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肺动脉高压(PAH)是指静息时肺动脉平均压(mPAP)〉25mmHg(1mmHg=0.133kPa)或者运动时mPAP≥30mmHg,它是由肺小血管增殖、重塑引起的疾病,可导致肺血管阻力进行性增加,患者最终出现右心衰竭、死亡。2003年第三次世界肺动脉高压会议对PAH重新进行了临床分类:(1)原发性PAH;(2)与左心疾病有关的PAH;  相似文献   

2.
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在临床并非罕见,此疾病是由于不明原因的肺动脉压力持续升高并进行性发展导致的慢性疾病。PAH的筛选、早期识别和诊断极为重要。心脏科临床上最常见的肺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是肺静脉高压,PH常常与左心压力提高联系在一起,目前临床发现原发性肺动脉高压也日趋增多。呼吸科最常见的PAH常和呼吸系统疾病联系在一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hnonary disease,COPD),缺氧可能是促成PAH的促进因素,在临床PAH的治疗非常棘手。  相似文献   

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可以合并肺动脉高压(PH),逐渐发展导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泡缺氧引起肺血管收缩和重塑是PH形成的原因。肺血管由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网组成。长期以来,肺动脉在PH发病中的作用受到关注,而肺静脉受到忽视。研究表明同肺动脉一样肺静脉在低氧时也会出现肺静脉的收缩和重塑,低氧时肺静脉在PH形成中的作用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4.
<正>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是慢性低氧性肺部疾病的常见并发症,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死亡和致残原因之一[1]。肺血管重塑是PH最重要的病理特征[2],在重塑过程中,大小肺动脉都会发生明显的结构改变,包括肺血管内皮细胞(pulmonary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PVECs)增殖和纤维化,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ulmonary artery smooth muscle cells,PASMCs)迁移,外膜或血管周围炎症和纤维化[3]。PH的患病率在儿童和成人中均不断增加且其致残率和致死率均很高,  相似文献   

5.
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 PH)是一种以肺血管阻力进行性升高以及肺血管重塑为主要特征,最终导致患者右心衰竭甚至死亡的心肺血管疾病。许多心肺系统疾病都会引起PH,早期仅表现为胸闷、气喘、乏力等临床常见症状。由于PH复杂的发病机制以及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极大增加了PH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本文将对PH的定义、分类、发病机制、病理特征、检查及临床表现进行回顾和叙述,重点介绍近年来PH的临床治疗研究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测先天性心脏病(CHD)和肺动脉高压(PH)患者血浆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浓度变化,探讨其在CHD肺高压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70例左向右分流CHD患者和20例非CHD患者分别作为CHD患病组及对照组。根据肺动脉压的不同,将CHD患者分为CHD不伴有PH组(25例)、轻度PH组(21例)、中重度PH组(24例)。用ELISA法测定各组血清中VEGF的浓度。做肺组织活检观察肺血管的病理改变。结果 CHD组血清VEGF水平(2.35±1.03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1.89±0.25pg/mL,P〈0.05);且VEGF的浓度随着肺动脉压力的升高而增加,CHD不伴有PH组(1.83±0.52pg/mL)、轻度PH组(2.62±0.79pg/mL)及中重度PH组(2.66±1.37pg/mL)VEGF浓度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CHD组血管中膜厚度(mMTPA)较对照组明显增厚(29.45%±13.53%,9.74%±2.86%,P〈0.01)。VEGF的浓度与平均肺动脉压(MPAP)和肺小动脉中膜厚度呈正相关(r=0.380,P〈0.01;r=0.448,P〈0.05);与血管壁面积/血管总面积(WA/TA)呈正相关(r=0.763,P〈0.01)和血管腔面积/血管总面积(EA/TA)呈负相关(r=-0.691,P〈0.01)。结论 VEGF参与和促进了CHD肺动脉高压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肺动脉高压(PH)属于肺循环疾病,是由多种病因和发病机制引起的以肺血管阻力进行性增加为主要特点的临床、病理生理综合征。PH的病理特征是肺血管收缩、肺血管壁重塑和原位血栓形成导致了肺血管阻力的增加。PH可由多种心、肺或肺血管本身的疾病引起,以肺血管阻力进行性升高为主要特征,可导致右心负荷增大,右心功能不全,肺血流减少,而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近年来,由于在PH病理生理学、分子生物学方面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使药物治疗有了很大的发展,现将1996年以来PH疾病的药物治疗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肺动脉高压(PH)患者病因构成,分析其临床特点及肺动脉压力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经胸超声心动图诊断为PH的住院患者127例,根据2008年Dana Point PH分类方法分析PH患者的病因构成、临床特点及肺动脉压力的相关因素。结果 PH患者的病因构成依次为肺部疾病和(或)低氧者97例(76.38%)、左心疾病和慢性血栓栓塞各10例(7.87%)、动脉型肺动脉高压(PAH)8例(6.31%)、原因不明者2例(1.57%)。肺部疾病和(或)低氧所致PH中以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最常见,为65例(67.01%)。PH患者的最常见症状是咳嗽113例(88.98%),最常见并发症是呼吸衰竭68例(53.54%)。直线相关分析提示肺动脉收缩压(PASP)与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浓度(HGB)、尿酸(UA)呈正相关(r分别为0.356、0.222、0.309,P〈0.05),与PaO2呈负相关(r为-0.343,P〈0.05)。结论呼吸科住院的PH患者病因构成多种多样,肺部疾病和(或)低氧者最多见,咳嗽、咳痰、呼吸困难是常见的症状,PaO2、UA、RBC、HGB与肺动脉压力的高低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9.
肺动脉高压的形成是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而肺血管阻力增加及肺动脉血管的结构重塑又是产生肺动脉高压的主要原因。C型利钠肽(C-CNP)是近年发现的利钠利尿肽家族的新成员,主要由内皮细胞产生,具有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的作用,并以自分泌和旁分泌的方式参与血管的重塑过程,  相似文献   

10.
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 PH)是指由多种异源性疾病(病因)和不同发病机制所致肺血管结构或功能改变,引起肺血管阻力和肺动脉压力升高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继而发展成右心衰竭甚至死亡。近年来PH领域诊断及治疗策略不断更新,国内外在不同领域发表了PH相关指南和专家共识。为更好指导我国医师的...  相似文献   

11.
背景 肺动脉高压是常见的肺血管疾病,香烟烟雾能否直接导致肺动脉高压目前存在争议,有研究发现部分吸烟人群在早期,甚至在肺功能仍正常且未发生明显缺氧表现时已发生肺小血管重塑,但是其中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肺小血管的重塑是肺动脉高压的主要病理机制,有研究显示,实验小鼠的肺血管重塑与其肺小血管的肌化有关。目的 探讨单纯香烟烟雾所致肺动脉高压大鼠的肺小动脉肌化程度及意义。方法 2018年1-5月,选用16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各8只,用香烟烟雾刺激的方法诱导肺动脉高压模型,用时4个月。造模满4个月时,观察大鼠活动、饮食、毛发等一般状况并检测右心室收缩压和平均右心室压,计算右心室肥厚指数、右心室重量和体质量的比值(RV/BW),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肺小血管中α-SMA的表达以评估肺血管肌化程度(完全肌化、部分肌化、未肌化)。结果 造模4个月后,对照组大鼠活动、饮食、毛发等一般状况未见异常,而模型组大鼠明显表现出倦怠状态,常蜷缩于角落,不积极寻觅食物,毛发也变得比较枯黄。模型组大鼠右心室收缩压和平均右心室压高于对照组,体质量低于对照组(P<0.05)。模型组右心室肥厚指数和RV/BW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大鼠的肺小血管肌化比例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肺小血管中未肌化比例低于对照组,部分肌化和完全肌化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香烟烟雾刺激可直接导致肺动脉高压,其发病可能与肺小动脉肌化程度加重有关。  相似文献   

12.
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y hypertension,PAH)是以肺小动脉的血管痉挛、内膜增生和重塑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肺循环高压分为:肺血流增加、肺泡低氧、肺静脉压力升高、原发性肺血管疾病和其他累及肺实质和肺血管的疾病阻引。  相似文献   

13.
沙库巴曲缬沙坦(LCZ696)是一类新型的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作为全球首个ARNI类药物,已有大量的循证医学证据证明,沙库巴曲缬沙坦在治疗心衰和高血压方面疗效确切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在国内外诸多指南中均得到了推荐。目前有研究发现,沙库巴曲缬沙坦在左心疾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PH-LHD)治疗方面有潜力。现就其在左心疾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的研究现状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和分析呼吸内科肺动脉高压(PH)形成原因,并对其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方法:选取于2014年3月-2015年1月在我院呼吸内科住院治疗的肺动脉高压患者18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病因构成和临床特点。结果:肺动脉高压在同期呼吸内科住院患者中所占比例为6.04%,当中动脉性PH有11例(6.11%),左心疾病相关PH有22例(12.22%),而肺部疾病/低氧相关性PH有120例(66.67%),慢性血栓性PH有21例(11.67%),而未名多因素机制相关PH有6例(3.33%)。在亚类病因当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较多,有98例(54.44%)。患者肺动脉压力主要为中度和重度,有122例(67.78%)。结论:PH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科疾病,其中最常见类型为肺部疾病/低氧相关肺动脉高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RhoA/ROCK信号通路在左心疾病相关的大鼠肺动脉高压模型中的表达水平和作用。 方法 3-4周龄健康雄性SD大鼠20只,体重90-100g,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n=10)、肺高压组(H组:n=10)。H组采用升主动脉固定缩窄术建造左心疾病相关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C组大鼠行假手术处理(钛夹固定于血管旁纵隔组织而非升主动脉,其他所有手术操作同H组),在建模后60天,对各组大鼠进行血流动力学(右心室收缩压、肺动脉压力)检测,处死大鼠并用PBS行在体心肺灌洗致双肺变白,左肺组织固定于4%多聚甲醛行病理切片以观察肺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右肺组织冻存以备生物分子学检测(Rho激酶mRNA、RhoA mRNA、ET-A 受体mRNA)。结果 与C组相比,H组肺动脉压力、右心室收缩压明显增高(P<0.01),肺小动脉壁明显增厚,肺小动脉管腔狭窄甚至闭塞,管壁肥厚指数明显增大(P<0.01);与C组相比,H组肺组织的Rho激酶mRNA表达水平明显增加,RhoA mRNA、ET-A 受体mRNA表达水平亦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采用升主动脉固定缩窄术成功建造了左心疾病相关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与C组相比,H组肺小血管壁明显增厚,肺组织的Rho激酶mRNA、RhoA mRNA、ET-A受体 mRNA表达明显增高,该信号通路可能参与了左心疾病相关肺动脉高压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6.
肺动脉高压是临床较常见的疾病,死亡率很高,目前主要采用抗凝剂和血管扩张剂治疗.但是效果不理想,无法改变肺血管重塑,不能改善预后。通过移植干细胞形成新生血管取代病变的肺动脉血管,建立侧支循环,有效减轻肺动脉高压和肺组织病变程度,有望治愈本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转录因子GATA6基因在肺动脉高压模型肺组织中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采用SD大鼠左肺切除,术后第7d项背部皮下注射野百合碱(MCT,60mg/kg),建立肺动脉高压(PH)模型,于术后第1、21和35d分别检测平均肺动脉压力(mPAP);右心室(RV)和左心室+室间隔(LV+S)称重,并计算RV/(LV+S)比值,测定肺小动脉中膜厚度百分比(WT%);弹力纤维染色观察肺小血管新生内膜形成情况,应用RT-PCR技术在基因水平检测转录因子GAT A6 mRNA在PH模型大鼠肺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肺组织学检查显示在PH模型组肺切除术后35d,动物右肺腺泡内小血管出现了新生内膜病变,在对照组动物没有形成新生内膜。与对照组动物比较,PH模型组动物第21、35d mPAP、RV/(LV+S)、WT%均显著增加(P〈0.0001)。两组第1d mPAP、RV/(LV+S)、W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T-PCR检测结果显示PH模型组在第21d GAT A6 mRNA表达开始下调,在第35d下降趋势更明显,PH模型组第35d与第1d比较,GATA6 mRNA表达水平下降了约4倍。结论GATA6基因mRNA水平在肺动脉高压模型肺组织中表达下词,提示GATA6基因表达水平变化可能在PH肺血管重构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肺动脉高压(PH)是肺血管阻力持续增加最终导致右心室肥大和心力衰竭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其病理改变主要以肺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和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为主。目前肺动脉高压发病机制仍未十分明确。肺血管内皮细胞作为血管壁与血流直接接触的第一层屏障,其功能受损是肺动脉高压发生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始动因素”之一。除了通过合成和释放血管活性物质来调节血管张力外,内皮细胞还可以对体液、神经以及血流动力学刺激作出反应,影响炎症反应,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本综述将从细胞因子、流体剪切应力改变和细胞能量代谢方面探讨肺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与肺动脉高压发病机制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监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手术前后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和内皮素浓度变化,探讨肾素-血管紧张素Ⅱ和内皮素与肺动脉压力的关系,以及肾素-血管紧张素Ⅱ与内皮素的相互关系。方法随机选取2008年6月至2009年4月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心血管外科24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前麻醉经中心静脉留置漂浮导管测定肺动脉压力,并根据肺动脉压力将其分为三组,先天性心脏病无肺动脉高压组,轻度肺动脉高压组以及度肺动脉高压组各8例。检测各组患者术前,术后及康复出院时血浆中肾素、血管紧张素Ⅱ以及内皮素浓度并进行相关性统计分析。结果 1、术前无肺高压组、轻度肺高压组、中重度肺高压组血浆内皮素浓度测值分别为(32.9±5.8),(42.8±4.9),(60.8±15.4);经线性相关回归分析,先心病合并肺高压内皮素与肺动脉压力两者之间呈正相关。2、术前无肺高压组、轻度肺高压组、中重度肺高压组血浆肾素浓度测值分别为(3211.7±1241.2),(4569.9±1155.2),(6989.0±990.1);经线性相关回归分析,先心病合并肺高压肾素与肺动脉压力两者之间呈正相关。3、术前无肺高压组、轻度肺高压组、中重度肺高压组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浓度测值分别为(44.6±12.9)、(64.1±9.9)、(69.0±10.9);经线性相关回归分析,先心病合并肺高压血管紧张素Ⅱ与肺动脉压力两者之间呈正相关。4、利用线性相关统计学方法得知,在中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组肾素以及血管紧张素Ⅱ与内皮素呈正相关。结论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时,肺动脉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时,血浆内皮素浓度与肾素-血管紧张素Ⅱ浓度之间呈正相关,两者之间有相互促进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肺动脉高压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综合征,以肺动脉压力升高为特征,其病理机制主要包括肺动脉血管收缩、原位血栓形成及
肺血管重塑。肺动脉平滑肌细胞是构成肺动脉血管重塑的主要病理基础。因此,探讨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分子机制并进
行相关干预研究,是治疗肺动脉高压的关键策略。本文综述了与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有关的主要分子信号通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