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体外膈肌起搏器联合呼吸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呼吸肌肌群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入选标准的40例脑卒中恢复期呼吸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呼吸训练组(n=20)和联合治疗组(n=20),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呼吸训练组在此基础上予以呼吸训练治疗,联合训练组在呼吸训练组的基础上予以体外膈肌起搏器治疗,分别评估两组患者在治疗6周前后膈肌位移、膈肌及腹肌厚度变化率等各项指标和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治疗前后的差值,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经过6周的治疗,两组患者的膈肌位移均较治疗前增大,膈肌厚度变化率和腹肌厚度变化率也较治疗前增加。两组相比较,联合治疗组的膈肌位移、膈肌厚度变化率、腹肌厚度变化率等指标治疗前、后的差值较呼吸训练组大(P<0.05)。结论 脑卒中恢复期呼吸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体外膈肌起搏器联合呼吸训练治疗后各项指标优于呼吸训练治疗。体外膈肌起搏器联合呼吸训练能够更快更好地促进患者呼吸肌肌力的恢复,提高肺功能,增强核心肌群力量。  相似文献   

2.
膈肌作为人体主要的呼吸肌,在维持通气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膈肌功能障碍发病率极高,是导致患者运动耐力下降、呼吸衰竭的重要原因之一,但临床对评估膈肌功能重视程度不足。超声作为一项可反复操作、无创且低风险的检查手段,目前已在临床中广泛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对评估膈肌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预测疾病转归、指导制定治疗决策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文章对膈肌超声在评估膈肌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多准则决策分析(MCDA)应用于膈肌功能障碍患者集束化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前瞻性的医学研究方法,选择ICU治疗的39例膈肌功能障碍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19例、对照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呼吸康复训练,治疗组由医生、护士、康复师团队共同组成MCDA小组,根据集束化治疗方案,选用最优化呼吸康复策略方案,治疗6周后统计2组患者在超声下膈肌厚度、膈肌移动度变化,预后包括机械通气时间、肺部感染发生率、ICU住院时间及ICU病死率。结果 治疗6周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的膈肌移动度升高(P<0.05),肺部感染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CDA实施在膈肌功能障碍患者中,优化方案对治疗的过程及结果均有良好的效果,适合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4.
膈肌功能障碍在ICU重症患者中有着极高的发病率且病因复杂,目前对于膈肌功能障碍普遍缺乏有效的评估及监测手段,临床上对于膈肌功能的评估未能引起足够重视。充分认识膈肌功能障碍的病理生理过程,评估手段及预防治疗措施,对改善ICU机械通气病人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简要介绍了当前膈肌功能障碍的病理生理机制及临床研究进展,希望能够对临床工作有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5.
8例肺气肿稳定期患者接受一疗程(20天)的体外膈肌起搏治疗后,其膈肌收缩力、膈肌疲劳耐受性及动脉血气、肺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表明体外膈肌起搏对COPD患者具有一定的康复价值。该方法简单易行,疗效可靠,无副作用,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安林林  杨晓  王修敏 《安徽医学》2023,44(8):947-951
目的 评估膈肌超声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膈肌功能的变化。方法 选择2020年8月至2022年12月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招募年龄相匹配的50例肺功能正常的健康受试者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对象入院48小时内的基本资料和膈肌超声评估参数。膈肌超声评估参数包括安静和深呼吸时的膈肌移动度、深吸气末和呼气末膈肌厚度和增厚分数,分析比较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膈肌功能变化。结果 5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膈肌功能障碍发生率为48%。患者在深呼吸时,偏瘫侧膈肌移动度[(33.14±4.35) mm]和膈肌增厚分数[(33.28±26.4)%]较非偏瘫侧[(37.49±6.01) mm、37.44±15.23)%]以及健康受试者[(51.72±7.48) mm、(39.74±18.47)%]降低(P<0.05);对比患者非偏瘫侧膈肌功能,右侧偏瘫者[(33.98±4.27) mm、(36.97±13.29%)]弱于左侧偏瘫者[(41.58±6.07) mm、(39.04±28.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卒中偏瘫患者双侧膈肌功能均呈不同程度减弱,偏...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予脑卒中患者MHI(改良人工膨肺)技术,采用临床对照研究,观察该技术对患者膈肌运动幅度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I)的影响.方法 遵循随机原则,选择脑卒中患者40名,随机分为治疗组(MHI技术及常规康复治疗)和对照组(常规康复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8周进行B超下膈肌运动幅度观察、BI指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8.
各种影响肺通气和(或)肺换气功能障碍的疾病均可引起呼吸衰竭,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可表现为机体各系统功能和代谢紊乱。呼吸肌功能障碍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衰竭的主要特征,膈肌是呼吸活动中的主要呼吸肌,因此增强慢阻肺患者膈肌功能可改善其临床症状及预后。体外膈肌起搏技术已有30余年的应用历史,主要通过电刺激膈神经引起膈肌收缩,从而改善患者肺通气功能,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本文通过体外膈肌电刺激在呼吸衰竭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硬膜外腔注射可乐定对上腹部大手术后膈肌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不同创伤程度上腹部手术对可乐定改善术后膈肌功能时效的影响。方法 根据手术创伤程度分为大手术组与胆囊切除术组 ,8例行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患者入选大手术组 (A组 ) ,8例行单纯胆囊切除术患者入选对照组 (B组 )。术后 2h经硬膜外导管注入可乐定 4 μg/kg,记录患者膈肌功能变化及潮气量 (Vt)、呼吸频率 (RR)的改变。结果 两组患者硬膜外注射可乐定后膈肌功能改善 ,RR减慢、Vt增加。A组患者 1 5~ 2h后再次出现膈肌功能障碍。结论 对上腹部大手术患者 ,硬膜外单次注射可乐定 4 μg/kg治疗膈肌功能障碍维持时间短于单纯胆囊切除术患者。  相似文献   

10.
曹文峰  陈钢 《医学综述》2002,8(8):468-470
1 膈肌起搏1.1 历史性回顾 早在 195 0年 ,Sarnoff[1 ] 曾首次应用电流刺激引起膈肌舒缩运动治疗小儿麻痹症并膈肌麻痹的患者 ;196 4年 ,Glenn应用膈肌起搏技术 (diaphragmpacing ,DP)为 1例剖胸术后急性通气功能不全患者做短期通气功能支持 ;196 8年Judaon报道为一中枢通气功能不全患者做每晚单侧DP治疗 ,长达 2 2个月之久 ;196 9年 ,Glinn等[2 ] 又发明了植入体内的高频诱导型膈肌起搏器并于 1972年用于治疗高位截瘫患者的通气功能障碍。自 1971年以后 ,Auerrach与Dobelle报…  相似文献   

11.
脓毒症是常见的危重症疾病之一,能够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碍,还可导致膈肌功能障碍、加重呼吸衰竭,对于危重症患者的预后产生不利影响。脓毒症引发膈肌功能障碍的机制是由多因素相互交联所导致,脓毒症引发的全身炎症反应、膈肌纤维蛋白的降解、氧化应激相关损伤、机体营养不良状态、电解质紊乱、机械通气及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均可在不同程度上造成膈肌损伤。目前脓毒症相关膈肌功能障碍(SIDD)的治疗仍未取得显著成果,且SIDD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所以了解SIDD病因及发病机制对防治SIDD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人工膨肺(manual hyperinflation,MHI)对脑卒中患者膈肌运动和肺功能状态的影响。  方法  选取脑卒中患者67名,随机分为治疗组(n = 35)和对照组(n = 32)。治疗组采用MHI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共8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4周、8周采用进行B超下观察膈肌运动幅度观察、FVC、FEV1评估肺功能、Barthel指数评估日常生活能力。  结果  FVC(L)、FEV1(L)、膈肌运动幅度及Barthel指数程度的组内比较:从干预前、干预4周后至干预8周后,治疗组指标是不断改善的(P < 0.05),组间比较:干预8周后,治疗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 < 0.05)。  结论  MH技术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膈肌活动度、肺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予脑卒中患者MHI(改良人工膨肺)技术,采用临床对照研究,观察该技术对患者膈肌运动幅度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I)的影响。  方法  遵循随机原则,选择脑卒中患者40名,随机分为治疗组(MHI技术及常规康复治疗)和对照组(常规康复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8周进行B超下膈肌运动幅度观察、BI指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  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的膈肌运动幅度、BI的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  结论  MHI技术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可改善偏瘫患者的膈肌运动幅度,提升ADL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膈肌刺激对呼吸机依赖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膈肌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福建省立医院2020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80例呼吸机依赖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n=40)行常规对症治疗,研究组(n=40)在对照组基础上行膈肌刺激治疗。比较两组膈肌功能、呼吸状况、氧化应激反应、预后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膈肌厚度、平静呼吸及深吸气后膈肌位移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最大吸气压、呼气压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浅快呼吸指数(RSBI)及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重新上机率低于对照组,重症监护病房(ICU)治疗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膈肌刺激能够有效改善呼吸机依赖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膈肌功能与呼吸状况,减轻氧化应激反应,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5.
在脑卒中后的康复治疗中,肌电生物反馈疗法作为一种新型的康复治疗方法,近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有研究发现,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脑卒中患者“大脑可塑性”有积极促进作用,有大量临床研究表明,肌电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脑卒中患者的肢体功能的康复有明显作用,是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一种有效康复治疗方法.同时有研究发现,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可能对脑卒中患者的心理障碍的康复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膈神经是维持呼吸功能的主要神经,由颈3~5神经组成,在维持正常通气功能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膈肌位于胸腔和腹腔之间,为向上膨隆呈穹窿形的扁薄阔肌,是主要的呼吸肌,在呼吸运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膈肌起搏即通过电刺激膈神经或膈肌使膈肌收缩,维持患有膈肌功能障碍患者的自然负压呼吸。自发现电刺激能引起膈肌收缩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该技术应用于临床也已有60余年历史[1]。一、膈肌及膈神经  相似文献   

17.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主要特征是不可逆性气流受限,过度充气常导致膈肌功能障碍。膈肌是最重要的呼吸肌,其功能损害将显著影响患者预后。超声技术因其无创、方便、重复性好的优点被应用于观察膈肌形态及运动。近年来随着超声理论与技术的不断进步,在慢阻肺中的应用得到进一步拓展。本文就慢阻肺患者膈肌超声的理论基础、评估指标、检查方法、临床应用等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体外膈肌起搏联合呼吸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和呼吸功能以及卒中后相关性肺炎(SAP)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2月在嘉兴市第二医院康复医学中心住院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吞咽训练和呼吸训练,联合治疗组在此基础上接受体外膈肌起搏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对两组患者进行吞咽功能评定[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功能性经口摄食分级评估(FOIS)]和呼吸功能评定[用力肺活量(FVC)、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峰值呼气流速(PEF)],并计算两组患者SAP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SSA及FOIS评分均优于治疗前,且联合治疗组治疗后SSA及FOI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VC、FEV1和PEF均优于治疗前,且联合治疗组FVC、FEV1和PEF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SAP发生率分别为6.7%和2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5)。结论 体外膈肌起搏...  相似文献   

19.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患者常伴有膈肌功能障碍,膈肌功能障碍与HF患者的运动耐受不良和低生活质量的发展有关[1]。膈肌超声是用于评估呼吸肌功能的一种技术,其优点是可以直接评估膈肌肌肉质量和收缩性[2]。另外,与肺活量测定法相比,可以在超声心动图检查期间获得数据。然而,超声评估HF患者的膈肌功能在心衰患者中的应用尚不明确。本研究通过超声检查评估的HF患者膈肌功能与吸气肌肌力和运动耐力相关性,探讨HF患者膈肌功能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陆建霞 《医学综述》2011,17(23):3587-3589
在脑卒中后肢体偏瘫的康复治疗中,操作性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是一种新兴的康复治疗方法,近年来发展迅速。大量临床研究表明,操作性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和下肢(足下垂、膝过伸、步态异常)功能及矫正异常运动模式方面都有明显的作用,是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一种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