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吉林医学》2018,(3)
目的:探究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喉罩通气全身麻醉在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中的效果。方法:选择行疝囊高位结扎术的患儿100例,经过随机数表法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在术中采用喉罩通气全身麻醉的麻醉方式;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喉罩通气全身麻醉的麻醉方式。对两组患儿心率(Heart rate,HR)、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手术时间、苏醒时间、躁动发生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T_1、T_2、T_3、T_4时,观察组患儿HR的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T_0时两组患儿HR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_0时,观察组患儿MAP指标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T_1、T_2、T_3、T_4时,MAP的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手术时间及术后苏醒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躁动的发生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中,采用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喉罩通气全身麻醉的麻醉方式效果显著,患者的HR、MAP指标稳定,明显缩短手术时间、苏醒时间短,显著降低患儿躁动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意义(P<0.05),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 TAPB)联合盐酸羟考酮静脉自控镇痛( PCIA)在经腹子宫肌瘤挖除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方法择期全麻下行经腹子宫肌瘤挖除术患者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 T组)和对照组( C组),每组25例。 T组手术结束后行超声引导下双侧TAPB,注入0.25%罗哌卡因0.6 mL/kg,并联合PCIA,C组手术结束后行PCIA。 PCIA方案:缝皮前缓慢静脉注射羟考酮2 mg,术后将羟考酮0.8 mg/kg和托烷司琼10 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入泵。记录两组术后4、8、12、24和48 h静息和咳嗽时的VAS评分,患者镇痛满意度,术后48 h内患者自控镇痛( PCA)有效按压次数,于麻醉前、手术结束时、术后8 h、术后12 h时采集外周静脉血样,测定血清皮质醇( Cor)浓度,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T组术后4、8和12 h静息和咳嗽时的切口痛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患者镇痛满意度明显较高(P<0.05),术后48 h内PCA有效按压次数明显减少( P<0.05),术后8、12 h Cor浓度明显降低( P<0.05)。两组均未出现头晕、恶心呕吐及呼吸抑制情况。结论超声引导下TAPB联合盐酸羟考酮PCIA可对经腹子宫肌瘤挖除术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术后镇痛。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单纯喉罩全身麻醉及合并超声引导腹横肌平面阻滞对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麻醉效果的影响,为临床麻醉方式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月行疝囊高位结扎术患儿140例,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70例。对照组单纯行喉罩全身麻醉,观察组行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喉罩通气全身麻醉。对比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苏醒时间、躁动率、不良反应等临床指标。结果 观察组插入喉罩时HR及MAP分别为(128.58±9.11)次/min和(31.18±3.24)mmHg, 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观察组拔除喉罩时HR及MAP分别为(128.48±8.94)次/min和(34.51±3.95)mmHg, 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苏醒时间、手术时间、瑞芬太尼用量分别为(6.14±0.98)min、(16.69±3.05)min和(99.34±7.16)μg, 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躁动评分、躁动率、12 h小儿疼痛量表(FLACC)评分分别为(2.48±0.35)分、8.57%和(2.38±0.59)分, 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71%, 低于对照组(1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疝囊高位结扎术患儿应用喉罩全身麻醉联合超声引导腹横肌平面阻滞麻醉效果好,患儿体征稳定,躁动率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5.
目的探讨电视腹腔镜下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与传统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优缺点。方法总结分析38例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结果电视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与传统手术相比,切口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住院时间短,疼痛轻、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结论电视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操作简单,具有创伤小,康复快,术后不留手术瘢痕等优点,是较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6.
自1990年1月至1999年12月我科在进行小儿腹部手术的同时,对伴发腹股沟斜疝的46例患儿行经腹疝囊高位结扎术,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腹腔镜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的护理特点,为制订腹腔镜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的护理模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我科2001年7月~2005年12月进行的29例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患儿进行临床观察和护理。结果 患儿于术后24—48h可下床活动,平均住院时间为4.3天,出院后随访4个月~1年,无复发,治愈率100%。结论 腹腔镜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效果可靠,术后并发症少,传统疝修补术的护理模式已不能适应腹腔镜手术的要求,开展新的手术必须要有与其相适应的护理模式,护理人员应不断总结护理经验,以适应新的手术要求。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不同用药方式在腹腔镜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240例ASA分级Ⅰ~Ⅱ级拟行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的患儿,随机分为A组(高浓度七氟醚吸入诱导后气管内插管)、B组(高浓度七氟醚吸入诱导,静注0.05 mg/kg的维库溴铵和2μg/kg芬太尼后插管)和C组(高浓度七氟醚吸入诱导,静注0.1 mg/kg的维库溴铵和4μg/kg芬太尼后插管),术中均以2%~3%七氟醚维持,观察气腹开始前5 min (T0)、建立气腹时(T1)、气腹建立后5 min (T2)、术毕放气(T3)、放气后5 min (T4) HR、BP、SpO2、PETCO2、苏醒时间以及术中术后不良反应。结果 A、B、C三组在气腹后HR、BP及PETCO2均有一定程度升高,A组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及C组术中生命体征较A组平稳(P〈0.05);C组苏醒时间较B组及A组显著延长(P〈0.05);A组患儿术中体动反应明显增加且苏醒过程易烦躁(P〈0.05)。结论采取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行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安全可行,采取B组用药方式可使患儿血流动力学稳定,苏醒时间缩短,围术期并发症减少。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我院采用经腹手术的方法治疗1.5~7周患儿腹股沟斜疝39例,对包括6例嵌顿疝在内的15例患儿采用了传统的疝囊高位结扎术,对两种术式术后情况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瑞芬太尼在小儿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80例小儿腹股沟疝囊高位结扎术随机分为两组:A组术中间断静注氯胺酮(1 mg/kg);B组微量泵静注瑞芬太尼[0.05~0.25 μg/(kg·min)].结果 B组手术开始后心率、平均动脉更平稳,拔管时间、苏醒时间明显缩短.结论 瑞芬太尼用于小儿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七氟醚复合骶管阻滞用于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麻醉的有效性和安生性。方法将40例择期行疝囊高位结扎术的患儿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20例。A组采用七氟醚吸入诱导,0.25%罗哌卡因骶管阻滞。B组采用氯胺酮诱导,丙泊酚维持麻醉。观察两组患儿的ECG、NIBP、HR、SpO2、PetCO2,以及麻醉效果、苏醒时间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儿麻醉效果均满意,术中生命体征平稳,苏醒时间A组短于B组(P<0.01),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七氟醚复合骶管阻滞用于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麻醉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13.
小儿腹股沟斜疝通常是由于腹膜鞘状突在胚胎期睾丸下降过程中渚合不全伴腹压增高后而形成的.对于1岁以上经保守治疗不能自愈的患儿可采用腹横纹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分析应用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疝气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小儿腹股沟斜疝患儿553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将其分为传统手术组(127例)和小切口手术组(426例),采用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为传统手术组患儿进行治疗,采用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为小切口手术组患儿进行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儿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毕至自主活动的时间、住院时间、精索及阴囊肿胀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将对比的结果及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 :小切口手术组患儿的手术时间为(15.23±2.13)min,术中出血量为(3.12±1.45)ml,术毕至自主活动的时间为(5.26±1.36)h,住院时间为(2.21±0.68)d;传统手术组患儿的手术时间为(26.45±4.56)min,术中出血量为(16.34±3.54)ml,术毕至自主活动的时间为(16.31±2.46)h,住院时间为(7.16±0.69)d。小切口手术组患儿的各项临床指标均明显优于传统手术组患儿,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小切口手术组426例患儿中,发生阴囊血肿的患儿有19例(占患儿总数的4.46%),发生鞘膜积液的患儿有10例(占患儿总数的2.35%),发生阴囊肿胀的患儿有2例(占患儿总数的0.47%),发生睾丸异位的患儿有1例(占患儿总数的0.23%),发生精索粘连的患儿有2例(占患儿总数的0.47%),病情复发的患儿有4例(占患儿总数的0.94%);在传统手术组127例患儿中,发生阴囊血肿的患儿有28例(占患儿总数的22.05%),发生鞘膜积液的患儿有26例(占患儿总数的20.47%),发生阴囊肿胀的患儿有8例(占患儿总数的6.30%),发生睾丸异位的患儿有10例(占患儿总数的7.87%),发生精索粘连的患儿有12例(占患儿总数的9.45%),病情复发的患儿有21例(占患儿总数的14.93%)。小切口手术组患儿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手术组患儿,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5.
16.
17.
目的:分析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腹腔镜组)87例,传统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传统手术组)185例,比较两组平均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疼痛评分以及术后阴囊血清肿发生率。结果:腹腔镜组平均手术时间25.00±13.66 min,下床活动时间5.14±3.73 d,分别少于传统手术组的33.29±29.97min和18.52±7.83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住院费用4 554.39±1 048.67元,高于传统手术组的3 422.45±1 634.64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后VAS疼痛评分2.82±1.49分,低于传统手术组的4.73 ±1.76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无阴囊血清肿发生,而传统手术组有13例(7.03%)发生阴囊血清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相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疼痛轻,术后并发症少,有利于发现对侧隐匿疝,具有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全麻复合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在单侧疝囊高位结扎术婴幼儿日间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小儿外科行腹腔镜下单侧疝囊高位结扎术婴幼儿(1个月至3岁)60例,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全麻复合骶管阻滞组(A组)30例,全麻复合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组(B组)30例。记录入室(T0)、切皮(T1)、手术结束(T2)、清醒(T3)各时间点患儿的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变化;记录麻醉持续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住院时间、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以及术中、术后不良事件。于患儿清醒(T3)、术后2 h(T4)、4 h(T5)行FLACC疼痛评分。结果与A组比较,B组患儿SpO2在T3时点较高,拔管时间较早,离院时间较早,术后各时间点FLACC疼痛评分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需追加芬太尼镇痛2例,且术后出现尿潴留1例。两组患儿HR、SBP、DBP在各时间点对比、麻醉持续时间、麻醉苏醒时间、丙泊酚及瑞芬太尼用量及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麻复合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安全性高,术后镇痛效果确切,同时可减少阿片类药物使用,且术后苏醒拔管快,缩短治疗周期,是婴幼儿腹股沟区日间手术较好的麻醉方案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