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姬朝霞 《甘肃医药》2022,(9):811-813
目的:分析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食管癌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早期食管癌患者1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0例。对照组接受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观察组接受ESD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更长(P<0.05),两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整块切除率及侧切缘阴性率、垂直切缘阴性率、治愈切除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早期食管癌患者采用ESD治疗,术后恢复及并发症情况与EMR相当,但前者切除效果更好,且复发率更低,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临床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10月诊治的104例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按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内镜黏膜下切除术( EMR),观察组患者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ESD),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对照组少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病灶直径比较对照组小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病灶整块切除率、纵向切缘阴性率、横向切缘阴性率、治愈性切除率比较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临床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病灶切除更彻底,安全性较高,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丁彬彬  周红兵  陈世华  黄智聪 《安徽医学》2023,44(12):1483-1487
目的 比较内镜下黏膜套扎切除术(EMR-L)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在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NET)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株洲医院消化内科住院并行内镜下切除治疗的直径<10 mm的60例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EMR-L组(n=30例)和ESD组(n=30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肿瘤完整切除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肿物大小及肿瘤完整切除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MR-L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短于ES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EMR-L组术后出血并发症发生率3.33%,ESD组2例术后出血,并发症发生率6.66%,两组患者均无穿孔,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6个月,EMR-L组及ESD组6月后随访均未有复发病例。结论 EMR-L组较ESD组,能缩短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更少,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陆德文  许丰 《浙江医学》2018,40(2):156-158
目的比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传统手术治疗早期胃癌的疗效。方法选取早期胃癌患者773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采用ESD治疗的423例为观察组,采用传统手术治疗的35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情况和围术期指标。结果观察组胃部出血比例、术后狭窄比例、住院费用均低于对照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两组患者2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SD治疗早期胃癌效果显著,相比传统手术缩短了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与内镜黏膜切除术对Ⅰ、Ⅱ期胃癌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苏州市第九人民医院2016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102例Ⅰ、Ⅱ期胃癌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观察组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对照组给予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肿瘤标志物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糖类抗原19-9(CA19-9)及糖类抗原72-4(CA72-4)水平],统计两组随访5个月期间皮下气肿、出血、腹痛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和手术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CA19-9、CA72-4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CA19-9、CA72-4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5个月,观察组术后有出血、皮下气肿、腹痛各1例,对照组有4例皮下气肿,3例出血和5例腹痛,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5.88%)低于对照组(2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内镜黏膜切...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与环周预切开的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with circumferential incision,EMR?CI)在结直肠早期病变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纳入我院2013年7月—2017年8月收治的结直肠早期病变患者91例,根据息肉部位及治疗方式分为结肠息肉ESD组、结肠息肉EMR?CI组、直肠息肉ESD组、直肠息肉EMR?CI组,共4组。比较不同治疗组的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复发率,评估临床疗效及手术安全性。结果:结肠息肉ESD组与EMR?CI组比较,操作时间明显延长[(77.93 ± 56.78)min vs.(57.79 ± 34.04)min,P <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直肠中,操作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1.07 ± 44.08)min vs.(47.86 ± 23.07)min,P > 0.05]。结肠和直肠两类息肉在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息肉复发率上均无显著差异。结论:在结肠1~3 cm的息肉可以优先选择行EMR?CI手术。但是ESD可能仍是>3.0 cm大小的结直肠息肉的首选方法,而当进行ESD操作困难时,EMR?CI可作为二线治疗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30):39-43
目的 回顾性分析透明帽辅助下内镜黏膜切除术(EMR-C)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对治疗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直径<7 mm 与≥7 mm 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取2014 年1 月至2018 年12 月福建省立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内镜下透明帽辅助下黏膜切除术(EMR-C)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术后病理结果证实为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110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直径大小分为直径<7 mm 组(n=65)及直径7~15 mm 组(n=45),比较两组间行EMR-C 和ESD 治疗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整块切除、组织学完全切除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直径<7 mm 组及肿瘤直径≥7 mm 组中,EMR-C 及ESD 两组性别、年龄、类癌直径、距肛门齿状线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径<7 mm 组共65 例,其中行EMR-C 31 例,整块切除29 例(93.5%),组织学完全切除29 例(93.5%),术后出血1 例(3.2%)。行ESD 34 例,整块切除31 例(91.2%),组织学完全切除31 例(91.2%),术后2 例出血(5.8%)。直径<7 mm 组中,EMR-C 及ESD 两组的整块切除、组织学完全切除及并发症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直径7~15 mm 组共45 例,20 例行EMR-C,整块切除11 例(55.0%),组织学完全切除13 例(65.0%),术后出血1 例(5.0%)。25 例行ESD 中,整块切除24 例(96.0%),组织学完全切除24 例(96.0%),术后出血1 例(4.0%)。直径7~15 mm 组中,EMR-C 组与ESD 组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成功随访92 例(83.6%),均无复发、转移及死亡。结论 肿瘤直径<7 mm 的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EMR-C 与ESD 均能有效且安全切除,而≥7 mm 者,ESD 完全切除率明显高于EMR-C,建议应用ESD。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与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早期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早期结直肠癌患者91例,其中42例患者接受EMR治疗(EMR组),49例患者接受ESD治疗(ESD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不同直径病灶完全切除率和整块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复发率和残留率.结果 EMR组的总体手术时间、病灶直径≥2.0 cm患者和<2.0 cm患者的手术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ESD组(P<0.05);ESD组直径≥2.0 cm病灶的完全切除率和整块切除率均明显高于EMR组(P<0.05);EMR组的术后复发率和残留率均明显高于ESD组(P<0.05).结论 对于早期结直肠癌病灶直径≥2.0 cm的患者,ESD治疗效果更好,但其对手术操作要求较高,且存在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的风险,临床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不同术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对食管黏膜下肿瘤的疗效。方法将90例食管黏膜下肿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45例,观察组在消化内镜辅助下实施手术治疗;对照组于胸腔镜辅助下实施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食管黏膜下肿瘤恢复快、损伤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蒲文凤  张涛  张彦  孙亮 《西部医学》2022,34(11):1665-1668
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早期Ⅱ型食管胃交界处肿瘤的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2019年8月于我院因早期Ⅱ型食管胃交界处肿瘤行内镜手术治疗的患者120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ESD组(n=64)和EMR组(n=56)。术后定期随访,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肿瘤切除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肿瘤复发率及生存率。结果 EMR组患者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ESD组(P<0.05)。EMR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36%)明显低于ESD组(18.75%)(P<0.05)。ESD组的R0切除率(92.19%)及整块切除率(95.31%),明显高于EMR组的76.29%与8036%(均P<0.05)。EMR组的局部复发率(12.50%)及远处复发率(10.71%),明显高于ESD组的1.56%与0.0%(均P<0.05)。结论 ESD治疗早期Ⅱ型食管胃交界处肿瘤相对EMR手术时间较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但是手术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在早期大肠癌及其癌前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1年7月至2013年6月于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早期大肠癌及其癌前病变患者86例,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SD组(n=45)与对照组(n=41),ESD组行ESD治疗,对照组行开腹术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时间、住院费用及住院时间,整块完整切除和治愈性切除情况,术前及术后7 d CD3+、CD4+和CD8+等T淋巴细胞水平,TNF-α、CRP和IL-6等炎性因子水平,术后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等.结果 ESD组手术时间、住院费用和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整块完整切除率(93.33%)与对照组(10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愈性切除率均为100.00%.术后7 d,ESD组CD3+、CD4+水平较对照组高,CD8+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ESD组TNF-α、CRP和IL-6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44%)较对照组(31.71%)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年期间未见病灶复发及转移病例.结论 ESD治疗早期大肠癌及其癌前病变疗效显著,手术效率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超声内镜小探头与充气CT分别联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upper gastrointestinal submucosal lesions, SML)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60例SML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超声下内镜小探头联合ESD治疗,对照组采用充气CT联合ESD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围术期指标、白蛋白(ALB)、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主观整体营养状况评量表(PG-SGA)评分、D-乳酸(D-LA)、运铁蛋白(TF)、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术前,2组患者的ALB、I-FABP、PG-SGA、D-LA、T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观察组的ALB、TF水平高于对照组,I-FABP、PG-SGA、D-LA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优良率(96.67%vs 73.33%)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并发...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医学》2017,(4):332-333
目的对比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直肠类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普宁华侨医院从2014-03—2016-05间收治的直肠类癌患者6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将患者依据不同手术方法分为2组,甲组与乙组各30例患者,甲组应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乙组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甲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与创面直径均要显著少于乙组(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与复发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直肠类癌均能获得满意疗效,且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手术耗时更少,手术创面更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张君虹 《黑龙江医学》2023,47(9):1060-1062
目的:分析影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上消化道早癌患者中长期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1年5月天津市北辰医院接受治疗的100例上消化道早癌行ESD治疗的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进行ESD治疗后观察效果并记录资料,分析影响中长期预后的相关因素,并分析可能影响患者复发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ESD术后病情未复发组肿瘤浸润深度达twik膜下层、术前未行超声内镜检查、手术切缘阳性所占比例明显低于病情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浸润深度达黏膜下层、术前未行超声内镜检查、手术切缘阴性为病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示肿瘤分化程度低和肿瘤浸润深度达黏膜下层为影响复发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SD治疗上消化道早癌临床效果较好,治愈率高,复发率低,瘤浸润深度达twik膜下层、术前未行超声内镜检查、手术切缘阴性为病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分化程度低和肿瘤浸润深度达黏膜下层为影响复发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消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食管黏膜下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食管黏膜下肿瘤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2例,观察组48例,使其有可比性。对照组患者在胸腔镜辅助下行手术;观察组患者于消化内镜辅助下行手术。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住院时间进行观察和统计。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52.76±15.64)min、(31.57±21.72)ml和(4.55±0.87)d,对照组分别为(118.61±24.58)min、(65.83±22.06)ml和(8.29±2.24)d,上述内容观察组均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食管黏膜下肿瘤具有损伤小、恢复快等优点,是一种安全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8年2月方城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0例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按照手术方案分组,各35例。观察组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照组接受内镜黏膜切除术。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术后恢复情况、手术切除情况及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失血量较对照组少,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整块切除率[91.42%(32/35)]、治愈性切除率[77.14%(27/35)]与对照组[94.29%(33/35)、80.00%(28/35)]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8.57%(6/35)]、术后1年复发率[5.71%(2/35)]与对照组[17.14%(3/35)、14.29%(4/3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疗效与内镜黏膜切除术相当,但前者可明显减少术中失血量,缩短住院时间,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内镜分片黏膜切除术(EPMR)和黏膜剥离术(ESD)在治疗十二指肠非壶腹部病变(NADLs)中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20年12月在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镜中心行手术治疗的78例NADLs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式分为EPMR组(24例)、ESD组(21例)及EPMR+ESD组(33例)。对比分析各组患者临床病例资料。结果 3组患者的病变部位、病变起源、病灶大小及病理类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手术时间分别为(59.4±4.3)min、(71.8±10.1)min、(34.4±5.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4.446,P<0.05);完全切除率分别为87.5%(21/24)、90.5%(19/21)、100.0%(33/3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400,P>0.05);EPMR组2例发生围手术期穿孔(8.3%),于内镜下治疗后恢复,ESD组发生术中穿孔3例(14.3%)、出血2例(9.5%),予以内镜下电凝止血;EPMR+ESD组发生围手术期穿孔1例(3.0%),予以钛...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早期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00例消化道早期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内镜黏膜剥离术治疗,对比两组病灶切除情况、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愈性切除率为82.0%,高于对照组的48.0%,整块切除率为92.0%,高于对照组的4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为(45.9±12.8)min,长于对照组的(35.2±9.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0%,对照组为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化道早期肿瘤患者采用内镜黏膜剥离术治疗的效果优于内镜黏膜切除术。  相似文献   

19.
郭磊 《中外医疗》2023,(1):57-60+65
目的 对比分析冷内镜黏膜切除术与常规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5~10 mm结直肠无蒂腺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方便选择2017年12月—2021年12月期间在南京鼓楼医院集团仪征医院行手术治疗的5~10 mm结直肠无蒂腺瘤患者83例,按照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n=41)与研究组(n=42)。对照组患者行常规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研究组患者行冷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统计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手术相关指标、疼痛程度、并发症发生率、生存质量。结果 两组总有效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8、12 h疼痛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7.14%)低于对照组(24.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72,P<0.05)。两组手术前后各项生存质量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5~10 mm结直肠无蒂腺瘤治疗中,冷内镜黏膜切除术与常规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效果相当,且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 LST)的内镜病理特征及内镜下治疗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4年1月—2019年12月经内镜诊断并行内镜下治疗的48例LS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按病变部位将其分成直肠组(27例)和结肠组(21例),分别记录直径大小、病变亚型及术后病理结果。27例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19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内镜下分片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piece mucosal resection,EPMR),另有2例行预切开的黏膜切除术(pre-cut-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Pre-cut-EMR),观察内镜下治疗的残留率、出血率、穿孔率及复发率。  结果  2组患者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直肠组中,病变直径为(3.27±1.29)cm,以结节混合型为主;结肠组直径为(2.61±0.78)cm,以颗粒均一型为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直肠组中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和癌变比例相比结肠组明显升高(P < 0.05)。直肠LST以ESD治疗为主(74.1%),结肠LST主要采用EMR/EPMR法(61.9%)。1例结肠LST因病灶长径过长无法行ESD有效完整切除,转外科手术,余47例均完整切除。1例术后出血(2.1%),再次内镜下止血治疗好转。1例术后4年复发,并再次内镜下完整切除。本组患者均无残留、穿孔并发症。  结论  直肠LST病变范围较大,以结节混合型为主,具有相对较高的恶性潜能,以ESD治疗为主;结肠LST以颗粒均一型多见,多采用EMR/EPMR治疗,部分患者可考虑行pre-cut-EMR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