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糖尿病特别是老年糖尿病患者, 胰岛素作为控制高血糖的重要治疗手段被广泛应用。然而因老年糖尿病患者大剂量胰岛素使用率高、更易合并胰岛素抵抗及治疗不规范等问题, 使用外源性胰岛素时诱导产生的胰岛素自身抗体与严重胰岛素抵抗、顽固性高血糖和低血糖相关, 称为外源性胰岛素抗体综合征。低血糖时可存在与C肽不匹配的高胰岛素水平, 为控制血糖增加胰岛素剂量可能适得其反, 需要及时明确诊断并对降糖方案做出个体化调整, 以免造成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应用外源性胰岛素治疗后合并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纳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分泌科2017年9月至2019年3月符合外源性胰岛素相关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EIAS)诊断的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106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体格检查和实验室结果。结果106例患者中84例(79.24%)使用预混人胰岛素或预混胰岛素类似物,18例患者(16.98%)近期反复发生低血糖。精氨酸刺激试验显示胰岛素0 min基线值中位数73.40(23.07~146.75)μU/ml,胰岛素4 min/0 min比值中位数1.27(1.03~1.85),平均值1.72±1.47,胰岛素0 min(μU/ml)/C肽0 min(ng/ml)比值44.60(14.92~87.93),平均值81.92±130.93。以本院空腹胰岛素检测参考值2倍上限(49.8μU/ml)为切点,将患者分为胰岛素蓄积组(胰岛素0 min基线值≥49.8μU/ml)和胰岛素非蓄积组(胰岛素0 min基线值<49.8μU/ml)。胰岛素蓄积组66例患者中14例(21.21%)发生低血糖,胰岛素非蓄积组40例患者中4例(10%)发生低血糖,胰岛素蓄积组的胰岛素4 min/0 min比值、胰岛素0 min/C肽0 min比值、血糖水平标准差(SDBG)及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均显著高于胰岛素非蓄积组(P<0.05)。在胰岛素蓄积组66例患者中,36例予更换胰岛素剂型(胰岛素治疗组),30例停用胰岛素改为口服降糖药(口服药治疗组)的方案治疗后,2组治疗后的SDBG和LAGE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结论随着外源性胰岛素蓄积的加重,患者血糖波动明显增加,低血糖比例显著升高。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患者胰岛功能出现特征性改变,精氨酸刺激后,胰岛素分泌无明显峰值,呈现"高平"曲线,基线胰岛素/C肽比值水平显著升高。及时诊断和调整治疗方案后,EIAS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外源性胰岛素抗体综合征(EIAS)的临床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住院EIAS患者的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指标. 结果 EIAS患者年龄63~81岁,糖尿病病程10~22年,低血糖发作1例,发作时间无规律;均无自身免疫病病史和含巯基药物接触史;血清ICA、GADAb均阴性,IAA均强阳性(>100);血清胰岛素水平均升高,但与C-P水平不匹配;调整为口服药或减少胰岛素注射次数后,血糖控制均改善. 结论 高胰岛素血症伴或不伴低血糖的T2DM患者,如发现血清胰岛素浓度与C-P水平不匹配,需检测胰岛素抗体(IAb),并考虑EIAS的可能性,必要时调整为口服药治疗可改善血糖控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由外源性胰岛素诱发的自身免疫性低血糖的临床、生化特点以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3例使用外源性胰岛素后诱发的自身免疫性低血糖患者,并结合既往报道的14例文献,分析其临床诊治过程及特点。结果我院收治的3例患者在停用胰岛素至少1个月后仍有反复低血糖发作,行5h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示血糖波动大且有血胰岛素和C肽分离现象。综合分析国内外17例文献报道示:亚裔人种易感,占88.2%,血糖最低值平均为2.2(1.0~3.3)mmol/L,严重时伴意识障碍或抽搐,低血糖和高血糖交替的现象在多数患者中可见,且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偏高,低血糖时胰岛素水平与C肽不成比例地升高,胰岛素自身抗体(IAA)均为高滴度阳性。17例中9例停用胰岛素改用口服降糖药物或换用胰岛素剂型后低血糖发作逐渐缓解,自行缓解的时问平均为2.4(0.5—8.0)个月,而8例则加用糖皮质激素甚至免疫抑制剂或血浆置换治疗后方好转,IAA滴度在加用类固醇激素组和未加用类固醇激素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6±3.1)比(10.3±2.4),P〉0.05]。结论(1)外源性胰岛素或胰岛素类似物诱发的自身免疫性低血糖较为少见,因被胰岛素本身的作用掩盖,该类疾病容易漏诊。(2)亚裔为高发人种。发作无明显规律且病情严重性轻重不一,可引起意识障碍。(3)OGTT可诱发低血糖发作,胰岛素明显升高与C肽和血糖变化不平行。(4)高滴度IAA具有诊断价值,但治疗的选择与IAA滴度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部分DM患者使用胰岛素后会导致外源性胰岛素抵抗综合征(EIAS),常表现为对大剂量胰岛素不敏感的血糖波动。本文报道了2例使用地特胰岛素引起EIAS的患者,在更换胰岛素并使用口服药治疗后病情好转。  相似文献   

6.
回顾我院收治的1例T2DM患者使用诺和锐30后诱发的自身免疫性综合征(EIAS),分析其临床诊治过程,包括实验室检查、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患者停用胰岛素后,行5hOGTT,示血糖波动大,胰岛素和C-P浓度明显分离现象。胰岛素自身抗体(IAA)阴性。停用胰岛素后改用阿卡波糖,随诊10月,低血糖发作减少至停止,胰岛素及C-P水平明显下降,但是胰岛素水平仍然高于正常值,随诊10个月后再次外送查IAA阳性。EIAS为较罕见的内分泌疾病,其临床表现具有特异性。对于高胰岛素性低血糖的糖尿病患者,检测IAA有助于提高诊断率及早诊断与正确治疗,可避免误诊所造成的不必要手术及严重不良后果。即使IAA阴性,也不能完全排除EIAS,随访观察或通过不同方法检测亦可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7.
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是由血中非外源性胰岛素诱导的胰岛素自身抗体及高浓度免疫活性胰岛素所致的自发性低血糖症。其与伴发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应用含巯基药物有关,并与人白细胞抗原高度相关,DRB1*0406可能是主要易感基因;不同人群的发病机制存在异质性。临床上主要特征为未使用外源性胰岛素情况下,出现反复发作性严重低血糖、胰岛素自身抗体滴度明显升高及游离胰岛素升高;主要应与胰岛素瘤鉴别。治疗以停用诱发药物为主,辅以少量多餐、低糖和高纤维饮食,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必要时应用小剂量泼尼松。  相似文献   

8.
自身免疫性低血糖症(AIH)是低血糖的一种少见原因,其临床特点为自发性低血糖发作、高胰岛素血症及胰岛素抗体或胰岛素受体抗体阳性.根据自身抗体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种类型:(1)在无外源性胰岛素应用时出现针对内源性胰岛素的抗体(IAA)阳性,称为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IAS),1970年由日本Hirata等首次报道,又称Hirata病[1];(2)是针对靶细胞表面的胰岛素受体的抗体(IRA)阳性,称为B型胰岛素抵抗综合征(TBIRS),较罕见[2],部分可出现低血糖.我院自2009年报道1例IAS后[3],陆续出现数例,现再报告3例IAS患者,以提高临床认识.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短期持续性皮下胰岛素输注 (CSII)治疗对伴明显高血糖的初诊 2型糖尿病患者的降糖效果和胰岛 β细胞功能的影响。  方法 对空腹血糖 >11.1mmol/L的 36例初诊 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为期 2周的CSII强化治疗 ,分析比较其治疗前后空腹及餐后 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A1C、静脉葡萄糖耐量 (IVGTT)试验时胰岛素分泌第一时相和胰岛素及C肽曲线下面积、空腹血浆胰岛素原、胰岛素原与胰岛素比值和由Homa模型计算的Homaβ、HomaIR等。血浆胰岛素、C肽、胰岛素原浓度均用放免法测定。 结果  2周的CSII治疗显示出快速稳定的降血糖效果。其中 35例患者的空腹、餐后 2h血糖分别于治疗后 ( 2 .7± 1.9)d、( 8.5± 3.5 )d达到良好控制 ,且未见明显低血糖。胰岛 β细胞功能在治疗后获得显著改善 :静脉注射葡萄糖后 10min内出现了明显增加的胰岛素、C肽分泌相 ,更有部分患者可以见到典型的胰岛素第一时相分泌尖峰 ,胰岛素、C肽曲线下面积和由Homa模型计算的Homaβ值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 ,而胰岛素原、胰岛素原与胰岛素比值则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反映胰岛素抵抗的HomaIR也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结论 对伴明显高血糖的初诊 2型糖尿病患者 ,短期CSII强化治疗具有快速稳定控制血糖和显著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对于44例初发的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应用诺和锐30每日3次皮下注射强化治疗3个月。比较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Ic)、体重指数(BMI)、空腹胰岛素(FINS)和餐后2小时胰岛素(2hINS)、空腹C肽(FCP)和餐后2小时C肽(2hCP),通过计算观察早期胰岛素分泌指数△Ins30/PG30=Ins30-Ins0/PG30-PG0,0、2h胰岛素分泌情况,胰岛B细胞功能指数(HOMA-B)=(2hIns-Fins)/(2hPG-FPG)、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FPG×Fins/22.5的变化。结果患者血糖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HbAlc下降明显(P0.01)。治疗后早期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B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C肽较治疗前升高(P0.05),HOMA-IR明显下降(P0.01)。治疗后其中8例完全停用胰岛素,仅用饮食和运动控制即可达到血糖稳态;20例停用午餐前胰岛素;10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轻度低血糖或症状性低血糖,但没有l例出现严重低血糖。结论对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每天3次诺和锐30强化治疗,能恢复胰岛β细胞功能和减少胰岛索抵抗。  相似文献   

11.
张晓斌  杨京会  邹和群 《内科》2009,4(3):352-354
目的探讨胰岛素及C肽水平监测在低血糖昏迷诊断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16例低血糖昏迷患者,除按低血糖昏迷诊疗常规处理外,同时进行血清胰岛素和C肽检测,在治疗过程中监测血糖和血清胰岛素水平变化以指导治疗。结果10例糖尿病服用磺脲类降糖药的低血糖昏迷患者中8例血清胰岛素及C肽水平均增高。3例酒精中毒患者血清胰岛素及C肽水平亦增高。1例非糖尿病患者血清胰岛素和C肽水平严重增高,经B超及CT检查诊断为胰岛素瘤。全部患者经吸氧、50%葡萄糖注射后续10%葡萄糖液静脉滴注0.5-4h后逐渐清醒,血糖逐渐恢复正常水平。前述磺脲类降糖药过量患者,其血清胰岛素水平分别在3~5d后降至正常范围,之后根据血糖逐步恢复降糖药物治疗,并根据血清胰岛素水平调整降糖药物剂量,随访观察患者未再发生低血糖发作。结论对低血糖患者进行血胰岛索和C肽水平检测,有助于病因诊断和提高抢救治疗效果和防止再次和反复发生低血糖昏迷。  相似文献   

12.
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IAS)即自身免疫性低血糖症,又称为Hirata病。其主要特征是在没有使用外源性胰岛素的情况下,血液中却出现了高浓度的免疫活性胰岛素和高效价的胰岛素自身免疫抗体,引起自发性低血糖。  相似文献   

13.
崔丽娟  王慧敏 《山东医药》2011,51(47):84-85
目的探讨甘精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用于老年2型糖尿病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100例口服降糖药物控制不佳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每日1次早餐前口服格列美脲,每晚22时注射甘精胰岛素1次;对照组每日早、晚餐前分别注射优泌林70/30。均以空腹血糖5.0~7.0 mmol/L、餐后血糖6.0~10.0 mmol/L为治疗目标,共治疗16周;治疗期间根据血糖情况调整剂量。观察血糖水平及血清C肽水平和低血糖发生情况。结果治疗16周两组全天血糖谱均明显下降,C肽水平均明显升高(P均〈0.05);观察组低血糖事件、胰岛素用量、体质量增加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甘精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用于老年2型糖尿病不仅降糖效果好,且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70年代,Hirata等[1]首先报告了从未使用过胰岛素的Graves病患者在使用甲巯咪唑时出现自发性低血糖,体内检测到高滴度的胰岛素抗体。其后随着此类病例报道不断增多,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IAS)的概念被提出,即在某些特定人群,外源性因素,如含巯基药物,可诱导机体产生胰岛素抗体,这些抗体与内源性胰岛素结合使胰岛素生物学效应无法发挥,当这些抗体一胰岛素复合物短期内大量解离可导致一过性游离胰岛素水平增高,发生低血糖反应。  相似文献   

15.
将10例血糖控制差的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在使用二甲双胍+人胰岛素30R降糖基础上加用利拉鲁肽0.6mgihqd,根据血糖水平调整人胰岛素30R的用量,直至血糖达标。分别记录治疗前(0个月)的及治疗后(2个月)的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PBG),空腹胰岛素(FINS),体重指数(BMI),血脂,并记录治疗前后局部反应和低血糖事件的发生。结果加用利拉鲁肽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ISI及外源性胰岛素用量明显下降,P〈0.05,血脂有所改善,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利拉鲁肽具有强大的促进胰岛素分泌的作用,可以减少外源性胰岛素的用量。同时可以减轻体重和血脂,减轻胰岛素抵抗,具有降糖以外的心血管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皮下注射地特胰岛素联合门冬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旨在为今后临床治疗2型糖尿病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2年2月期间应用2种以上不同类型口服降糖药、规律治疗3个月以上血糖控制欠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90例并随机分为两组,均停止服用原降糖药,给予糖尿病健康教育、饮食控制等糖尿病常规治疗,在该基础上,观察组给予地特胰岛素联合门冬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对照组给予胰岛素泵注射门冬胰岛素治疗,治疗6周后,观察并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的空腹胰岛素、C肽、餐后2 h胰岛素等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空腹胰岛素和C肽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前的空腹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的两组餐后2 h C肽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皮下注射地特胰岛素联合门冬胰岛素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低血糖发生率,提高血糖达标率,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又称Hirata病(Hirata.s disease),主要特征是没有使用外源性胰岛素患者发生严重的自发性低血糖,在血浆中可检出高水平的免疫活性胰岛素和高滴度的胰岛素自身免疫抗体(IAA)活性。临床上较为少见,本院发现使用该甲巯咪唑引起1例并随访,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磺脲类药物继发性失效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加用甘精胰岛素(GL)或中性鱼精蛋白锌胰岛素(NPH)的疗效和治疗前后胰岛功能的变化.方法 对磺脲类药物继发性失效的54例老年糖尿病患者,改用瑞格列奈,并分别于睡前注射GL(26例)或NPH(28例),观察16 w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C肽、餐后C肽的变化.结果 两组均有显著的降血糖作用,且所用的胰岛素剂量相近,但GL组的低血糖事件明显少于NPH组,且GL组治疗后C肽水平明显升高.结论 睡前注射NPH或GL均对磺脲类药物继发性失效的老年糖尿病患者有很好的疗效,但应用GL低血糖发生率低,且可能改善胰岛功能.  相似文献   

19.
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对于胰岛素分泌或作用缺陷的糖尿病患者,外源性胰岛素对于其血糖控制和并发症防治具有重要作用.随着胰岛素制剂的不断发展和临床应用范围的日益扩大,胰岛素治疗在临床获益的同时伴随着治疗风险的出现,胰岛素使用时机的选择、剂型剂量的确定以及胰岛素使用所带来的相关问题正在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短期强化治疗后应用甘精胰岛素联合西格列汀的临床效果。方法 2型糖尿病患者短期(2 w)门冬胰岛素泵强化治疗者14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1例。对照组给予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片治疗,观察组给予甘精胰岛素联合西格列汀治疗。分析两组治疗前后血糖指标水平、炎性因子水平、不同时间点C肽/血糖水平变化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1 w后,两组患者的血糖指标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3个月后,空腹血糖(FPG)、2 h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但观察组患者的血糖指标水平较同期对照组改善效果更优(P0.05)。两组不同时间点的C肽/血糖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上升,而观察组的不同时间点C肽/血糖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但观察组hs-CRP、IL-6、TNF-α水平较同期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甘精胰岛素联合西格列汀可以明显降低2型糖尿病短期强化治疗后血糖水平,减弱胰岛素抵抗,增强胰岛素分泌,减轻患者炎性反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