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非自杀性自伤对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自杀意念的影响, 以及反刍思维和抑郁在非自杀性自伤和自杀意念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问卷、反刍思维量表(ruminative responses scale, RR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Beck自杀意念量表中文版(Beck scale for suicide ideation-Chinese version, BSI-CV)对397名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所有数据处理和分析均采用SPSS 23.0, 用相关分析、Bootstrap分析法等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非自杀性自伤评分为(29.192±11.281)分, 反刍思维评分为(65.036±12.284)分, 抑郁评分为(75.770±11.278)分, 自杀意念评分为(40.681±11.626)分。非自杀性自伤与自杀意念呈显著正相关(r=0.403, P<0.01), 与反刍思维、抑郁呈显著正相关(r=0.332、0.470, 均P< 0.01);反刍思维与抑郁、自杀意念呈显著正相...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抗抑郁剂治疗过程中双相抑郁患者出现自杀意念、自杀未遂的风险因素.方法 623例双相障碍患者中筛选出68例初诊为"单相抑郁"而单用抗抑郁剂治疗的双相抑郁患者,根据半结构式访谈以及患者的病历资料对患者服药前后的自杀风险以及服药过程中出现的激活症状等进行评估,建立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程对患者的抗抑郁剂治疗过程中的自杀风险进行因素分析.结果 68例患者中,7例(10.3%)在抗抑郁剂治疗过程出现自杀意念,4例(5.9%)出现自杀未遂,自杀意念或自杀未遂的出现时间在抗抑郁剂治疗后2~63d,平均(17.45±5.90)d.抗抑郁剂治疗过程中双相抑郁患者出现自杀意念或自杀未遂与服药前的自杀风险(P=0.012,OR=2.073)、是否合并苯二氮卓类药物(P=0.043,OR=0.236)有关,而与临床亚型、性别、年龄、症状特点、抗抑郁剂的种类以及用药过程中是否出现激活症状无关(P>0.05).结论 抗抑郁剂治疗过程中双相抑郁患者出现自杀意念、自杀未遂与服药前的自杀风险呈正相关,而与苯二氮卓类镇静催眠药的使用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双相障碍(BD)患者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DSM-Ⅳ-TR轴Ⅰ障碍定式临床检查(病人版)对264例BD患者进行定式访谈,筛查自杀意念并对有/无自杀意念组进行对照研究,调查其人口学资料、自杀家族史、精神疾病家族史、病程中是否出现过精神病性症状、应付方式及社会支持等资料。结果:264例患者中有自杀意念的比率为74.2%,多自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女性、以抑郁发作为首发临床相及不成熟的应付方式均是产生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结论:BD患者自杀预防应重点关注女性、应付方式不成熟和首发为抑郁相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青少年双相障碍门诊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1-12月就诊的172例青少年双相障碍患者,根据有无自伤,将患者分为NSSI组和非NSSI组;比较两组的性别、年龄、双相类型、父母婚姻状况、童年创伤等因素和自杀风险评估量表评分、贝克绝望量表评分差异。结果:NSSI行为发生率为34.3%,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双相类型、父母婚姻状况、童年创伤等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SSI组患者自杀风险评估量表和贝克绝望量表评分均高于非NSSI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自杀风险程度及绝望程度是青少年双相障碍患者NSSI行为的危险因素(P<0.01)。结论:NSSI行为在青少年双相障碍门诊患者中较为常见,自杀风险程度和绝望程度是NSSI行为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双相障碍患者自杀意念与感知病耻感及其他相关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自编问卷收集362例双相障碍患者的社会人口学资料及临床特征资料,运用Link贬低-歧视感知量表(Perceived Devaluation Discrimination)评估患者感知病耻感程度,采用DSM-Ⅳ-TR轴Ⅰ障碍定式临床检查(病人版)(SCID-I/P)筛查自杀意念,并对有/无自杀意念组进行对照研究,比较两组人口学特征、临床特征及感知病耻感程度的差异,通过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结果:65.5%的患者有自杀意念,单因素分析发现有自杀意念组比无自杀意念组女性更多、年龄更小、起病更早、未婚更多、以抑郁发作为首发临床相者更多以及贬低歧视感分数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自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首发临床相为抑郁发作及高贬低歧视感分均是产生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结论:临床工作中应该高度重视高感知病耻感及首次起病为抑郁发作的双相障碍患者的自杀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 自杀是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高死亡率的关键因素之一,本研究探讨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以期减少该类患者自杀行为的发生。方法 采用横截面研究的方法,纳入2018年1月—2021年12月在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182例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根据有无自杀行为分为伴自杀行为组(80例)和不伴自杀行为组(102例),分别比较2组患者人口学特征、临床特征及甲状腺功能指标,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结果 与不伴自杀行为组比较,伴自杀行为组年龄、首次发病年龄更低,既往自杀未遂次数、既往非自杀性自伤次数更高,既往有自杀未遂行为、既往有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比例更高,外周血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水平更低(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既往存在自杀未遂行为(OR=3.399)、既往存在非自杀性自伤行为(OR=4.190)是双相情感障碍重度抑郁发作患者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较大的首发年龄(OR=0.874)、较高的FT3(OR=0.15...  相似文献   

7.
目的 本研究旨在分析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自杀和生物学指标的关联,为评估和监测提供依据。方法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住院的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横断面研究。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患者的人口学、临床和生物学指标数据,并使用R(version 4.2.2)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2 027例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其中417例(20.6%)伴有自杀意念或行为。与不伴自杀的患者相比,自杀组患者女性和躯体合并症的比例更高,血清IgA和睾酮水平更高(均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gA和躯体合并症与伴自杀意念和行为显著正向关联。结论 高血清IgA水平以及伴有躯体合并症极可能是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发生自杀的危险因素,建议作为早期风险识别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分析双相Ⅰ型与Ⅱ型障碍临床特征,进一步对比分析双相Ⅰ型障碍患者、双相Ⅱ型障碍患者、健康对照人群之间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以及部分糖代谢指标。方法:根据DSM-IV轴I障碍用临床定式检查(病人版)提供的的诊断标准,我们将135例双相障碍患者分为双相Ⅰ型障碍组(89例)、双相Ⅱ型障碍组(46例),另选择52例健康个体作为健康对照组。结果:(1)双相Ⅰ型障碍组患者的精神病性症状阳性率、情感稳定剂使用率、肥胖发生率显著高于双相Ⅱ型障碍组(P〈0.05),以抑郁为首发症状患者的比例、既往自杀未遂率显著低于双相Ⅱ型障碍组(P〈0.05)。(2)三组间血清BDNF、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2-IR)不全相等(P〈0.05),双相Ⅰ型障碍组、双相Ⅱ型障碍组血清BDNF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FINS、HOMA2-IR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双相Ⅰ型障碍组与双相Ⅱ型障碍组之间血清BDNF、FINS、HOMA2-IR相比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相Ⅰ型与Ⅱ型障碍临床特征有一定的区别,双相障碍患者的血清BDNF水平有所下降,且存在一定程度的糖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伴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血浆白蛋白及血清炎症因子、血尿酸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20年9月至2022年10月在医院进行治疗的108例伴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纳入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在医院治疗的71例不伴有伴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纳入对照组,对比两组血浆白蛋白及血清炎症因子、血尿酸水平变化。另根据患者不同发作状态分成不同亚组,比较不同发作状态患者血浆白蛋白及血清炎症因子、血尿酸水平变化。根据是否存在自杀意念将其分为不同亚组,分析自杀意念与血浆白蛋白及血清炎症因子、血尿酸水平关系。结果 观察组血浆白蛋白低于对照组,血尿酸及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IL-4、IL-1β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躁狂发作、抑郁发作患者血浆白蛋白低于混合发作状态患者,血尿酸及血清IL-6、IL-4、IL-1β水平高于混合发作状态患者(P<0.05),但躁狂发作者与抑郁发作者以上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伴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中伴自杀意念者白蛋白水平低于不伴自杀意念者,尿酸、IL-6、IL-4、IL-1β高于不伴自杀意念...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从临床现象学角度分析双相障碍抑郁发作与单相抑郁症临床特征的差异。方法对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组(n=200)与单相复发抑郁组(n=563)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照研究,对与双相障碍相关的临床特征进行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组患者起病年龄早于单相复发性抑郁组(P<0.001);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组首次发病年龄<25岁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单相复发性抑郁组(P<0.01);不典型抑郁症状中,性欲亢进者的比例在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组中较高(P<0.01);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组中伴精神病性症状、精神运动迟滞、心境不稳定、每次抑郁发作<3个月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单相复发性抑郁组(P<0.05);双相抑郁障碍发作组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的认知障碍因子评分显著高于单相复发性抑郁组(P<0.05)。进一步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起病年龄、首次发病年龄<25岁、双相障碍家族史、性欲亢进、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精神运动迟滞、心境不稳定、每次抑郁发作<3个月、认知障碍因子分与双相障碍独立相关,优势比(OR)分别为1.54、1.50、3.25、1.99、1.89、1.48、1.63、1.63、1.42。结论双相障碍抑郁发作与单相抑郁症是两类疾病,在抑郁发作时存在显著差异的临床特征可能是双相障碍的潜在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抑郁障碍患者的抑郁程度、自杀意念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将2022年2—9月我科接收的抑郁障碍患者104作为观察对象,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评测抑郁程度;采用贝克自杀意念量表中文版(BSI-CV)调查自杀意念强度;采用Rivermead行为记忆试验、卡片测试、平面连线测试、卡片转换测试与时间判断测试、注意广度测试(AST)、注意持久性测试(NPT)分别评价患者的记忆功能(MF)、语言功能(LF)、视空间功能(VF)、执行功能(EF)及注意力功能(AT)。结果:104例患者中轻中度抑郁75例,占比72.12%;重度抑郁29例,占比27.88%;无自杀意念59例,占比56.73%;有自杀意念45例,占比43.27%;重度抑郁患者的MF、LF、VF、EF、AST及NPT得分均低于轻中度抑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自杀意念的抑郁障碍患者的MF、LF、VF、EF、AST及NPT得分均低于无自杀意念的抑郁障碍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障碍患者的HAMD-24评分与MF、LF、VF、EF、AST及NPT均有中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认知治疗联合氟西汀治疗双相抑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双相抑郁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9例,两组均口服氟西汀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认知心理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第2、4和8周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及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出院后随访1年。计算两组临床总有效率、HAMD17减分率、因子分变化及复发率。结果治疗8周末,研究组的有效率为92.31%,对照组为87.1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57,P>0.05)。治疗2周末起,两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总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t=8.47和5.32,P<0.01),且研究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显著(t=1.86,P<0.05),尤其是表现在认知障碍和迟滞因子的改善上(P<0.05)。随访1年末研究组复发率为12.82%,对照组为33.33%,研究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4.62,P<0.05)。结论氟西汀联合认知心理治疗能显著提高双相抑郁患者的临床疗效,有效预防复发,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单相抑郁障碍患者和双相抑郁障碍患者配偶生活质量水平的异同,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分别纳入单相抑郁障碍患者配偶(单相组)和双相抑郁障碍患者配偶(双相组)各80例,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进行评估,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双相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低于单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双相组患者焦虑、抑郁水平均高于单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双相抑郁障碍对患者配偶造成的心理应激高于单相抑郁障碍,有必要对双相抑郁障碍患者配偶进行一定的临床干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非自杀性自伤对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自杀意念的影响,以及反刍思维和抑郁在非自杀性自伤和自杀意念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问卷、反刍思维量表(ruminative responses scale,RR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Bec...  相似文献   

15.
张蕊 《中外医疗》2023,(9):137-140+145
目的 探讨丙戊酸钠联合齐拉西酮在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BD)Ⅰ型患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方便选取2019年5月—2021年7月黑龙江省第三医院收治的94例BDⅠ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7例。对照组给予丙戊酸钠治疗,观察组加用齐拉西酮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狂躁与抑郁症状、精神症状评分、生命质量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1.49%)高于对照组(76.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87,P=0.049)。治疗后,观察组BRMS评分(8.62±1.33)分、HAMD评分(7.11±1.20)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06、9.136,P<0.05)。观察组阳性症状评分(10.28±2.01)分、阴性症状评分(12.02±2.26)分、一般精神病理症状评分(22.41±3.19)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46、10.181、7.946,P<0.05)。结论 丙戊酸钠与齐拉西酮联合使用能增强BDⅠ型患者治疗效果,起效时间短,两者可达到相互补充效果,减轻狂躁、抑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双相障碍与抑郁症的A型行为异同及关系.方法应用A型行为问卷(TABQ)对50例双相障碍患者和50例抑郁症患者及93例正常对照组的行为类型进行评定,以及临床资料比较分析.结果(1)双相障碍患者中A型行为占60%,显著高于抑郁症组(20%)和正常对照组(35.4%);抑郁症患者B型行为占52%,显著高于双相障碍组(6%)和正常对照组(32.2%).(2)A型行为患者起病较急,心理社会因素明显,多表现为认知障碍;B型行为性格患者以焦虑/躯体化及迟滞表现多见.(3)A型行为患者疗效优于B型行为患者.结论双相障碍患者具有普遍A型行为倾向,抑郁症患者以B型行为居多,A型行为的评定可能有助于两者的鉴别及治疗.  相似文献   

17.
余瑞高  许俊亭 《医学综述》2009,15(6):944-945
目的探讨患有情绪障碍患者的父母的焦虑抑郁水平。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3个量表对82例情绪障碍患者的父母(研究组)进行测试和评定。同时对82例正常患者的父母(对照组)进行测试。结果研究组3个量表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自杀意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845,P<0.01)。结论情绪障碍患者父母心理健康问题值得关注,对于焦虑抑郁症状突出的父母,临床工作者应该给予咨询、指导和支持。  相似文献   

18.
阳琼  李爱凤  静进 《广州医药》2008,39(1):9-12
目的 探讨双相障碍间歇期患者的人格特征.方法 收集既往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3)中双相障碍的诊断标准且符合美国精神科协会制定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双相Ⅰ型或双相Ⅱ型的诊断标准,目前处于间歇期(即: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分数≤8分、贝克-拉范森躁狂量表分数≤5分)的双相障碍患者80例.正常对照组80例.两组进行明尼苏达多项个性调查表(MMPI)测评,并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的测试结果.结果 在MMPI临床量表升高(T≥60)双相障碍患者中,最多见的是Ma、Sc、Hy,其次是Pt、Pd、Hs.双相障碍临床量表两点编码型多为98/89、93/39.双相障碍MMPI剖析图呈现以Mf为中线的右高左低的曲线.双相障碍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MMPI临床量表Pd、Pa、Pt、Sc、Ma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量表Si得分则低于对照组.结论 双相障碍患者间歇期具有特殊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临床特征差异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研究纳入2019年1月—2021年1月我院收治双相障碍Ⅱ型抑郁发作患者和同期体检健康人群各62例,分析一般资料和认知功能评分,采用Spearman检验评价双相障碍Ⅱ型抑郁发作患者认知功能与临床特征相关性。结果:患者组HAMD24量表总分显著高于体检健康组(P<0.05);两组其他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组信息处理、注意力警觉、工作记忆、词语学习、视觉学习、推理与问题解决及社会认知评分及总分均显著低于体检健康组(P<0.05);Spearman检验分析结果显示,患者词语学习和推理与问题解决能力评分均与抑郁发作次数呈负相关(P<0.05)。结论:双相障碍Ⅱ型抑郁发作患者随着发作次数增加,则词语学习和推理与问题解决能力损伤加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心境困扰对伴有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 NSSI)的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自杀意念的影响,为伴有NSSI的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自杀意念的评估与干预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国9个省份20家医院的621例伴有NSSI的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作为调查对象,采用心境困扰量表、Beck自杀意念量表、压力心态量表以及多维感知社会支持量表对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心境困扰与自杀意念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压力心态、感知社会支持呈显著负相关(P<0.01)。心境困扰对自杀意念的直接效应显著,感知社会支持在心境困扰和自杀意念间的中介效应显著,压力心态和感知社会支持在心境困扰和自杀意念间的链式中介效应显著(95%CI均不包含0)。结论:心境困扰对伴有NSSI的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的自杀意念具有预测效应,这种效应机制通过心境困扰对自杀意念的直接效应、感知社会支持的中介效应以及压力心态和感知社会支持的链式中介效应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