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缓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两多一少困境,开发学生助人、助已的潜能。方法:利用自主式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开展自助、互助、求助活动。以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为工具,在教育前后进行评估。结果: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后,除躯体化、恐怖两因子外,其余各项得分与活动开展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我校构建自主式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可充分发挥护生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的自主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2.
谭顺意 《护理研究》2005,19(27):2527-2527
为了更好地使高护护生在有限的临床实践中适应环境,适应临床不断发展的需要,培养出新一代的护理人才,应加强对高护护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3.
护生三维立体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索“三维立体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对护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从8个护士班中随机抽取4个班为实验班,4个班为对照班。对实验班采取建立监测-保健-教育三个系统、运用课堂教学-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三种方式、达到矫治-预防-发展三个目的的立体教育模式进行为期1年的干预,对照班为常规模式。以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为工具.在实验前后对两班被试进行测查。结果干预前实验班SCL-90总均分及各因子分明显高于全国常模(P<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与对照班比,除敌对因子外其余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筛查阳性率为33.8%。主要心理问题为强迫、焦虑、人际敏感、抑郁、敌对等。干预后实验班与干预前及与对照班干预后比较,除躯体化、恐怖两因子外,其余项目差异有显著或非常显著意义(P<0.05,P<0.01)。结论本模式对护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良好影响。  相似文献   

4.
总结了卫生学校男护生的特点,主要包括其心理特点、学习上的挫败感导致自卑与厌学、道德认识肤浅、自控能力较弱等,认为班主任采取一系列的教育对策,如介绍男性从事护理职业的历史和分析男护士的优势、增强男护生的团队精神、完善社会支持系统、营造良好的成长氛围、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辅导等能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其心理调适能力,促进其人格的健全发展。  相似文献   

5.
结合网络开展高职护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李南  赵佩君 《护理学报》2007,14(11):1-3
目的观察和验证结合网络开展高职护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干预效果。方法对随机整群抽取的2005级184名高职护生,采用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心理健康干预,分别在学生人校第1学期的第2个月(干预前)和第3学期的第2个月(干预后)进行SCL-90问卷调查,观察干预前、后该组护生SCL-90得分的差异。结果本组高职护生集体干预前SCL-90总均分和各因子分均高于常模(P〈0.001);集体干预后,心理健康水平呈全面性正向反应,干预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干预后强迫、人际敏感、抑郁3个高频度(≥10%)因子≥3分的人数显著下降(P〈0.05或P〈0.01)。结论结合网络开展高职护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郭翠梅 《全科护理》2012,10(36):3448-3449
生命化教育视野下的护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体现在:敬畏生命,关注护生心灵的净化与生命的润泽;融入生活,引导护生进行职业心理调适,注重护生职业情感培养,充满人文关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护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营造一个和谐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卫生学校护生身心健康水平并探讨对策。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另加两道问题对150名卫校护生进行调查。结果(1)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占3.55%-16.31%,比较常见的有人际敏感、焦虑、恐怖及强迫;(2)除躯体化、抑郁、精神病性外,其它六项因子分均高于全国青年组常模(P〈0.05);(3)不同年级的学生,心身问题有所不同,一年级学生以躯体化、人际敏感、焦虑、敌对较突出,与二年级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三年级学生以焦虑、人际敏感、恐怖、强迫为主,与二年级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4)未自愿报考卫校的占22.12%,不热爱所学专业的占25.53%。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高职实习护生的心理健康与人格特质,并了解人格特质对护生心理健康的预测作用.方法: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高职实习护生进行调查.结果:本组实习护生人际关系敏感、恐怖因子与青年常模、大学生常模Ⅰ、大学生常模Ⅱ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男护生EPQ-P及女护生EPQ-P、EPQ-E、EPQ-N与常模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EPQ-P、EPQ-N与SCL-90总均分呈正相关(P<0.01),EPQ-E、EPQ-L与SCL-90总均分呈负相关(P<0.05,P<0.01).结论:高职实习护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其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相关;是否为学生干部、EPQ-P、EPQ-N均对护生的心理健康起正向预测作用,EPQ-E起反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高速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教育获得了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高中毕业生跨入了高职院校深造.高职三年的学习生活,是学生学好专业为将来就业打下坚实基础的重要阶段,如果产生心理障碍,不仅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同时还会影响他们的学业和成长、以及将来在社会的适应能力.因此,寻找切实有效的教育与疏导措施,是摆在高校教师面前的一个严峻的课题.笔者经过多年的探索,在学生心理疏导方面获得一定的经验,具体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10.
刘慧玲  安玉秀 《全科护理》2014,(16):1520-1521
从心本管理的角度开展护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体现在:关注护生的内心感受,重视人际沟通中与护生的良性互动;注重护生的基本精神需要,充分给予非物质的情感激励;培养护生的积极心态,增强自我激励和管理自我情绪的能力;提升护生的职业兴趣,提高专业承诺水平,激发学习热情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实习护生健康教育技能培训现状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目前实习护生健康教育技能的培训和实践情况,为提高健康教育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自制调查问卷,从健康教育知识、态度、行为3个方面对实习护生进行调查,了解实习护生在健康教育技能方面的培训和实践情况。结果目前实习护生在健康教育培训方面尚存在较大欠缺,实习过程中缺乏相关学科理论知识的学习,培训方式单一,且健康教育的实践较少,对健康教育的重视和认识程度制约了健康教育的发展。结论在健康教育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对实习护生健康教育技能的培训,有利于整体护理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医科大学男护生睡眠质量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对某医科大学2005-2008级105名男护生及同期的105名女护生进行测评。结果(1)以PSQI总分≥8分作为判断睡眠质量问题的界限,19.8%的男护生有睡眠质量问题,睡眠不佳主要体现在日间功能障碍(43.6%)、睡眠质量差(17.8%)和入睡时间长(17.8%)。本、专科男护生和男女护生在PSQI总分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本科男护生的日间功能得分显著高于专科生(t=2.066,P0.05),男护生入睡时间得分显著低于同期调查的女护生(t=-2.965,P0.01)。(2)男护生与普通大学男生、医科大学男生的PSQI总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睡眠时间及睡眠障碍的得分显著高于普通大学男生,入睡时间和睡眠时间的得分显著低于医科大学男生。(3)不同睡眠质量状况的男护生SCL-90均分及各因子得分(除敌意因子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男护生SCL-90均分及各因子得分与PSQI总分呈正相关(0.265≤r≤0.513),与PSQI各项目得分中的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等均呈正相关(0.229≤r≤0.482)。结论学校应重视男护生的睡眠质量问题,促进男护生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3.
不同学历实习护生健康教育能力培养现状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实习护生健康教育能力培养现状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护理院校和实习医院在培养大专、本科护生健康教育能力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培养护生健康教育能力提出建议和对策。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杭州市主城区10家三级甲等医院实习的所有大专、本科护生共1 071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护理院校和实习医院对不同学历护生的健康教育能力重视程度不同,护理院校在开设《护理研究》和《医学统计学》课程、教师专业课程中提及健康教育内容及在校参与健康教育活动方面本科护生优于大专护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习医院对护生进行健康教育培训和传授技巧方面,本科护生优于大专护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院校健康教育教学方法最多为讲授法,达74.2%,护生期望改革的教学条目最多为教学方法,达40.2%。结论本科护理院校较专科院校更注重对护生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实习医院临床带教更注重对本科护生的培养。护理院校应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实习医院设置统一的健康教育培训标准,同时专科学校应该有危机意识,提高大专护生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订单式”培养模式对高职护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订单式”培养模式对护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方法在3年制高职护理教育中,抽取280名护生组建2个ICU教学班,从第4学期开始对其进行重症医学专科护士的“订单式”培养:由医院和学校组成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双方共同研讨和制定“订单式”培养计划,紧紧围绕重症医学专科护理的特点和要求设置课程,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实施3+1+2培养方案,以“边理论边实践”为主要教学方式。第6学期结束时,从“订单式”培养的ICU教学班随机抽取140名护生作为观察组,从普通护理班级分层随机抽取140名护生作为对照组,运用林毅等编制的自主学习能力量表对两组护生进行测评,比较其自主学习能力情况,并对其毕业考试成绩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的自主学习能力量表总分为(89.21±7.30)分,高于对照组的(84.36±8.1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3个维度的比较中,除信息能力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2个维度得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毕业考试的理论、实训成绩分别为(77.55±8.52)、(75.40±8.70)分,高于对照组的(75.03±9.07)、(73.38±7.7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职护生自主学习能力总体不高,“订单式”培养模式有利于提高护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高职护生能更好地满足未来学科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应用综合式教育强化护理大专生健康教育能力的效果.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对140名护理大专生进行调查.结果 护理大专生均认为综合式教育能够培养和提高健康教育意识、技巧及能力.结论 综合式教育对强化护理大专生健康教育能力及综合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不同学习阶段护理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整群、分层抽取西安市护理专业中专、大专、本科3个层次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515人,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团体问卷调查,所得资料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3年制中专以一、三年级SCL-90评分整体偏高,3年制大专护理专业学生以二年级评分整体偏高,5年制本科护理专业学生则以三年级评分整体偏高(P〈0.05)。结论不同学习阶段护理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差异,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是困扰她们的主要精神症状;在护理专业学生的教育中,应依据不同学习阶段的心理特点加强其心理素质培养。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分析与评价国内护生自主学习能力调查类文献,探究其外部特征、内容特点与文献方法学质量,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方法检索2000年1月—2013年12月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全文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中,有关护生自主学习能力调查的文献,运用文献计量法、内容分析法以及现况调查类研究评价标准,对文献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 (1)外部特征:从2010年开始年份文献数量明显增多,与上一年度相比增幅是1 000%,来源以学校(69%)和本科护生(69%)为主。(2)内容特点:1涉及的文献调查工具有16种,但其适用性存在一定问题。2文献调查时间未说明的24篇(57%),文献调查对象的学历层次、年级、年龄与性别未说明的3~10篇(7%~24%)。3所有的文献调查结果提示,护生自主学习能力处于中等水平,培养现状不乐观。(3)文献方法学质量在资料真实性核实、伦理、抽样等方面有突出问题。结论国内护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调查研究自2010年开始受到一定程度重视,文献总数和基金赞助数较多,文献来源地域和来源院校的多元性良好;调查工具较多,但适用性存在一定问题而需进一步研发与完善;JBI标准评价的方法学质量及文献撰写方面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有待改进。国内教育教学改革期待培养提高护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标未能有效逐步实现,培养力度应该从学校教学管理层面、到教师实践教学环节等多个方面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19.
Problem: There is evidence that peer-support programs can improve mental health indices and help-seeking behavior among students in some secondary school and university settings and that mindfulness can improve mental health in medical students. Peer-led programs have not been formally assessed in a medical student population, where psychological issues exist and where it has been shown that students approach peers for help in preference to staff members or professional services. Intervention: Medical students elected peer leaders who underwent training and then provided the intervention. The peer leaders provided support to students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as well as offering teaching in mindfulness meditation. Context: An exploratory study was conducted with 2nd- and 3rd-year medical students at 1 medical school in New Zealand randomized into 2 groups. In addition to existing mental health resources, intervention participants received a program including peer support and peer-taught mindfulness practice. Study participants not offered the intervention participants could use existing mental health resources. Primary measures included depression (PHQ-9) and anxiety (GAD-7) scores. Secondary measures were quality of life, resilience (15-item resilience scale), academic self-concept, and motivation to learn, assessed at baseline and 6 months. Outcome: Of the 402 students eligible, 275 (68%) participated and 232 (58%) completed the study. At baseline, 53% were female and mean age was 21 years (SD = 3)—PHQ-9 score (M = 5.2, SD = 3.7) and GAD-7 score (M = 4.5, SD = 3.4). Twelve peer leaders were elected. There was good participation in the intervention. One fourth of intervention students used the face-to-face peer support and more than 50% attended a peer social event and/or participated in the mindfulness program. Although improvements in mental health were seen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intervention and nonintervention groups did not reac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Lessons Learned: Although evidence exists for effectiveness of peer support and mindfulness in other contexts, this exploratory study was not able to show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effect. Future studies could consider using a longer training period for the peer leaders, as well as targeting the study population to those most likely to benefit such as those with poorer mental health, or using a more intensive intervention or larger sample size. A cluster randomized study design would also reduce the risk of contamin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