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分析≤1 cm肺纯磨玻璃结节(pGGN)病灶的CT影像特点,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1 cm肺pGGN浸润性腺癌与浸润前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邯郸市第一医院2012年1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103例≤1 cm肺pGGN患者,手术后确认103例pGGN病灶中浸润前病变67例(浸润前组),包括不典型腺瘤样增生28例、原位腺癌39例;浸润性病变36例(浸润组)包括微浸润腺癌21例、浸润性腺癌15例.对所有患者进行MSCT扫描,比较不同病理类型病灶的部位、大小、CT值、内部密度、病灶边缘、周围血管情况和瘤肺界面,并绘制浸润性病变和浸润前病变大小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鉴别两种性质pGGN大小的界值.结果 浸润前组与浸润组的病变部位(x2=0.529,P=0.746)、空泡征(x2=1.581,P=0.209)、支气管充气征(x2=1.639,P=0.201)、病灶边缘(x2=0.614,P=0.72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浸润组肺瘤界面清楚所占比例高于浸润前组(86.11%∶44.78%,x2=16.568,P<0.001).在病灶与肺内血管的关系分类中,浸润组Ⅰ型所占百分比低于浸润前组(5.56%∶41.79%,x2=14.894,P <0.001),Ⅲ型所占百分比高于浸润前组(38.89%∶1.49%,x2=26.320,P<0.001).浸润组病灶平均最大径[(0.85 ±0.17)cm]大于浸润前组[(0.76 ±0.16) 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663,P=0.009).鉴别浸润前和浸润性病变大小的最大径界值为0.81 cm,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2.1%和63.5%,曲线下面积为0.622.结论 在≤1 cm肺pGGN中,浸润性病变病灶较大,肺瘤界面更为清楚,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分型Ⅲ型所占比例较大,MSCT可呈现病灶的上述影像学特点在≤1 cm肺pGGN浸润性腺癌与浸润前病变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MSCT评价直肠癌浆膜面浸润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多层螺旋CT直肠癌影像表现及临床资料,探讨影响直肠癌浆膜面浸润的相关因素.方法:64例直肠癌手术患者,男性36例,女性28例,年龄33岁~81岁,平均56.6岁.所有患者术前均行16层螺旋CT平扫,观察肿块大小、形态、淋巴结肿大情况;54例行三期动态强化扫描:按照强化程度分型,结合临床资料,分析各因素与直肠癌浆膜面浸润的相关性.结果:全组病例浆膜面浸润率为70%;单因素分析显示,直肠癌癌肿浆膜面的浸润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强化差值、侵犯肠管周径、肿瘤大小、肿瘤大体类型均无相关性(P>0.05);而与肿瘤CT分型、肿瘤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P<0.05).结论:直肠癌患者癌肿CT分型、淋巴结转移和肿瘤的分化程度等均可影响肿瘤浆膜面浸润,其中肿瘤分化程度是影响肿瘤浆膜面浸润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螺旋CT对胃癌浸润及转移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评价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胃癌浸润及转移的准确性,并探讨影像学与病理学的内在联系。方法 对46例胃癌病人行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并与术后病理对照。结果 (1)螺旋CT诊断浆膜受侵、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的准确性分别为84.8%、87.0%和100%。(2)螺旋CT征象中浆膜受侵、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站数和远处转移均与病理TNM分期密切相关(P<0.05)。结论 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能较全面、准确地反映胃癌病理特征,是诊断胃癌浸润及转移的可靠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4.
白血病肺部浸润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血病肺部浸润常见,有时以肺部症状为首发症状,易误诊为其他肺部疾病.为了提高对白血病肺部表现的认识,现将我院收治的32例白血病肺部浸润患者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螺旋 CT 三期增强扫描对胃癌浸润及转移的准确性,并探讨影像学与病理学的内在联系。方法对46例胃癌病人行螺旋 CT 三期增强扫描并与术后病理对照。结果 (1)螺旋 CT 诊断浆膜受侵、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的准确性分别为84.8%、87.0%和100%。(2)螺旋 CT 征象中浆膜受侵、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站数和远处转移均与病理 TNM 分期密切卡相磁(P<0.05)。结论螺旋 CT 三期增强扫描能较全面、准确地反映胃癌病理特征,是诊断胃癌浸润及转移的可靠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依据CT形态学特征建立的Fisher判别函数模型,对磨玻璃结节(ground-glass nodules,GGN)样早期肺腺癌浸润前及浸润性病变进行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荆州中心医院与东风总医院在2014年9月至2017年2月收治并经病理证实的磨玻璃结节样早期肺腺癌患者160例,通过对浸润前与浸润性病变的多种CT形态学特征的统计分析,通过卡方检验,以两组具有统计学差异的CT特征建立Fisher判别函数公式,然后运用交叉核实法,计算总体误判率及准确率。结果:160例患者分为两组,浸润前病变组53例,浸润性病变组107例,毛刺征、分叶征、结节形状、瘤-肺界面、平均直径、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及实性成分有无具有统计学差异,并以其为判别指标建立Fisher判别公式Z=2.046X1+2.006X2+2.015X3-1.473X4+0.189X5+0.023X6+1.813X7+1.957X8-1.687。误判率为6.3%,准确率是93.7%。结论:Fisher判别模型对鉴别诊断GGN样早期肺腺癌浸润前与浸润性病变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及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直肠内充气多层螺旋CT(MSCT)对直肠癌术前肠系膜浸润及淋巴结转移分期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5月间深圳市龙岗区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84例经手术病理确诊的直肠癌患者,均行MSCT检查和常规螺旋CT增强扫描检查,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对比两种检查方法诊断正确率。结果 MSCT检查对肠系膜浸润和淋巴结转移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0.5%(76/84)和89.3%(75/84),均显著高于常规螺旋CT增强扫描的61.9%(52/84)和64.3%(54/8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SCT检查诊断不同浸润程度的直肠癌术前肠系膜浸润准确性,均显著高于常规螺旋CT增强扫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SCT检查对直肠癌术前淋巴结转移分期中N0和N1期的诊断准确性均显著高于常规螺旋CT增强扫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MSCT对直肠癌术前肠系膜浸润及淋巴结转移分期的诊断准确性较高,可作为临床上首选的诊断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高分辨率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HRCT)定量参数磨玻璃成分CT值(CTGGO)、标准化摄取值(SUV)水平与早期肺腺癌浸润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75例早期肺腺癌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在术前接受HRCT检查,查阅患者资料统计手术切除肺磨玻璃结节(GGO)个数,统计所有GGO浸润程度,根据结果将不典型腺瘤样增生(AAH)、原位腺癌(AIS)纳入浸润前组,将微浸润腺癌(MIA)纳入MIA组,将浸润性腺癌(IAC)纳入IAC组。设计基线资料填写表,详细填写3组GGO的HRCT影像学资料,分析HRCT定量参数CTGGO、SUV水平与早期肺腺癌浸润程度的关系。结果 75例早期肺腺癌患者手术共切除86个GGO,其中GGO为AAH 6个、AIS 12个,纳入浸润前组;GGO为MIA 44个,纳入MIA组;GGO为IAC 24个,纳入IAC组;IAC组GGO的HRCT定量参数CTGGO、SUV水平均高于浸润前组与MI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浸润前组与MIA组的GGO的HRCT定量参数CTGGO、SUV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其他HRCT...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B超在诊断不同分期宫颈癌宫旁浸润和淋巴转移中的意义。方法将212例宫颈癌患者根据术前检查方式不同分为CT组和B超组,每组106例。对2组患者在术前的宫旁浸润和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CT组检查患者有无宫旁浸润的灵敏度为69.2%,特异性为89.2%,Youden指数为0.585,CT检查患者宫旁浸润有19例呈阳性,而病理检出13例,高估6例;B超组检查患者有无宫旁浸润的灵敏度为63.6%,特异性为95.8%,Youden指数为0.594,病理检查与B超检查结果一致。CT组检查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为69.2%,特异性为95.0%,Youden指数为0.642,CT检出22例,病理检出26例,低估4例,20例重合;B超组检查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为39.3%,特异性为96.2%,Youden指数为0.354,B超检出14例,病理检出28例,低估14例。结论 B超在诊断不同分期宫颈癌患者宫旁浸润时检出率高,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10.
张宗斌  李佳  曹卫 《癌症进展》2019,17(11):1320-1323
目的探讨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对恶性肿瘤神经浸润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0例经病理检查证实的恶性肿瘤患者行18F-FDG PET/CT检查,将病理组织学结果、抗炎治疗后1个月随访结果、化疗后临床随访结果作为诊断神经浸润的金标准,评估18F-FDG PET/CT的诊断价值。结果50例恶性肿瘤患者中,PET/CT检查神经浸润阳性14例,其中真阳性10例,假阳性4例;PET/CT检查显示沿受累神经走形的线性代谢活动,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为2.5~25.2,平均(7.6±6.5)。18F-FDG PET/CT检查诊断恶性肿瘤神经浸润的灵敏度为83.33%,特异度为89.47%,阳性预测值为71.43%,阴性预测值为94.44%,准确度为88.00%。结论18F-FDG PET/CT有助于早期诊断恶性肿瘤患者的神经浸润情况,从而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干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胃癌浸润和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10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120例胃癌患者和120例胃炎患者,两组患者均进行64层螺旋CT常规扫描和增强灌注扫描,观察两组患者的预后。结果螺旋CT常规扫描结果显示,肿块周边呈等密度。增强扫描结果显示,病灶动静脉期均呈明显的均匀强化。试验组患者的BF、BV和PS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MTT值则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T扫描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6.4%和80.0%。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胃癌淋巴结转移患者的死亡率高(P<0.05)。结论 64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胃癌浸润和转移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能有效判断预后,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基于螺旋CT影像的肺部毛玻璃结节(pulmonary ground glass opacity nodule,GGO)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肺部毛玻璃结节患者5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良恶性分为2组.观察2组的病灶界面、病灶边缘、病灶的形态、病灶大小及GGO的邻近结构.结果 2组中病灶大小、病灶边缘、病灶形态、病灶界面例数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病变组的胸膜凹陷者0例,胸膜增厚者27例;恶性病变组的胸膜凹陷者16例,胸膜增厚者15例,2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层螺旋螺旋CT可作为肺部毛玻璃结节良恶性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64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肺部结节检出状况及对早期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体检筛出肺癌高危人群432例,其中,212例患者采用64排螺旋CT常规剂量进行肺部扫描,220例患者采用64排螺旋CT低剂量进行肺部扫描,观察64排螺旋CT常规剂量组和低剂量组的肺部结节检出状况及早期肺癌检出率,组间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  相似文献   

14.
刘鲜艳  单法成  李珊  朱建波 《实用癌症杂志》2022,(12):1994-1996+2000
目的 探讨人工智能(AI)在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及浸润程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经肺部双源低剂量螺旋CT检查发现肺结节患者246例,将患者CT图像导入天池医疗公司提供的人工智能软件分析系统中,软件自动识别肺结节部位、大小、特征(磨玻璃、亚实性、实性)等,并提供肺结节的风险概率AI数值和浸润分类。经过多学科会诊,建议178例随访,68例手术或者穿刺活检;其中35例患者选择手术或穿刺活检。结果 35例肺结节患者术后病理检查证实良性疾病11例,分别为非典型腺瘤样增生4例,真菌1例,炎性结节6例;恶性疾病24例,包括21例肺腺癌,1例肺鳞癌,1例淋巴瘤,1例小细胞肺癌。恶性结节的AI风险概率明显高于良性结节(t=-2.7,P=0.01);不同肺结节特征之间AI风险概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F=5.4,P=0.01),其中亚实性结节风险概率高于磨玻璃及实性结节(P<0.05);肺结节浸润程度AI风险概率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F=1.3,P=0.3),但呈递增趋势。结论 人工智能在肺结节良恶性鉴别方面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但在浸润程度方面存在欠缺,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硬膜外麻醉与局部浸润麻醉对乳腺良性肿瘤切除术患者Ig G、Ig A等免疫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间收治的120例乳腺良性肿瘤切除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硬膜外麻醉组与局部浸润麻醉组,每组60例,对比两组麻醉方法对免疫球蛋白及T细胞亚群、自然杀伤(NK)细胞的影响。结果硬膜外麻醉组患者麻醉后30 min的Ig G、Ig A、Ig M水平与麻醉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局部浸润麻醉组患者麻醉后30 min的Ig G、Ig A、Ig M水平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硬膜外麻醉组患者麻醉后60 min、90 min的Ig A水平与麻醉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浸润麻醉组患者麻醉前、麻醉后30 min、麻醉后60 min及麻醉后90 min的Ig G、Ig A及Ig M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硬膜外麻醉组患者麻醉后30 min、麻醉后60 min的CD4+、NK细胞水平与麻醉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浸润麻醉组患者麻醉前、麻醉后30 min、麻醉后60 min及麻醉后90 min的CD3+、CD4+、CD8+及NK细胞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良性切除术行局部浸润麻醉对患者免疫功能影响较小,可作为一种理想麻醉方法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6.
黄世全  米磊  杨兴亮 《癌症进展》2022,(11):1160-1163
目的 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成像(DCE-MRI)定量参数与子宫内膜癌病灶浸润深度的关系。方法 选取 84 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均接受 DCE-MRI 检查,测量其定量参数[容量转移常数(Ktrans)、速率常数(Kep)、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比(Ve)]。依据病理学检查病灶肌层浸润深度情况,将 84 例患者分为未浸润组(n=18)、浅肌层浸润组(n=37)和深肌层浸润组(n=29),比较 3 组患者的 DCE-MRI 定量参数。子宫内膜癌浸润深度与 DCE-MRI 定量参数的相关性采用 Pearson 相关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 DCE-MRI 对子宫内膜癌患者肌层浸润的诊断价值。结果 3 组患者 Kep、Ktrans、Ve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浅肌层浸润组、深肌层浸润组患者的 Kep、Ktrans、Ve 均高于未浸润组,深肌层浸润组患者的 Kep、Ktrans、Ve 均高于浅肌层浸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癌...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胆总管浸润对Vater壶腹腺癌胰十二指肠切除的预后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后存活的102例Vater壶腹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和生存资料,比较胆总管浸润和无浸润之间的差异.结果 T1期9例(8.8%),T2期40例(39.2%),T13期25例(24.5%),T4期28例(27.5%);NO 76例(74.5%),N1 26例(25.5%).TNM分期Ⅰ期42例(41.2%),Ⅱ期32例(31.3%),Ⅲ期27例(26.5%),Ⅳ期1例(1.0%).胆总管浸润26例(25.5%),无胆总管浸润76例(74.5%).胆总管浸润组出现胰腺浸润22例(84.6%),无胆总管浸润组为26例(3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78,P<0.001).全组有25例(24.5%)出现复发转移,中位复发转移时间为20(2~93)个月.无胆总管浸润组患者的术后中位无复发生存期和总体生存期显著优于胆总管浸润组.结论 胆总管浸润的Vater壶腹癌患者易出现胰腺浸润,无复发生存期和总体生存期显著下降,患者术后应该接受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结合化疗后出现肺内磨玻璃影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期间肿瘤患者出现肺内浸润的鉴别诊断和临床处理思路。方法 2020年2月13—28日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的139例患者中,8例患者提示肺内新发浸润性病灶。回顾性分析8例患者的基线人口学特征、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史、实验室检查和胸部CT扫描影像学资料,在Pubmed、Embase、CNKI等数据库中检索分析肿瘤患者肺部浸润相关文献。结果 在139例行化疗前胸部CT检查的患者中,8例(5.8%)患者提示肺内新发浸润性病灶,其中5例(3.6%)以肺内磨玻璃影为主要表现,3例行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核酸检测均为阴性。其中1例为老年男性,诊断为淋巴瘤,采用CHOP方案(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强的松)化疗后,无发热和呼吸道症状,血常规示淋巴细胞减少,胸部CT示双肺多发磨玻璃密度影,否认COVID-19流行病学史,经核酸检测排除COVID-19,诊断为病毒性肺炎,给予经验性抗感染治疗。结论 在COVID-19疫情期间,肿瘤患者新发以磨玻璃影为主的肺内浸润时,应结合流行...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螺旋CT扫描对判定进展期胃癌浸润深度的价值。方法 搜集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CT影像资料完整,并经病理证实为进展性胃癌的病人63例,分析CT扫描判定胃癌T分期中各期与术后病理分期的符合率。结果 CT术前T分期的准确率为77.78%。CT—T1分期的准确率为40%,CT—T2分期的准确率为83.33%,CT—T3分期的准确率为76%,CT—T4分期的准确率为88%。结论 螺旋CT扫描对胃癌的局部浸润深度判断准确,有助于胃癌的术前分期,能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后处理技术对肺内占位良恶性的鉴别诊断意义。方法:2016年5月到2018年6月选择在我院进行诊治的肺内占位病变患者194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多层螺旋CT与CT多平面重建后处理技术检查,记录影像学特征,并判断鉴别诊断良恶性的效果。结果:在194例患者中,病理诊断为良性病变100例(良性组),诊断为恶性病变94例(恶性组),恶性组与良性组CT常规特征中的分叶征、锯齿征、毛刺征、血管聚集征、空泡征等比例差异显著(P<0.05)。所有患者CT多平面重建后处理图像均可清晰显示肺动脉,不同重建方法显示肺部血管有高度一致性,重建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后处理鉴别诊断肺内占位病变良恶性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灵敏度以及特异度分别为90.5%、91.9%、91.5%和91.0%。结论: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后处理技术在肺内占位病变中的应用获取图像清晰,重建区域自由,能有效鉴别诊断良恶性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