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后感染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6年6月— 2019年6月天津市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患儿714例。收集患儿年龄、性别、住院时间、住院季节、感染部位、病原微生物物培养结果、实验室检查指标等资料,分析感染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结果 化疗后感染发生率为51.12%,主要感染部位为肺部(26.58%),其次为上呼吸道(15.89%);获取83株病原菌包括革兰阴性菌(48.19%)、革兰阳性菌(32.53%)、病毒(9.64%)、真菌(6.02%)、肺炎支原体(3.61%);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化疗后,糖皮质激素治疗、预防性抗菌药物、是否诱导缓解期、住院时间、最低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最低血红蛋白、化疗次数及不同住院季节的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年龄及最低血小板计数的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缓解期、住院时间>14?d、最低中性粒细胞计数<0.5×109/L、中性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7?d及化疗次数>3次 是化疗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临床应针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化疗后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降低化疗后感染率,减少对患儿病情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高珊  屈丽君  陈天平 《安徽医学》2022,43(7):813-816
目的 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首次诱导化疗期间并发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安徽省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92例ALL患儿首次诱导化疗期间感染的发生率、部位及病原菌的分布情况,按照是否发生血流感染,分为血流感染组(n=22)和非血流感染组(n=70),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92例ALL患儿诱导化疗期间76例(82.61%)发生感染,首次感染的发生时间为化疗后第1~33天,中位时间为第5天,呼吸道(包括上、下呼吸道)是最常见的感染部位(43.16%)。血培养检出阳性致病菌22例(23.91%),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多因素回归分析,中性粒细胞缺乏发生时间及中性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是发生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儿童ALL诱导化疗期易合并感染,呼吸道是常见感染部位,血流感染发生与中性粒细胞缺乏发生时间及中性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化疗患儿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该院收治的253例ALL化疗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化疗期间是否发生CRBSI分为发生组和未发生组,收集两组患儿一般临床资料和可疑影响因素,并对可能导致ALL化疗患儿发生CRBSI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253例ALL化疗患儿中,24例发生CRBSI,发生率为9.49%;性别、年龄、住院季节与ALL化疗患儿发生CRBSI无明显相关性(P>0.05);发生组穿刺次数≥3次、白细胞计数<2×10^(9)/L、使用糖皮质药物、未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中性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7 d、化疗次数≥3次、置管时间≥3 d占比高于未发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穿刺次数≥3次、白细胞计数<2×10^(9)/L、使用糖皮质药物、中性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7 d、化疗次数≥3次、置管时间≥3 d均为影响ALL化疗患儿发生CRBSI的危险因素,而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为保护因素(P<0.05)。结论:穿刺次数≥3次、白细胞计数<2×10^(9)/L、使用糖皮质药物、中性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7 d、化疗次数≥3次、置管时间≥3 d均为影响ALL化疗患儿发生CRBSI的危险因素,而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为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诱导缓解期间院内感染发生相关因素。方法:分析51例儿童ALL接受诱导缓解治疗期院内感染的临床资料。结果:化疗中患儿均发生院内感染,中性粒细胞减少时感染不易控制。常见感染部位为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粘膜,结论:病原学检查阳性率低,儿童ALL院内感染死亡率低于成人。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诱导缓解期感染的临床特点,分析发生严重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2022年6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诊治的ALL患儿188例,均采用CCCG-ALL-2020方案化疗,重点采集患儿诱导缓解期并发感染的临床资料,对感染部位、致病菌和严重感染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80例(95.7%)ALL患儿诱导缓解期发生感染,感染部位/原因前3位分别为不明原因感染(28.4%)、上呼吸道感染(23.6%)、下呼吸道感染(16.9%)。48例(26.7%)患儿发生严重感染,23.8%(43/180)的患儿经历了微生物学记录的感染,G菌与G+ 菌的比例相当。严重感染组住院时长、住院费用、单位体表面积抗生素费用均显著高于非严重感染组(P<0.05)。中高危(OR=2.804,95%CI:1.234~6.375,P=0.014)、血清白蛋白<35 g/L(OR=4.708,95%CI:2.067~10.726,P= 0.001)、中性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7 d(OR=3.697,95%CI:1.393~9.816,P=0.009)是诱导缓解期发生严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感染在ALL诱导缓解期高发,中高危、血清白蛋白<35 g/L、中性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7 d是诱导缓解期发生严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应针对性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明确诊断为川崎病的168例患儿,对其临床及实验室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8例川崎病患儿男女比例为1.7∶1;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为21.4%,5岁以下为主要发病年龄占88%;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组其血中性粒细胞比例、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血白蛋白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川崎病无冠状动脉损害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白细胞计数、血钠、血钾、AST、ALT、TG及ESR水平在冠状动脉损害组及无冠状动脉损害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ci回归分析表明,中性粒细胞比例,血小板计数及CRP为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中性粒细胞比例,血小板计数及CRP与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密切相关,应对此类患儿加强监测及随访。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诱导缓解期间院内感染发生相关因素.方法:分析51例儿童ALL接受诱导缓解治疗期院内感染的临床资料.结果:化疗中患儿均发生院内感染,中性粒细胞减少时感染不易控制.常见感染部位为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粘膜,结论:病原学检查阳性率低,儿童ALL院内感染死亡率低于成人.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联合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在手足口重症患儿中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22年1月到2022年12月在嘉兴市第一医院住院治疗的62例手足口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感染的严重程度分为观察组(重型感染组)29例及对照组(轻型感染组)33例,通过分析对比两组一般资料、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hs-CRP、PCT、IL-6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CK-MB)等的差异及临床应用。结果 观察组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hs-CRP、PCT、IL-6较对照组有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hs-CRP预测手足口重型感染敏感度为79.3%,特异性为93.9%(95%CI:0.852~0.985,P<0....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小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与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52例ITP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分度将其分为急性型(AITP)21例以及慢性型(CITP)31例,同时选取g0例健康体检儿童为对照组,采用二步免疫组化法测定各组骨髓中HCMV—IgM及采用ELISA免疫法测定各组血清中HCMV—IgM,并对各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AITP组及CITP组骨髓中HCMV阳性率显著血液中HCMV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ITP骨髓及血液+HC—MV阳性率均高于AITP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ITP及cITP组中骨髓HCMV(+)者平均年龄、IL-6、TNF—a水平均高于骨髓HCMV(-)者,而血小板计数少于HCM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ITP组中骨髓HCMV(+)者IL-6、TNF—a水平高于AITP组HCMV(-)者,而血小板计数少于AITP组HCMV(-)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ITP及CITP组中血液HCMV(+)者平均年龄、血小板计数、IL-6、TNF—a水平均与血液HCMV(-)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髓HCMV感染可能是引起ITP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骨髓HCMV感染可能是引起ITP患儿病情加重及慢性化趋向的重要因素,骨髓HCMV感染在ITP患儿发病机制中可能通过破坏患儿免疫系统从而影响血小板的生成,并不是抑制红细胞的生成。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重症感染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1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重症感染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58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8例重症感染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重症感染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年龄、中性粒细胞、白细胞、革兰阴性菌感染、呼吸道感染以及多系统感染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血小板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性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中性粒细胞、白细胞、革兰阴性菌感染、呼吸道感染以及多系统感染是重症感染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危险因素;重症感染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临床表现中以发热、合并贫血、白细胞正常为主,白细胞减少等次之.结论 重症感染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中年龄偏大,而中性粒细胞、白细胞水平高以及革兰阴性菌感染、呼吸道感染、多系统感染比例大,临床上应根据这些危险因素进行及早干预、治疗,保证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中青年急性白血病(AL)患者化疗后发生出血事件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22年5月于该院化疗的195例中青年AL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化疗后是否发生出血事件将患者分为出血组61例和未出血组134例。收集并比较两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化疗后发生出血事件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性别、年龄、BMI、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饮酒、AL类型、化疗次数、留置导尿管情况及血清白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组经常熬夜、合并感染、长时间粒细胞缺乏占比均高于未出血组,纤维蛋白原水平、血小板计数均低于未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经常熬夜、合并感染、长时间粒细胞缺乏均是中青年AL患者化疗后发生出血事件的危险因素(OR>1,P<0.05),高水平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均是中青年AL患者化疗后发生出血事件的保护因素(OR<1,P<0.05)。结论:经常熬夜、合并感染、长时间粒细胞缺乏均是中青年AL患者化疗后发生出血事件的危险因素,高水平纤维蛋白原、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学龄前小儿支原体感染外周血白细胞变化规律及其临床诊断意义。方法选择支原体感染患儿200例作为支原体感染组,并选择我院小儿外科同期住院的非感染住院患儿10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学龄前小儿支原体感染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结果支原体感染组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中性粒细胞比例分布明显右移(P〈0.01),治疗后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下降(P〈0.01),但其白细胞计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学龄前小儿支原体感染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升高,而白细胞计数无明显变化,这种外周血白细胞变化规律可作为诊断学龄前儿童支原体感染快捷、简便、重要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回顾性研究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hG-CSF)在血液肿瘤因化疗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疗程及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贵港市人民医院65例化疗后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且应用rhG-CSF的血液肿瘤患者资料,将患者分为长疗程组(用药疗程>5 d)和短疗程组(用药疗程≤5 d),比较两组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基线中性粒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含量确定影响疗程长短的相关因素。结果 rhG-CSF平均疗程为(12.80±7.79) d,长疗程组基线白细胞计数明显低于短疗程组(P<0.05),通过多因素分析年龄、基线白细胞计数确定为血液肿瘤合并粒细胞减少症患者应用rhG-CSF疗程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血液肿瘤粒细胞减少症患者应用rhG-CSF平均疗程为(12.80±7.79) d,高龄、低基线白细胞计数的患者应用rhG-CSF的疗程要更长。  相似文献   

14.
陈俐  傅彩红 《现代医学》2024,(2):209-214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化疗患儿医院感染有关影响因素,分析防控策略。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我院收治的AL化疗患儿155例,回顾性分析患儿住院期间医院感染情况及其他相关临床资料。应用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AL化疗患儿出现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多因素Logistic各独立影响因素与联合预测因子对患儿出现医院感染的预测效能;并以交叉验证法检验联合预测因子预测价值。结果:155例AL化疗患儿医院感染发生率为30.9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化疗阶段为诱导缓解期、有皮肤黏膜损害、住院时间长均为患儿出现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中性粒细胞计数高、白蛋白水平高均为患儿出现医院感染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各独立影响因素(化疗阶段为诱导缓解期、有皮肤黏膜损害、住院时间长、中性粒细胞计数、白蛋白水平高)对患儿出现医院感染均有一定预测效能,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38、0.710、0.813、0.785、0.716;联合预测因子的预测AUC为0.928,标准误为0.022,95...  相似文献   

15.
史丽君  邓明洪  马中锐  余霞  姜薇 《西部医学》2021,33(10):1509-1512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伴感染的关联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2020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12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处于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根据是否合并感染分为感染组(n=64)和未感染组(n=56)。比较两组化疗前、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实验室指标水平(PCT、CRP),分析各实验室指标单独及联合诊断粒细胞缺乏期感染的效能,分析影响感染发生的因素。 结果 化疗前,感染组和未感染组PCT、CRP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感染组PCT、CRP水平均高于未感染组 (P<0.05);ROC曲线显示:PCT、CRP和联合方案均是诊断粒细胞缺乏期感染的有效指标(P<0.05),联合诊断ROC曲线下面积(AUC)最大;与未感染组比较,感染组住院时间更长 (P<0.05),白细胞最低计数<0.8×10 9者占比更高 (P<0.05),中性粒细胞最低值更低和血小板最低值更高 (P<0.05)。 结论 血清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均是诊断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伴感染的有效指标,且是影响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两指标联合检测有利于提高粒细胞缺乏期伴感染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外周血细胞炎症标志物与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性激素水平、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将2021年8月—2022年8月就诊于桂林市妇幼保健院的200例PCOS患者纳入PCOS组,另选同期年龄匹配的健康体检女性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MLR)、衍生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dNLR)、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II)、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睾酮(T)、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敏感指数(ISI)。采用Pearson法分析外周血细胞炎症标志物与性激素水平、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外周血细胞炎症标志物对PCOS发生的预测效能;采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分析影响PCOS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PCOS组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与血小板计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PCOS组NLR、dNLR、PLR、LMR与SII均高于对照组(P<0.05);PCOS组LH、T、HOMA-I...  相似文献   

17.
张琨琨  李忠俊 《重庆医学》2007,36(24):2477-2478
目的 分析儿童急性白血病化疗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减少所引起的医院感染,为医院感染防治措施的制订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对本院血液科2001年1月~2004年12月住院的144例经临床、血象、骨髓细胞学检查确诊并接受治疗白血病患儿进行研究统计分析.结果本组144例患儿中,发生感染70例,感染发生率为48.6%.感染部位及器官:以呼吸道、胃肠道、败血症、皮肤及口腔多见.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0.5×109/L 39例,占发生感染病例的55.7%;外周血中性粒细胞(0.5~1.0)×109/L 21例,占发生感染病例的30%;外周血中性粒细胞>1.0×109/L 10例,仅占发生感染病例的14.3%.结论儿童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患儿医院感染率高,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减少是并发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背景 准确评估晚期癌症患者的预期生存情况对提高其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但目前预测晚期癌症患者生存情况的工具尚有待改善。目的 探索实验室检查指标与晚期癌症患者生存情况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11-01至2019-06-31入住上海市静安区临汾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安宁疗护病房的晚期癌症患者175例,收集其入院时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淋巴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C反应蛋白、血清白蛋白、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NLR)和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计数(PLR)〕。随访截至2019-09-30,随访终点事件为死亡。采用Cox回归分析探究各实验室指标是否为晚期癌症患者生存情况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175例患者中在院死亡150例,出院失访25例。在院死亡患者生存期为1~29 d,中位生存期为8 d;出院失访患者住院时间为30~167 d,中位住院时间为67.5 d。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偏高、淋巴细胞计数偏低、中性粒细胞计数偏高、血小板计数偏低、C反应蛋白偏高、血清白蛋白偏低是晚期癌症患者生存情况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细胞计数〔偏低:HR=1.498,95%CI(1.035,2.170),P=0.032;偏高:HR=8.490,95%CI(1.894,38.057),P=0.005)〕、中性粒细胞计数〔偏高:HR=2.227,95%CI(1.478,3.357),P<0.001〕、血小板计数〔偏低:HR=2.185,95%CI(1.418,3.366),P<0.001〕、C反应蛋白〔偏高:HR=1.478,95%CI(1.005,2.201),P=0.047〕是晚期癌症患者生存情况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淋巴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及C反应蛋白是晚期癌症患者生存情况的独立影响因素,对于评估患者生存情况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患者的机体状态和医院感染的相关性,并分析引起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2013年6月上海瑞金医院血液科因恶性血液病人院化疗并在住院期间发生粒细胞缺乏患者的各项临床和实验室检查指标,根据住院治疗期间是否发生医院感染分为无医院感染组(n=68)、临床诊断医院感染组(n=84)和病原学诊断医院感染组(n=62)。三组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后,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医院感染的发病率为68.22%。多因素分析结果筛选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住院季节、白细胞计数〈0.8×10^9/L和感染前未使用抗生素预防是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间医院感染发病率高,应积极对症支持治疗。尤其对于原发病为AML、夏秋季住院化疗和化疗后白细胞计数最低值〈0.8×10^9/L的患者予以抗生素预防可能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上呼吸道感染时干扰素(interferon,IFN)-α和IFN-γ对24~72h血液中性粒细胞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8月于杭州市儿童医院诊治的上呼吸道感染患儿92例,根据24~72h内中性粒细胞水平将其分为ANC组(中性粒细胞<1000×106/L,49例)和NT组(中性粒细胞≥1000×106/L,43例)。收集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儿中性粒细胞的危险因素,对最终筛选出的因素进行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分析。结果 NT组患儿的年龄大于ANC组,IFN-α、IFN-γ水平低于ANC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FN-α和IFN-γ升高均是24~72h血液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IFN-α、IFN-γ预测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4和0.719,两者均有较高的预测价值。结论 IFN-α和IFN-γ可预测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的中性粒细胞水平,且均是患儿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