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检测胃癌及术后随访患者血清血管生成素-2 (Ang-2)含量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分别检测158例胃癌、31例慢性萎缩性胃炎、38例胃腺瘤息肉、28例慢性胃炎伴胃溃疡患者及30名健康对照者血清Ang-2与癌胚抗原(CEA)的含量,并检测131例行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2年血清Ang-2含量的变化,随访其预后。分析胃癌患者血清Ang-2含量与胃癌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胃癌组血清Ang-2和CEA含量分别为(331.8±64.3)μg/L和(42.6±37.3) μg/L,较正常对照组[(187.4±32.7)μg/L和(4.2±3.1)μg/L]及胃溃疡组[(197.3±35.4) μg/L和(4.5±3.2) μg/L]显著升高(P值均<0.01),慢性萎缩性胃炎组Ang-2含量亦明显升高(P<0.05),而CEA含量无明显变化,胃腺瘤息肉组Ang-2与CEA含量均无明显变化。随访复发组及转移组术前血清Ang-2含量明显高于未复发组(P<0.05)。未复发组术后1个月血清Ang-2含量降至正常范围,随访2年无明显升高。复发组术后1个月Ang-2含量亦降至正常范围,而术后6个月至2年显著高于未复发组及正常组(P<0.01)。转移组术后2年Ang-2含量始终显著高于未复发组及正常组(P<0.01)。未复发组2年存活率显著高于复发组和转移组。胃癌患者血清Ang-2含量变化与胃癌分化程度、TNM病理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远处组织转移、浸润深度和肿瘤大小均相关(P<0.01),与组织学分型、肿瘤部位无相关性(P>0.05)。结论血清Ang-2可作为一种新的具有一定临床价值的胃癌肿瘤标志物,有助于术后复发、转移的监测和预后评价。  相似文献   

2.
3.
代谢综合征组分与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复发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静  朱元民  胡莹  曹珊  田珂  张黎明  刘玉兰 《胃肠病学》2011,16(12):712-716
背景:研究显示一些代谢综合征(MS)组分为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危险因素,然而关注MS组分在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复发中意义的研究尚少。目的:研究MS组分与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复发的关系。方法:纳入2003年1月~2009年1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内镜下结直肠息肉切除术、病理诊断为腺瘤性息肉并有2年以上复查资料的成年患者,采集其包括4项MS组分(肥胖、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在内的12项可疑危险因素,筛选复发相关因素,以之为自变量,以研究起点之后第1~3年期间的结肠镜复查结果为因变量,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OR值并换算为RR值。结果:共138例患者纳入研究,76例(55.1%)在研究起点之后第1~3年期间复发,4例复查时发现结直肠癌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饮酒史和多发性腺瘤以及伴发MS组分的数量与复发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S组分(OR=2.308,P〈0.01:RR=1.342)和年龄(OR=1.040,P〈0.05;RR=1.018)为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伴发MS组分的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更易复发,提示可将MS组分纳入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治疗后复查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张煜  顾伟齐  张林  冉志华 《胃肠病学》2007,12(8):465-468
肿瘤型M2丙酮酸激酶(M2-PK)是近年发现的一种新型肿瘤标志物。目的:评价粪便肿瘤型M2-PK在胃肠道肿瘤和癌前状态的检测以及肿瘤分期中的意义。方法: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34例胃癌、31例结直肠癌、19例胃肠道息肉、2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和19例对照者的粪便肿瘤型M2-PK值,胃癌和结直肠癌患者同时行传统外周血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糖链抗原(CA)19-9和CA24-2水平检测。结果:胃癌组和结直肠癌组的粪便肿瘤型M2-PK检测值和阳性率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胃肠道息肉组的检测值亦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随着肿瘤临床病理分期的进展和转移的发生,粪便肿瘤型M2-PK检测值逐渐增高(胃癌组:P〈0.05;结直肠癌组:P〈0.01)。胃癌组和结直肠癌组粪便肿瘤型M2-PK检测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血清CEA、CA19.9和CA24.2(P〈0.01)。结论:粪便肿瘤型M2-PK对胃肠道肿瘤和癌前状态之一的胃肠道息肉的诊断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讨论血管生成素-2(Ang-2)在肝细胞癌(HCC)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ELISA法分别检测51例HCC患者、26例良性肝病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者血清中Ang-2的表达水平,并检测HCC患者术后各随访组及肿瘤复发组患者血清Ang-2的表达水平。分析血清Ang-2含量与HCC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HCC组及肿瘤复发组患者血清Ang-2含量为[(2431.1±1084.2)ng/L、(2046.5±868.0)ng/L],较良性肝病组和正常对照组[(1098.6±464.3)ng/L、(1028.4±452.3)ng/L]显著增高(P〈0.01),良性肝病组患者血清中Ang-2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增高,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随访各组患者Ang-2含量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HCC患者的血清Ang-2含量与HCC门静脉癌栓形成、肿瘤分化程度、病理分期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肿瘤大小无关(P〉0.05)。结论:血清Ang-2表达水平可作为一种新的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肿瘤标志物,有助于HCC的早期诊断、疗效评价、预后预测及高危对象的监测。  相似文献   

6.
背景:胆囊切除已被认为是结直肠癌的危险因素之一,但胆囊切除与结直肠息肉的关系一直未受到重视。目的:探讨胆囊切除与结直肠息肉的相关性。方法:连续收集经结肠镜排除恶性肿瘤、炎症性肠病、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疾病的患者425例,根据既往有无胆囊切除史分为胆囊切除组(n=63)和对照组(n=362),对两组患者结直肠息肉的发生率、内镜下息肉表现和组织学类型进行分析。结果:胆囊切除组结直肠息肉发生率高于对照组(46.0%对37.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9)。两组患者息肉的部位和形态均无明显差异(P=0.753,P=0.127);但胆囊切除患者腺瘤性息肉的发生危险显著高于对照组(OR=1.79,P=0.006)。亚组分析示胆囊切除史≥10年的结直肠息肉发生率与胆囊切除史〈10年无明显差异(P=0.11)。结论:胆囊切除并未增加结直肠息肉发生的危险性,但腺瘤性息肉的发生率显著增高,因此对胆囊切除患者应重视早期结直肠癌和腺瘤性息肉的筛查。  相似文献   

7.
8.
结直肠腺瘤-腺癌序列是目前公认的结直肠癌发生学说,但关于结直肠腺瘤,特别是高危型结直肠腺瘤中转化生长因子(TGF)-β1通路蛋白表达的临床研究较少。目的:探讨TGF—β1、Smad3、Smad4和Smad7在结直肠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00年8月-2006年12月六安市人民医院结直肠息肉标本110例(包括腺瘤性和非腺瘤性息肉)、结直肠癌40例和正常结直肠组织20例,以免疫组化染色检测TGF—β1、Smad3、Smad4和Smad7在各组中的表达.并分析高危型腺瘤中TGF-IM、Smad3、Smad4和Smad7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TGF-IM、Smad3、Smad4、Smad7在息肉组、结直肠癌组和对照组中的表达有显著差异(P〈0.05),其表达与高危型腺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均不相关。高危型腺瘤和DukesA期结直肠癌中TGF-IM、Smad3、Smad7的表达有显著差异(P〈0.05),而Smad4表达无显著差异。结论:TGF—β1通路可能参与了结直肠癌的发生过程,TGF—β1、Smad3和Smad7可能在结直肠腺瘤的癌变早期起作用。  相似文献   

9.
王文渊 《山东医药》2010,50(8):59-60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循环DNA含量的特点。方法选择结直肠癌患者42例(研究组)、结直肠腺瘤患者18例(良性肿瘤组)和健康对照者30例(对照组),提取血浆DNA行血浆DNA定量,并分析血浆DNA水平与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及术前术后的变化。结果对照组、良性肿瘤组与研究组循环DNA水平分别为(15.01±8.61)、(83.72±95.80)、(645.32±528.92)ng/ml,研究组循环DNA水平增高(P〈0.01)。结直肠癌患者血浆循环DNA水平与肝、肺转移有相关性。结直肠癌术后患者血浆循环DNA水平较术前下降(P〈0.05)。结论结直肠癌患者的循环DNA含量增高且与肿瘤的远位转移相关;结直肠癌术后循环DNA水平降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血清叶酸和粪便短链脂肪酸的变化及意义。方法收集400例经肠镜检查结果正常者、58例结直肠癌和56例腺瘤性息肉病人的血液和大便标本,用磁性颗粒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血清叶酸水平,高压液相色谱法检测大便短链脂肪酸,非秩和检验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从总体上看,正常组、腺瘤性息肉组、结直肠癌组血清叶酸、大便短链脂肪酸浓度无显著性差异(叶酸P=0.199,短链脂肪酸P=0.214),提示两者与结直肠癌和腺瘤性息肉发生风险无关。经多独立样本两两比较法(Nemenyi法)检验,结直肠癌组的异丁酸值要显著高于正常组(P=0.002),而与腺瘤性息肉组无显著性差异(P=0.194);腺瘤性息肉组和结直肠癌组的异戊酸值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6和P=0.000),而腺瘤性息肉组与结直肠癌组的异戊酸值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血清叶酸和粪便纤维素的代谢产物-大便短链脂肪酸与结直肠癌和腺瘤性息肉的发生无关。  相似文献   

11.
左武 《山东医药》2010,50(6):63-64
目的比较腹腔镜、开腹结直肠根治术后患者应激及能量代谢情况。方法45例结直肠癌患者,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20例(腹腔镜组),行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25例(开腹组)。检测两组患者术前1天和术后第1~3天晨6时血清皮质醇(CS)、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氧耗量、二氧化碳产量,根据间接测热理论,用计算机算出静息能量消耗(REE)水平。结果腹腔镜组CS、REE术后第1天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术后第2天与术前相比P均〉0.05。开腹组术后第1、2天较术前明显升高(P均〈0.05),。腹腔镜组CRP术后第1、2天较术前明显升高(P均〈0.05),术后第3天与术前相比P均〉0.05。开腹组术后第1、2、3天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均〈0.05)。结论与开腹结直肠根治术相比,腹腔镜结直肠根治术后患者应激反应轻能量代谢水平恢复快。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和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10月-2013年5月完善肠镜检查和相关辅助检查资料完整的住院患者2 165例,随机分为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组413例及正常对照组1 752例。统计两组NAFLD患病率,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NAFLD与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关系。结果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组NAFLD患病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AFLD是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独立高危因素(OR:1.16;95%CI:1.04-1.58)。结论 NAFLD可增加患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臧健  俞林 《山东医药》2013,(43):84-85
目的 探讨血清癌胚抗原(CEA)水平与结直肠癌分期及分化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结直肠癌患者456例,术前检测血清CEA,术后标本接受病理检查并确定肿瘤TNM分期及分化程度,分析术前血清CEA水平与肿瘤TNM分期及分化程度的关系.结果 血清CEA水平随结直肠癌分期增加而升高(P<0.05);血清CEA水平与结直肠癌分化程度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血清CEA水平与结直肠癌TNM分期有关,对结直肠癌术前分期的判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血清CEA水平不能用于判断结直肠癌分化程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结直肠肿瘤患者组织和血清中 miRNA-21和 miRNA-146a 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00例结直肠癌、80例结直肠腺瘤患者和65名健康对照者的内镜活检组织,同时收集其血清标本,应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 检测 miRNA-21和 miRNA-146a 的表达水平,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并评估血清差异表达的 miRNA 在结直肠肿瘤诊断中的价值。组间比较采用 Mann-WhitneyU 检验和 Kruskal-Wallis 检验;Spearman 相关性检验用于分析组织和血清中 miRNA 表达的关联性。结果在结直肠癌和结直肠腺瘤患者病变组织中 miRNA-21的表达分别为8.573±0.898和7.746±1.183,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的6.160±0.835(U =120.129、33.230,P 均<0.01);在结直肠癌和结直肠腺瘤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分别为1.829±0.303和1.624±0.226,也高于健康对照者的1.391±0.221(U =40.353、15.512,P 均<0.01);miRNA-21在结直肠癌患者组织中和血清中的表达均高于结直肠腺瘤患者(U=11.384、10.189,P 均<0.01)。miRNA-21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的高表达与肿瘤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miRNA-21在结直肠腺瘤中的表达水平与病理类型有关。Spearman 分析结果示,miRNA-21在结直肠癌患者组织和血清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 =0.459,P <0.01)。miRNA-146a 在结直肠癌患者组织中为2.556±0.351,血清中为0.249±0.038,低于健康对照者的3.428±0.328和0.279±0.053(U =102.134、30.111,P 均<0.01);其在结直肠腺瘤患者组织中为3.255±0.332,血清中为0.290±0.036,与健康对照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3.936、3.180,P 均>0.05)。miRNA-146a 在结直肠癌患者组织中和血清中的表达均低于结直肠腺瘤患者(U=73.809、21.123,P 均<0.01)。结直肠癌患者miRNA-146a 的下降程度与肿瘤临床分期、肿瘤分化程度有关,而在结直肠腺瘤中的表达与临床特征间无明显关系。根据 ROC 曲线分析,鉴别结直肠癌与健康者,血清 miRNA-21、miRNA-146a 及二者联合检测 ROC 的 AUC 分别为0.889、0.791和0.863;鉴别结直肠腺瘤与健康者,其 AUC 分别为0.784、0.692和0.761;鉴别结直肠癌与结直肠腺瘤患者,其 AUC 分别为0.705、0.820和0.713。结论血清 miRNA-21和 miRNA-146a 的差异表达在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中具有潜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黑色素瘤缺乏因子2(AIM2)和血清癌胚抗原(CEA)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收集辽宁省肿瘤医院2010年1月~2013年3月118例结直肠癌患者的肿瘤组织标本及其50例癌旁正常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组织中AIM2的表达,回顾性搜集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及术前通过电化学发光法(ECUA)测定的血清CEA水平。通过相关性分析癌组织中AIM2表达水平和血清CEA水平的相关性,分析两种指标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对不同AIM2、CEA水平组别进行生存分析。 结果118例肿瘤组织中有42例AIM2呈高表达,有39例癌旁正常组织呈高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5.295,P<0.001);结直肠癌患者术前血清CEA阳性率为44.07%(52/118)。Spearman等级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结直肠癌组织AIM2和血清CEA表达呈负相关(r=-0.660,P<0.001)。肿瘤的浸润深度、TNM分期以及淋巴结转移是影响癌组织AIM2表达水平的相关因素(χ2=4.847,7.794,3.961;均P<0.05);肿瘤大小、TNM分期以及分化程度是影响患者术前血清CEA水平的相关因素(χ2=17.14,5.779,5.293;均P<0.05)。K-M生存分析显示,AIM2高表达组生存时间明显长于低表达组,术前CEA阴性组生存时间明显长于阳性组,AIM2高表达联合CEA阴性患者生存时间明显长于AIM2低表达联合CEA阳性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结直肠癌患者AIM2和血清CEA表达可能与结直肠癌的进展有关,联合分析两个指标有助于评估结直肠癌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粪便SDC2基因甲基化检测在结直肠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定量甲基化特异性PCR技术检测接受结直肠癌(CRC)筛查的患者粪便样本中SDC2的甲基化(mSDC2),SDC2基因甲基化检测阳性患者进一步行结肠镜检查,患者均通过结肠镜检查或术后病理检查腺癌(CRC)明确诊断,病理区分为结直肠癌、进展型腺瘤、非腺瘤性息肉、炎症。采用Pearson相关法分析SDC2基因甲基化检测结直肠肿瘤阳性预测值(PPV)与年龄的相关性。结果 纳入268例mSDC2阳性患者,其中确诊结直肠癌23例、进展型腺瘤42例、非腺瘤息肉20例、炎症18例,余下患者结肠镜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60岁结直肠癌患者SDC2基因甲基化检测PPV为7.04%(10/142),≥60岁者为30.23%(13/43);mSDC2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的PPV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年龄增长,mSDC2循环阈值与年龄呈负相关(r=-0.68,P<0.05)。结直肠癌患者mSDC2的Ct值比进展型腺瘤、非腺瘤息肉、炎症病变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按m...  相似文献   

17.
背景:研究显示代谢综合征(MS)为结直肠肿瘤的危险因素,血脂异常是MS的重要组分。目的:探讨血脂水平与结直肠肿瘤的关系。方法:纳入2011年1月~2012年8月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347例结直肠息肉、结直肠腺瘤以及结直肠癌患者作为结直肠病变组,选取同期335例无结直肠病变者作为对照组,采集入选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血脂水平、结直肠病变特性等,分析血脂水平与结直肠病变的关系。结果:结直肠病变组血清TC、TG、LDL-C、apo-B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血清HDL-C、apo-A1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结直肠病变组中血清TC、TG、HDL-C、LDL-C水平异常的比例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血清TC、TG、HDL-C、LDL-C水平异常与结直肠息肉、腺瘤、进展期腺瘤的发生相关,血清TG、HDL-C水平异常与结直肠癌的发生相关(P0.05);血清TC、TG、HDL-C水平异常与结直肠息肉部位相关(P0.05);血清HDL-C、LDL-C水平异常与结直肠息肉大小相关(P0.05);血清HDL-C、LDL-C水平异常与结直肠腺瘤组织分型相关(P0.05)。结论:血脂水平异常可能影响结直肠肿瘤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8.
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中癌胚抗原-mRNA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肿瘤复发转移仍是威胁患者生存的重要原因,及早检出外周血中的循环肿瘤细胞并进行有效的综合治疗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检测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中癌胚抗原(CEA)-mRNA的表达及血清CEA蛋白的含量,并分析其临床价值。方法:35例有明确临床肿瘤病灶存在的结直肠癌患者、9例根治术后患者和37例健康志愿者,分别以逆转录PCR(RT-PCR)检测其外周血中CEA-mRNA的表达,时间分辨荧光方法测定其血清CEA蛋白的含量。结果:35例结直肠癌患者CEA-mRNA阳性率为45.7%,而健康对照组阳性率为2.7%,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9例术后患者CEA-mRNA仅2例阳性;CEA-mRNA阳性表达率与肿瘤分期相关,与肿瘤细胞分化程度并不相关。CEA-mRNA阳性组血清CEA蛋白阳性率(72.2%)显著高于CEA-mRNA阴性组(42.3%)。结论:外周血细胞中CEA-mRNA的表达与肿瘤分期相关,有可能作为结直肠癌微转换的一个监测指标。长期的随访有助于评价其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和血清叶酸水平,并探讨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42例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和46例健康对照者,测定其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血清叶酸水平。结果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15.04μmol/L±4.80μmol/Lvs8.23μmol/L±3.70μmol/L,P〈0.001),血清叶酸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者(4.46 ng/mL±3.63 ng/mLvs13.65 ng/mL±4.86 ng/mL,P〈0.001)。结论结直肠腺瘤性息肉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和血清叶酸水平降低之间存在一定联系,可能是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危险因素,有必要对此作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符合Amsterdam标准的结肠肿瘤患者术后异时结直肠癌及高危腺瘤的发病风险及对生存的影响。 方法回顾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苏省肿瘤医院收治的34例符合Amsterdam标准的结肠肿瘤患者术后生存与异时结直肠肿瘤发病的随访资料。 结果6例患者接受了结肠全切除治疗,中位随访122个月,无异时结直肠肿瘤发生。28例患者接受了结肠部分切除治疗,中位随访82个月,10例发生了异时结直肠癌,1例发生了需要手术切除的异时结肠腺瘤。结肠部分切除组5年和10年累计异时结直肠肿瘤发病风险分别为24.1%和48.2%,与结肠全切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7)。全组总体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100%和85.6%。结肠部分切除组与结肠全切除组总体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6)。发生异时结直肠肿瘤的患者与没有发生异时结直肠肿瘤的患者相比,总体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01)。结肠部分切除后患者性别、年龄、既往结直肠癌手术史、肿瘤部位、分化程度和分期与异时结直肠肿瘤的发病风险均无显著相关关系。 结论符合Amsterdam标准的结肠肿瘤患者术后发生异时结直肠肿瘤的风险相当高,与结肠部分切除相比,结肠全切除治疗有助于预防异时结直肠肿瘤,但不能显著改善总体生存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