等因素有关。其中免疫学异常是AD发病的关键环节。早有研究表明,Th2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IL-4、IL-5、IL-6、IL-8等)在AD患者皮损和血中占优势,而Th1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IFN-7、IL-2等)则减少。近年来,越来越多的Th1、Th2细胞因子被发现与AD发病密切相关,AD不是简单的Th2细胞因子占优势,很多Th1细胞因子在AD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不同时期、不同皮损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也有差别。  相似文献   

12.
中医认为特应性皮炎多由先天禀赋不耐,或后天调摄不当而致脾虚湿蕴,复感风、湿、热邪合而发病。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理论和临床研究的发展,中医药辨证内外治法治疗特应性皮炎疗效显著,且凭借副作用小、安全性高的优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辨证治疗特应性皮炎35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又称异位性皮炎、遗传过敏性皮炎.患者往往有家族性过敏史或合并有哮喘、过敏性鼻炎、荨麻疹等过敏性疾患.患者自幼发病,对牛奶、虾蟹等异体蛋白敏感,患者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和免疫球蛋白IgE增高.本病发病率逐年升高,治疗困难.我科近5年应用中医中药治疗了特应性皮炎患者35例,本文就其辨证规律和遣方用药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正>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 AD)是临床常见的一类炎症性皮肤病,具有慢性、反复性、瘙痒性等特点,影响全球约15%~25%的儿童及2.0%~17.6%的成年人[1]。近年来,我国AD发病率逐年升高,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极大程度的经济负担。AD发病机制复杂,涉及遗传、免疫、皮肤屏障、环境等多种因素,其中免疫功能紊乱是AD发病的中心环节。本文对AD免疫相关发病机制中的各类细胞及细胞因子进行综述,以期为AD的治疗提供相应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伊曲康唑治疗特应性皮炎的疗效及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伊曲康唑治疗特应性皮炎(AD)的疗效及机制。方法将23例AD患者分为治疗组(15例)和对照组(8例),分别给予伊曲康唑和氯雷他定,疗程为15 d。检测治疗前、后白介素(IL)-4、IL-5、IL-13、IL-2、IL-12、γ干扰素(INF-γ)、血清总IgE、外周血嗜酸细胞绝对计数(EOS)并进行临床评分。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的细胞内和血清IL-5、IL-4、IL-13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值均<0.05),而细胞内IL-12、IFN-γ较治疗前略有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治疗组治疗后总IgE、EOS、临床症状评分也显著低于治疗前(P值均<0.001)。而对照组治疗前、后细胞内IL-4、IL-5、IL-13、IL-2、IL-12、IFN-γ及血清IL-4、IL-5、IL-13、EOS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总IgE、临床症状积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值均<0.05)。结论伊曲康唑治疗AD有效,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辅助性T细胞(Th)2型细胞因子、提高Th1型细胞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肠复康方治疗放射性肠炎湿热蕴结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6例急性放射性肠炎湿热蕴结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8例。观察组予肠复康方口服,对照组服用黄连素及蒙脱石散,同时两组患者均予钠钾镁钙葡萄糖溶液静脉滴注。疗程均为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肠黏膜状况及大便常规+潜血等方面的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肠黏膜状况及大便常规+潜血等方面疗效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复康方对急性放射性肠炎湿热蕴结证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汤海玲  胡斌 《吉林医学》2011,(6):1047-1048
目的:探讨儿童特应性皮炎的临床治疗。方法:将120例特应性皮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给予他克莫司联合氯雷他定治疗,对照组单纯给予口服氯雷他定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复发率为18.33%,与对照组51.67%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22%,对照组为19.5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他克莫司联合氯雷他定治疗儿童特应性皮炎疗效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外用药。  相似文献   

18.
特应性皮炎(AD)是一种慢性、炎症性、易复发性皮肤科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未完全阐明,已有研究表明菌群失调参与该病发病,本文即从肠道及皮肤菌群失调两方面出发,探讨二者变化与其关系,以期为临床预防和治疗该病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中药青黛对婴儿特应性皮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3例患特应性皮炎的婴儿,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118例,采用0.5%氢化可的松软膏与10%红霉素软膏及青黛粉按2:2:1比例(重量比)混合外用;对照组85例,用0.5%氢化可的松软膏与10%红霉素软膏按1:1比例(重量比)混合外用。结果加用青黛组治疗效果优于未加青黛组(P〈0.01)。结论 青黛佐治婴儿特应性皮炎方法简便,成本低,安全有效,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0.
特应性皮炎(AD)是由遗传过敏引起的一种慢性、复发性、瘙痒性、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常合并有哮喘、过敏性鼻炎等疾病,病因不明,现代医学多认为与环境因素、免疫功能失调等有关。中医对该病认识较早,汉《金匮要略》命名为“浸淫疮”,清《医宗金鉴》称之为“四弯风”。西医治疗一般为抗组胺药、局部使用润肤剂、皮质类固醇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