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桥接动脉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0年10月该院收治的87例ACI患者的临床资料,依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n=42)和观察组(n=45)。对照组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桥接动脉机械取栓治疗,比较两组血管再通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血管再通率为84.44%(38/45),高于对照组的42.86%(18/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 d、出院时,观察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30、60、90 d,观察组m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桥接动脉机械取栓治疗ACI患者,可提高血管再通率,降低NIHSS、mRS评分,效果优于单纯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7年3月-2019年3月辽宁省辽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依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34例和观察组46例。对照组给予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给予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治疗。于治疗24 h后评价临床疗效;比较2组患者入院时及治疗后24 h、3 d的NHISS评分,阻塞血管再通率、残余狭窄率≤30%例数、住院期间颅内出血发生例数及治疗后,3个月病死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阻塞血管再通率分别为84.78%、86.96%,高于对照组的61.76%、67.6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P=5.524/0.019、4.356/0.037)。与入院时比较,2组治疗后24 h、3 d的NIHSS评分均依次降低(F=16.913、5.538,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3 d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P=3.321/0.001)。观察组残余狭窄率≤30%患者占比为52.1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4.71%(χ~2/P=11.876/0.001);2组在颅内出血率及治疗后3个月病死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可提高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3.
4.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9,(8):764-767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联合动脉取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8年3月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2组患者均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0. 9 mg·kg-1,总剂量控制在90 mg以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给予动脉血管内支架取栓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血管再通率、临床疗效及预后;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2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程度,采用Barthel指数评估2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评估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2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血管再通率分别为77. 50%(31/40)、35. 00%(14/40),总有效率分别为95. 00%(38/40)、75. 00%(30/40),观察组患者血管再通率和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14. 679、6. 275,P <0. 05)。治疗前2组患者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2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治疗前,Barthel指数高于治疗前(P <0. 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前2组患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及降钙素原(PC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CRP、IL-6及PCT水平低于治疗前(P <0. 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CRP、IL-6及PC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症状性颅内出血率分别为7. 50%(3/40)、5. 00%(2/40),2组患者症状性颅内出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 213,P> 0. 05)。观察组患者中预后良好病例数多于对照组(χ2=4. 053,P <0. 05);轻度残疾率、重度残疾率、植物生存率、病死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 220、2. 222、2. 051、1. 013,P> 0. 05)。治疗前2组患者躯体功能、心理健康、社会关系、生活环境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2组患者治疗后躯体功能、心理健康、社会关系、生活环境得分均高于治疗前(P <0. 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躯体功能、心理健康、社会关系、生活环境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静脉溶栓联合动脉取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可有效促使血管再通,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机械取栓(MT)及动脉内溶栓(IAT)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应用效果。方法 将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宿迁医院2021年1月至2022年7月收治的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纳入研究,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为取栓组及溶栓组,各60例。取栓组接受MT治疗,溶栓组接受IAT治疗。记录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血管再通情况,检测两组手术前后神经功能指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β蛋白(S100β)、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记录比较两组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 取栓组临床疗效优于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取栓组血管情况优于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两组NIHSS评分、NSE、S100β水平较术前降低,BDNF水平较术前升高,且取栓组NIHSS评分、NSE、S100β水平低于溶栓组,BDNF水平高于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取栓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死亡率均低于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T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IAT,能够...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静脉溶栓桥接支架取栓治疗颅内大血管急性闭塞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1年12月该院收治的80例颅内大血管急性闭塞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以随字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支架取栓术治疗,观察组采取静脉溶栓桥接支架取栓术治疗,比较两组血管再通率、血管再通时间、取栓次数、手术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预后良好率、手术前后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大脑前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血流速度]水平和术后2周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血管再通率为92.50%(37/40),高于对照组的75.00%(3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管再通时间短于对照组,取栓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72 h,两组NIHSS评分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预后良好率为72.50%(29/4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5.00%(1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ACA、PCA血流速度均... 相似文献
7.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9,(12):913-917
目的:探讨机械取栓联合rt-PA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血管再通率,及其对患者神经损伤程度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本院进行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回顾性分析上述患者的治疗方案并分为:接受rt-PA溶栓治疗的对照组46例、接受机械取栓联合rt-PA溶栓治疗的观察组44例。对比两组治疗后24 h血管再通率,以及治疗前后血清中炎症介质[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白介素-7(IL-7)、白介素-17(IL-17)、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神经损伤标志物[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B蛋白(S100B)]、神经递质[谷氨酸(Glu)、5-羟色胺(5-HT)]水平的差异。结果:治疗后24 h,观察组血管再通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4 h、治疗后1周,观察组血清中IL-1、IL-6、IL-7、IL-17、hs-CRP的水平低于对照组;BDNF的水平高于对照组,NSE、S100B的水平低于对照组;Glu、5-HT的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机械取栓联合rt-PA溶栓治疗可增加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后早期血管再通率,且在减轻神经损伤方面也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9.
《陕西医学杂志》2019,(2)
目的:对比机械支架介入取栓联合静脉溶栓与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ACI)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神经功能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分组方式将120例入选的ACI患者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在常规对症处理基础上实施rt-PA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观察组则在rt-PA动脉溶栓基础上,实施机械支架介入取栓治疗。对比两组治疗1个月后临床效果及TIMI血流分级情况;评估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NIHSS和mRS评分,测定其血清骨桥蛋白(OPN)、氨基末端B型尿钠肽前体(NT-proBN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变化。记录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ACI患者临床疗效及TIMI血流分级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个月,两组NIHSS、mRS评分和血清PON、NT-proBNP、MDA水平均明显降低,血清SOD水平明显升高,且观察组两项神经功能评分及血清学指标变化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24h内颅内症状性出血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溶栓治疗后血管未通ACI患者接受机械支架介入取栓治疗可有效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调节机体神经功能相关因子表达,抑制机体氧化应激反应,患者TIMI血流分级良好,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动静脉联合溶栓与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6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动静脉联合溶栓组及机械取栓组进行治疗.机械取栓组12例.动静脉联合溶栓组84例包括动脉溶栓22例,静脉溶栓46例,动静脉桥接溶栓16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NIHSS评分的变化.结果:取栓组总有效率83.33%高于动静脉桥接组(62.50%)高于动脉组(54.55%)高于静脉组(39.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四组NIH-SS评分均降低;与动脉溶栓组、静脉溶栓组及动静脉桥接溶栓组比较,取栓组血管总再通率较高、NIHSS评分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在动脉溶栓组4例(18.18%),静脉组8例(17.39%),动静脉桥接组2例(12.5%),取栓组2例(1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取栓及溶栓方法均对急性脑梗死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机械取栓能够有效提高血管再通率、NIHSS评分及临床疗效,更好的促进患者的生理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以及氧化应激指标与神经功能的变化。方法:选取2012年至2015年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平均分为两组,分别行常规治疗以及静脉溶栓治疗。结果:治疗14d 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氧化应激指标 ox-LDL 与 GSH-px 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功能 NIHSS 与 mRS 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溶栓治疗能够有效治疗急性脑梗死,还可以缓解氧化应激反应,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可以提供理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支架取栓与直接吸引一次性通过技术(ADAPT)对急性脑动脉闭塞血管内再通治疗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1月该院收治的急性脑动脉闭塞患者80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支架取栓技术,实验组采用ADAPT技术,对比两组血管再通率、脑出血率,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预后情况。结果实验组血管再通率、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高于对照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HI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脑出血率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DAPT技术能够提高急性脑动脉闭塞患者血管再通率,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对于改善预后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比较分析机械取栓联合动脉溶栓与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观察组使用机械取栓联合动脉溶栓,对照组则实施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30 d牛津残障量表(OHS)预后及独立生活能力,分析治疗前及治疗后30 d欧洲卒中量表(ESS)评分及治疗期间发生的并发症。结果治疗后30 d,观察组症状表现为轻度甚至无症状的比例为70.0%,高于对照组的22.0%(P<0.05);观察组治疗后24 h开始,ES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再梗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未出现消化道出血及泌尿系出血患者,对照组共出现消化道出血3例,泌尿系出血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械取栓联合动脉溶栓减少了患者的并发症,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早期血管再通的方法及其疗效,安全性.方法 26 例急性颈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男性15 例,女11例,从发病距接受治疗时间为 6h 以内.分5组:1 组动脉溶栓后遗有明显狭窄,同时予以支架治疗(4例);2 组动脉溶栓后血管未通(4例),术后药物治疗,3 组动脉溶栓后血管完全再通(9例),术后药物治疗;4 组动脉溶栓后血管部分再通(5例),术后药物治疗;5 组机械溶栓后放置支架(4例).比较各组再再率、NHJSS 评分,死亡率.结果 血管完全再通者临床症状改善明显,HIHSS 评分明显改善.其中以动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血管再通率最高,无死亡.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关键是使闭塞的血管尽早再开通,动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疗效较好且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早期血管再通的方法及其疗效、安全性。方法26例急性颈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男性15例,女11例,从发病距接受治疗时间为6h以内。分5组:1组动脉溶栓后遗有明显狭窄,同时予以支架治疗(4例);2组动脉溶栓后血管未通(4例),术后药物治疗;3组动脉溶栓后血管完全再通(9例),术后药物治疗;4组动脉溶栓后血管部分再通(5例),术后药物治疗;5组机械溶栓后放置支架(4例)。比较各组再通率、NHISS评分、死亡率。结果血管完全再通者临床症状改善明显,HIHSS评分明显改善。其中以动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血管再通率最高,无死亡。结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关键是使闭塞的血管尽早再开通动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疗效较好且安全。 相似文献
18.
19.
急性脑梗死,又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缺血缺氧引起的脑组织坏死软化引起的神经功能缺损综合征。作为一种严重的具有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并发症高发生率的神经系统疾病,急性脑梗死为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超急性期治疗的关键在于尽早开通闭塞血管、恢复血流以挽救缺血半暗带。目前,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超急性期治疗措施主要包括静脉溶栓和血管内介入治疗。发病时间窗内采用静脉溶栓是治疗超急性期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首选方法,获得了国内外指南的一致推荐。溶栓药物主要是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剂,该类药物能直接或间接激活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成纤维蛋白溶解酶,并降解纤维蛋白,从而达到溶栓的目的。然而对于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静脉溶栓血管再通率偏低,血管内治疗可以直观地观察血栓溶解及血管再通情况,提高血管再通率,改善临床预后,比如动脉溶栓、机械取栓等。近些年,国内研究人员对此做了很多探索,静脉溶栓、血管内治疗的临床研究呈现逐渐增多的态势。本文旨在寻找更佳的临床证据,提升临床医疗实践质量。同时,也发现国内研究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限制了研究成果的参考价值,比如研究方法学存在较大差异、新型溶栓药物临床研究少、机械取栓技术缺乏统一规范等,期待进一步的改善。 相似文献
20.
溶栓后血管是否再通、血流是否再灌注是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本文将溶栓治疗后血管再通的评估及相关问题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