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桂枝麻黄各半汤和桂枝二麻黄一汤,为主治太阳病表郁轻症之方。《伤寒论讲义》(李培生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5月第1版,以下简称《讲义》)第25条方义中有“本方(桂枝二麻黄一汤)为桂枝汤与麻黄汤2比1用量的合方,较桂枝麻黄各半汤发汗力更微”之说,果真桂枝二麻黄一汤的发汗力比桂枝麻黄各半汤的发汗力小吗?  相似文献   

2.
雷平 《四川中医》1996,14(12):35-35
《伤寒论》第40条小青龙汤方后附:“……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注家对之争议颇大,多认为麻黄主治喘,治喘去麻黄非仲景原意。笔者在临床中体会到小青龙汤治喘去麻黄与否,关键在病机、表寒里饮者用麻黄,肺寒饮停无表证、或表证轻者去麻黄,加杏仁。现将临床观察30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方由麻黄、附子、细辛组成。功能助阳解表,为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太阳少阴同病之方。笔者近年来应用该方治疗肺炎迁延不愈患者37例,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正>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系《伤寒论》方。原书谓“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用治风温犯肺,身热不解,咳逆气急鼻煽,口渴者。有宣泄郁热,清肺平喘之效。为现今治疗小儿肺炎常用之方。然小儿肺  相似文献   

5.
沈海萍  李凤云 《河北中医》1999,21(2):105-105
麻黄辛温微苦,归肺、膀胱经,具有发汗、平喘、利尿之功效。《神农本草经》云:“主中风、伤寒、头疼、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仲景在《金匮要略》一书中,用麻黄配伍的方剂有21首,占全书205方的十分之一,从所治的病证来看,表里寒热虚实均有,现就《金匮要略》中麻黄配伍作初步探讨。1 麻黄配桂枝,温经发汗,祛邪外出桂枝、麻黄同归肺经,皆为辛温发散之品,有温经发汗之功,但桂枝长于温经,麻黄长于发汗,2药相须为用,能增强发汗逐邪之力。《金匮要略》中麻黄、桂枝配伍为用的代表方有:葛根汤…  相似文献   

6.
唐汝宁  王娜  刘海刚 《河南中医》2014,34(2):189-190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有关麻黄及其配伍其他药物所组成的经方有13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六组药对是麻黄伍桂枝、麻黄配葛根、麻黄佐石膏、麻黄合升麻、麻黄与连轺、麻黄伍附子,仲师开启了一药多用和治病求本、脉症合参之先河,树立了"方从法出,法随证主"、"随证治之,随证遣药"之经方典范。  相似文献   

7.
《伤寒杂病论》中麻黄与石膏配伍规律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载方 31 4首 ,其中麻黄、石膏同用之方有麻杏石甘汤、大青龙汤、桂枝二越婢一汤、麻黄升麻汤、越婢汤、越婢加半夏汤、越婢加术汤、小青龙加石膏汤、麻黄厚朴汤等 9方。纵观仲景将辛温之麻黄与甘寒之石膏同用 ,不外乎治疗表寒里热证、上寒下热证、寒轻热重证、寒重热轻证等 ,均系寒热错杂之证。然细揣摩 ,由于方中麻黄、石膏用量不同 ,君臣佐使作用不一 ,故其功效迥异。笔者不揣浅陋 ,特作探讨如下。1 麻黄、石膏配伍的功效1 .1 宣畅肺气 ,清热平喘 主治表寒里热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发汗后 ,不可更…  相似文献   

8.
《金匮要略》利水方剂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匮要略》中具有利水作用的方剂甚多,治疗病证颇广,许多方剂至今广泛用于临床,疗效显著。笔者根据不同利水作用的方剂,归纳为八个方面:1 发汗利水 《金匮要略》载发汗利水作用的方剂较多,其中有大青龙汤、小青龙汤是治疗溢饮之方;越婢汤主治“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越婢加术汤、甘草麻黄汤均主治里水。《医宗金鉴》谓:“里水之里字,当是皮字”;麻黄附子汤主治“水之为病,其脉沉小”等。综观上述六方中,均有麻黄发汗,通过发汗使肌肤之水随汗出而解,符合《内经》“开鬼门”之法的治疗原则。临床多治疗急性肾炎水肿、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见有上述症状。  相似文献   

9.
刘敏  闫军堂  郭少英 《中医杂志》2012,53(9):790-791
北京中医药大学王庆国教授,行医40载,学验俱丰,临证善用经方治疗疑难杂病,现结合病例将王老师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经验总结如下.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云:“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方中麻黄外解表寒,附子温补肾阳,细辛以其气味辛温雄烈而走窜,既能佐附子温经补阳,又能佐麻黄解散表寒,与麻黄、附子相伍,可兼有表里两治之功.  相似文献   

10.
麻黄的活血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麻黄的活血化瘀作用早有记载,《本经》谓其有“破症坚积聚”之功;《本草纲目》言共可治“赤目肿痛,水肿及产后血滞”;《外科证治全生集》中的阳和汤把麻黄与熟地同用来消散阴疽、痰核、流注、结块等积痰凝血之证。近代《用药心得十讲》(焦树德,人民卫生出版社,  相似文献   

11.
麻黄附子细辛汤在老年病中的应用朱一斌(长沙老年病医院,410005)麻黄附子细辛汤,首见于《伤寒论》,为张仲景所创,用以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的少阴阳虚兼太阳表证。方由麻黄、附子、细辛三味药组成,为助阳解表的代表方。老年患者常见素体阳虚,...  相似文献   

12.
吴振国  江静  黄亚攀  张炜 《河南中医》2023,(10):1507-1509
张炜教授认为,婴幼儿喘息性支气管炎以肾气虚弱为本,寒邪阻滞,痰浊瘀滞为标。“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治以温养肾气、发散伏寒、化痰活血,用《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北宋赵佶《圣济总录》地黄饮、明朝韩天爵《韩氏医通》三子养亲汤、清代林佩琴《类证治裁》桃红饮加减,组成麻黄附子地黄饮合方治疗,方中麻黄附子细辛汤搜剔伏寒、地黄饮滋阴补肾、三子养亲汤温化伏痰、桃红饮活血化瘀。全方有温补肾气,宣肺散寒,化痰活血,止哮平喘之效,契合该病病机。  相似文献   

13.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出仲景《伤寒论》,由麻黄、附子、细辛三味药组成,功擅助阳解表,为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之太阳少阴同病之方。笔者近年来用本方加减治疗阳虚感寒所致的病证,疗效满意,介绍如下:1背部恶寒证王某,女,35岁,1996年4月10日初诊...  相似文献   

14.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验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麻黄附子细辛汤乃《伤寒论》方。由麻黄二两、细辛二两、炮附子一枚三味药物组成。原文日:“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本证少阴阳虚于里故脉沉,兼有太阳表证故反发热,此方温经解表治“两感”为病,早被历代医家所重视,然对少阴病之其他杂症则未提及。近代有关仲景学说研究的大量文献,对该方的应用及研究亦少有报道。今就笔者临床应用所得,略举数例,供同道们参考。  相似文献   

15.
雷平 《四川中医》1995,13(12):20-20
《伤寒论》第40条小青龙汤方后附:“……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注家对之颇有争议。多以为此注系后人所为,不属仲景原意。如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伤寒论讲义》(五版)就言: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意。”笔者认为小青龙汤治喘用麻黄与去麻黄加杏仁都是正确的,其关键在于喘证的病机变化。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麻黄细辛附子汤专治太少两感证。本文参考《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古籍探讨太少两感之痛证病因病机、病位及病理特征,明析麻黄细辛附子汤辨治太少两感痛证。举古籍中治痛之例以证之,并图谱化展示麻黄细辛附子汤所主诸痛证,拓展其治痛范畴,为下一步实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俞大毛 《新中医》1997,29(3):56-56
麻黄附子细辛汤新用俞大毛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方由麻黄、细辛、附子组成。功能助阳解表。为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太阳少阴同病之方。笔者30年来运用该方治疗凡属少阴本虚兼感寒邪所致的各种急性炎症,疗效颇佳,介绍如下。1急性喉炎陈×,...  相似文献   

18.
仲景麻杏石甘汤作为清热宣肺、降气平喘的代表方,广泛应用于内科、儿科、五官科、皮肤科、肛肠科等。近现代名医张锡纯却在《医学衷中参西录·薄荷解》中首次明确提到麻杏石甘汤中之麻黄宜用薄荷代之。此说法确有可取之处,试从麻杏甘汤证治溯源,麻黄用薄荷代之可行性等方面以辨析之。  相似文献   

19.
麻黄连招赤小豆汤.见《伤寒论》262条(赵本,下同)。原文谓:”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招赤小豆汤主之。”对本条是否兼有表证,麻黄是否为表证而设,历来存在分歧。笔者愚见,方中麻黄为发越郁热、祛湿退黄而设,本条证为里热发黄而不兼表证。1张仲景爱用汗法治疗里热《索问·六元正纪大论》云:“火郁发之。”张仲景继承了《内经》这一治法,常用麻黄发汗达到发越郁热的目的。《伤寒论》第357条:“伤寒六七日……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本条方后注云“汗出愈”。本条的证候是上热下寒、正…  相似文献   

20.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肾病外感咽痛验案2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原方为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而设。笔者用此方加味治疗肾病外感咽痛病人,每获良效。此举验案2则,以示其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