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估长期右室心尖部起搏致起搏依赖患者起搏诱导性心肌病(PiCMP)的临床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10年来本院右室心尖部起搏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为持续2年以上右室心尖部起搏依赖的患者,起搏器植入时无结构性心脏病。起搏诱导性心肌病定义为:左室射血分数(LVEF)≤45%,右室起搏时心脏运动障碍,不伴其他已知原因的心肌病。所有患者均行心脏超声检查,完成6分钟步行试验、测量血浆脑钠尿肽(BNP)水平,并让患者填写明尼苏达心功能不全生存质量调查表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分。结果: 门诊患者中有55例符合纳入标准,诊断为PiCMP 8例。超声心动图显示与正常心功能患者相比,PiCMP患者存在明显的左室重构[LVEF:(41±4)% vs.(62±6)%,P<0.05; 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55±3) mm vs.(45±4) mm,P<0.05],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右室起搏时间、左右心室间传导延迟、QRS时限以及动脉血压均无显著差异。PiCMP患者运动能力、生活质量评分以及血浆BNP水平明显差于非PiCMP患者。结论: 长期右心室尖起搏致PiCMP的发病率不高,但会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其形成与长期右心室尖起搏引起左室重构有密切。  相似文献   

2.
起搏诱导性心肌病通常定义为长期右心室起搏出现左室射血分数的下降.然而最近的研究数据表明,仅依据左室射血分数下降来定义起搏诱导性心肌病可能低估了长期右心室起搏有害影响的发生率,当出现起搏诱导性心肌病时,主要的治疗方式为升级成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而最新的数据表明,传导系统起搏可能在预防和治疗起搏诱导性心肌病方面有一定优势.现...  相似文献   

3.
方法对于既往无心力衰竭(HF)病史的患者尚无任何研究显示右心室起搏对HF的发生是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讨起搏器的植入是否与HF住院率或HF相关性死亡有关。11 426例既往无HF住院史、首次安置人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列为研究对象将11 656例未安置人工心脏起搏器或未诊断为HF的患者列为对照组。平均随访32.6个  相似文献   

4.
起搏诱导的心肌病(pacing-induced cardiomyopathy,PICM)通常是指右心室起搏的情况下出现的左心室功能恶化,可表现为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伴或不伴慢性心力衰竭症状。此外,在某些患者中心房颤动的发生也可能是PICM的一种临床表现。PICM的发病机制被认为与非生理性起搏模式导致的心室间失同步有关。生理性起搏可以防止或纠正心室间的失同步,从而预防和治疗PICM。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合并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5月间于我院住院的DCM患者79例(DCM组)及DCM合并AF患者35例(DCM-AF)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及相关检查结果,比较其临床特征,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DCM患者发生AF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结果分析显示,DCM-AF组与DCM组在年龄[(61.14±6.91)岁比(53.94±6.06)岁]、NYHA分级[(3.14±0.69)比(2.44±0.51)]、病程[4.5(2.0,7.0)年比1.5(1.0,2.0)年]、肺动脉高压[23(65.71%)比33(41.77%)]、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 terminal pro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3297.50(599.25,8219.75)pg/ml比2015.50(617.50,2812.50)pg/ml]、尿酸[(492.86±107.59)μmol/L比(414.19±79.31)μmol/L]、总胆固醇[(3.92±0.95)mmol/L比(3.61±0.79)mmol/L]、甘油三酯[(1.54±0.89)mmol/L比(1.19±0.63)mmol/L]、左心房内径(left atrial diameter,LAD)[(49.53±5.94)mm比(44.67±4.72)]、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systolic diameter,LVESD)[(51.73±4.89)mm比(56.07±6.76)mm]、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35.29±7.46)%比(32.06±6.73)%]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NYHA分级、病程、尿酸、左心房内径是DCM患者发生AF的影响因素(P均<0.05)。结论 年龄大、NYHA分级差、病程长、尿酸高、左心房内径大是DCM患者发生AF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围产期心肌病是一种特发性心肌病。该疾病相对少见,但发病率正在上升,目前对围产期心肌病危险因素的理解是有限的。本文结合最新的研究进展,从生活方式、人口学特点、合并症及分娩因素对围产期心肌病的危险因素进行综述,旨在进行预防和早期干预,降低围产期心肌病发病率及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后心室重构(VRM)伴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DCM患者NYHA分级Ⅱ~Ⅳ级,且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0%的96例为观察组;心功能Ⅰ级,LVEF≥40%的35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临床资料,在单因素分析基础上,采用Logistic多因素逐步分析方法确立DCM后VRM伴CHF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中男性患病率、心房颤动(房颤)及脉压≥70mmHg(1mmHg=0.133kPa)者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脉压≥70mmHg、房颤为DCM后VRM伴CHF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脉压≥70mmHg、房颤是DCM后VRM伴CHF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可能影响房室传导阻滞(AVB)植入永久起搏器患者起搏比例(%VP)的因素,指导起搏器的优化程控。方法从2006年1月至2014年8月,因AVB于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植入永久起搏器患者纳入研究,规律随访。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起搏器程控随访记录,将%VP>70%定义为起搏依赖。入选患者按起搏比例分为依赖组和非依赖组。结果共入选228例,男性125例,年龄(68.2±14.5)岁。中位随访时间24个月,起搏依赖组共178例(79.5%)。与非依赖组比较,依赖组年龄≥65岁、三度AVB、持续性AVB、心功能不全、高血压、双腔起搏患者的比例均更高(P均<0.05)。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65岁、三度AVB、持续性AVB、植入双腔起搏器、基线心功能正常是影响起搏比例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OR 2.536,1.624,3.543,1.839,2.842)。结论年龄≥65岁、三度AVB、持续性AVB、植入双腔起搏器、基线心功能正常与起搏依赖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脓毒症心肌病(SICM)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10例脓毒症患者进行前瞻性分析,根据是否发生SICM分为SICM组(45例)和非SICM组(165例)。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估(APACHE II)评分、序贯脓毒症相关性器官功能衰竭(SOFA)评分、血液学指标以及治疗的差异。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脓毒症患者发生SICM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比较2组患者预后的差异。结果:SICM组患者的平均年龄、糖尿病、高血压、心力衰竭和冠心病比例明显高于非SICM组(均P 0. 05),2组性别比例、体重指数(BMI)、感染部位以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肾脏病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SICM组的APACHE II评分、SOFA评分,血清降钙素原(PCT)、白介素6(IL-6)、心肌肌钙蛋白(c Tn I)、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及大量升压药应用比例明显高于非SICM组(均P 0. 05)。2组患者血肌酐(SCr)、血小板(PLT)、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P)、乳酸水平以及连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和输血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冠心病以及血清IL-6、c Tn I、NT-proBNP水平是脓毒症患者发生SICM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 0. 05)。SICM组和非SICM组患者28 d病死率分别为42. 22%(19/45)和27. 27%(45/165),SICM组患者的死亡风险明显高于非SICM组患者[HR=1. 834,95%CI(1. 022,3. 437),P=0. 023]。结论:年龄、冠心病以及血清IL-6、c Tn I、NT-proBNP水平是脓毒症患者发生SICM的独立危险因素,SICM患者的死亡风险明显高于非SICM患者。  相似文献   

10.
1 病例报告 患者男性,55岁,律师.因反复胸闷,气促4年,加重伴咯血,全身浮肿2周入院。患者4年反复出现胸闷、气促多次住院治疗。2周前出现咳嗽、咯血、不能平卧、小便少、腹胀、纳差、巩膜黄染,双下肢水肿而再次住院。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心电图呈左束支阻滞的晚期心肌病患者行左室和双心室起搏 ,了解左室和双心室起搏的急性期血流动力学效应。方法 对 16例心电图呈左束支阻滞的晚期心肌病患者行左室游离壁和双心室起搏 ,记录左室、双心室和基础状态下的左室腔内dP/dtmax、主动脉根部压力和心电图QRS波宽度。结果 左室和双心室起搏分别使左室dP/dtmax提高 2 1%和 18% (P <0 0 1) ,而左室和双心室起搏组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左室起搏和双心室起搏使主动脉收缩压较基础状态升高 6 %和 5 % (P <0 0 1) ,左室和双心室起搏组间差异不显著 (P >0 0 5 ) ;左室起搏心电图QRS间期缩短不明显 (P >0 0 5 ) ,而双心室起搏QRS间期明显缩短(P <0 0 5 )。结论 对于心电图呈LBBB型的心肌病终末期心衰患者 ,行双心室起搏和左室游离壁起搏均使患者的急性期血流动力学得到显著改善 ,两者的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12.
长期心脏起搏对心房颤动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 观察长期心脏起搏心房颤动 (房颤 )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 ,为选择起搏器种类和起搏方式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 选择国内较大的三家医院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进行了随访 ,回顾性分析房颤的发生情况 ,并且分析影响房颤的各种危险因素。结果 患者 30 6例 ,心房起搏占 2 1 9% ,心室起搏为 78 1%。平均随访 (5 11± 3 13)年 ,76例出现房颤。其中心房起搏和单纯心室起搏的患者房颤发生率分别为 5 97%和 30 12 % (P <0 0 1)。心室起搏组患者出现房颤 4年为33 % ,5年为 41% ,6年为 5 2 %。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表明 ,年龄和起搏方式是心脏长期起搏房颤独立预测因素 ,其相对危险度 (95 %可信限 )分别为 6 79和 6 94。结论 心室起搏与心房起搏比较 ,房颤的发生率高 ,并且随着起搏年限的增加而上升 ,患者有起搏适应证时应该尽量选择以心房为基础的起搏方式。除了起搏器类型可以影响房颤外 ,患者年龄也是一种与起搏器相关的主要因素 ,年龄越大 ,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13.
肥厚型心肌病(HCM)是最常见的遗传性心肌病之一,人群患病率为1/200。HCM患者中并发心房颤动(房颤)者约占20%。心房颤动的发生使HCM患者心脏舒张功能进一步恶化,增加了缺血性卒中/体循环栓塞的发生率,在植入心脏复律除颤器的患者中诱发更多的不合理放电,导致HCM患者心血管死亡及全因死亡事件发生的概率升高,预后明显下降。HCM患者发生心房颤动与某些临床特征或遗传异质性相关,心电图、心脏超声和磁共振等影像学相关指标可以预测心房颤动发生的风险。通过HCM患者发生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研究,有利于早期进行危险分层、心房颤动筛查和干预,从而改善其预后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DDD起搏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的疗效。方法:5例HOCM患者植入DDD起搏器;用超声心动图观察术后即刻以及随后2年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房径(LAD),跨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LVOTG),心输出量(CO)及二尖瓣前向运动程度(SAM)的变化,以及DDD起搏器不同房室(AV)间期时LVOTG,CO的变化。结果:起搏即刻及其后随访中,不同的AV间期(保证心室起搏状态下)均显示LVOTG下降显著(P<0.01),CO升高明显(P<0.05)但以AV间期100ms时效果最佳,SAM运动明显改善(P<0.05),其他指标无显著变化。结论:DDD起搏治疗HOCM临床效果初步满意。  相似文献   

15.
肥厚型心肌病为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遗传性心脏病,缺血性卒中是肥厚型心肌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卒中以其高发病率、高致死率和高致残率给社会、家庭和患者带来沉重的负担.早期危险因素的识别、诊断和积极干预可显著减少卒中的发生,进而改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预后.现就肥厚型心肌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管理策略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在药物治疗中 ,以 β受体阻断剂和钙拮抗剂为首选 ,临床有效率可达 40 %~ 6 0 %。外科手术切除肥厚部位的心肌 ,可解除梗阻 ,但手术并发症高。本文应用双心腔起搏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并观察其血液动力学改变。患者 8例 ,男 6例、女 2例 ,年龄 47.6± 7.4(35~ 6 2 )岁 ,均经临床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为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均有活动后或休息状态下头晕、气短等症状 ,其中 5例患者有晕厥史。所有患者服用过 β受体阻断剂和 (或 )钙拮抗剂 ,效果不佳。患者入院后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示 :平均室间隔厚…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肥厚性心肌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危险因素。方法 纳入2015-01至2018-03间在我院住院的肥厚性心肌病的患者69例(HCM组)及肥厚性心肌病合并房颤患者23例(HCM-AF组),统计患者临床资料及相关检查结果。以Logistic回归分析肥厚性心肌病患者发生房颤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HCM组与HCM-AF组在NYHA分级(2.33&amp;#177;0.69比3.00&amp;#177;0.85)、病程[1.0(1.0,2.0)年比5.5(1.1,17.5)年]、淋巴细胞计数(1.92&amp;#177;0.73比1.59&amp;#177;0.40)、NLR(2.27&amp;#177;1.20比3.37&amp;#177;2.32)、N末端B型利钠肽原[696.50(243.75,1788.00)pg/mL比1746.50(602.25,7719.75)pg/mL]、总胆固醇(4.28&amp;#177;0.96mmol/L比3.54&amp;#177;0.77mmol/L)、甘油三酯(1.98&amp;#177;1.68mmol/L比1.15&amp;#177;0.53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34&amp;#177;0.76mmol/L比1.84&amp;#177;0.65mmol/L)、左心房内经(38.48&amp;#177;6.65mm比46.21&amp;#177;11.03mm)、左室射血分数(57.95&amp;#177;6.70比53.86&amp;#177;7.71)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mp;lt;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NYHA分级(OR=5.15, 95% CI 1.03~25.70,P&amp;lt;0.05)、病程(OR=1.20, 95% CI 1.04~1.39,P&amp;lt;0.05)、NLR(OR=2.03, 95% CI 1.10~3.76,P&amp;lt;0.05)、左心房内经(OR=1.10, 95% CI 1.02~1.19,P&amp;lt;0.05)是肥厚性心肌病患者发生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NYHA分级差、病程长、NLR高和左心房内经增大是肥厚性心肌病患者发生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对药物治疗抵抗的肥厚梗阻型心肌病患者,起搏治疗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就肥厚梗阻型心肌病的病理基础,起搏治疗的机 制及对预后的影响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9.
右室心尖部起搏改变心室正常激动顺序,造成室内不同步,最终引起心肌细胞组织学异常出现起搏诱导的心肌病(PICM),影响心脏泵血功能,导致心功能减退。右室心尖部起搏术后QRS波时限过宽,心室累积起搏百分数增加,存在基础心脏疾病及起搏器依赖患者PICM发生率较高。右室中位间隔起搏及His束起搏可减少PICM发生率,存在上述危险因素的患者可考虑行双室起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左心室起搏(LVP)和双心室起搏(BVP)对心力衰竭患者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在MEDLINE、Cochrane临床试验中心登记库、EMBASE和中国期刊网中检索以心力衰竭为研究对象,评价了6min步行距离(6MWD)和/或峰值耗氧量(PVO2)的LVP与BVP对比的研究。结果共检索到87篇文献,其中3项研究符合人选标准,共纳入73例患者。交叉起搏4~8周后,BVP组比LVP组的PVO2明显增加[加权均数差(WMD)=-0.35ml·kg·min^-1,95%可信区间(CI-0.66,-0.05),P=0.02];6MWD在BVP组有增加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1.2m,95%CI(-7.98,5.57),P=0.73]。结论BVP对心力衰竭患者运动能力的改善可能优于LV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