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白裤瑶头面部形态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白裤瑶是瑶族中民族特色保留较为完整的支系之一,自称“努格劳”,因其男子穿及膝的白裤而得名“白裤瑶”。其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我国白裤瑶分布在云贵高原东南边缘红水河以东,约东经107°33′~107°53′,北纬27°53′~25°8′一带山区。主要聚居在广西南丹县与贵州荔波县相接壤的里湖瑶族乡、八圩瑶族乡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白裤瑶部分遗传性状的分布特征。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贵州荔波县瑶山瑶族乡402名白裤瑶(男性202人,女性200人)的发质、达尔文结节、门齿类型、唇厚、下颏类型、通贯纹和指甲类型7项遗传特征进行活体观察。结果:白裤瑶硬发质、达尔文结节、铲形门齿、厚唇、下颏前突、通贯纹、长形指甲出现率分别为84.7%、74.4%、15.2%、84.3%、77.6%、25.6%、48.8%。其中,男性分别为92.1%、66.8%、15.8%、90.6%、76.2%、33.7%、43.1%,女性分别为77.5%、82.0%、14.5%、78.0%、79.0%、17.5%、55.5%。结论:白裤瑶7项遗传特征的性别分布存在一定差异,且彼此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白裤瑶人群三项群体遗传学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了解白裤瑶人群眼部遗传学特征。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412名(男性208人,女性204人)白裤瑶人群的蒙古褶、上眼睑皱褶和睫毛遗传性状进行调查。结果:白裤瑶人群蒙古褶、上眼睑皱褶和长睫毛的出现率分别为58.49%、78.40%和89.56%,显性基因频率分别为0.3558、0.5352和0.6769。结论:白裤瑶人群蒙古褶、上眼睑皱褶和睫毛显性基因频率在两性间差异不明显,与其他民族人群显性基因频率比较,则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4.
中国白裤瑶永生细胞库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和保存白裤瑶B淋巴母细胞永生细胞株.方法采用EB病毒转化外周血B淋巴细胞,同时加环孢菌素A法.结果成功地建立了含有44株永生细胞的白裤瑶永生细胞库.供血者身体健康,三代均为白裤瑶.结论建立永生细胞库,可永久保存白裤瑶特有的基因组,为民族起源、演进和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提供细胞资源.  相似文献   

5.
白裤瑶人群耳垂基因频率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白裤瑶人群耳垂基因频率分布特征。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收集白裤瑶人群耳垂形态学资料,根据Hardy-Weiberg定律计算耳垂显性基因频率T和隐性基因频率t。结果:白裤瑶人群耳垂显性基因频率T=0.3122(男性T=0.3103,女性T=0.3172),耳垂隐性基因频率t=0.6878(男性t=0.6897,女性t=0.6828),耳垂显性基因频率在男女群体中的分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白裤瑶人群耳垂显性基因频率明显低于隐性基因频率,其遗传受民族、性别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白裤瑶人群生物人类学研究的进展。方法:收集有关白裤瑶人群生物人类学研究方面的文献,并进行综合、总结。结果:白裤瑶人群生物人类学研究主要限于体质人类学、群体遗传学和永生细胞库建立等领域。结论:对白裤瑶的研究领域尚有待拓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麻风病在一个民族内的流行规律及其防治特点。方法 利用广西和贵州两省三县 195 2~ 2 0 0 1年白裤瑶族麻风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①在白裤瑶族总人口 2 .9万人中 ,累计发现麻风病 36 4例 ,积累患病率 13 .2 5‰ ,最高年段 ( 195 2~ 195 6年 )麻风发病率为 12 9.15 /10万 ;②患者分布于 130个屯 ,屯患率为 48.5 1% ;③有麻风病的家庭 2 73户 ,户患率为 5 .77% ,有 2例以上的多发麻风家庭 6 1户 ,占 2 2 .34% ;④发现病人病期平均 6 .2 4年 ,病人男女比值为 1.10。结论 白裤瑶族有较高的麻风发病率和患病率 ,分布广 ,家庭内发病较高 ,女性患病率比男性高 ,也比其他民族女性高 ,发现病人病期较长 ,具有明显的民族流行特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体质特征间的相互关系,为国人体质人类学研究积累资料。方法:根据我国南方14个少数民族群体三项头型指数的构成比数据,对其头型特征进行聚类分析。结果:14个群体可分为三类:Ⅰ类包括广西彝族、云南纳西族、阿昌族和普米族;Ⅱ类包括贵州水族、仡佬族、湖南土家族、广西侗族、贵州毛南族、湖南侗族、海南攀族、湖南瑶族;Ⅲ类包括广西苗族、贵州白裤瑶。结论:与古代族系有一定渊源关系的民族群体的头型特征的遗传距离较近。  相似文献   

9.
中国藏族头面部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调查中国藏族青年人196例(男94例,女102例)的头面部特征,为藏族体质人类学研究积累第一手资料。方法活体观察,活体测量,计算出31项测量项目的均值和标准差、5项指数值和7项观察项目的出现率,同时采用D距离系数作聚类分析,并用最短距离法(单连法)绘制聚类图。结果藏族青年头面部主要特征是:眼睑皱褶出现率为96%;有蒙古褶的占82.76%(男91.00%,女70.00%);耳型以圆形和方形多见;男性以中头型、狭面型和狭鼻型出现最多;女性以圆头型和特圆头型、阔面型和狭鼻型最多见。男身高1697mm,女身高1596mm。男女均以中长躯干型为多。结论初步得出藏族面部特征数据库。经比较男性面部特征与北方人群距离较近,而女性面部特征独特,但比较而言,更接近南方地区人群。  相似文献   

10.
中国南方5个少数民族人群面部五官形态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测分析5个少数民族人群面部五官形态,试图找出其特征,为颅骨面貌复原提供指标依据.方法:本文采用观测相同条件照片和X片的方法,对中国南方的白族、彝族、壮族、傣族和苗族5个少数民族人群面部五官形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苗族女性圆形脸比重最大,而白族、壮族、傣族和苗族男性方形脸较多;苗族男女半数以上为单睑,鼻基方向以上翘形为主;彝族男性和壮族女性颧骨突出型比例较大,而壮族和苗族人群鼻根多为凹形.颜面五官与骨性五官绝大多数都相吻合.结论:面部五官形态除主要由种族遗传因素决定外,居住环境、生产生活环境也是影响因素.了解各民族人群的面部五官形态特征和影响因素,可为法医学颅骨面貌复原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苗瑶民族迁徙化对其体质特征的影响。方法:对7个苗瑶民族群体的12项体质指标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广西瑶族,贵州苗族和湖南瑶族聚在一类;而白裤瑶与广西苗族、云南苗族聚为一类;湖南苗族为另一类。结论:探讨苗瑶民族迁徙化对其体质特征的影响,对研究苗瑶民族的起源、演进、遗传多样性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我国20个少数民族群体体质指数特征及其类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我国20个少数民族群体体质指数特征及其类型,方法:根据20个少数民族男性群体的6项体质指标,计算出10项体质指数后进行聚类进行分析。结果:南北民族群体体质指数各聚一类,西北的两个民族;保安族和土族与南方的民话群体聚在一起,结论:我国20个少数民族群体体质指数类型可分为南部类型,北部类型及由北向南过渡的藏彝走廊类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贵州瑶族人群手指指毛的分布特征,为国人体质人类学、民族学、群体遗传学等研究积累资料。方法:对16~55岁瑶族526人(男316、女210)的手指指毛进行活体观察。结果:远侧指节不生指毛,近侧和中间指节均生指毛。左右手同指指毛分布差异无显著性(P>0.05),每指两侧指毛分布不对称。男性中间指节指毛出现率高于女性(P<0.05)。贵州瑶族中间指节指毛出现率明显低于白种人、印度人、日本人和我国藏族人、维吾尔族人(P<0.01),而略低于汉族人、侗族人,稍高于壮族人、土家族人(P>0.05)。结论:指毛分布存在性别、民族(或种族)等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乳源县瑶族人群中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状况及免疫水平,为预防和控制HBV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抽取瑶族镇常住居民为调查对象,抽取汉族镇常住居民为对照人群,按民族,性别及年龄进行分组,采集血清检测HBV“5项”标记物: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体(抗-HBs)、e抗原(HBeAg)、e抗体(HBeAb)、核心抗体(HBcAb)5项指标,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分析.结果 本次调查共1 254人,其中瑶族665人、汉族589人.瑶族人群HBV感染阳性率(39.85%)高于汉族人群(19.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8.90,P=0.000);HBsAg携带率:瑶族人群(20.30%)高于汉族人群(13.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47,P=0.001);抗-HBs阳性率:瑶族人群(24.81%)低于汉族人群(43.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90,P=0.000).结论 瑶族人群HBV感染阳性率、HBsAg携带率明显高于汉族人群,而免疫水平则明显低于汉族人群.应继续落实瑶族儿童免疫规划,加强成人HBV疫苗接种,提高免疫水平.  相似文献   

15.
作者对新疆察布查尔县锡伯族、特克斯县柯尔克孜族、托里县哈萨克族及塔什库尔干自治县塔吉克族成人750人进行了体质人类学调查。从中抽出18~25岁青年294人(男162人,女132人),对其躯干、四肢部30余项测量数据和主要体质特征的指数作比较分析,获得新疆锡伯族、柯尔克孜族、哈萨克族及塔吉克族青年身高、体型及身高指距指数等,以求了解他们之间体质差异,为体育选材、机器制造、卫生保健、医疗器械等初步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6.
新疆三个少数民族的肤纹参数及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了新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的肤纹参数正常值。观察了同名指(区)的花纹组合对应格局,并与理论值作了对比,认为同名指(区)的组合为非随机格局。以L_2作为各民族间的距离,进行聚类分析并绘出聚类图,各民族的肤纹参数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贵州北部地区彝族、白族、穿青人头面部形态特征。方法:采用整群抽取贵州北部地区彝族、白族、穿青人和汉族群体1581人(男性868人、女性713人)的头面部28项指标进行活体观察和比较。结果:各民族既有许多相同之处,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结论:贵州北部地区彝族、白族、穿青人和汉族群体头面部形态特征具有丰富的多样性,这些特征对探讨贵州少数民族起源及其渊源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