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应用自体健侧腘绳肌腱重建患侧前交叉韧带的有效性及其优点,对术后积极的康复功能锻炼效果进行评价。方法:对所选60份病历进行关节活动度、Lysholm评分、关节稳定性检查,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分别应用健侧和患侧腘绳肌腱进行重建前交叉韧带,从而分析并探讨应用自体健侧腘绳肌腱治疗患侧前交叉韧带损伤并结合积极的康复训练后的治疗效果。结果:术后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在10~12周内,实验组膝关节屈伸功能较对照组恢复快,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于12周后两组膝关节活动度基本相一致,组间比较无差异性。采用Lyshohn膝关节评分方法评估,实验组和对照组术后评分分别为92.32±8.25和90.12±7.86,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无差异性。随访时实验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Lachman试验及Pivot shift检查均阴性。未有诉膝关节不稳或打软腿征象。结论:采用自体健侧腘绳肌腱对前交叉韧带损伤进行重建是一种积极有效地治疗方案;利用自体健侧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有利于患侧膝关节早期恢复期其稳定性和活动度;早期积极的康复功能锻炼是前交叉韧带重建后较为有效的功能康复方式。  相似文献   

2.
徐欢  郑翔  应锦河  郑荣宗 《浙江医学》2020,42(20):2218-2221
目的观察一指禅推法促进半月板损伤关节镜术后早期康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7月在丽水市中心医院住院的膝关节半月板损伤关节镜术后患者40例,其中采用常规功能锻炼联合一指禅推法康复治疗20例(观察组),采用常规功能锻炼20例(对照组)。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和6周膝关节疼痛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和6周膝关节活动度(ROM);采用Lysholm评分评估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6周膝关节功能;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周膝关节肿胀消退率。结果术后1周观察组患者VAS评分低于对照组,膝关节ROM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周观察组患者Lysholm评分、膝关节肿胀消退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一指禅推法可减轻半月板损伤关节镜术后早期膝关节疼痛,提高膝关节ROM,促进膝关节肿胀消退,改善膝关节功能,加快半月板损伤关节镜术后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反重力跑步机步行训练对半月板损伤术后患者足底压力的影响。方法招募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术后患者4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常规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各20例。常规治疗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联合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反重力跑步机步行训练。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Lysholm评分的变化;利用EMED足底压力分析设备对两组研究对象足底压力相关指标(最大受力、峰值压力、接触面积)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康复治疗后,两组Lysholm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联合治疗组Lysholm评分亦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大受力比较结果显示,常规治疗组患侧后足、第1趾和第3~5趾最大受力均小于健侧,MH3、MH4的最大受力均大于健侧,联合治疗组患侧后足、MH1和第2趾区的最大受力均大于常规治疗组(P<0.05)。峰值压力比较结果显示,常规治疗组患者健侧的第1趾峰值压力大于联合治疗组;而组内患侧和健侧比较显示,常规治疗组患者患侧后足和第3~5趾的峰值压力小于健侧,患者患侧MH4的峰值压力大于健侧,联合治疗组患者患侧的后足和第1趾的峰值压力均小于健侧。接触面积比较显示,常规治疗组患者患侧的后足、MH1、第1趾和第3~5趾的接触面积均小于健侧。结论常规康复联合反重力跑步机步行训练对膝半月板损伤术后的患者具有显著疗效,优于常规治疗方法,可以提高治疗后Lysholm评分,使其足底压力分布更接近正常状态,这为该类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药循经烫疗联合膝关节周围穴位刺激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保残重建术后本体感觉的影响。方法选取75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为观察对象,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对照1组、对照2组及观察组),每组25例,均在关节镜下利用自体肌腱(股薄肌肌腱和半腱肌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对照1组采取常规康复方法,对照2组采取常规康复加本体感觉训练方法,观察组采取常规康复加中药循经烫疗及膝关节周围穴位刺激方法。术后4个月,应用CPM机完成测试及Lysholm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观察组、对照2组Lysholm评分均高于对照1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膝关节被动角度重现差异方面,对照1组患侧膝关节三阶段偏差与健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2组患侧膝关节三阶段偏差与健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侧膝关节三阶段偏差与健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循经烫疗联合膝关节周围特定穴位的按压能促进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早期本体感觉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不同入路方式全髋关节置换后患者早期步态分析差异化特征。方法:前瞻性选取2020年2月—2022年2月于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16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前入路组81例患者采用直接前入路方式,侧入路组82例患者采用外侧入路。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步态参数、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结果:前入路组、侧入路组术后1、3、6个月的步态参数(步长、步速、步频)、患肢单支撑时间、单支撑时间占步态周期百分比、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均有改善,SI、VAS评分水平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1、3个月,前入路组指标改善均优于侧入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前入路组与侧入路组在上述参数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接前入路和外侧入路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和步态参数,缓解患者疼痛不适。术后3个月直接前入路方式患者步态恢复程度和髋关节恢复程度均明显优于外侧入路,术后6个月后两种入路方式患者恢复情况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手法配合中药熏洗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56例接受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治疗的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8例,对照组术后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手法及中药熏洗治疗,观察术后两组患者关节腔积液及膝关节活动度、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3 d、7 d及14 d患侧膝关节积液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VAS评分、关节活动度及Lysholm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下降,关节活动度及Lysholm评分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关节活动度及Lysholm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用手法及中药熏洗治疗可有效减轻术后膝关节肿胀,减轻患者疼痛感觉,改善膝关节活动度及功能。  相似文献   

7.
胡淑珍  吴华  顾旭东  傅建明  曾明  李亮  沈芳 《浙江医学》2017,39(16):1359-1362
目的探讨运用骨盆辅助式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进行康复的脑卒中偏瘫患者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均进行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和传统的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予常规步行功能训练,治疗组给予骨盆辅助式康复机器人训练,治疗频率为6次/周,20min/次,共8周。两组分别于康复训练前及训练8周后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定下肢运动功能,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平衡功能,采用BiodexGaitTrainer-2步态分析系统评定患者的步长、步宽、步频和步速,比较两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步行功能。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下肢FMA评分、BBS评分、健侧步长、患侧步长、步宽、步频和步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下肢FMA评分、BBS评分、健侧步长、患侧步长、步宽、步频和步速比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均P<0.05),且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骨盆辅助式康复机器人能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提高步行功能和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期关节镜下采用双股半腱肌肌腱重建急性膝关节前交叉韧带不全损伤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双股半腱肌肌腱、Endobutton纽扣钢板和可吸收界面螺钉重建急性不全损伤的膝关节前交叉韧带15例(手术组),具有同样损伤行非手术治疗患者7例(非手术组),应用Lysholm功能评分表评估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采用KT-2000关节测量仪检测韧带重建后膝关节的稳定性。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2~24个月的术后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5个月。治疗康复12个月后,手术组患者术后患膝关节Lysholm平均功能评分由术前的(61.5±6.7)分提高到术后(90.3±9.3)分,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KT-2000关节测量仪检测显示:患侧与健侧松弛度对比差异在3 mm以内。非手术组中7例患者平均Lysholm功能评分仅由治疗前的(60.1±3.2)分提高到康复治疗后(72.8±2.5)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仍存在膝关节不稳症状,KT-2000关节测量仪检测松弛度对比大于6 mm。结论:早期关节镜下应用双股半腱肌肌腱重建急性不全损伤的前交叉韧带可更好地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且创伤小,并发症少,近、远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运动疗法对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本体感觉恢复的影响。方法将51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患者分为治疗组23例,观察组28例。两组患者均常规综合康复治疗,治疗组除基础康复训练外,在术后即接受运动疗法治疗。在术后6月、12月随访,记录Lysholm、本体感觉评分。结果 Lysholm评分两组无差异,治疗组患侧下肢本体觉测定较观察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运动疗法对促进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的本体感觉恢复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0.
杨冬蕊  李宁  张义龙  李志怀 《河北医学》2014,(10):1731-1733
目的:探讨胫骨干骨折合并后交叉韧带损伤手术前后的康复护理和效果。方法:8例胫骨干骨折合并后交叉韧带断裂的患者在手术前后行系统的康复训练与护理,主要是指导其进行膝关节周围肌力和屈伸活动范围的练习。韧带重建术前、末次随访时记录膝关节胫骨后移程度、膝关节Lysholm功能评分。结果:患侧膝关节后向稳定性、Lysholm 膝关节功能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 P<0.05)。结论:系统的康复训练和护理对患者的膝关节术后的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采用步态分析,探讨PNF技术结合低频刺激仪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3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n=16)和对照组(n=16).2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增加PNF技术与足下垂刺激仪,并根据患者踝关节跖屈、外翻程度来调整电极贴片的位置及具体刺激量.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三维步态时空参数,FMA下肢运动功能进行评估.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各临床评价指标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8周后,对照组和观察组步长、步幅、步频、单腿支撑时间、FMA下肢运动功能较治疗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步态周期、双支撑相、患侧摆动相、健侧支撑相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0.05),治疗后2组间比较,观察组指标步长、步幅、步频、单腿支撑时间、步态周期、双支撑相、患侧摆动相、健侧支撑相、FMA下肢运动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PNF技术结合足下垂刺激仪能有效改善脑卒中足下垂患者的步速、步频、步行周期等时空参数,提高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的步行能力及对称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与探讨实施系统康复治疗对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经本院临床确诊后进行交叉韧带重建术的40例患者为临床研究对象,根据就诊顺序编号并按单双号分为两组,对照组(单号)20例给予传统康复治疗,试验组(双号)20例实施系统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Lysholm评分、IKDC评分、回访优良率及膝关节活动度。结果:试验组患者Lysholm评分、IKDC评分、回访优良率及膝关节活动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系统康复治疗应用于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疗效显著,回访优良率较高,有助于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增强其稳定性及活动度,促进其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关节镜下手术治疗膝关节交叉韧带囊肿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该科采用关节镜下手术治疗的膝关节交叉韧带囊肿患者23例,比较患者术前、术后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评价手术治疗疗效并评估患者的治疗满意度,同时记录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患者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与术前相比明显提高,VSA评分与术前相比明显降低(P<0.01),手术优良率100%。随访期间未见复发和其他严重并发症,患者治疗满意度95.7%(22/23)。结论关节镜下手术治疗膝关节交叉韧带囊肿创伤小,安全性高,能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台阶训练提高脑卒中患者患肢动态负重及步行能力的效果.方法 将脑卒中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训练,即静态患侧单足负重;实验组同时进行常规训练和台阶训练.于训练前、训练4周后采用步态分析系统计算患侧单足负重时间、健侧步长、步速、步频.结果 训练前两组患侧单足负重时间、健侧步长、步速、步频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4周后两组患侧单足负重时间、健侧步长、步速均较训练前明显增加(P<0.05),步频均明显低于训练前(P<0.05).训练4周后实验组患侧单足负重时间、健侧步长、步速均明显长于或高于对照组(P<0.05),步频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台阶训练可以提高脑卒中患者患侧动态负重能力及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健腰导引十二式练功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7月该院收治的11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58例与对照组57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健腰导引十二式练功法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腰椎曲度水平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JOA评分、腰椎曲度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ODI、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采用健腰导引十二式练功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患者可提高JOA评分和腰椎曲度水平,降低ODI、VAS评分,优于单纯常规康复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一指禅推颈部五线治疗颈椎病疼痛的疗效。方法:80例以疼痛为主诉的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采用一指禅推颈部五线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推拿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疼痛缓解程度,采用VAS疼痛评分,进行两组的治疗效果比较。结果:治疗组患者的疼痛缓解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虽然2组的VAS评分都有所改善。结论:与常规推拿法相比,一指禅推颈部五线治疗颈椎病疼痛具有更快、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采用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后交叉韧带的疗效及临床体会。方法对12例后交叉韧带3度损伤患者关节镜下采用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后交叉韧带,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法评价术前、术后膝关节功能。结果12例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术后Lysholm膝关节评分(82.7±5.4)明显大于术前(44.8±9.4)评分,差异有显著性(t=12.11,P〈0.05)。结论关节镜下使用自体腘绳肌腱重建治疗后交叉韧带3度损伤患膝功能恢复良好,临床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在针对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的重建治疗中保留残端或者不保留残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130例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接受前交叉韧带重建,其中60例选择保留残端,视作观察组,另外70例患者选择不保留残端,视作对照组,比较两组重建效果及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3个月膝关节稳定性、Lysholm、IKDC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组内术前、术后3个月患侧、健侧被动角度重现误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患侧和健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6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6个月患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治疗中保留残端能够加快患者本体感觉与膝关节功能的康复,较不保留残端的手术方法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采用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3年11月19例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在膝关节镜下采用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定期随访,手术前后用Lysholm评分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感染、静脉血栓等并发症。2例患者出现关节积液,给予局部穿刺加压包扎。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均为阴性。术前Lysholm评分为(53.6±6.8)分,术后Lysholm评分提高至(93.2±3.4)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采用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是一种治疗前交叉韧带断裂的有效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0.
背景: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颈椎定点引伸手法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方法之一。目的:评价颈椎定点引伸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设计、场所、对象和干预措施: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设计,84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均为解放军总医院康复医学科门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治疗组采用颈椎定点引伸手法治疗,隔日1次,共7次;对照组单纯使用颈椎电脑牵引治疗,1次/d,每次30min,治疗14d。主要结局指标: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疼痛强度,应用红外热成像仪采集健肢与患肢皮肤温度,并计算健、患侧上肢温度差值。结果:治疗中脱落5例,其中治疗组1例,对照组4例。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和健、患侧上肢皮肤温度差值低于治疗前(t=28.652,P〈0.01;t=64.214,P〈0.01);对照组治疗后VAS评分和健、患侧上肢皮肤温度差值亦低于治疗前(t=14.484,P〈0.05;t=84.425,P〈0.05);治疗组VAS评分和上肢温度差值治疗前后的差异较对照组明显(t=7.494,P〈0.01;t=5.321,P〈0.01)。结论:颈椎定点引伸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优于颈椎牵引法,主要表现为缓解患者疼痛和减轻神经根压迫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