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聪 《重庆医学》2014,(25):3379-3381
我国为病毒性肝炎高发国家,其中以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最为常见。慢性乙型肝炎最终可发展为肝衰竭,这也是我国最常见的肝脏疾病死亡原因,临床表现以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为主[1]。人工肝支持系统(artificial liver support system,ALSS)是目前治疗ACLF的有效方法之一,能显著清除各种有害物质,发挥暂时替代肝脏部分功能的作用,为肝细胞再生及肝功能恢复创造条件或等待时机进行肝移植,对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疗效显著。目前,国内外均有研究证实机体免疫应答异常、细胞因子表达异常在 ACLF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2-4]。这对病情进展与转归有着十分重要的内在联系,因此研究 ALSS治疗ACLF患者细胞因子变化对于疗效评价及预后判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和细胞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80年代后期 ,随着细胞因子研究的进展 ,发现机体受侵袭时 ,由免疫细胞和炎性细胞产生的炎症性细胞因子可导致机体产生各种反应。如 :手术创伤、重症胰腺炎、外伤、烧伤、休克、败血症等引起过剩的机体反应 ,其背景表现为高细胞因子血症 ,这种现象称为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inflammatoryresponsesyndrome ,SIRS) [1,2 ] ,也称为细胞因子血症 ,它是美国首先在讨论脓毒血症和与其相关的疾病及脏器功能不全概念时 ,作为全新概念提出的。细胞因子本身对机体有防御作用 ,但是重症SIRS时 ,细胞…  相似文献   

3.
非生物型人工肝对急性肝衰竭细胞因子清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血浆置换对急性肝衰竭患者体内细胞因子的清除效果。方法:62例急性肝衰竭患者接受96次血浆置换治疗,检测治疗前、后及治疗后第7~10天的血清TNF-α,IL-18、IL-10水平。结果:血浆置换治疗后,IL-18明显下降(P<0.05),TNF-α、IL-10在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P>0.1);治疗后第7~10天,原已明显下降的IL-18再次回升至治疗前水平。结论:血浆置换治疗可以有效清除某些细胞因子,暂时代替肝脏功能。  相似文献   

4.
非生物型人工肝对肝衰竭患者内毒素及细胞因子的清除作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观察血浆置换、血浆灌流两种典型非生物型人工肝对重肝衰竭患者体内血浆内毒素及细胞因子的清除效果。方法 7例和10例重型肝炎患者分别行血浆灌流、血浆置换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患者血液中内毒素、细胞因子等的变化。结果 经血浆灌流治疗后,患者血中细胞因子、内毒素显著下降,但IL-6变化不大;血浆置换治疗后,患者血中内毒素下降明显,但对TNF-α、IL-1β、IL-6清除效果欠佳。结论 血浆灌流能更有效清除血浆多数细胞因子、内毒素,有望成为有效清除细胞因子的一种治疗手段,从而延缓肝衰竭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血浆置换联合血液滤过对猪暴发性肝衰竭模型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动态变化的影响。方法应用D-氨基半乳糖建立猪暴发性肝衰竭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24h和48h分别给予血浆置换联合血液滤过治疗,检测两组细胞因子的动态变化。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的TNF-α、IL-6、 IL-1β均随时间延长明显升高,与建立模型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肝治疗前各时间点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经血浆置换联合血液滤过治疗后,治疗组的血清细胞因子升高趋势减缓,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足量的组合非生物人工肝能有效清除TNF-α,IL-6,IL-1β,为暴发性肝衰竭时肝细胞的再生或者桥接肝脏移植赢得时间。  相似文献   

6.
《中国医学创新》2015,(6):140-142
本文就近年CNS疾病中细胞因子的研究进展做一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7.
本文就近年来与心力衰竭病理生理有关的主要炎症细胞因子作一综述,以期对外科感染后炎症细胞因子在加速心力衰竭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有更深入的研究,为有效地防治围术期心力衰竭的发生提供新策略。  相似文献   

8.
细胞因子与寄生虫感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细胞因子(cytokine,CK)是由活化的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等)和基质细胞分泌的,介导和调节免疫、炎症反应的小分子多肽,是免疫球蛋白和补体以外的另一类非特异性免疫效应物质。已知有100多种,功能多样。  相似文献   

9.
卢榜裕 《广西医学》1997,19(2):197-201
急性胰腺炎与一些细胞因子、炎症介质的关系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院外科卢榜裕综述李绍森审校急性胰腺炎是一种常见而潜在致命危险的疾病,病死率在30%~40%之间(1)。这是由于该病部分患者可发展为广泛的胰腺炎症坏死,系统的炎症反应及多器官功能衰竭所致(2)。...  相似文献   

10.
细胞因子在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病理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影响着AS相关心脑血管疾病的进展与预后.细胞因子主要包括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趋化性细胞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等.这些细胞因子通过不同的作用靶点和机制促进或抑制AS过程中的炎症反应及斑块形成.全面掌握细胞因子在AS发...  相似文献   

11.
生脉散对急性肝衰竭大鼠内毒素诱导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生脉散在不同时间点对急性肝衰竭大鼠内毒素(脂多糖,LPS)诱导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D-氨基半乳糖腹腔注射建立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拟用LPS攻击建立肝衰竭内毒素血症模型。用生脉散治疗与对照组比较。取造模后2h及8h两个时间点,检测大鼠血清LPS与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一氧化氮(NO)、诱导型一氧化氮舍酶(iNOS)和总一氧化氮合酶(zNOS)水平。结果2h后生脉散可减低急性肝衰竭内毒素血症大鼠血清LPS、TNF—α、IL-1β、IL-6、ICAM-1和NO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h后生脉散可减低急性肝衰竭内毒素血症大鼠血清LPS、TNF—α、IL-1β和ICAM—1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急性肝衰竭状态下,可存在不同程度的内毒素血症,并引起细胞因子水平变化的炎症级联反应,生脉散通过调节细胞因子水平起到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2.
正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由各种脑血管病引起的以记忆、认知功能缺损为主的获得性智能损害综合征,为老年期痴呆的主要类型之一。在亚洲和许多发展中国家,VD的发病率随年龄直线上升。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痴呆的发病率为3.9%,其中VD占68.5%[1]。细胞因子  相似文献   

13.
徐晓巍  王燕华 《医学综述》2012,(20):3375-3377
天疱疮是累及皮肤和黏膜的一种较为严重的大疱性皮肤病,属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率约万分之四,且有上升趋势。大疱性类天疱疮(BP)发病与出现基膜带黏附因子的自身抗体具有一定的关联,但自身抗体理论无法全面对BP的主要特征进行解释,如疾病的发生必然伴随致病性自身抗体的转移,在患者皮损中存在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及嗜酸粒细胞等。随着分子生物学以及免疫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现已发现BP皮损局部出现的大量细胞因子与天疱疮皮损的形成有关,同时推断天疱疮发病中有细胞免疫参与。  相似文献   

14.
王质刚 《友谊医学》1999,22(1):101-102,54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是宿主对感染或非感染刺激过度反应的结果,刺激宿主免疫系统,引起重要的体液和细胞介质释放,如细胞因子,二十烷(eicosanoids)、补体、凝血因子和NO以及其它介质,对血管张力和渗透性起很大作用,导致微循环失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重型脑外伤手术患者血清炎症细胞因子与颅内压(ICP)之间的关系.方法 32例重型脑外伤患者均于术中放置ICP探头,术前及术后每12小时采集血清并测定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8(IL-8)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并比较各炎症因子与患者预后的关系.记录每小时ICP值,以12h为周期,20 mm Hg为基线,将该时间段超过20 mm Hg的ICP差值累加,得到ICP的时间累积值(PTD-ICP20),将该值分别与该12 h周期前(Pre)和后(Post)各炎症因子行直线回归分析.结果 血清IL-1β、IL-8及TNF-α均与患者预后显著相关(P<0.05).本组患者的PTD-ICP20均值为(42.9±60.2)mm Hg/h.Pre-IL-8(r=0.554,P<0.05)、Pre-TNF-α、Post-IL-8及Post-TNF-α均与PTD-ICP20呈正相关(r=0.554、0.597、0.629、0.538,P<0.05).结论 血清IL-8及TNF-α可作为监测脑外伤患者ICP的生物标记物,对指导脑外伤诊治,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17.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7,(13):1776-1779
目的:研究血清炎症反应细胞因子与H型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硬化患者斑块性质变化的关系。方法:选择诊断为H型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硬化的患者作为A组、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硬化且Hcy水平正常的患者作为B组,颈动脉硬化且血压水平、Hcy水平均正常的患者作为C组,另取同期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检测血清中炎症反应细胞因子、斑块性质相关细胞因子的含量。结果:A、B、C组患者血清中Hcy、sICAM-1、MCP-1、YKL-40、IL-6、PTX3、FGF23、MMP9、Caspase-3的含量显著高于D组,A、B组患者血清中Hcy、sICAM-1、MCP-1、YKL-40、IL-6、PTX3、FGF23、MMP9、Caspase-3的含量显著高于C组,A组患者血清中Hcy、sICAM-1、MCP-1、YKL-40、IL-6、PTX3、FGF23、MMP9、Caspase-3的含量显著高于B组;A组易损斑块患者血清中Hcy、sICAM-1、MCP-1、YKL-40、IL-6、PTX3、FGF23、MMP9、Caspase-3的含量均显著高于稳定斑块患者。A组患者血清中Hcy、sICAM-1、MCP-1、YKL-40、IL-6的含量与PTX3、FGF23、MMP9、Caspase-3的含量均呈正相关关系。结论:H型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硬化患者血清炎症反应细胞因子分泌增多并且能够造成斑块性质改变、稳定性降低。  相似文献   

18.
支气管炎与哮喘的细胞因子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由多种细胞特别是肥大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及T淋巴细胞等多种炎症性细胞参与的气道变应性炎症。其发病过程受到遗传、免疫调控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免疫功能的改变尤为重要。由肥大细胞释放的炎症介质如组织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白三烯等及产生的多种细胞因子直接影响疾病的发生及转归。这种反应多数受  相似文献   

19.
代佑果  寸英丽 《医学综述》2007,13(4):304-306
伤口愈合是一个涉及多种细胞因子的复杂过程,充分了解各种细胞因子在伤口愈合中的作用,利用基因工程技术产品来促进伤口愈合显示出诱人的前景。  相似文献   

20.
炎症细胞因子网络与疾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表明,以IL-1、IL-6及TNF-α为代表的炎症细胞因子网络介导和参与许多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近年对炎症细胞因子网络的调节机制及其与疾病的关系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研究,本文介绍了有关这方面的一些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