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热入血室一证始见于《伤寒论》,《金匮要略》将此证收列于妇人杂病篇,立两法治疗,即小柴胡汤和刺期门,并说"随其实而泻之"。众温病家在张仲景的基础上有所发挥,丰富了热入血室的内容,补充了张仲景之所未备。笔者就"热入血室"从《金匮要略》和温病学论治角度进行对比,认为《金匮要略》、《伤寒论》与温病学对于热入血室的治法,是出于对病情不同阶段的考虑,因此所采取的方针策略有异,但从整个病路历程来看,其实是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2.
李梦缘  刘汶 《北京中医药》2021,40(6):607-609
承气汤类方在温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热结为承气汤证的基本病因,阴伤、气壅为其重要病机,可从"热""阴""气"的角度认识承气汤在温病中的治疗作用与应用注意.从热结角度,承气汤可用于阳明热结及兼证、热入血室证等;从阴伤角度,承气汤可用于阳明腑实兼有阴伤者、下后阴伤而邪实未净者、热结阴伤见神昏谵语者;从气壅角度,承气汤可用于肺肠、胃肠之气机壅滞,以及阳气郁遏之厥证.因而应用承气汤的过程中当细辨"热"与"结"、重视津液阴血损伤、注意应用时机及正气之荣枯.从"热""阴""气",即病因病机角度可更加系统地认识承气汤在温病治疗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3.
倪喆鑫  白玲玲 《河南中医》2016,(11):1864-1865
《伤寒论》中"热入血室"者大致可分两类:一者,男子或女子病阳明,下血,血室空虚,邪热乘虚进入血室;二者,妇人病伤寒,经水适来,血室空虚,热入血室,或与血结。然就"下血"与"经水适来"都会导致血室空虚,邪热乘虚而入,或与血结,发展为"热入血室"证,故可知"血室空虚,邪热内乘"是其病机所在。张仲景治热入血室有二法,一者热在血分、在脏,或可刺期门,或等其自血出,热随血出而病能愈;二者热在半表半里、在经者予小柴胡汤和解之。  相似文献   

4.
伤寒传变以六经为主,兼论卫气营血,入里则以寒化为主,营血亦然;温病传变以卫气营血为主,兼论六经,入里则以热化为主,六经亦然。寒热错杂而气机不畅,是导致伤寒入里成蓄血证的原因,温病传变入里,气血两燔则导致动血证。二者的区别在于初始所感寒温邪气,对人体阴阳二气的影响,寒则伤阳,热则助阳,最终导致伤寒、温病治疗的分歧,伤寒重在"扶阳气",而温病则"顾阴液"。  相似文献   

5.
<正>"热入血室"见于《伤寒论》第143,144,145及216条及《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病治第二十二》篇第l~4条,其内容表述基本相同。因张仲景在谈及本病时只论述症状及治疗,并没有对其病理机制做出明确的阐述,以至于历代医家根据张仲景原文提出了"热入血室"的诸多理论,对何为"血室""热入血室"症状的解释、"热入血室"的病机、"热入血室"治疗、"热入血室"的临床应用等方面存在分歧。现代学者进一  相似文献   

6.
《陕西中医》2015,(9):1228-1229
目的:总结丁象宸教授应用小柴胡汤合生化汤加减治疗产后发热经验。方法:从丁象宸教授对产后生理变化及体质特点,产后发热病因邪入少阳和热入血室为其病因之一端,《伤寒杂病论》治疗产后病及热入血室相关治法治则,古今医家治疗产后发热治则治法治验,热入血室夹杂血瘀证或邪入少阳夹血瘀证辨证方法,进行分析、整理、总结。结论:产后发热以小柴胡汤合生化汤加减治疗,理法方药俱备,辨证论治,验之临床,常可获殊效。  相似文献   

7.
热入血室证同见于《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二书首次对热入血室进行了论述。后世对该证的研究颇多,争论也不少,焦点是血室到底位于何处。目前对血室的解释主要有冲脉、肝脏、冲任、胞宫等多种说法[1],此外,也有医家认为热入血室即营血分证[2-3]。笔者拟就热入血室与营血分证的异同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以中医治法八法中的"汗法"为切入点,探讨伤寒"存津液"与温病"护阳气"。伤寒"护阳气"、温病"存津液"一直备受注视,然《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讲治疗大法"以平为期",而固护阴阳对于二者皆应重视。故从伤寒对汗法应用的原则,即汗不可过、禁汗之证,两点剖析伤寒"存津液",其中汗不可过包括微微汗出、中病即止及借药物、食物之力固护津液,禁汗之证包括津液亏虚、阴血不足,阐释温病应用汗法以达辛温卫阳、祛湿通阳的功效,呈现其"护阳气"的学术思想,进而证实伤寒与温病具有互通性。  相似文献   

9.
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热入血室证指经期、产后或施行人工流产、引产术后,在血室(子宫)空虚之际,病原微生物感染所致,临床表现为发热恶寒,胸胁下胀满疼痛,重者白天清醒,入暮则神志异常,谵语妄言。常见疾病有盆腔炎性疾病、产褥期发热和部分经行发热疾病。《伤寒论》有关热入血室证的治疗仅有针刺期门穴和小柴胡汤,后世医家多有发挥,治疗方法有疏畅气机,调和气血,透邪泻热等。《金匮要略》提出"热入血室证"的治疗禁忌为"勿犯胃气及上二焦",故治疗时慎用汗、吐、下三法,当用和解表里之法。另外,热与血结易致瘀血,用药时应酌加活血化瘀药物。  相似文献   

10.
先父廖文澜先生,擅长治温病,妙用大黄有心得,遗稿整理如下。热入血室,泄热通瘀《伤寒论》中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之文,乃谓热入血室,热与血结,致令肝胆失其疏泄,故用小柴胡汤助其枢转为常法。然而邪热内陷浅深不同,证情表现  相似文献   

11.
目前为止 ,大多将伤寒的涵义分为广义和狭义 ,分别解释为“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和“感受寒邪 ,感而即发的外感病”。笔者于教学中 ,也多遵旨授业 ,不越雷池。然每于解惑之余 ,颇感确有细化的必要。《伤寒论》涉及“伤寒”二字的原文有 98处。其内涵既有广义、狭义的不同 ,又有泛指、特指的区别 ;既有专论病证者 ,又有兼论证候转变者。其不同层面的内涵 ,仅以广、狭区分 ,恐难明经旨。本文试从常规内涵和特殊指代的两个视角 ,做如下探讨 ,不当之处 ,望同道指正。1 常规内涵“伤寒”既有泛指一切外感疾病总称的广义内涵 ,又有专指感寒而发类外…  相似文献   

12.
2004年9月在山西太原中华中医药学会召开的全国中医疑难病研讨会上,江西中医学院陈瑞春教授以近期出版的《陈瑞春论伤寒》(增订本,湖南科技出版社2002年10月出版)、《伤寒实践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1月出版)二书惠赠,读后受益良多。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和“温病学”所讨论的内容皆属于中医外感病的苑畴,后世常以《伤寒论》论风寒性外感病,“温病学”论温热性外感病,使两者对峙起来,故一直困扰着中医外感病学的研究及其发展。自《黄帝内经》以来,外感病的病情表现和病因病机没有本质的改变,《伤寒论》及其以后的方药至今在外感温热病的治病中有效地运用着。形成《伤寒论》和“温病学”对峙的原因,一是人们将广义“伤寒”和狭义“伤寒”的概念相混淆;二是把《伤寒论》治疗方法上的某些局限性,误认为辨证理论体系及其内容上的缺限,《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和“温病学”的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辩证在中医的理论上来看,其本质是相通的,只是各自表述理论问题时的概念,范畴以及所运用的名词术语有一定的差别,因此,在定前提下推进“寒温统一”的研究,将是中医外感病学发展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4.
《伤寒杂病论》作为方书之祖,对后世的中医学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该书历经散佚而后经众多医家重新编撰,因此对于书中"伤寒"其病的原义,只能从后世的诸多版本中管中窥豹,因此亦形成了广义"伤寒"学派与狭义"伤寒"学派。广义"伤寒"学派认为伤寒指一切外感疾病的总称,在临床指导上具有普适性。狭义"伤寒"学派认为仲景时代的伤寒病更倾向于某类具体的疾病,有医家通过临床实践及文献研究发现,克罗米亚-刚果出血热与流行性出血热从症状、病机、以及病程发展上均与仲景时期的伤寒病十分类似。本文试对"伤寒"其病进行考证,以期进一步了解《伤寒论》的原貌。  相似文献   

15.
伤寒与温病     
郑珂  陈孝银 《河南中医》2016,(9):1497-1499
伤寒与温病,二者一寒一温,古今学者强调寒温对立,体现了对寒热阴阳属性的敏感。任何一个学科开始之初莫不受到历史条件的影响,但都是在继承和创新中发展完善的。温病学说自从伤寒中分离出去之后,汲取其精华,补充了其不足,发展了外感病学说,提高了外感病的治疗效果。总之,外感病的寒温学说都有各自的不足之处,也都有可取之长,二者的关系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外感病学是一个统一、完整、不可分割的理论体系,伤寒和温病是一脉相承、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  相似文献   

16.
温病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包括现代医学多数传染性疾病和部分感染性疾病在内的中医温病学,经历代医家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于明清时期形成了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并至今有效的指导着中医临床。由于温病学对温病的分期方法与现代医学对传染病分期方法的认识是一致的,并且温病的一些临床症状亦可用现代医学病理学基础加以解  相似文献   

17.
宋爱人为近代为数不多兼通伤寒、温病的大家,为现代伤寒、温病学说体系的奠基人。其学术上摒弃门户之见,主张寒温一体,提出了"伤寒为温病之源,温病为伤寒之变"的观点,完善了伏气温病的证治理论,系统梳理了春温与伏暑的理法方药,补前人之所未备;临证主张六经与卫气营血同参,经方与时方同裁,打破了因流派纷争而产生的流俗积弊,并融古训与新知于一体,为现代温病学体系的建立做出了卓越贡献。宋爱人的一生,矢志于岐黄,躬耕于杏林,其治学严谨,勤于著述,包容并蓄,堪称一代大家。  相似文献   

18.
温病瘥后调理浅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温病恢复期由于机体的平衡极不稳定,患者往往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适,稍有不慎,会使病情反复或变生他病.明清一些著名温病学家对此十分重视,提出的见解和处置方法颇有借鉴意义.笔者试就此作一探讨,希望能对"非典"等患者的病后调治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伤寒论》原序及汤证、病、证、症状的描述及条文的分析,认为它不是论治外感热性病的专书,也不是既论外感又论杂病,而是一本"疾病总论",是对一切疾病进行辨证论治的总则和大纲。  相似文献   

20.
陈鑫  滕晶 《中医药学报》2012,40(3):188-188,F0003
系统总结分析了张仲景《伤寒论》中微脉的特征及主治病机,从而阐明了微脉作为一种独特的脉象,反映了各种不同的病理变化,对以后临床疾病的诊疗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