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肢体痉挛性偏瘫和经筋理论进行阐释,分析经筋理论与卒中后肢体痉挛性偏瘫的相互关系,并基于经筋理论来指导中医对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性瘫痪的治疗,为中风后肢体活动不利的治疗提出临床思路。  相似文献   

2.
足太阳经筋型膝骨性关节炎在膝骨性关节炎患者中占有很大比例,足太阳经筋病依据经筋特性是最易先感经筋病之一.既往对此症型膝骨性关节炎的治疗多局限于下肢局部,临床观察发现部分足太阳经筋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在远端治疗中从腰部论治疗效更佳.将现代神经解剖学理论、软组织外科学理论以及筋膜链理论与经筋理论相互印证,发现从腰论治的可行性,为足太阳经筋型膝骨性关节炎在临床治疗中提供了靶向性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3.
基于经筋理论,并结合现代医学对股骨头坏死的认识,剖析髋周软组织属于"经筋"的范畴,髋周软组织病变则属于"经筋病"的范畴,髋周足六经筋的病变与股骨头坏死患者的病痛密切相关.针刀疗法的理论基础是经筋理论,针刀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目的是恢复髋关节的生物力学平衡;操作原则是"以痛为腧、从筋论治";具体方法是对结筋病灶点进行解结以解...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使用踝足矫形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足底生物力学特征的影响。方法:将5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使用踝足矫形器组,每组各28例,2组患者均接受相同的常规康复治疗,矫形器组在治疗中站立和行走训练时使用踝足矫形器,每天间断穿戴支具不少于4小时,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对2组患者足下垂生物力学特征进行评定。结果:矫形器组患者经4周治疗后,其足下垂生物力学特征均较治疗前有非常显著的改善(P<0.01),对照组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矫形器组的生物力学特征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踝足矫形器对改善偏瘫患者足下垂具有很好的作用。足底生物力学研究对于指导康复治疗方案的制定、疗效的评估具有理论及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探讨了经筋刺法的理论渊源。经筋刺法理论来源并形成于《黄帝内经》;《难经》从解剖角度对经筋理论和经筋疗法进行了诠释;《针灸甲乙经》详细论述了经筋的始末、循行分布及经筋疾病的病理和治则,对经筋学理论进行了完善和补充。隋代医家介绍了筋伤所导致的疾病,描述了筋伤症状,介绍了筋断的开放缝合方法,并阐明了其预后;唐宋医家对经筋疾病的病机及效穴进行了论述,并明确了阿是穴为经筋病的治疗主穴;金元时期医家指出经筋病针刺的禁忌及经筋疼痛的选穴及补泻法,确立了筋性损伤的内服与外敷相互配合的药治原则;明代医家提及"十二经筋痹刺"及各经筋症候,指出邪在筋则劫刺之,明确了"筋性内脏病"的发病机制;清代医家对经筋病的治疗原则作了进一步说明,在总结前人的医疗经验和教训中,已经认识到要从解剖学的角度去了解经筋的分布并指导经筋痹痛的治疗。经筋刺法经过历代医家应用、完善,近代在西方医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其内容不断扩充,治疗疾病范围不断扩大,在临床使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社区医院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抗痉挛模式康复治疗的效果及对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改善情况。方法以2011年收治的3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在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良肢位和早期康复训练,早期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抗痉挛康复治疗,帮助患者下肢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的步行能力。结果入院时与治疗3个月后比较,抗痉挛治疗有助于下肢功能恢复,明显改善患者的步行能力。结论在社区医院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抗痉挛康复治疗,能提高患者步行能力,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腰背肌筋膜炎属“经筋病”,本文梳理经筋理论的古今研究,引入现代肌筋膜链学说和生物力学学说,对经筋理论在针刀治疗腰背肌筋膜炎中的指导作用进行阐述。该病的病变层次理应以经筋为主,病所为“筋结点”,法为“解结”。在经筋理论指导下遵循“在筋守筋”和“以痛为输”的定点原则,结合经筋整体观“循筋取穴”,由点及面可形成多维度治疗结构,以期进一步突破针刀在治疗腰背肌筋膜炎中的局限性,开拓临床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指导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一侧上肢或下肢肌力0~2级、住院时间≥10 d的脑卒中患者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两组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脑梗死患者病情稳定24 h内开始康复训练指导,脑出血患者在生命体征稳定后48 h开始康复训练指导;对照组在5~7 d后进行康复训练.结果 两组功能锻炼后肢体功能康复情况,观察组明显好于对照组(P<0.01).结论 早期康复指导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有助于减轻患者的残疾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运动想象是一种新的脑卒中康复治疗方法。文中对运动想象的概念、使用策略、理论机制、临床应用等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以便为临床脑卒中康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0.
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镜像治疗是目前广泛运用的一种新兴康复方法,其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本研究综述镜像治疗的起源与发展、作用机制、治疗方法、及其在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中的运用现状及研究进展等方面,以期为镜像治疗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脑卒中致偏瘫患者下肢误用后康复干涉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脑卒中致偏瘫患者发生下肢误用经康复干涉后疗效。方法:对56例脑卒中恢复期形成下肢误用的患者,根据其是否接受康复治疗分为康复训练组和对照组,训练后应用步态定性方法进行评价,对照观察经过康复训练后的效果。结果:康复组患者经康复训练后异常步态有所纠正,对照组有异常步态加重趋势,康复组干涉效果明显(P〈0.05)。结论: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康复干涉对脑卒中恢复期发生下肢误用的患者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有助于纠正患者的异常步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的肩痛的康复护理方法,指导临床工作.方法 对2008年8月至2011年12月的1128例脑卒中后肩痛患者的康复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论对脑卒中后肩痛的患者采取早期评估病情并进行功能位摆放和功能训练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就偏瘫后所致肩痛的发病机制、治疗及护理进行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经筋理论与颈椎病病因、病机、治疗之间关系的阐述,从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的角度分析了锋勾针治疗颈椎病取效的机制。认为锋勾针疗法具有以下作用:分层施治,直达病所;通经活络,引邪外出;割治解结,疏通经筋。以经筋理论为指导的锋勾针疗法可用于颈椎病的临床治疗,且可启迪中医传统疗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4.
脑卒中康复运动功能评定量表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脑卒中康复运动功能评定量表(Stroke rehabilitation assessment of movement,STREAM)观察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运动功能损害程度、治疗前后功能恢复的情况.方法用STREAM对10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治疗前后进行分析.结果康复治疗后,下肢功能比上肢获益更多,并且越早接受康复治疗,就越早获益.尤其是对于老年前期患者.结论应早期康复,并根据偏瘫侧上下肢恢复的差异及年龄等因素制定康复治疗计划.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CZT康复治疗机早期康复对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 46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2例)和对照组(24例),观察组在病后平均第7d开始采用CZT康复治疗机进行治疗,平均治疗14d。结果 患者上、下肢运动能力功能比对照组明显提高,步行恢复率达58.8%。患者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分级法评分在62分以上达46.6%。对照组仅20.4%。结论 CZT-4康复机早期康复对脑卒中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杨元良 《中国民康医学》2006,18(14):560-560,563
目的:应用脑卒中康复运动功能评定量表(stroke rerehabilitation assessment of movement,STREAM)观察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运动功能损害程度、治疗前后功能恢复的情况。方法:用STREAM对10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治疗前后进行分析。结果:康复治疗后,下肢功能比上肢获益更多,并且越早接受康复治疗,就越早获益。尤其是对于老年前期患者。结论:应早期康复,并根据偏瘫侧上下肢恢复的差异及年龄等因素制定康复治疗计划。  相似文献   

17.
脑卒中是一种致残率极高的疾病,大部分脑卒中患者经过治疗后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残疾.卒中后患者由于下肢活动能力降低,必然会经历步态障碍阶段,恢复行走能力往往是患者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主要的康复目标.随着康复医学技术的发展,下肢机器人也更多地运用于步行功能的康复中.本文将对下肢康复机器人及其在步行功能中的应用现状和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一种以膝关节肿胀疼痛和运动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好发于中老年人,影响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经筋是维持膝关节稳定的重要构造之一,膝关节在病损过程中经筋会受到损伤,因此以经筋理论为指导依据治疗膝骨关节炎有一定的探讨和应用价值。基于膝骨关节炎的中医病因病机,从经筋理论的角度出发,阐述膝部经筋受损与膝骨关节炎发病的关系,进一步论述针刀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作用机制及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19.
脑卒中后情感障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张艳芳  乾栋梁  王力群  雒扬 《医学综述》2013,19(6):1049-1051
脑卒中后情感障碍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包括脑卒中后抑郁、焦虑或焦虑抑郁共病,严重影响脑卒中患者的功能康复,增加脑卒中后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关于脑卒中后情感障碍的发病机制,一种理论认为与心理社会因素(如残疾和社会支持)有关,而其他理论则强调与生物学机制,如生物胺、神经递质的紊乱和免疫炎性因子的释放有关。分析脑卒中的病变位置是为了试图建立病变部位和情感障碍之间的某种关系,但观察结果仍存在争议。该文就脑卒中后情感障碍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病灶部位、药物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司秀芝  张玉玲 《中外医疗》2012,31(31):159-160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接受康复护理后肢体运动功能的康复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分组,将124例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2例),对观察组患者实施康复护理,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健康指导。结果经康复护理后,两组患者上肢和下肢活动能力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早期实施康复护理,有利于提高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