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鹏  严敏茹  尹晓旭 《当代医学》2021,27(5):102-104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ESPB)联合全身麻醉在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9月本院收治的择期行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EG组,n=40)与对照组(G组,n=40).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对照组采用常规全身麻醉.记录两组麻醉药物用量、苏醒时间,术后2、6 h的SPO2与VAS评分,观察两组术前(T0)、麻醉诱导时(T1)、切皮(T2)、麻醉苏醒(T3)各时间点的平均动脉血压和心率.结果 两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AP、HR随时间变化而变化(P<0.05);麻醉方法和时间变化对MAP、HR、VAS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观察组丙泊酚、瑞芬太尼、舒芬太尼用量均少于对照组,且观察组苏醒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2、6 h的SPO2高于对照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与单纯全身麻醉应用于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比较,超声引导下的竖脊肌平面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的麻醉苏醒时间更短、麻醉药物用量更少,且安全性高,可增强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全身麻醉复合腰骶丛神经阻滞(lumbosacral plexus block, LPB)与髂筋膜间隙阻滞(fascia iliaca compartment block, FICB)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镇痛效果。方法 选择择期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1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 全身麻醉复合腰骶丛阻滞组(LPB组,n=50),全身麻醉复合髂筋膜间隙阻滞组(FICB组,n=50)和单纯全身麻醉组(G组,n=50)。3组患者全身麻醉诱导和维持用药相同,术后采用持续静脉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 PCA)至术后48h。全身麻醉诱导前LPB组行超声引导下腰骶丛神经阻滞,FICB组行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记录术中舒芬太尼使用量,术后1、8、12、24、48h患者静息状态下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 VAS),术后不良反应和患者满意度,神经阻滞操作时间、操作时VAS评分及穿刺成功率。结果 LPB组和FICB组术中舒芬太尼用量,术后帕瑞昔布钠使用人次明显少于G组(P<0.05)。LPB组和FICB组在术后1、8、12、24、48h VAS评分明显低于G组(P<0.05)。LPB组和FICB组48h患者的满意度明显高于G组(P<0.05)。LPB组在术后8、12、24h的VAS评分明显低于FICB组。LPB组操作时间明显长于FICB组(P<0.05),穿刺成功率明显低于FIBC组(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腰骶丛神经阻滞与髂筋膜间隙阻滞应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均可以取得良好的镇痛效果,腰骶丛神经阻滞镇痛效果更佳且镇痛时间更长,但腰骶丛神经阻滞操作难度较大,失败率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和椎旁神经阻滞对VATS患者术后镇痛和恢复的影响。方法纳入拟择期进行VATS的患者80例,年龄18~80岁,ASA分级Ⅰ~Ⅱ级,体重≥40kg。患者被随机分配到竖脊肌平面阻滞组(ESPB组,n=40)和椎旁神经阻滞组(PVB组,n=40),分别使用30、20mL 0.375%罗哌卡因进行阻滞。主要观察指标是术后第1天的40项恢复量表(QoR-40)评分,次要观察指标是术后1、6和12h的NRS疼痛评分。同时记录患者术中舒芬太尼的使用量、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患者满意度。结果ESPB组和PVB组术后第1天的QoR-40量表评分(P=0.829)及术后1、6和12h的NRS疼痛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655、P=0.423、P=0.426)。两组患者术中舒芬太尼的使用量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也均无明显差异。ESPB组的患者满意度更高(P=0.0033)。结论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在加快VATS患者康复和术后镇痛方面与椎旁神经阻滞效果相当。竖脊肌平面阻滞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的区域神经阻滞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联合胸椎旁神经阻滞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5—9月在郑州市中心医院接受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的62例患者,随机分为竖脊肌平面阻滞联合胸椎旁神经阻滞组(ET组)和胸椎旁神经阻滞组(T组),每组31例。全身麻醉诱导前ET组在超声引导下接受单侧T4、T6椎旁神经阻滞及单侧T4竖脊肌平面阻滞,T组在超声引导下接受单侧T4、T6椎旁神经阻滞。术毕两组患者均接受患者静脉自控镇痛泵。比较术后第1、2天的15项恢复质量量表(QoR-15)评分;比较术后0、2、6、12、24 h两组静息和咳嗽的数字疼痛评分(NRS);比较两组术中药物用量及相关手术指标;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术中用药量及术后0、2、6 h的静息及咳嗽NRS评分、术后镇痛补救例数及出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组比较,ET组术后第1、2天的QoR-15评分升高,首次按压镇痛泵的时间长,有效按压镇痛泵的次数少,术后12、24 h...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对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 1月—2018年12月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行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竖脊肌平面阻滞组(阻滞组),每组30例。阻滞组麻醉诱导前在双侧T8横突行单次竖脊肌平面阻滞,对照组不行阻滞,然后在静吸复合麻醉下行直肠癌根治术。术毕两组均采用静脉自控镇痛(PCIA)。记录气管导管拔管后即刻(T0)、术后3?h(T1)、6?h(T2)、12?h(T3)、24?h(T4)、36?h(T5)和48?h(T6)时静态VAS评分,记录T4~T6时动态VAS评分(患者在病床上翻身和坐起时)。统计术后0~24?h和>24~48?h舒芬太尼用量。记录患者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需要补救性镇痛的比例、肛门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和停留尿管时间,记录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瘙痒、呼吸抑制和低氧血症发生率。术后48?h评估两组患者总体满意度。结果 与对照组患者比较,阻滞组患者在T0~T6时静态VAS评分和T4~T6时动态VAS评分均降低(P?<0.05);与对照组患者比较,阻滞组患者首次按压镇痛泵的时间延长,术后24和48 h内舒芬太尼用量减少(P?<0.05),需要补救性镇痛的例数减少(P?<0.05);与对照组患者比较,阻滞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降低(P?<0.05),而两组瘙痒、呼吸抑制和低氧血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患者比较,阻滞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和停留尿管时间均缩短(P?<0.05);阻滞组患者术后48?h总体满意度评分为(3.8±1.1)分,高于对照组患者的(1.8±0.7)分(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能够为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单纯全身麻醉和全身麻醉复合腹横肌平面阻滞对血流动力学、术后镇痛和恢复的影响,探讨腹横肌平面阻滞在子宫切除患者麻醉与术后镇痛的价值。方法 全身麻醉下行经腹子宫切除术患者50例,按照镇痛方式不同随机分为两组:腹横肌平面阻滞组(TAP组,n=24)和静脉镇痛组(PCIA组,n=26)。TAP组在诱导后行双侧TAP阻滞;PCIA组不行阻滞,术后行静脉镇痛。记录入室时、划皮前、划皮后5、10、15、60、90min各时点的MAP、HR,七氟醚、舒芬太尼用量,术后1、6、12、24、48h VAS评分及哌替啶用量,肠道功能恢复、进食、下床活动和住院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调查患者满意度。结果 与PCIA组比较,TAP组划皮前、划皮后5min MAP明显降低;七氟醚、舒芬太尼用量减少;术后1、6、12h VAS评分降低;哌替啶用量减少;肠道功能恢复、进食时间缩短;恶心呕吐例数减少(均P<0.05)。结论 超声引导TAP阻滞能显著减轻子宫切除术患者术后疼痛,减少阿片类用量及恶心呕吐概率,缩短肠道恢复和进食时间,患者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低位前锯肌平面阻滞复合双侧腹直肌鞘阻滞在开腹肝部分切除术中的镇痛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9月至2021年3 月择期行开腹肝部分切除术的患者71例,年龄 35~ 65 岁,BMI 18-30Kg/m2 ,ASA Ⅰ或Ⅱ级,心功能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至常规静脉镇痛组(R组,n=35)与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组(N组, n=36)。R组患者予以常规静脉镇痛,N患者采用0.375%罗哌卡因行超声引导下右侧低位前锯肌平面阻滞(15ml)与双侧腹直肌鞘阻滞(共30ml),两组患者术后均给与静脉自控镇痛。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前(T1)、切皮前(T2)、切皮后(T3)的MAP与HR;术中去甲肾上腺素、麻黄碱、阿托品、瑞芬太尼的用量;拔管时间、复苏室停留时时间、复苏室补救镇痛比例;术后4h、8h、24h的VAS评分,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24小时镇痛泵按压次数;术后谵妄、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结果: N组T3时刻MAP与HR明显低于R组;N患者瑞芬太尼用量、拔管时间、复苏室停留时间、复苏室补救镇痛比例、术后4h、8h、24h的VAS评分、24小时镇痛泵按压次数明显低于R组,N组的首次按压时间明显晚于R组;N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R组。两组患者术中去甲肾上腺素、麻黄碱、阿托品用量无明显差异。结论: 超声引导下低位前锯肌平面阻滞复合双侧腹直肌鞘阻滞应用于开腹部分肝切除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前路坐骨神经和股神经阻滞用于单侧膝关节以下骨折患者的手术麻醉和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并与硬膜外阻滞麻醉进行比较。方法:择期行单侧下肢骨折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超声引导下前路坐骨神经和股神经阻滞组(A组)和硬膜外阻滞组(B组),每组30例。B组患者术后单次硬膜外注射2 mg吗啡进行术后镇痛。记录2组患者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及操作时间;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记录麻醉操作体位摆放、术后48 h疼痛强度、监测麻醉期间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变化;记录患者术后首次进食的时间,术后24 h内出现并发症及患者总体满意度。结果:A组的术后镇痛维持时间长,明显减少麻醉操作时体位变动的疼痛。B组麻醉后15、30、45 min MAP显著低于麻醉前和A组(P<0.01)。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P<0.05),术后开始进食时间显著短于B组(P<0.001),有更高的患者总体满意度。结论:单侧下肢骨折手术采用超声引导下前路坐骨神经和股神经阻滞可以提供完善的术中、术后镇痛,并且并发症少,提高了患者总体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黄金华  袁磊  曾建强  叶永强 《微创医学》2022,(2):171-174+194
目的 对比超声引导两点与单点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联合全身麻醉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中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6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点组(n=32)和两点组(n=32)。单点组在全身麻醉诱导前于第5胸椎行TPVB,两点组在全身麻醉诱导前分别于第4、第7胸椎行TPVB。术中采用全凭静脉麻醉,维持心率、血压于术前基础值的20%左右。比较两组TPVB的操作时间、阻滞平面,术中舒芬太尼、丙泊酚的总用量,麻醉恢复室(PACU)期间舒芬太尼的用量及停留时间,术后不同时点的VAS评分,术后48 h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泵按压次数,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点组患者TPVB的操作时间长于单点组,阻滞平面优于单点组;两点组术中舒芬太尼总用量、丙泊酚总用量、PACU舒芬太尼用量均少于单点组(均P<0.05),但两组PACU停留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点组术后2 h、4 h、8 h、12 h的VAS评分低于单点组(均P<0.05),术后24 h、36 h、48 h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点组术后48...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双侧竖脊肌平面阻滞复合静脉镇痛对胃癌手术患者术后早期康复的影响。 方法 选择择期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6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阻滞组(B组)和硬膜外组(E组),每组30例。两组均接受静脉全身麻醉,在麻醉诱导实施前B组行超声引导下双侧竖脊肌平面阻滞,E组行硬膜外穿刺置管。B组术后行静脉自控镇痛,E组行硬膜外自控镇痛。记录术后2、4、8、12、24、48 h的静息疼痛(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记录氟比洛芬酯补救性镇痛例数、术后排气时间、首次进食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和镇痛满意度评分,记录术后48 h内镇痛相关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眩晕、呼吸抑制、尿潴留等。 结果 2组术后静息疼痛VAS评分随术后时间越来越高(P<0.05),组间、组间和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补救性镇痛例数为1例(3.3%),E组2例(6.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1.000)。B组术后排气时间、进食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E组(P<0.05),镇痛满意度明显高于E组(P<0.05);术后48 h内镇痛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E组(P<0.05)。 结论 双侧竖脊肌平面阻滞复合静脉镇痛与连续硬膜外镇痛均能为胃癌手术患者提供良好术后镇痛,但前者不良反应更少,患者满意度更高,更有利于患者早期快速康复,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1.
武建洪  罗晓波  高国一 《海南医学》2014,(11):1603-1605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TAP)阻滞用于小儿疝气手术中的效果。方法 46例小儿斜疝修补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3例,观察组给予基础麻醉后实行超声引导下TAP阻滞,对照组仅予基础麻醉不予TAP阻滞,观察两组患儿切皮反应、术中KLS合剂用量、术后苏醒时间及术后镇痛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切皮前后MAP及HR无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患儿切皮后MAP、HR均较切皮前有明显上升(P〈0.05);观察组患儿术中KLS合剂用量及术后苏醒时间均明显小于对照组,术后镇痛满意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TAP阻滞用于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能取得更加有效的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单点和双点椎旁神经阻滞在胸腔镜术患者的镇痛比较。方法选择ASA I~II级,年龄50~70岁,无心肺疾病,全麻下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手术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超声引导下的单点TPVB复合全麻手术组(A组)、超声引导下的双点TPVB复合全麻手术组(B组)和单纯全麻手术组(C组)三组。观察指标:(1)观察记录阻滞麻醉操作时间、麻醉阻滞平面、麻醉阻滞起效时间等;(2)观察记录患者进入手术室后(T0)、术后1 h (T1)、2 h (T2)、6 h (T3)、8 h (T4)、12 h (T5)、24 h (T6)、48 h (T7)的MAP和HR;(3)记录患者满意度;(4)记录T1、 T2、T3、T4、 T5、 T6、 T7安静及咳嗽时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静脉自控镇痛泵(PCIA)按压的总次数;(5)记录患者恶心、呕吐发生情况。结果 (1)在T1、T2、T3、T4、T5、T6 A组、B组与C组相比较,HR和MAP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B组相比,A组阻滞操作时间更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阻滞平面比B组低,差异具有统... 更多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5):114-117+124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用于乳腺癌根治术及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8月至2020年6月在我院拟行乳腺癌根治术的患者8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E组行气管插管静吸复合全身麻醉,T组在超声引导下实施胸椎旁神经阻滞后行喉罩静吸复合全身麻醉,患者术后镇痛方式均采用静脉自控镇痛。分别记录两组患者不同时刻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术中舒芬太尼用量、丙泊酚用量及术后镇痛泵按压次数、术后不同时间点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在麻醉后的各时间点E组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均显著高于T组(P0.05)。E组在麻醉后的各时间点HR、MAP较入室时略有增加(P0.05)。T组在麻醉后的各时间点HR、MAP较入室时显著降低(P0.05)。切皮时、腋窝清扫时E组较T组脑电双频指数(BIS)波动较大(P0.05)。E组术中舒芬太尼使用总量、丙泊酚用量及术后镇痛泵按压次数多于T组(P0.05)。T组患者在术后24 h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显著低于E组(P0.05)。E组术后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显著高于T组(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后行喉罩静吸复合全身麻醉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乳腺癌根治术,且能够提供较好的术后镇痛效果,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前锯肌平面阻滞与胸椎旁神经阻滞对胸腔镜手术患者的麻醉效果及对疼痛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1月—2021年9月安徽省池州市人民医院60例接受胸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术中均接受气管插管全身麻醉,麻醉诱导前,A组选择前锯肌平面阻滞,B组选择胸椎旁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阻滞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阻滞持续时间、生命体征、术后镇痛泵按压次数、术后舒芬太尼使用量、疼痛因子、术后疼痛评分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A组的麻醉优良率为96.67%,B组的麻醉优良率为93.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麻醉平面、阻滞起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较B组阻滞操作时间缩短,阻滞持续时间延长。两组患者切皮前后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术后48 h内镇痛泵按压次数、术后舒芬太尼使用量较B组减少(P <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清PGE2、IL-6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并探讨超声引导腹横肌平面阻滞在妇科手术术后镇痛中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选取100例行妇科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50例患者行临床常规的全身麻醉开腹手术,观察组50例患者行全身麻醉复合超声引导腹横肌平面阻滞开腹手术,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镇痛评分及枸橼酸舒芬太尼用量。结果:行超声引导腹横肌平面阻滞治疗的观察组患者镇痛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枸橼酸舒芬太尼用量更少,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腹横肌平面阻滞能够明显降低患者术后的疼痛感,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连续竖脊肌平面(erector spinae plane,ESP)阻滞用于老年患者胸腔镜术后镇痛效果.方法 选择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的老年患者60例,年龄65~79岁,ASAⅡ~Ⅲ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连续竖脊肌平面阻滞组(E组)和舒芬太尼静脉镇痛组(S组).E组于术毕拔管后在超声引导下行连续竖脊肌平面阻滞,经导管注药0.2%罗哌卡因20 ml负荷量,镇痛泵配方为0.2%罗哌卡因300 ml,运行方案为6 ml/h;S组于术毕缝皮前开启经静脉自控镇痛,镇痛泵配方为舒芬太尼2 μg/kg稀释至100 ml,运行方案为2 ml/h.采用VAS评分法评估镇痛效果,观察术后镇痛满意度、术后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等发生率.结果 E组在超声引导下均顺利完成竖脊肌平面阻滞置管,未发生穿刺相关并发症;与S组比较,E组术后6、12、24、48 h静息和运动VAS评分明显降低,镇痛效果好,满意度高(P<0.05),且未出现恶心、呕吐及嗜睡等不良反应,S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3%(P< 0.05).结论 超声引导连续ESP阻滞用于老年患者胸腔镜手术术后镇痛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7.
蒋婉婷  袁伟  李令民  张旗  姬文晨  艾红  李萌 《西部医学》2020,32(8):1229-1233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在肩锁关节脱位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8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依次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4例。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对照组采用全身麻醉。比较两组各个时间点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皮质醇和血管紧张素II的水平,评估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改变和机体应激反应。比较手术、麻醉、拔管、术毕至睁眼时间、麻醉药物用量、术后疼痛和镇静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评估两组麻醉效果的差异性。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MAP和HR在手术切皮和拔除气管插管时显著降低,皮质醇和血管紧张素II在术毕拔管和术后24 h显著降低,丙泊酚和舒芬太尼的用量显著减少,VAS评分和镇静评分在术后各个时间点显著降低,头晕、恶心呕吐发生率显著降低(均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肩锁关节脱位术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以降低机体应激反应,维持术中生命体征平稳;减少全身静脉麻醉药物的用量,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增加术后镇痛镇静的效果,减少止痛药物的用量,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腰丛- 坐骨神经阻滞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择期拟行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Ⅲ、Ⅳ级患者单侧下肢手术患者60 例随机分为3 组(n =20),联合组于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下完成,超声组、神经刺激仪组分别于超声、神经刺激仪引导下完成腰丛- 坐骨神经阻滞后缓慢推注0.5% 盐酸罗哌卡因25 ml。记录3 组不同时刻血液动力学指标、神经阻滞完成时间、麻醉起效时间、镇痛维持时间、麻醉效果、辅助用药使用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3 组患者同时点比较及与同组T0 时刻比较,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神经刺激仪组比较,联合组及超声组神经阻滞完成时间、麻醉起效时间均降低,且术后镇痛维持时间均增加(P <0.05);与超声组比较,联合组麻醉起效时间均降低,术后镇痛维持时间增加(P <0.05)。与神经刺激仪组比较,联合组及超声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降低(P <0.05);与超声组比较,联合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腰丛- 坐骨神经阻滞应用于ASA Ⅲ - Ⅳ级患者单侧下肢手术效果较佳,可缩短操作时间、麻醉起效时间,且血流动力学平稳,并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应用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与全麻在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2023年6月辽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术的86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麻醉方法分为髂筋膜间隙阻滞组(n=43)与常规全麻组(n=43)。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生命体征[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术后疼痛度[数字评价量表(NRS)],术后情况[自控静脉镇痛泵(PCIA)有效按压次数、首次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及麻醉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前、手术结束时两组患者HR、MA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插管时、假体植入时髂筋膜间隙阻滞组患者MAP、HR均显著低于常规全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12 h时髂筋膜间隙阻滞组患者NRS评分均显著低于常规全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 h时两组患者N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髂筋膜间隙阻滞组患者术后PCIA有效按压...  相似文献   

20.
苏建军 《甘肃医药》2014,(5):364-365
目的:探讨心脑血管疾病老年手术患者应用硬膜外阻滞加浅全身麻醉的疗效分析。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9月-2013年7月心脑血管疾病老年手术患者5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29)与对照组(n=29),观察组采用硬膜外加浅全身麻醉,对照组采用普通全身麻醉,观察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前后平均动脉压(MAP)与心率(HR)的变化,并评价两组患者术后1h、6h、12h、24h切口的疼痛程度,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两组麻醉后MAP、HR都有明显下降,两组麻醉前后MAP、H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麻醉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h、6h、12h、24h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脑血管疾病老年手术患者应用硬膜外阻滞加浅全身麻醉可充分镇痛,有效提高术中安全系数,是一种有效的麻醉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